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用基建拯救美利坚

1

罗斯福:用基建拯救美利坚

1929年,夏。

美利坚大地经济繁荣,歌舞升平,股市更是一路横冲直撞。9月份,当时的美国财长很自信地宣称:“这一繁荣景象还将继续下去。”

但打脸就是来得如此之快,10月24日,一切戛然而止。华尔街崩盘,此后4年,经济崩溃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接下来是政治崩溃、社会崩溃、法西斯、**幽灵......

美利坚需要一位救世主。

1933年,他们等来了。罗斯福成为美国总统,开始拯救美利坚的伟大征程。

作为罗斯福新政的重要内容,政府举债投资各种大型基建工程,包括公路、机场、医院、校舍、公园、水利等,为国民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为制造业提供大量订单,为消费能力的恢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1939年,美国政府在基建上的投入累计达到180亿美元,也因此将总债务推高至396亿美元。

而作为成果,美国建成7.8万座桥梁、65万英里的公路、近1000座飞机场、12000多个运动场、1.3万座游乐场、12.5万座军用和民用建筑、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留下许多至今仍堪称伟大的地标性建筑,包括旧金山金门大桥、胡佛水坝、林肯隧道、田纳西水利工程。

1937年,旧金山金门大桥建成通车

得益于基建的贡献,美国几乎所有的经济指标都稳步回升。1933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为742亿美元,到1939年,增至2049亿美元,翻了2倍;失业人数则从1700万降至800万,直接消灭了一大半。

美国成功从经济大萧条中走出,并摆脱了其他主义的侵扰,维护了美式民主制度,国民对国家恢复了信心,更重要的是,为后来美国称霸全球做足准备。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打响,欧亚大陆基本处于战火中,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损坏。美国本土远离战火,加上本就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工业和农业大国,和刚刚建成的基础设施相互赋能,源源不断地为欧亚战场输送各类战备物资。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直接参战,美国的制造和基础设施的作用达到顶峰。

整个二战,美国共生产了40万架飞机、10.2万辆坦克、230万辆军车、150艘航母,还有数以万计的枪支弹药、食物、医疗物资,这些物资源源不断通过美国国内的公路网、铁路网,运送至机场、港口,再由海空两路运至欧亚战场,为盟军战胜德意日法西斯做出重要贡献。

二战期间,美国对盟友的援助高达500亿美元,而这些援助并非全都免费赠送,大量盟国的黄金、白银、有价证券被运回美国。美国因此拥有了当时全球2/3的黄金储备,总计248亿美元,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美元称霸全球奠定基础。战争期间,欧亚各国欠下美国的债务,以及战后恢复时需要美国的援助,最终在政治和经济上被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美国盟友体系开始建立。

最终,美国坐上超级大国的位置,收获到的利益,比起罗斯福那些年因为基建而借的债,有过之而无不及。

罗斯福的做法,跟经济学家凯恩斯的理论相类似,浓缩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并被定格为“凯恩斯主义”,为政府在必要时出手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

80年后,中国如法炮制了这一招,并借此躲过08年金融危机。

2

克林顿:用基建坐稳唯一超级大国


罗斯福的做法一直延续到战后的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因此建成了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为美国汽车工业、房地产、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能。

到1960年代末,美国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基本完成,基建活动进入低潮,“凯恩斯主义”也开始显现出弊端,加上石油危机,导致了资本主义史上最严重的滞胀危机。1980年代,在里根供给侧改革旗帜的引领下,美国重拾丢失多年的自由主义,并最终成功走出滞胀危机。

1990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得以大张旗鼓地在经济方面进行投资,并且敏锐地洞察到即将到来的第三次产业革命--计算机和互联网。

1993年,为抢占产业革命先机,新任美国总统克林顿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总投资4000亿美元,用20年时间,逐步将电信光缆铺设到所有家庭用户,形成一个前所未有的电子通讯网络。第二年,美国政府又提出建设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倡议,全面推动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克林顿执政的八年里,得益于“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美国经济实际年均增速高达3.88%,GDP总量占全球的比重明显提升,消费物价CPI一直控制在3%以内,失业率则从1992年的7.4%降至1998年的4.2%,造就世界经济史上非常罕有的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的局面,堪称美国经济近30年最黄金的时期。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政府的财政收支从1992年创纪录的负债2903.2亿美元转变为2000年的盈余2362.4亿美元。

美国自此独步全球,成为唯一一个超级大国,彻底甩开当年两个竞争对手--日本和苏联,而日本则因为错失计算机和互联网时代,步入衰退,日本自嘲为“失去的十年”,苏联的继任者俄罗斯则因为转轨失败,深陷食不果腹的社会危机和车臣分裂战争泥潭,一塌糊涂。

