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投财经
满投财经认证媒体
老虎认证: 满投财经
IP属地:广东
1关注
2594粉丝
6主题
0勋章

银行股能否在弱信贷的环境下实现“旱涝保收”?

7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披露了2024年6月的社融以及金融统计数据。6月新增信贷2.13万亿元,同比减少9200亿元;新增社融3.3万亿元,同比减少9300亿元。M1增速-5.0%,环比下降0.8%t;M2增速6.2%,环比下降0.8%。整体来看,这依旧是一个社融增量减弱,表现低于预期的月份。 社融增速持续出现放缓趋势,可见在目前环境中,金融数据依旧受到了“挤水分”“防空转”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一情况或许会成为银行业的“新常态”。在当前环境中,银行业的成本管控和风控水平能否维持?而从投资者角度来说,银行股是否会面对投资方面的风险或机会? 01 “新常态”下的社融表现 具体来看2024年6月的信贷数据,可以看出在人民币贷款、社融方面较去年的差距是比较明显的。以防民事去年同期的基数较高,另一方面则是实体需求的偏弱所致。而除去两项核心数据来看,6月的政府债提供了一定的增量,同比2023年多增3116亿元,但相较于5月的增速还是有所放缓。其他数据则并没有明显亮点,整体偏弱的基调不变。 具体来看,2024年的政府债券发行、财政支出节奏整体是偏慢的,这与去年年底发行的1万亿国债资金落实情况有关。这部分资金落实的1.5万个项目,在7月中旬才算完成了全部的开工,因此地方专项债的发行提速并不急迫。另一方面来说,或许地方政府也在等待诸如三中全会、政治局会议等重要会议定调后再做决策,因此下半年的发债速度或好于上半年。 拆分信贷数据来看,信贷结构上整体呈现“弱零售”态势。零售贷款新增5709亿元,同比少增3930亿元。其中,居民短贷+2471亿元,同比少增2443亿元;居民中长期贷款为3202亿元,同比少增1428亿元。尽管在地产政策的驱动下,6月地产销售数据有所回暖,对按揭贷款形成一定正向贡献,但整体来说,较弱的消费需求导致零售贷款偏低。居民部门即便买房但愿意承担的贷款金额并未明显提升,而是更
银行股能否在弱信贷的环境下实现“旱涝保收”?

再论中国企业出海:数据指出了哪些企业出海的方向

自从“低内需、弱复苏”成为中国经济的主旋律以来,出口出海就成为中国企业的主要战略方向。人口老龄化/生育率下降是国家发展进程中难以避免的客观现象,而就此引出的出海浪潮,也是多数发达经济体所走过的路。 利用规模优势在全球寻找新的增长机遇,将是下一阶段中国中大型企业的普遍情况。在企业出海成为“必答题”的当下,一些有关出海的细节问题就成为困扰投资者乃至公司本身的问题。 出海具体如何执行?而出口出海又会出向何方?不同方向的出海又会有怎样的特征?本文将结合部分研究报告,对此进行一些分析。见解分析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 01 企业出海,背景为何? 企业出海本质上是出口的延伸,是通过海外投资、产业链转移等方法实现资源整合、突破技术壁垒和海外进出口限制的方法,也是一种应对逆全球化浪潮的手段。因此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出海也是一种“供给侧改革”。 金融研究机构九方财富(09636.HK)在针对企业出海的分析文章中,将参与全球化的国家分为资源国、生产国、消费国三类。资源国具备资源优势,为其他国家提供生产原料;生产国具备生产要素优势,提供劳动力、土地、技术等生产资料,消费国具备广阔的市场,为全球提供技术革新和制度输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大多数国家都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分别扮演过上述三个阶段的角色。 九方金融研究所的分析员尤众元在文章中指出,生产国是全球化进程中的最大受益者。过去的日本、德国,如今的中国,都通过生产国的身份从消费国上实现了吸收外资,学习技术、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而随着时间推移,人口结构与技术积累开始推动中国从生产国向消费国转变,只是基于中国的体量来看,这一转变可能会花去更多的时间。 与之相对应的,以美国为代表的消费国则在全球化进程中失去了上述资源,和生产国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其中最直观的体现,便是美国在全球GDP中的占比下降。2010年后,中国经济进一步崛起,美国相对影响力再
再论中国企业出海:数据指出了哪些企业出海的方向

同仁堂医养冲击港股IPO,老字号的“拼图”高增速能否持续?

6月28日,北京同仁堂医养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申请书,拟于港交所主板上市,中金公司为其独家保荐人。作为同仁堂集团旗下第三家冲击港股上市的公司,递表对于同仁堂集团来说也算轻车熟路,而本次冲击上市的企业,则是公司旗下经营医养/养老业务的子公司。 据悉,同仁堂医养是一家按照连锁医院、基层连锁医疗机构以及互联网医院三个层级构成的管理医疗机构。截至最后可执行日期,公司共有11家自有线下医疗机构、1家互联网医院,以及9家线下管理医疗机构。按2022年门诊就诊汇总人次和门诊医疗服务汇总收入排名,公司为非功利中医院医疗服务行业中最大的中医院集团。 相较于其他民营医疗机构,拥有“同仁堂”这一国家认证中国老字号的公司无疑在商誉上具有先发优势。但在中国现有的医疗体系下,民营医疗的前景总是难免会遭到质疑。公司过去的业绩表现如何?而民营医疗行业前景又是否有所改变?本文将对此进行解析。 01 中医服务“以人为本”,资源紧张且竞争激烈 从业务范围来看,同仁堂医养所经营的业务为“民营中医机构”,其本身是受到国家医疗体系支持的产业。根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中医医院财政拨款占全国政府卫生支出的比重约为3.2%,金额从2014年的211.71亿元提升至2021年的662.05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到17.69%。从数量上看,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1年的中医院数量达到4630个,占全国医院总数比重的12.66%。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显示,按照中医医疗服务提供商创造的收入计算,中国中医医疗服务行业的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5836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8000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到8.2%,占2022年中国医疗服务行业总额的13.4%。且未来10年,中医医疗服务行业规模将大幅增长至21239亿元,其间年均复合增速达到10.3%。 作为中国从古代传承至今的传统医学,中医在
同仁堂医养冲击港股IPO,老字号的“拼图”高增速能否持续?

