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客出行

读懂中国智能出行产业

IP属地:未知
    • 探客出行探客出行
      ·07-22

      19万宝马,消失风雨中

      出品 | 探客出行 作者 | 魏帅 编辑 | 冯羽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6月底刚刚拿下宝马新车的车主小刘(化名)至今仍庆幸着自己当初提车时的果断。 “当时身边的家人同事几乎都劝我再观望一段时间,车很大可能还会降价。”小刘坦言,在整个车市的价格战下,“再观望一阵”“还会降价”几乎是所有人的共识,要不是自己用车迫切,可能也会选择观望。 正是当初下定的决心,为小刘省下了一笔不小的购车款。 7月11日,汽车博主孙少军发文称,因价格战导致门店亏损严重,宝马将在7月开始降量保价。 “豪华车三强”之一宝马退出价格战,一时之间,引发行业内外的诸多讨论。 对此,据界面新闻消息,宝马中国方面表示,下半年宝马在中国市场将重点关注业务质量,支持经销商稳扎稳打。 这番言论,无疑从侧面印证了保价的传闻。 伴随着宝马退出价格战的发酵,多地宝马4S店接连传出拒不交车的消息。 7月22日,宝马中国向界面新闻回应称,我们已注意到相关内容,并在内部进行了初步调查,涉及的案例均是个案,每一个案具体情况不尽相同。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价格战就成为了整个中国车市的关键词。卷配置、卷价格、卷服务,各个维度的充分竞争,让各大汽车品牌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而传统汽车制造商,更是无法适应这种快速而猛烈的挑战,被“拍倒”在沙滩上。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宝马集团全球销量为109.65万辆,同比增长2.3%。其中,中国市场(含MINI品牌)的销量为37.59万辆,同比减少4.2%,相比去年同期下滑幅度继续扩大。 持续的市场份额下降,正逐渐成为宝马在华发展的枷锁。 在业内人士看来,退出价格战或许是宝马明哲保身的手段,但是在价格敏感度极高的市场中,留给宝马的机会也变得越来越少。 1、真涨价了 “从下周起,之前所有的报价作废,宝马纯电汽车全线上调10000元,恭喜已订车客户,现在下定买到宝马纯电汽车就是赚到。” 7月14
      83评论
      举报
      19万宝马,消失风雨中
    • 探客出行探客出行
      ·07-15

      出走电动化多年,奇瑞归来仍是少年

      出品 | 探客出行 作者 | 魏帅 编辑 | 冯羽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一则“强制加班”的新闻,将奇瑞汽车送上了热搜。 日前,界面新闻报道称,一位认证为“奇瑞员工”的网友发帖称,奇瑞汽车内部存在强制加班行为。 他表示,公司要求每周加班时长需大于20小时并且没有加班费,仅补贴10元餐补。另外,员工加班调休时间严格限制,部分部门禁止调休申请、禁止请假,还会依照加班时长进行末位淘汰。 界面新闻表示,虽然奇瑞汽车每个部门加班时长没有明文规定,均由部门领导制定,仅限在各个部门群里通知。但据上述员工透露,部门领导会查看工时情况,并且在周例会上批评科室内工时排名靠后的员工,员工的绩效工资也和加班时长相挂钩。 这场汽车市场的内卷“战火”,最终还是“烧”到了车企的员工身上。加班、禁止调休、末位淘汰,任何一个词语,都足够刺激打工人们长年累月工作下敏感的神经。 在外界看来,强制加班一方面暴露了产业内卷压力的内部转移,另一方面则是展现了新能源时代下,奇瑞的焦急。 今年年初,以比亚迪、特斯拉为代表的新能源车企,不断“击穿”新车的底价。内卷和降价充斥着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车企们的焦虑也更胜以往。 许久未出现在人前的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也走进直播间,卖力营销奇瑞新车。多位行业人士感叹,如尹总这样的汽车老兵,也不得不走到台前,为了销量“拼命”。 董事长尚且如此,整个企业的境况可以想见。在不可避免的市场压力下,员工们也被迫承受着价格战的压力。 在今年4月进行的奇瑞星途星纪元ET测试直播中,尹同跃首度暴露了奇瑞的野心:到年底希望能够看到比亚迪的背影,成为新能源的第二名。 目标越大,压力越大。即便瞄准的是比亚迪之后的第二,奇瑞的急切感也更胜以往。 在日渐丰富的产品簇拥下,今年上半年奇瑞的产销量突破新高。但在这样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时刻,奇瑞缺乏爆款能力、新能源难以突破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朝着目
      64评论
      举报
      出走电动化多年,奇瑞归来仍是少年
    • 探客出行探客出行
      ·07-03