“信息高速公路”和当年罗斯福基建最大的不同,是由政府主导变为企业主导。

由于该计划诱人的经济效益,企业界投以极大的热情。但凡该计划涉及到的技术,无一例外都成了相关企业投资研发的重点对象,典型如贝尔、微软和摩托罗拉,各自都官宣了未来几年在高速光纤传送系统、卫星通信网络等领域的投资计划。还有三大私人电信公司AT&T、MCI和Sprint,陆续地将光纤接入到全美各个主要城市。

至于美国政府,则是更多地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主要在法律法规、信贷、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基础研究领域、协助开拓全球市场等方面给予扶持和支持。

这样,美国政府无需像罗斯福时期背负沉重的债务,而又可以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催生了像微软、英特尔、苹果、Google、亚马逊、Facebook、高通等IT巨头,在重要的社交媒体、搜索、电商、芯片、操作系统领域,美国一家独大,垄断全球(部分领域中国除外)。

美国的技术优势,美国IT巨头在全球的经营,犹如一张大网,牢牢地控制住了全球的信息资源,源源不断地带来更为庞大的经济、政治、军事、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利益,维持全球唯一一个超级大国的地位,直至今天。

美国通过“棱镜”计划监听全球政要,收集机密情报

3

拜登:用基建干啥?


基建的威力有多大?

美国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给出了答案,从坐上超级大国位置,到一路维持至今,基础设施的底层支撑作用毋庸置疑。

两次决定国运的成功经验,也难怪从特朗普到拜登,都雄心勃勃说要搞“铁公基”,拜登比特朗普更激进,推出3万亿美元基建计划,即使有特朗普1.5万亿没被国会通过的前车之鉴,也要坚决地做这个事。

拜登的野心,其实和特朗普没什么两样,都是“Make America Great Again”,都是希望透过庞大的基建计划解决美国眼前的困境,干趴竞争对手,继续称霸全球。

而这个竞争对手,无疑就是中国。

中国不管是旧基建还是新基建,都已经走在了美国前面,如果任由中国继续领先,美国的战略优势将会大大削弱,拜登比所有人都清楚,这将意味着什么。

只是,拜登所面临的环境,比起当年的罗斯福和克林顿,要复杂得多。

一方面,国内的制造业转移导致了大量的中低阶层失业者,贫富差距严重,这点和罗斯福时代异曲同工;另一方面,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尤其是新能源,已经出现,这点和克林顿时代类似。

所不同的是,当年罗斯福搞基建,事关美国民主制度生死,不同党派能够摈弃分歧,上下一心,国会给力,国债给力,国民也给力。但现在,党派间的不断扯皮,国会能不能通过,政府又有没有能力筹措资金,企业界又会不会热情响应,这是个问题。

罗斯福时代,美国的制造业全球第一,能够最大限度地把经济效益锁在美国,虽然债务很重,但有后来的二战买单。而现在,美国制造业空心化,基建的经济效益会锁定在美国吗?如果政府承担了大量的投资,国债必定会继续膨胀,最后由谁来买单?难道要寄望再来一次世界大战?这也是个问题。

克林顿时代,计算机和互联网产业美国基本没有竞争者,可以一马平川。但现在,美国要面临来自中国的激烈竞争,美国在新技术领域还能否像克林顿时代那样轻松拿下,这都是个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拜登给出了什么样的答案?

在基建领域的选择方面,既有罗斯福(传统基建),又有克林顿(新兴产业)。传统基建包括交通运输、水、电、学校等;新兴产业则侧重于新能源相关行业,涉及新能源车、新能源技术、绿色建筑等领域。

既能够解决美国急需提升的基础设施,很好地兼顾公共利益,解决就业,讨好选民,遏制民粹,而且美国的运输和工程机械的自产比例较高,在78%左右,可以直接自给,不能自给的,顺道威逼利诱美国制造业迁回来,又能继续发挥美国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优势,赢得产业竞争尤其是对中国的竞争。

在资金筹措方面,也有两位前任的身影,新能源“钱景”广阔,交给企业主导,传统基建则政府出手,但与罗斯福举债模式不同的是,拜登选择了加税,主要通过将美国公司税税率由21%提高到28%,并提高50万美元以上收入者的个人所得税等方式来实现,未来8年的税收增量将达到2.1万亿美元,基本解决传统基建的资金缺口。

很明显,拜登既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同时也志在解决美国社会的贫富差距,使得财富得以重新分配,可谓一举两得。

更重要的是,想到他背后的具体指向,身为中国人,不免背后一凉。

4

中国:?