透过白酒看消费,浅析茅台的波动与消费行业

6月中旬以来,茅台酒的下跌成为消费行业乃至国内股票市场关注的焦点。 茅台一直以来都被视为白酒行业乃至消费行业的观察指标,而笔者也认为,茅台的下跌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环境下,消费市场的演变趋势。如何看待茅台的突发下跌?而从茅台看消费市场,又能得到怎样的启示?本文将对此进行解析。 01 “促销”引恐慌为导火索,根基依旧是需求不足 截至6月23日,散装飞天茅台价格从2520元/瓶下跌至2150元/瓶,而整箱的飞天价格从2730元/瓶下跌至2420元/瓶,由此在现货市场以及股票市场层面均引发了一定恐慌,导致酒类板块个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尽管在随后的一周,在茅台官方发声的引导下,茅台零售价格出现了明显回升,但在股价乃至整个白酒行业的层面,市场的担忧尚未解除。 从茅台价格波动的原因来看,不少观点认为茅台的下跌源于618电商大促产生的补贴报价较低,导致了部分倒卖茅台酒的“黄牛”选择踩踏价格出货。但从往年来看,茅台的价格鲜有因为电商平台促销而产生剧烈波动的情况。究其核心,依旧是来自需求端的下滑所致,春节后白酒业的需求边际走弱,是本轮茅台价格下行的背景板。 2023年以来,白酒行业持续处于一种“需求赶不上预期”的状态。其主要的商务、宴席场景,需求均呈现出疲软的特征。商务最常见的几个场景(地产、医疗、金融)的需求萎靡是客观存在的事情,而茅台之所以在过去一年间具有坚挺的价格表现,主要是由于其特有的金融属性。 作为中国市场上较为特殊的“奢侈品”,茅台消费的定价往往不局限于供需关系,而是具有一定的金融属性和投资属性,这是茅台生态的一部分。相较于其他白酒品牌,茅台的需求结构更像是由少量的群体贡献了绝大多数销售额,价格本身受流动性和稀缺性影响较大,和诸如房价这类资产的资产价格具有一定正相关性。这让茅台产品的价格支撑区别于五粮液、泸州老窖一类的高端白酒,始终保持着白酒龙头的地位。 但白酒
透过白酒看消费,浅析茅台的波动与消费行业

薄荷醇口味电子烟通过FDA认证,风味电子烟的生意在海外迎来转机?

6月21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通过了电子烟品牌NJOY旗下的四种薄荷味电子烟产品的销售授权令,这也是FDA首次批准了非烟草口味的电子烟在美销售。在此之前,市场一直奉行对薄荷醇风味电子烟的销售禁令。 电子烟的发展趋势自从对相关口味的禁令出台后就被拦腰打断,而本次通过NJOY产品信号的情况,被视为一种限制解除的信号。就在24日,澳大利亚也宣布放宽电子烟禁令并同意了一项妥协方案,即允许在没有医生处方的情况下销售电子烟,但仍只能在药店销售。 目前电子烟产业处于怎样的环境中?监管放宽会带来怎样的改变?本文将对此进行解读。 01 烟替减害VS未成年诱导 谈及电子烟禁令,一般就必须提到各国有关电子烟监管的核心思路:即电子烟是否会导致更多的青少年吸烟?大部分国家的监管机构都认为上述疑问的答案是肯定的。 包括中国在内,多数国家的电子烟监管机构都对电子烟含有相同的警惕,对于电子烟的口味描述、包装设计、营销方式均有所限制。中国国家烟草专卖局的《电子烟管理办法》就对生产、销售、进出口贸易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而其中最受关注的,便是电子烟的“口味”问题。 尽管相较于传统香烟,电子烟中的有害化学物质会相对较少,对于已经是“烟民”的成年人用户来说,电子烟是替代传统香烟的选择,但其本质依旧是具有成瘾性质的物品。而相较于传统香烟,可以通过添加剂调节味道的电子烟更容易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在行业野蛮生长的时代中,调味电子烟对于青少年而言的“拉新”效果是多数监管机构不想看到的,因此在有关电子烟的监管中,“减少青少年滥用电子烟”是全球电子烟监管的主要逻辑。 在此背景下,美国FDA通过薄荷醇口味产品所指向的有关电子烟监管的另一个思路,即“对成年人的减害”。在FDA有关薄荷醇产品的科学审查评估中提出,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授权的几款薄荷醇电子烟有助于减少接触传统香烟中的有害化学物质,具备减害性,从传统香烟完全
薄荷醇口味电子烟通过FDA认证,风味电子烟的生意在海外迎来转机?

