软件外包公司的出路“样本”:软通动力2个月翻倍“变形记”
华为Mate60 Pro问世后,A股便围绕着“华为概念”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狂欢,软通动力自然也搭上了这波顺风车,近日更是收获20cm涨停,短短两个月左右的时间股价涨超一倍,市值近450亿。作为外包商,软通动力不仅在业务上深度绑定华为,两者在股权上同样有关联。
11月14日,软通动力股价再度上涨,截至收盘,公司股价上涨5.21%,收盘价为47.46元,这一收盘价已创公司历史新高,市值近450亿。
事实上,前一天软通动力才刚刚收获20cm,短短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公司股价已累计涨超100%。
作为华为核心概念股,软通动力的此**涨,自然离不开华为概念的加持。据悉,华为研发的鸿蒙系统,虽早已问世,但因其与安卓的相关性较强,不少人心中智能手机的两大主流操作系统仍是IOS和安卓。
但近日,市场传出“鸿蒙与安卓应用或现硬分叉局面”的消息,若属实,这意味着鸿蒙将作为一个彻底独立的操作系统存在,其下蕴藏的巨大想象空间促使包括软通动力在内的华为相关概念股大涨。
“寄生”华为、阿里的外包商
软通动力牵手华为,已走过17个年头。
公开资料显示,软通动力的主营业务包括通用技术服务、数字技术服务、咨询与解决方案、数字化运营服务。
具体来看,软通动力在信创及开源鸿蒙等领域不断深化与华为的合作,算力和算法层面也和鲲鹏计算、升腾计算有着全方面的合作,公司也因此与鸿蒙概念、华为升腾有着较强的相关性。
据悉,软通动力成立于2005年,2010年,公司选择在纽交所上市,然而2013年,软通动力却选择了私有化,并于2014年9月正式退出美国股市。
离开美国市场后的软通动力将目光对准了大A,2016年至2019年间,软通动力曾三次尝试以资产重组的方式,登陆A股,但均以失败告终。直到2021年3月,软通动力向创业板递交了IPO申请,并于当年9月成功过会。
事实上,二者的合作可以追溯到2006年,软通动力牵手华为,并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慧城市等领域不断深化合作,此后华为云成立,合作进一步加深至云服务领域。
2014年,软通动力开始与华为全面合作,并正式成为华为排名前列的信息技术服务供应商。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对华为的收入并非直接来源于华为的销售收入,主要与后者的研发投入相关。
直至2017年8月,软通动力正式成为华为云“同舟共济”战略合作伙伴,华为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成为软通动力的第一大客户。
招股书显示,2018年-2020年,该公司前五大客户贡献的销售收入占公司营业比重分别为67.04%、68.55%和69.88%,其中对华为的销售收入占营收比重分别为53.38%、55.45%和55.53%。
而在开发鸿蒙过程中,软通动力也贡献了不小的力量。数据显示,软通动力在开源鸿蒙社区贡献排名靠前,代码修改量排名第二,仅次于华为。也正因此,鸿蒙“硬分叉”的消息,才能助推公司股价暴涨。
2023年5月11日,华为旗下哈勃投资向软通动力子公司鸿湖万联增资,这也使得鸿湖万联成为除深开鸿外第二家被哈勃投资的开源鸿蒙合作伙伴,这自然意味着华为和软通动力合作的进一步加深。
值得注意的是,二者合作过程中也曾出现过小“插曲”,2020年,华为曾对软通动力进行罚款、扣减服务费合计约2050.12万元。
此外,软通动力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0年,公司以工作量交付的服务项目中,除了华为,中国联通也曾因项目交付过程质量考核不达标而受到客户罚款、扣减服务费。
不难发现,软通动力背后的巨头不止华为,事实上,除了华为和中国联通,腾讯、阿里巴巴也是其大客户之一,阿里巴巴更是其股东。
从股权层面看,创始人、董事长刘天文以23.75%的持股比例,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此外,包括云锋麒泰在内的多家投资机构也是其主要股东,而云锋麒泰的背后,就站着阿里巴巴。
具体来看,云锋麒泰成立于2016年,执行事务合伙人为上海云锋新创股权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穿透其股权,阿里巴巴为该公司股东之一。
19亿收购同方系资产,向外扩张
背靠诸多巨头的软通动力自然不甘心止步于此,不管是出于巩固原有资源渠道的需要,还是为了进一步拓展新市场,公司都需要补强自己,为此软通动力选择了收购。