      手机大厂造车,在智能座舱找到舒适区

      出品 | 探客出行 作者 | 魏帅 编辑 | 冯羽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新能源汽车时代,中国车企彻底站上了天平的另一边。 在今年上半年的北京车展上,来自国外汽车品牌的工程师围满国内的智能电动车品牌展厅,争相学习智能车机上的经验。 好似一个轮回。曾经的中国汽车产业,在产品设计方面仰外资品牌的鼻息,不得不通过合资的方式,推动产业发展;如今,合资的情形再次重演,不过变成了外资品牌争相与国内车企合作,寻求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发展良方。 世界在变,时代在变。中国车企尤其是造车新势力在新能源汽车时代所引领的智能化体验,已经成为如今电动车技术革新的最佳展示。 在这场智能化的下半场竞赛中,从车企到产业链的供应商都摩拳擦掌,展示中国企业应对汽车智能化浪潮的实力。作为智能车机的另一输出端,手机厂商通过智能手机与智能汽车的手车互联模式,在这场军备赛中已经掌握了先决优势。 “看到如今华为赋能、小米制造、星纪魅族加持的多款新车热销,足以看到手机厂商在智能化领域的优势。”产业观察人士如是说道。 确实,多年在用户体验上下功夫的手机厂商们,无论是场景交互体验,还是灵活打造软硬件方案上,都有着更多的实践经验,也有着更快的落地速度。 在日前星纪魅族举办的沟通会上,星纪魅族副总裁彭翻透露,其无界智行开放平台2.0将于今年年底上线,为车企提供一整套定制工具,帮助车企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选择座舱方案。 以“华小魅”为代表的手机大厂进军汽车领域,算是找到了真正的舒适区。 1、从手机到汽车,顺势而为 “当我手机屏幕投影在车机屏幕上的那一刻,我才真正感受到了小米给我带来的车机互联的惊喜。”张明(化名)在首次试驾小米SU7之后,即发出了上述惊叹。 作为一个专业米粉,张明自用的电子设备、家用的互联设备,全都是小米生态。这种手机与汽车所带来的智能互联体验,也成为其最终选择小米SU7的加分项。 事实上,作为唯一一家直
      222评论
      举报
      手机大厂造车,在智能座舱找到舒适区
    • 探客出行探客出行
      ·06-26

      海外关厂、业务瘦身、上市未果,蜂巢能源还能挺多久?

      出品 | 探客出行 作者 | 魏帅 编辑 | 冯羽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5月24日,距离北京9233公里外的德国勃兰登堡州,产业工人们收到了来自中国客户的停建通知。 这家客户便是中国动力电池制造商蜂巢能源。据多家媒体报道,蜂巢能源宣布已暂停其位于德国勃兰登堡州的第二家电池超级工厂建设计划。 早在2022年9月,蜂巢能源就宣布了将在德国建设第二座海外电池工厂。而第二工厂正是为了弥补第一工厂建设的延误。双双受制于当地政府政策的不确定性,蜂巢能源苦等多年的德国工厂计划变得遥遥无期。 命途多舛的不仅仅是海外布局。 2023年底,彼时号称科创板最大IPO项目的蜂巢能源主动撤回其IPO申请。对于主动撤回申请,蜂巢能源表示,公司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公司及公司股东的最大利益为重,决定撤回A股申请,并考虑启动其他融资方案。 一年多的准备,化为泡影。蜂巢能源策略性撤回,无不让外界感受到这家二线动力电池制造商上市之路的艰难。 事实上,细数国内的动力电池制造商,上市坎坷的情况并不多见。作为中国打造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动力电池在过往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高估值产业。 但也有业内分析人士坦言,成立时间较短、大客户依赖等症结,或将是蜂巢能源IPO遇阻的原因。 国内国外的双重阻力,最终让蜂巢能源陷入了两难局面。 1、走出去,难 相比于国内新能源产业链内卷程度的不断升级,海外市场成为中国动力电池瞄准的沃土。自去年以来,包括蜂巢能源在内的一众动力电池厂商不断加快出海步伐,发布出海建厂计划。 但出海之路,远没有想象中顺利。 欧洲市场是蜂巢能源出海计划的第一站。 早在2019年,蜂巢能源就对外宣布斥资20亿欧元的欧洲建厂计划,并计划与大众、宝马和PSA(标致雪铁龙集团)合作并进行业务洽谈。在随后的2022年,蜂巢能源再度宣布其在欧洲建设第二座海外电池工厂的计划。 此前,就有内部人士在接受媒体
      326评论
      举报
      海外关厂、业务瘦身、上市未果,蜂巢能源还能挺多久?
    • 探客出行探客出行
      ·06-21