绿茶集团四度递表港交所:有扩张的野心,也有求生的无奈

6月19日,绿茶集团向港交所递交了更新后的招股说明书,第四次冲击港交所上市。这是绿茶集团自2022年以来再一次重启香港IPO的步伐,花旗和招银国际依旧是其联席保荐人,而募集后的资金将用于扩大其餐厅网络。 据招股书显示,绿茶集团旗下经营着名为“绿茶餐厅”的休闲中式餐饮品牌,与日前递表的小菜园属于同一赛道。按收入计算,绿茶餐厅在国内休闲中式餐厅品牌中排名第四。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复苏,线下餐饮行业的资本活动逐渐丰富,年初至今,已有多家餐饮/饮品行业的公司冲击港交所。本次冲击上市的绿茶集团质地如何?冲击上市的成果是否能得到回应?结合公司招股书数据,本文将对此进行浅析。 01 “网红+亲民+创新”的江浙菜连锁品牌 绿茶这一餐饮品牌最早创立自2008年,在经历15年的发展后,目前已经是一个包含382家餐厅,覆盖21个省份的知名餐饮连锁品牌。根据灼识咨询报告,2023年绿茶餐厅在中式休闲餐厅领域具有0.7%的市场份额,位列行业第四。而根据招股说明书罗列的品牌来看,前三位分别为西贝莜面村、小菜园和太二,第五位则为外婆家。 从菜品来看,绿茶餐厅一般覆盖有50-80种菜品,整体上以江浙菜为主,并在此基础上融合部分现代餐饮的创新元素。因此无论是在菜品上还是在装修上,绿茶餐厅都致力于突出“江南”风格。从其受众来看,而绿茶餐厅的主要开设地也集中在长三角与广东地区。截至2023年末,公司位于华东地区(浙江、上海、安徽、江苏、江西及福建。)的餐厅数量达到115家,占总数的31.9%。 根据招股书显示,绿茶餐厅的客单价大概在60元-80元之间。而根据国泰君安研报引用窄门参眼的数据来看,绿茶餐厅的客单价为71.45元,在大众便民中式餐饮中属于较为便宜的范畴,也与绿茶餐厅初期的“亲民”定位相符。但可以看到,表中提及的五家门店价差均不算大,行业竞争较为激烈。 正因其较为亲民化的价格,类似绿茶餐厅的大众
绿茶集团四度递表港交所:有扩张的野心,也有求生的无奈

5月宏观经济数据浅析:长期向好基本面不变,需求不足仍非常突出

6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5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主要指标数据,经济整体延续回升向好的态势,呈现生产供给增加、市场需求稳中有升、就业物价整体稳定、转型升级态势向好的特点。 虽然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数据内部却略有分化,复苏节奏较为缓慢。本文将结合5月以来发布的PMI、CPI、PPI等国内重要宏观经济数据,简析我国5月经济发展情况,增加对当前宏观经济复苏节奏的理解。 01 PMI重回荣枯线下方,工业生产向好持续性受需求制约 生产端来看,5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5.6%(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环比增长0.30%,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工业生产增速整体表现平稳,结构上制造业维持积极增势,转型升级持续推进。 具体门类来看,5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制造业增长6.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3%,制造业贡献了主要增速,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增加值增长更快。5月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10%;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7.5%,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45.7%,制造业向高端、智能、绿色化转型升级的态势向好。 工业生产向好的持续性受需求影响,5月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5.6%,较4月的6.7%下降了1.1个百分点。从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来看,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仍未改善,制造业景气度水平有所回落。 5月份制造业PMI为49.50%,比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边际重新回落至枯荣线下方。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供给端生产指数降2.1个百分点至50.80%(前值52.9%);需求端新订单指数降1.50个百分点至49.60%(前值51.1%)。 生产指数仍在临界点之上,制造业保持扩张态势,但环比下滑表明企业生产意愿受到需求的抑制,需求不足问题仍未解决,是拖累制造业PMI跌回收缩区间的主要原
5月宏观经济数据浅析:长期向好基本面不变,需求不足仍非常突出

6月降息预期落空,美联储降息开启还需要什么条件?

美东时间6月12日,美联储在FOMC会议后维持了利率不变的决议,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5.25%—5.5%的水平,并维持此前的缩表规模。随着2024年过半,早前对于美联储降息的预期已经多次落空,市场对年内多次降息的预期逐步走弱,而有关降息开启的时间点,也早已挪至四季度。 随着降息预期的后移,周围的环境变化已经与过往有了不少的区别。欧盟区此前一反常态提前启动了降息,而年内持续上行的金价也因为央行购金需求的变化而暂停了涨势。待到美联储降息开启时,其带来的影响或许已经发生了不少变化。结合美国5月的通胀数据,本文将对美国当前的降息预期情况进行解析,以及对降息执行后的市场演变进行预测。 01 通胀重现下行趋势 先从决定降息预期的关键要素:美国通胀预期说起。2024年至今,美国通胀数据的波动是影响美联储降息预期的最核心要素。2023年10月以来,美国的核心CPI进入了平台期,较高的通胀粘性使得事先决定的通胀目标一直达不到预期。截至本次议息会议结束后,美联储官员对2024年联邦基金利率的预期已经缩减至5.1%,即2024年仅含有一次25BP降息的幅度。 通胀的粘性表现在5月是得到了好转的。2024年5月,美国整体CPI环比读数为0%,前值为0.3%,同比读数为3.3%,前值为3.4%;核心CPI环比读数为0.2%,前值为0.3%,同比读数为3.4%,前值为3.6%。5月美国PPI同比增速为2.2%,较4月回落0.1个百分点,不及市场预期的2.5%。核心PPI同比由4月的2.5%回落至2.3%,同样低于市场预期。相较于一季度的数据反复而言,5月的美国通胀延续了4月通胀缓解的趋势,且通胀下行的幅度超过了市场的预期。 具体拆分来看,美国通胀数据的缓解,主要是由于能源端的价格回调以及核心商品端的数据向好所致。能源方面,5月能源CPI环比由1.1%降至-2%,能源商品环比由2.7%降至
6月降息预期落空,美联储降息开启还需要什么条件?