11月10日,软通动力突发公告,表示公司拟以现金方式对全资子公司软通智算进行增资,并通过软通智算收购同方股份持有的同方计算机100%的股权、同方国际100%的股权以及同方成都智慧51%的股权,底价预计为18.99亿元。
然而若以2022年11月30日为基准日,同方计算机100%股权、同方国际100%股权及同方成都智慧51%股权经审计的净资产账面价值合计为17.19亿元,这意味着软通动力愿意溢价近2亿,拿下这部分资产。
这三家公司有何来头,令软通动力不惜耗费巨额资金。具体来看,同方计算机主要从事信创领域的计算机产品及外围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业务;同方国际主要从事计算机、通讯电子产品及相关附属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分为消费电子业务和ODM业务;同方成都智慧则是主要从事智慧农业相关信息及系统集成业务的项目公司。
然而从业绩层面看,这三家公司都说不上好。2022年同方计算机、同方国际和同方成都智慧的营收分别为40.32亿元、54.55亿元、208.26万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933.72万元、-1.04亿元、-440.01万元。
即便是今年上半年,也仅有同方国际的归母净利润实现扭转,为2756.7万元;同方计算机和同方成都智慧分别亏损-6346.37万元、-97.49万元。
若软通动力足够富贵,那溢价自然容易接受,但根据公司财报数据,截止三季度末,软通动力的账面货币资金余额为36.77亿元,短期借款余额15.21亿元。据悉,软通动力首发募集资金净额为43.42亿元,其中超募资金8.42亿元,公司甚至计划通过银行贷款支付此次交易的部分资金。
这自然引发了深交所的关注,随后,深交所便对软通动力下发关注函,要求其补充说明六方面问题,涉及现金收购必要性、估值是否合理、是否达到重大资产重组标准等方面。
软通争渡?
在大模型浪潮席卷而下的今天,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对于软通动力来说,若想保下自己手里的蛋糕,甚至更进一步,只有不断融合深耕这些领域,首先要做的就是补全自身短板。
此次交易便是公司行动中的一环,软通动力表示,通过本次交易,公司将在原有业务的基础上新增计算机硬件业务,构建软硬件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安信证券也认为,通过此次收购,软通动力能够在软件产品和信息技术服务能力的基础上补齐计算机硬件及整机能力,进一步扩大公司营收规模和业务范围,打通从硬件到软件的全产业链价值。
此外,作为软件外包商,软通动力存在过于依赖大客户和客户集中的风险。事实上,自2021年以来,国内互联网巨头接连遭受“反垄断”“网络安全”等影响和冲击,公司甚至传出内部结构性优化、裁员等消息,这也更加凸显了完善自身的产业链的关键性。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同方股份来说,剥离亏损资产,也利于公司扔掉“包袱”,获得足量资金,从而更加专注于公司人工智能、数据要素、核技术等核心业务。
软通动力对于科技研发一直颇为重视,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公司已经拥有611项主要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2项专利,并借此不断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而作为华为核心战略伙伴,持续巩固全产业链领先地位,也意味着软通动力需要把握住国产化替代带来的新机遇。为此,公司积极布局信创咨询、应用软件、云平台、基础软件、基础硬件及信息安全等六大方向。
此外,软通动力还是华为云盘古大模型首批合作伙伴,公司在不断升级AI 战略、加速构建“算力、算法、数据”三位一体的硬科技创新生态和专业AI 服务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花费巨资收购同方资产,也意味着软通动力将背上重担。虽然公司的营业收入会显著增长,但其应收账款、存货等流动资产科目将大幅增长,资产负债率预计也会显著上升。
责任编辑 | 陈斌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这篇文章不错,转发给大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