      电动化“赌徒”,上汽奥迪难改命

      出品 | 探客出行 作者 | 魏帅 编辑 | 冯羽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面对电动化这场快速而狠戾的淘汰赛,奥迪也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 「探客出行」从销售终端了解到,伴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价格战的愈演愈烈,针对多款热门车型,奥迪在多个地区进行大规模让利降价,最高优惠幅度近30万元,中低端车型的降价也高达10万元。 “大家都在赔钱卖车。”面对价格战的冲击,一位奥迪销售人员坦言,谁不降价,谁就得“死”在沙滩上。 事实上,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的这几年,曾经的豪华品牌代表都逊色了许多,再也不复往日“躺着就能赚钱”的场景。诸如奥迪这类的头部品牌,也在电动化的整个进程中扮演着落后者的角色,尤其是“新人”上汽奥迪。 不同于一汽-大众奥迪扎根中国市场36年、颇具底蕴,上汽奥迪的成长期正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野蛮生长、优胜劣汰的三年。 潮水之下,上汽奥迪可谓关山难越。 数据显示,奥迪2023年在中国市场交付新车72.9万辆,其中一汽-大众奥迪贡献了超过95%的市场份额,上汽奥迪的份额不足5%,新能源车销量更是少之又少。 在业内人士看来,本就“迟到”中国市场已久的上汽奥迪,错过了太多。 “三年过去,上汽奥迪没有推出一款全新开发的纯电车型,在平台搭建、整车研发路径也没有成熟的规划。”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直到今年5月份,上汽奥迪针对电动化的布局才堪堪落地。5月20日,奥迪与上汽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宣布Advanced Digitized Platform智能数字平台联合开发正式启动,双方将基于这个新平台,共同为上汽奥迪开发多款豪华智能电动新车。 但时至今日,全新的电动平台早已不再是稀罕事。全面向中国市场靠拢的上汽奥迪能否在电动化上翻身? 1、苦等三年,电动化终加速 生不逢时,是国家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对于上汽奥迪坎坷发展的评述。 2016年,中国汽车产销量突破2800万辆。与产
      158评论
      举报
      电动化“赌徒”,上汽奥迪难改命
    • 探客出行探客出行
      ·06-19

      掀了桌子的神龙汽车,赔本赚吆喝

      出品 | 探客出行 作者 | 魏帅 编辑 | 冯羽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已经在东风雪铁龙门店工作两年的陈林(化名),最终还是迫于压力,转投到了如今火热的造车新势力门下。 “时代变了。”陈林感叹,曾经红极一时的法系车品牌代表,在新能源汽车时代正在被“抛弃”,只能靠降价求生,一降再降。 身为销售的陈林,在终端的感受最为真实。“十万出头的车型,优惠3万都没人买。”陈林表示,虽然雪铁龙降价幅度大,但是大部分人都是看热闹,真正买车的人没几个。 曾经降得有多“爽”,现在“摔”得就有多惨。这句话用来形容如今的神龙汽车再合适不过。 在新能源时代落后的神龙汽车,已经将降价视作跟进市场变化的唯一反馈。早在2023年3月,神龙汽车以旗下东风雪铁龙C6的降价,打响了当年整个市场价格战的“第一枪”。 从无人问津,到几乎家喻户晓,东风雪铁龙以高达9万元的最高优惠幅度,让市场感受到了这个品牌降价求生的决心。 “21万的雪铁龙我爱搭不理,12万的雪铁龙我半夜排队。”大幅降价在社交媒体的热度发酵下,引发了大规模关注,大批网友涌入东风雪铁龙的线下门店和直播间。 然而,一片叫好声的背后,看热闹的居多。 2023年全年,神龙汽车旗下的东风雪铁龙和东风标致两大品牌均实现大幅优惠,却仍摆脱不了销量下滑的境地。数据显示,2023年神龙汽车全年销量为8.03万辆,同比下滑35.81%。 据「探客出行」了解,巅峰时期在全国拥有4家工厂的神龙汽车,已经随着销量压力而被分食殆尽,如今工厂仅剩1家。 在与日俱增的生存压力下,神龙汽车还能坚持多久? 1、“降不到”的底价 传统合资品牌的尴尬境地,从神龙汽车的降价频率可见一斑。降价,似乎成为了神龙汽车唯一的“法宝”。 仅2024年开年以来,神龙汽车就已经开启了一轮又一轮的降价活动。 今年2月14日,借力情人节和中法建交60周年的节点营销,神龙汽车发布公告称,针对东风雪铁龙
      189评论
      举报
      掀了桌子的神龙汽车,赔本赚吆喝
    • 探客出行探客出行
      ·06-13