实时公交APP“车来了”能否顺利驶向港交所?

近日,实时公交信息在线平台“车来了”的母公司元光科技(MetaLight Inc.)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港交所主板上市,独家保荐人为中金公司。 提到“车来了”相信很多人都不会感到陌生,作为国内受众最广泛的公交实时信息预测平台之一,车来了有着较为活跃的用户群。根据灼识咨询资料,按2023年收入计,车来了在中国公交行业时序数据服务提供商中排第三;按照覆盖城市,车来了在中国城市覆盖范围最广。 如果成功上市,元光科技或将成为港股“智能时序数据”第一股。预测交通实时信息领域还值得看好吗?元光科技的财务数据有何亮点之处?以下简析元光科技的招股书。 01 依赖单一产品产生收入,新产品尚未成气候 “车来了”平台是元光科技最重要的产品,提供即时公交时刻表,准确预计车辆达到时间,同时能够反映交通的拥挤程度,大大提升出勤者的出行效率和体验。其数据来源主要为交通机构授权的GPS数据、用户查询记录和搜索历史以及公交和用户的数据汇总,以向通勤者提供有关公交位置及预计到达时间的最新信息。 从收入结构来看,车来了的用户主要在C端,广告收入构成公司最大的收入来源。广告主在车来了平台上投放广告,为其广告收到的每千次观看或展示付费。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元光科技来自移动广告服务的收入为1.56亿、1.15亿、1.68亿元,占收入比重约95.6%、85.2%、96.2%。 广告业务的收入取决于在“车来了”平台的曝光量和转化率,2022年受疫情影响,多个城镇的公共交通较长时间处于暂停阶段,车来了平台的活跃用户相应下降影响广告收入,但随着2023年交通领域恢复正常运行,其广告收入迎来快速回升,但相较于2021年,增长并不明显,公司的核心业务增速似乎并未展现令人期待的潜力。 除了广告业务,元光科技亦提供数据技术服务,包括基于公司在公共交通领域的数据及知识的数据相关服务、数据分析服务及咨询服务。但这部分
实时公交APP“车来了”能否顺利驶向港交所?

2024“节能降碳”方案对电力行业影响几何?

5月29日,国务院发布了《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及了有关非石化能源消费规模提升,钢铁行业节能降碳,放开新能源利用率标准等十大方案,对未来两年的节能降碳约束方向做出指示。 自2021年“双碳”目标提出后,绿电节能产业遇到了许多超出预期的挑战,新能源的消纳能力和储能领域的瓶颈始终困扰着节能减碳的目标进度,让即将“到期”的十四五降碳目标愈发困难。本次出台的《方案》重提对节能减碳的重视,点明绿色发展仍是政策重视的主线,对行业而言无疑是有正向意义的。 而对于节能降碳的主力,即能源产业在本次《方案》中受到的影响,自然也是备受关注。本文将结合市场数据,对政策内容进行浅析。 01 消纳放松提振绿电装机,或影响运营商收益 先从总体的数值目标看。《方案》中涉及能源的指标主要集中在非化石能源消费的相关目标上。整体上看,《方案》的数值与“十四五”规划相近,主要变化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新能源利用率目标指出,风光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可将新能源利用率降低至90%;二是全国新型储能装机量,相较十四五目标提出的装机量提升了1000万千瓦,至4000万千瓦。 有关新能源利用率红线的放松,实际上在2024年一季度时就有不少传闻。利用率红线本质上是一种新能源发电的扶持政策,最早源于2018年10月的《清洁能源消纳行动计划》,即光伏和风电等新能源的发电利用率不得低于某一水平,避免过多的发电被浪费,导致弃风/弃光率提升。 但随着国内新能源产业的规模增长,实现“不弃电”的难度反而不断增加。截至2024年2月,国内光伏、风电的利用率双双跌破95%。某种意义上来看,本次针对新能源利用率的修正是先有事实,后出政策。 究其原因,风光新能源的消纳能力是影响利用率的主要因素。由于太阳能与风能均为自然能源,其发电时间一直有着“看天吃饭”的意味在内,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在今年快速增长,接入电网的新
2024“节能降碳”方案对电力行业影响几何?

猪价5月强势上扬,是短期上涨还是长期趋势?