过去百年,美国人见证了自己的国家如何建成一幢幢摩天大楼,如何在高科技领域平步青云,如何一步步干趴下三个重量级的竞争对手,稳坐全球老大的位置。

过去十年,中国人见证了自己国家如何从过去的“老破小”变成今天的“高大上”,也见证了中国政府如何地通过“铁公基”力挽狂澜,一步步把中国推到了世界第二经济体的位置。

美国的基建,是美国超越别国的利器;如今,中国基建,被认为是超越美国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中美两国同属世界大国,是唯一两个在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全领域坐到一起的国家,但两国的诸多差异,不可避免地出现激烈的博弈甚至对抗。

其实,博弈重点,归根结底还是体制。

美国忌惮中国体制的原因在于,他糅合了举国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只要认定了方向,可以不顾一切All in,全民参与、快速响应、高效推进,但又不失灵活,因为可以加入市场经济的优势部分,适合市场做的,交还给市场,交还给企业,市场做不了的,政府亲自下场,保证完成任务。

正是这种半政府半市场的体制,使得中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各自优势,同时避免各自的缺陷。

有人评价拜登的基建计划,就是抄中国作业。

但不要忘记,当年可是罗斯福开的先河,中国才是模仿者。

也有人认定美国的政治体制,事事都要经过国会批准,繁复的听证、辩论,不同党派为了一己私利,各种扯皮、对抗,再好的提案都可能不了了之。

但不要忘记,现在的美国两党,在遏制中国问题上空前一致,甚至上纲上线,言必称维护美式民主制度,坚守自由世界价值观。在这种政治气氛下,只要能够遏制中国,很难保证两党不会牵起手来,在国会合作演一出美国人民大团结的好戏。

这或许正是美国体制的可怕之处,明面上坚持自由民主,坚持市场经济,但实际上却一直与时俱进,不断纠错、进化。

罗斯福时代,为过度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纠偏,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发挥作用,成功救美国于水火;里根和克林顿时代,为过度死板的政府干预经济纠偏,政府收回有形之手,发扬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优势,成功干趴对手,巩固超级大国地位。

现在,历史又走到了类似当年罗斯福和克林顿的十字路口,美国需要新的“救世主”。

拜登上场了,他重新审视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位吸收了20世纪最伟大的三位美国总统成功经验的新任美国总统,实力确实不应小视。

他能否成为当代美国的“救世主”,我们不得而知,但面对来势汹汹的拜登,中国又能拿出什么应对之策?

# 今天什么值得买?晒晒你的交易计划!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59

  • 推荐
  • 最新
  • 为啥我总看到是个人就能说美国贫富差距严重?哪个国家真贫富差距严重在座的心里没点数吗?
    回复
    举报
  • 写得很好,一个是引领者,一个是跟随者 ,美国是总统引领人民前进。
    回复
    举报
  • 浴缸潜水员
    ·2021-05-09

    大基建是川普后时代的另一种冷战模式。

    回复
    举报
  • 天哪,罗斯福总统的脸面相比普通人是不是要大一些,天生异相
    回复
    举报
  • SNaT_4446
    ·2021-05-09
    美国基建相对落后,边际效应非常大,加上消费,两驾马车并驾齐驱。
    回复
    举报
  • 福禄多多
    ·2021-05-09
    美国人,还会搞基建吗
    回复
    举报
  • 谢学林
    ·2021-05-09
    没有救美国的良药!
    回复
    举报
  • 低碳生活
    ·2021-05-14
    买国的基建还要搞吗?先管好自己的人权吧
    回复
    举报
  • 内容过于优质,忍不住收藏、点赞👍
    回复
    举报
  • Broad
    ·2021-05-11
    大家都打明牌,看谁执行的好
    回复
    举报
  • Ikhas
    ·2021-05-09
    美国其实并不需要太大规模的基建
    回复
    举报
  • 橙and诺
    ·2021-05-09
    [呆住] [财迷]
    回复
    举报
  • 罗素London
    ·2021-05-09
    罗斯福新政2021版
    回复
    举报
  • karlbox512
    ·2021-05-09
    那债务问题不管了么
    回复
    举报
  • 超级小猩星
    ·2021-05-09
    美国也提夜壶
    回复
    举报
  • 奋力
    ·2021-05-09
    回复
    举报
  • 吉吉祥祥
    ·2021-05-09
    回复
    举报
  • 夜袭女儿国
    ·2021-05-15
    学习了
    回复
    举报
  • 悠远欣然
    ·2021-05-11
    玩火**
    回复
    举报
  • 学习勤奋
    ·2021-05-11
    [开心]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