      “颠覆者”九号,让智慧移动产业“中国化”的新质生产力代表

      出品 | 探客出行 作者 | 阅夜 编辑 | 闪电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用智慧移动能力,持续颠覆短途出行——高禄峰这样定义九号公司。虽然“智慧移动能力”这一词目前在商业圈尚不普及,但九号公司却早已不显山露水地实践起来。 截至2024年5月,九号公司全球累计入网用户超过1600万户,累计入网车辆超650万辆,全球累计骑行里程超193亿公里!如果以绕地球一圈大约四万公里计算,九号公司用户所创下的骑行记录足可以绕地球48万圈有余,这无疑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可见,九号公司锚定创新短交通是一条正确的路径,它不仅让九号打开全球化发展之门,更收获了突出的成绩。 近日,九号公司作为中国企业特邀代表,出席了中法企业家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以及第八届中日韩工商峰会,这两场国家级高层会议分别有国家主席和国务院总理出席,可见会议的重要性及规格之高。 在此期间,九号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高禄峰作为中国企业嘉宾,同亚欧工商界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这一动态似是向外界发射了一个信号——智慧移动产业走向全球,已在九号公司这位“颠覆者”的努力中照进现实,而九号公司以短交通和服务机器人为锚,在推动中国智造走向全球的进程中日益发挥其重要作用。 1、深化新质生产力,为九号插上翅膀 带领自己所在的产业实现全球化,是众多中国企业共同的梦想。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依靠新质生产力让这一梦想成为现实。 正如王传福所说:“我们的技术鱼塘里有很多大鱼,需要的时候就捞一条上来”。而随着一条条大鱼跃出水面,比亚迪终于让世界看到了国产汽车的实力。 那么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在「探客出行」来看,其中最关键点在于“新”和“质”。一方面,摆脱一般意义上的传统生产力,发展所在产业关键性颠覆技术;另一方面,以创新为主导驱动产业生产力实现大跨步跃升。 而九号公司之所以成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智慧移动产业的发展,靠的也正是“新”和“质”。深入观察不难发现,
      141评论
      举报
      “颠覆者”九号,让智慧移动产业“中国化”的新质生产力代表
    • 探客出行探客出行
      ·06-05

      放弃直营的阿维塔,压力山大

      出品 | 探客出行 作者 | 魏帅 编辑 | 冯羽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高企的销售成本之下,阿维塔“挺不住”了。 最新消息显示,长安汽车旗下品牌阿维塔正在进行一场渠道改革——其原有的自营门店模式将逐步改为加盟商模式,仅保留城市体验中心。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为了配合渠道模式的转换,阿维塔对直营店的一线员工进行了转换期内相关转岗赔偿,即直营店员工可以选择离职领取赔偿,或选择转入经销商并领取相应的赔偿。在工资待遇方面,阿维塔前期会补贴部分底薪和提成,之后底薪和提成情况由经销商自行决定。 除了快速的渠道变革外,阿维塔的产品端也正经历着焕新。据「探客出行」了解到,根据近期曝光的产品计划,在目前两款纯电车型的基础上,阿维塔将介入到增程路线,推出阿维塔07增程版,新车预计在今年下半年上市。 一系列调整与转变的背后,让外界开始关注起这家车企内部正在经历的变化。 作为长安汽车内部孵化的新能源品牌,阿维塔手握的是集团最核心的资源,也是业内唯一一家由长安汽车、华为、宁德时代三家巨头赋能的品牌。 “只要阿维塔需要,长安汽车一定全力支持,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要技术给技术。”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的话语,足见长安汽车AII IN阿维塔的决心。 但即便是含着“金汤匙”出生,在如今的汽车市场中,阿维塔也步履维艰。 数据显示,今年1-4月,阿维塔销量分别是7059辆、2457辆、5016辆、5247辆,累计销量为1.98万辆。这一数据,尽管月销量较去年同期提升明显,但对比行业内的竞争对手而言,仍表现低迷。 面对波光诡谲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阿维塔的压力依然巨大。 1、直营转经销,阿维塔也挺不住了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直营店、城市体验中心的销售模式,与造车新势力相伴而生。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直营模式下的展厅与品牌体验中心,一度是新能源汽车时代的标配。原本的车辆体验、新车预定、车辆交付和售后维修被主机
      296评论
      举报
      放弃直营的阿维塔,压力山大
    • 探客出行探客出行
      ·06-03