2024年开年以来,国内生猪价格走势出现剧烈波动。生猪价格在春节过后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但在3月和5月出现两波快速回升行情,特别是5月以来,猪价涨势非常迅猛。 根据中国养猪网5月28日数据,生猪外三元价格为16.96元/kg,较月初已经上涨了14%,并且超过春节期间的价格。为什么生猪价格持续波动如此大,近期的持续上涨主要原因为何?猪价是否已经进入新一轮的上涨区间?本文将对生猪养殖行业的关键数据做一些梳理,简析近期生猪养殖行业的变化。 01 能繁母猪产能持续去化 生猪养殖业是一个周期性比较明显的行业,回顾历史猪价的波动,大概三至四年为一个完整周期,2000年以来,我国生猪养殖行业有五轮较为完整的周期。猪周期的本质是供需关系,经历猪价上涨—母猪存栏量增加—生猪供应增加—猪价下降—淘汰母猪产能去化—生猪供应减少—猪价上涨的传导机制。 2023年生猪价格均价处于低位运行,行业几乎全年处于亏损状态,加速了2023年的生猪产能去化态势。本轮猪价上涨受行业产能去化效果逐渐显现影响,代表产能供应的能繁母猪存栏量、生猪存栏量等数据都呈现下降趋势,市场供过于求的阶段性局面得到改善。 数据来源:Wind 根据Wind数据,截至2024年4月末,我国能繁母猪的存栏量为3986万头,生猪行业产能已经开启了16个月之久,较2022年年末的去化幅度已经达到10%的水平,目前的能繁母猪存栏量是2021年以来的最小值。 随着能繁母猪存栏量的下降,生猪供给端也逐月开始下行。根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全国生猪存栏量为4.085亿头,同比下降5.2%,季度环比下降5.9%,生猪存栏量同样处于202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能繁母猪存栏的数量变化是判断未来生猪价格走势的重要指标,根据繁殖规律,理论上能影响10个月后的生猪出栏量,与10个月后的生猪价格呈负相关的关系。今年1-4月的生猪均价已经有所提
猪价5月强势上扬,是短期上涨还是长期趋势?

尽管增长平缓,但阿里健康正在逐渐步入“健康”

5月27日,阿里健康(00241.HK)公布了截至2024年3月31日止的2024财年年度业绩,报告期内实现收入270.27亿元,同比略涨1.0%,实现净利润8.83亿元,同比增长64.6%,在收入增长持平的背景下显著增利。超过7700万的会员数量以及高达3亿的MAU都让阿里健康本期的财报备受青睐。受业绩推动,阿里健康港股于28日大涨10%。 时至今日,以阿里健康为代表的互联网医疗企业仍未摆脱“网上卖药”“医药电商”的标签,但随着行业回归冷静和政策层面的完善,阿里健康或许已经在盈利方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健康之路。 01 收入增速平稳,市场或存在一定透支 阿里健康的收入组成主要由医药自营、医药电商平台、医疗健康数字化服务三部分组成,这三项业务在2024财年分别实现了237.4亿元、23.3亿元、9.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0.6%、4.1%、2.6%。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 结合24财年半年报数据来看,财年下半年的收入情况弱于上半年。根据公司管理层所述,由于2023财年在疫情背景下获得了高基数的增长,因此2024财年的增速表现较为平稳。 具体来看,医药自营是阿里健康收入占比最重的业务,基本上代指阿里健康在APP、淘天上出售的处方药、非处方药、医疗器械和医疗保健品等产品,也就是最传统的“互联网卖药”。在过去的几年中,医药自营是阿里营收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力,主要依托于用户增长驱动业务销量,但这一增速在2024财年似乎有所放缓。 从原因上看,互联网医疗十年来的发展经营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瓜分了市场存量,包括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美团买药等业务,其覆盖的年度活跃用户数量均已上亿,且叠加疫情期间网上买药的用户快速增长,其用户增量已经得到了一定的透支。 截至2024年3月末,阿里健康年度活跃用户(过往于十二个月内在天猫健康平台实际购买过一次或以上商品的消费者)为3亿,与2023年同期持平;自营商店的
尽管增长平缓,但阿里健康正在逐渐步入“健康”

Boss直聘2024Q1财报简析:业绩增长背后,是对蓝领市场的洞察与拓展

5月21日,国内最大的在线招聘平台Boss直聘-W(02076.HK)发布2024年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Boss直聘在一季度实现营收17.04亿元,同比增长33.4%;非通用会计准则下,经调整后净利润为5.31亿元,同比增长117%。 就业市场与宏观经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在线招聘平台的经营情况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国内就业市场情况的变化。Boss直聘的业绩自2023年以来就迎来显著修复,除了宏观环境的向好,Boss直聘本身的经营有何亮点?Boss直聘的一季度财报表现具体如何?有何亮点和不足?以下简析Boss直聘的一季度财报。 01 招聘市场需求回升,单季度收入创新高 2022年就业市场面临经济修复和疫情带来的挑战,让招聘市场也处于逆风环境下,Boss直聘在2022年出现连续三个季度收入负增长,但随着经济回升以及一系列稳就业政策支持,就业市场逐渐企稳,Boss直聘也迅速恢复增长。 公司2024Q1实现营收17.04亿元,同比增长33.4%,由于用户群扩大,付费用户规模实现快速增长,公司三年时间季度收入翻番,整体处于快速成长的阶段。但就季度增速而言,随着规模的扩大,公司季度增速也明显放缓。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 Boss直聘的盈利模式是为企业端用户和求职者提供线上招聘服务,收入受企业招聘意愿和求职者求职需求影响。具体业务来看,Boss直聘的收入分为对企业客户的在线招聘服务、其他服务(主要为向求职者提供的付费增值服务)这两块,其中绝大部分收入都来自线上招聘平台的付费企业客户。 2024年Q1,公司对企业客户的在线招聘服务实现收入16.84亿元,同比增长33.6%,贡献了绝大部分的营收增速,主要受用户增长及用户参与度提高所带动。其他服务收入为1970万元,同比增长12.6%,主要受益于用户群扩大。 02 销售费用降低,净利润大幅增长 净利润来看,2024年一季度Boss直聘实现净利
Boss直聘2024Q1财报简析:业绩增长背后,是对蓝领市场的洞察与拓展

借上市招股书看行业 浅析金饰企业的两类经营模式

​5月13日,老铺黄金向港交所更新了招股书,刷新了冲击港交所上市的进程。不同于医药、科技这类港交所上市的常客,珠宝首饰作为行业来说足够“复古”。由于2023年以来金价的走势而引人瞩目,作为从业者的老铺黄金自然是受益匪浅,在近期冲击上市的企业中,老铺黄金或许也算是财报最好看的那一批。 无独有偶,在此前的3月,名为梦金园的金饰企业同样选择了递表港交所,与老铺黄金初次递表时间相近。虽然同样从事金饰行业,但老铺黄金与梦金园的经营路径却并不算重合,其财务表现也显然不同。 结合部分上市公司的业务,本文将对两家公司的招股书进行浅要分析,来探索同一行业下的两种路线,以及其带来的财务结构差异。通过这篇文章,读者或许能对黄金首饰这一行业有些新的理解。若两家公司均顺利通过聆讯,本文或许也能成为投资者参与打新的参考要素。 01 金饰行业画像:消费为主,投资属性相辅相成 在分析招股书之前先简单聊一聊金饰行业。金饰属于珠宝首饰产业行业赛道下的细分赛道,也是珠宝首饰行业占比最重的细分子行业。根据老铺黄金的招股书来看,在2023年达到8200亿市场规模的中国珠宝市场中,黄金占据了63.2%的最大份额,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黄金产品都将是中国市场中最受欢迎的珠宝品类。 尽管与黄金的投资属性挂钩,且占据了黄金产能的主要需求,但金饰行业本质上还是奢侈品消费产业,因此会受到宏观消费能力,消费者消费意愿的影响,且与金价具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但由于金饰复合了一部分投资属性,导致近年来国内的金饰消费有些“买涨不买跌”的特征,与金价的负相关并不算强烈,反而有些正相关的趋势。 同时,黄金饰品在全球范围内最大的需求端来源于印度和中国,两国合计贡献了全球半数以上的金饰需求,这与两国的文化习俗有关。其中,中国是全球金饰消费规模最大的国家,在2023年达到32%。因此黄金首饰市场的重心在亚洲乃至中国,其成本受到的金价波动主要来自上
借上市招股书看行业 浅析金饰企业的两类经营模式

用户持续流失的腾讯音乐,靠什么恢复增长?

5月14日,腾讯音乐(1698.HK)发布2024年一季度业绩报告,总收入为人民币67.7亿元,相比2023年同期的人民币70.0亿元同比下降3.4%。Non-IFRS归属净利润为人民币17.04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4.11亿元同比增长20.8%。 近两年来,音乐流媒体行业涌现出很多趋势,短视频行业竞争激烈推动音乐平台回归音乐本心,用户付费习惯被培养平台订阅收入量价齐升,独家版权取缔后音乐平台毛利率提升,AIGC爆火AI赋能企业成为常态等。 随着行业环境不断变化国内的音乐流媒体企业也随之作出反应,作为国内头部在线音乐平台,腾讯音乐各业务的发展情况如何?重心转型后如何持续挖掘音乐业务的商业价值?以下简析腾讯音乐2024年一季度财务业绩表现以及国内数字音乐行业的发展现状。 01 收入受社交娱乐拖累,但盈利能力稳步提升 腾讯音乐一季度实现营收67.7亿元,同比下降3.4%,单从规模来看,腾讯音乐的季度营收整体呈下滑趋势,收入的下滑主要由于社交娱乐服务和其他服务收入下降所致。但从增速来看,腾讯音乐24Q1的同比为-3.4%,较23Q4、23Q3的-7.16%和-10.81%有明显的缩窄趋势,主要是由于音乐业务的强劲表现,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社交业务的下降,公司整体处于复苏通道。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 毛利率来看,随着网络音乐独家版权被取消,音乐流媒体的“版权圈地”现象被打破,版权成本逐步下降带动整体毛利率提升。腾讯音乐的毛利率于2022年Q1触底后稳中有升,24Q1毛利率进一步提升至41%,同比上升7.89pct,主要原因为音乐业务ARPPU的提升。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 与此同时,腾讯音乐在成本控制和运营效率方面成效明显,24Q1经营开支总额11.36亿元,同比下降7.57%,占收入比重进一步降至17%;其中营销开支占收入比重仅2.76%。在成本端和费用端的持续优化下,腾讯音乐即
用户持续流失的腾讯音乐,靠什么恢复增长?