      中国“鲶鱼”,搅动全球激光雷达

      出品 | 探客出行 作者 | 魏帅 编辑 | 冯羽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的这场“肉搏战”中,激光雷达是不可避免的争议焦点。 作为纯视觉智驾路线的拥趸,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曾多次放话:激光雷达对于自动驾驶汽车来说毫无意义。 但关于激光雷达到底有没有用,多数中国供应商和主机厂站在了马斯克的对立面。截至目前,激光雷达仍是大部分车企提升智驾水平的重要筹码。 得益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构建,国产激光雷达厂商从中受益,并在全球激光雷达市场中快速占领高地。 中国激光雷达企业在全球市场中扮演起了“鲶鱼”角色,也引起全球市场的警惕。 今年年初美国国防部公布的一份清单中,在美上市的中国激光雷达厂商禾赛科技被列入其"中国涉军企业"清单。 虽然被列入清单的企业不会被立即禁止在美国开展业务,但可能会对企业声誉“造成打击”,并意味着美政府向美国实体和公司发出严重警告,与清单上的中企开展业务具有所谓“风险”。 禾赛科技当即回应,该决定错误且缺乏任何依据,并在日前正式对美国国防部提起诉讼。 潮水退去,方知谁在裸泳。拥有话语权的禾赛科技,选择向不公正待遇说不,“硬钢”美国国防部。 一位从事激光雷达产业多年的观察人士向「探客出行」透露,国内外激光雷达企业在技术路线上不尽相同,但国内领先的几家厂商手中都有相当的技术优势,这已经引起了国外厂商的警惕。 诚然,中国所培育的成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目标。激光雷达厂商们也早已过了蒙眼狂奔的时代,更坚定,也更具方向感。 北醒光子市场总监刘毅梵在接受「探客出行」采访时表示,现在仍处于战场的早期,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把产品做好,通过产品去体现安全的价值,以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只有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才能反哺整个行业,体现激光雷达的真正价值。要先把正向循环做起来。这个循环就是通过好的产品形成好的体验,再通过好的体验形成被认可的价
      191评论
      举报
      中国“鲶鱼”,搅动全球激光雷达
    • 探客出行探客出行
      ·05-29

      宁德时代不易,靠直播“卖艺”

      出品 | 探客出行 作者 | 魏帅 编辑 | 冯羽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宁德时代突然活跃了起来。 先是线上平台更新频率的增加。自2021年7月在抖音社交平台上发布首条视频后,2021年和2022年,宁德时代仅保持着每年2条的更新频率;到了2023年,“CATL宁德时代”官方账号似乎一下打开了“任督二脉”,更新频率一下攀升,甚至配合新品发布时间,做到了日更。 而在线下端,此前几乎鲜有宣传的宁德时代,却悄然出现在了各大机场、高铁站大屏。“神行超充,10分轻松”——这句颇为上口的广告语,配上绿色的背景,让不少路过的人记住了宁德时代,也记住了其新品。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宁德时代成立以来首次对外投放广告。 对于产业链上游企业来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闷声发大财”似乎成了它们的传统,身为全球动力电池独角兽的宁德时代更是不例外。 然而,市场飞速的进化,已经超出了宁德时代的想象,即便是“链主”,也不能偏安一隅。 诚然,当终端卖车的压力开始传导到产业链的其他环节,即便是曾经稳坐钓鱼台的电池企业也不能独善其身。 作为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所在,动力电池行业的竞争远胜以往。随着整个行业的进步,技术壁垒不再,企业竞赛变得单一且直接:拿下客户。 面向C端,贴近消费者,成为了宁德时代的新选择。 1、走下神坛,走进直播间 常年往来于京杭两地的小涵(化名)突然发现,杭州萧山机场航站楼到达层不知何时起,出现了动力电池企业宁德时代的巨幅广告。 整片的绿色森林为基底,中间有一条蜿蜒的公路。简单明了的背景,让中间书写的“神行电池,10分轻松”广告词更为显眼。 事实上,早在去年年底,宁德时代主推的神行电池大屏广告就已经悄然在国内多地的高铁站和机场上线,直指终端营销。 不仅如此,如今的宁德时代正进行着一场营销措施的大转变,开始向流量低头。除了日益增多的平面广告外,社交平台是宁德时代活跃的主战场。 据「探客出
      685评论
      举报
      宁德时代不易,靠直播“卖艺”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