浅析四月金融数据:在“崩盘”的社融中找寻市场机会

5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4月份的多项金融数据。从数据上来看,4月的社融数据迎来了“崩盘”,即时隔19年出现社融规模负增长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当前市场对中国经济前景的担忧。 面对这一罕见数据波动,市场中有表示悲观的,也有将其归类为“挤水分”而反对过度解读的。本文也将结合社融数据以及其他近期出炉的数据,对当前的宏观环境进行简单的解读,在这个负面的金融数据中挖掘其逻辑与背后的机会。 01 哪项数据拖了社融数据的后腿? 先从基础数据看起,根据央行统计,4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89.93万亿元,同比增长8.3%,增速再创新低;2024年前四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2.73万亿元,同比上年度减少3.04万亿元,单看4月的话,4月新增社融为-1987亿元,是2005年以来的首次转负,同比2023年4月则下降了1.42万亿元。 拆分来看,社融数据由多项贷款数据组成,包括由消费情绪主导的居民贷款,反映企业融资意愿企业债券、政府发债节奏的政府债券融资等。而4月的社融数据走弱,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企业融资与政府债券融资数据的走弱。4月政府债券、企业债券以及股票市场的融资合计下降达到0.88万亿元,占社融降幅比重达到61%。 其中,政府债券的融资被多数观点所聚焦。4月政府债券规模为-984亿元,同比减少5532亿元。如果将目光稍微拉长一些,在2023年四季度,政府债券融资是支撑新增社融的主要来源。24年一季度的政府债券发行较慢,本身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在为2023年末的政府债超前发行买单(另一部分则与到期政府债券规模较大,地方债务规模跳空有关)。 随着政治局会议“用好超长期国债”的政策落实,政府债券对社融的支撑或许会进一步呈现出周期性,走出“前低后高”的发债节奏。 若不看同比增减量,而是单纯地以社融金额来看,表外融资项目中的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才是导致本次社融转负的主要原因。
浅析四月金融数据:在“崩盘”的社融中找寻市场机会

从曹操出行招股书看共享出行产业:企业扩张的痛点从何处来?

自滴滴出行美股上市→退市→场外交易的“闹剧”发生后,国内共享出行市场的IPO环境就仿佛步入了冰点,嘀嗒出行、如祺出行在过去两年对港交所进行过数次递表,但其结果往往石沉大海,而日前递表港交所的曹操出行,则成为行业中又一个试图将螃蟹吃进嘴里的玩家。 4月29日,曹操出行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寻求港股上市。华泰国际、农银国际与广发证券(香港)为其联席保荐人。作为中国网约车平台排名前列的品牌,曹操出行相较前几位冲刺者具有更大的市场规模,但业务结构与亏损的现状与前两位区别并不算大,其递表上市恐怕也面临不少阻力。 曹操出行的递表会有怎样的结果?是会成为自滴滴之后又一个成功上市的国内网约车平台,还是像前两位挑战者一般再无下文,结合公司财报与行业情况,本文将对此进行解析。 01 “定制化车队”故事亮眼,但代价是什么? 根据招股书显示,曹操出行成立于2015年,孵化自吉利集团(00175.HK),以GTV计算,公司在2021—2023年期间一直位列中国网约车平台前三名。基于其车企背景,曹操出行主要的特征便是“统一&定制”。这是公司的优势,也是有可能影响公司盈利的“双刃剑”。 相较于CtoC起家,后续模式五花八门的滴滴出行,曹操出行更希望提供类出租车的服务,用较为统一的车型+印在车门上的logo来构筑相对统一的乘车体验。而在定制车型上,基于和吉利汽车的关系,曹操出行的网约车团队以曹操60、枫叶80两款定制车作为公司网约车的核心打造团队,来为出行场景提供服务。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曹操出行在24个城市拥有一支约31000辆车的定制车车队,为全国最大的定制网约车团队。而截至2023年末,共有732000车辆从曹操出行的平台接取订单。尽管定制车占比重仅有4%左右,但从产生的GTV金额来看,定制车在2023年贡献了20%的订单金额。可见在保障服务质量的同时,其订单金额也实现了较为
从曹操出行招股书看共享出行产业:企业扩张的痛点从何处来?

佰泽医疗冲击港交所,收入破10亿但仍未实现盈利

据港交所消息显示,4月26日,佰泽医疗集团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上市,独家保荐人为招银国际。 据悉,佰泽医疗是一家从事投资及提供医疗相关服务的集团,致力于为已被诊断患有癌症的个体;具有平均或高癌症风险个体(如家族史中发生过癌症事件的个体);及已接受过肿瘤治疗或完成癌症积极治疗的个体提供肿瘤全周期医疗服务,包括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及康复等环节。 佰泽医疗的成色如何?在中国极为分散、竞争激烈的肿瘤医疗服务行业有何竞争优势?以下对其招股书做简析。 01 持续收购驱动公司收入快速增长 从收入来看,2021年至2023年,佰泽医疗实现收入4.62亿元、8.03亿元、10.72亿元,同比增长74%和34%,整体增速比较快,两年时间收入翻倍增长,2023年规模破10亿元,主要为医院业务的收入增加,但2023年的同比增速较2022年明显放缓。 分业务来看,佰泽医疗的收入主要分为三个板块,医院业务;医院管理业务;供应药品、医疗设备及耗材业务,2023年这三块业务占公司总收入比重的76%、4%、20%,医院业务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佰泽医疗拥有6家自有医院(民营营利性医院)和2家托管医院(民营非营利性医院)。除了天津石氏医院为公司2020年自行成立,其余5家医院均为收购纳入。公司旗下第一家医院为2018年收购的北京京西肿瘤医院,依托该医院在肿瘤相关学科方面拥有优质医疗资源,抢占肿瘤全周期医疗服务的差异性竞争优势,并建设成为公司旗舰医院,然后赋能体系内的其他医院。 公司的医院业务则是通过自有医院为患者提供各种专科医疗服务来获得收入,包括但不限于肿瘤科、康复科、普外科、消化内科及泌尿外科。2021年至2023年,医院业务实现收入3.15亿元、6.18亿元和8.14亿元,同比增长96%和32%。 医院管理业务则是通过管理及运营2家托管医院,并从中收取管理费,为黄山首康医院(三级综合医
佰泽医疗冲击港交所,收入破10亿但仍未实现盈利

华润饮料冲击港股上市:年售“小绿瓶”146亿份,流动性风险需要重视

饮用水行业在二级市场中的竞争,正随着又一个巨头的上市计划而变得焦灼。 4月22日晚间,华润饮料(控股)有限公司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联席保荐人为中银国际、中信证券、美银美林、瑞银集团。公司为华润集团子公司,若成功上市,将是华润集团在港股市场的第九家上市公司。 只说华润饮料可能会让不熟悉该公司的投资者感到陌生,但相信没有投资者会对“怡宝”这一全国畅销的纯净水品牌一无所知,而华润饮料正是该品牌的所有者。 作为与农夫山泉分庭抗礼的饮用水品牌,怡宝的母公司为何会在这个时间点选择上市?而从基本面来看,公司的资质又如何?结合招股书数据,本文将对此进行浅析。 ​ 01 手握“超级单品”怡宝,但也只有怡宝足够亮眼 根据招股书显示,“怡宝”这一品牌是国内最早专业化生产包装饮用水的企业之一,其前身为招商局蛇口工业区供水公司与中国龙环有限公司共同成立的。随后在1999年,该品牌被华润集团收购为全资子公司,成为华润饮料业务的根基。 根据灼识咨询的数据,历经40年的发展后,怡宝饮用水是当前国内最大的饮用纯净水品牌,中国第二大包装饮用水品牌。于2023年,华润饮料售出逾146亿瓶“怡宝”品牌水产品,其零售额达到395亿元,在饮用纯净水市场的份额达到32.7%。 在纯饮用水市场上,怡宝这一品牌确实具有当之无愧的龙头地位。但聚焦到整个包装饮用水市场,华润饮料却是蝉联了十年的“老二”。根据灼识咨询报告,2014年至2023年,按包装饮用水的零售额计,华润饮料已连续10年位居前两名,而在华润饮料之上的,则是目前的中国首富,钟睒睒旗下的农夫山泉。 究其原因,大概则是因为华润饮料手握“怡宝”这员大将,但“兵”却有所不足。根据招股书显示,除了怡宝外,华润饮料旗下还有13个品牌组合,其中同样不乏风靡一时的饮料种类,但具体到市占率领域,只有“至本清润”在菊花茶饮料市场领域具有龙头地位,而其他的产品往往是达不到行业前
华润饮料冲击港股上市:年售“小绿瓶”146亿份,流动性风险需要重视

特斯拉一季度净利润近乎腰斩,未来将推出低价车型参与竞争

尽管凭借“低价电动车”的剧透,特斯拉在股票市场上成功扳回一城,但从最新的财务数据来看,特斯拉2024年的开年称得上每况愈下,顾虑重重。 4月23日美股盘后,特斯拉(TSLA.US)率先公布2024年一季度财务业绩报告。近半年来,减产、裁员、降价、业绩下滑、股价暴跌等话题围绕着特斯拉,伴随马斯克的一顿操作,特斯拉距离万亿市值的高点已经暴跌超五成,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的持续加剧,特斯拉还“卷”得动吗? 01 营收同比下降,汽车业务收入下滑 财报显示,特斯拉2024年Q1实现总收入213.01亿元,同比下降8.69%。拉长时间来看,近几年来,特斯拉的季度收入增速下滑趋势非常明显,上两个季度降至个位数,本季度进一步降至负值,为2020年Q1以来的首次,主要为核心主业汽车业务的收入下滑导致。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 特斯拉的收入来源于三个板块,汽车销售、储能业务、服务及其他。汽车业务主要为新能源汽车的销售。2024Q1特斯拉汽车总收入为173.78亿元,同比下降13%,占总收入比重的81%,拖累整体收入,主要受汽车平均售价的同比下滑、交付量的减少影响。 储能业务在一季度实现收入16.35亿元,同比增长7%,占总收入比重的9%。储能业务仍然是特斯拉利润率最高的业务,一季度实现毛利润4.03亿美元,同比增长140%,毛利率为25%,连续三个季度超过汽车业务。储能装机量方面,一季度的储能部署达到4.1Gwh,为历史最高。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 02 毛利率进一步下探,净利润近乎腰斩 净利润方面,特斯拉一季度实现经营利润11.71亿美元,同比下降56%,营业利润率大幅缩窄,从去年同期的11.4%下降至5.5%;Non-GAAP归属净利润13.35亿元,同比下降47.59%。净利润的下滑暴露出特斯拉频繁降价以刺激销量的弊端。 一直以来,特斯拉的汽车就以高毛利率闻名,在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都具有领
特斯拉一季度净利润近乎腰斩,未来将推出低价车型参与竞争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