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怪盗团
互联网怪盗团
公众号:互联网怪盗团
IP属地:未知
1关注
8138粉丝
0主题
0勋章

AI落地在快手正在加速——快手二季报读后感

快手昨天发布了2024年第二季报: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7%,调整后净利润同比增长73.7%;二者均大幅超过了市场一致预期。快手的MAU(月活用户)、DAU(日活用户)和用户时长仍在增长,无论是用户数据还是营收利润数据——相信这都是一份让资本市场无可指摘的财报。。 不过,相比单纯的财务数字,我最关心的是生成式AI的表现,它将决定包括快手在内的一切互联网内容平台的未来。我加入了好几个AIGC交流群,其成员基本全是AIGC技术或产品方向的从业者,要么就职于互联网大厂,要么在自己创业。自从今年6月以来,“可灵”就成为了这几个群里最热门的关键词之一。试按照时间顺序摘录一下: 6月7日:“快手可灵开放测试了!”“这么牛?”“牛!”(这样的队形大约保持了十几楼)“唯一的缺憾是不能图生视频。”(这个遗憾很快被补上了) 6月27日:“求认识可灵的同学,有没有商用API?我们这边有大量需求。”(可惜当时没有,提问的人还很失望) 7月14日:“我全程使用可灵做了一个动画故事,感觉把概念动画全部交给可灵,是很可行的。”(发言者为国内某头部游戏美术)“大佬威武!”(群友的回复) 8月6日:“可灵不仅是国内目前效果最好的文生/图生视频大模型,而且是唯一真正成熟的,其他都是半成品,没法比较。”(请注意,此时离可灵发布已经过去两个月了) 时至今日,可灵仍然是全球范围内少有的效果领先且真正具备实用价值的视频生成大模型。作为一个还算成功的视频创作者,我虽然还没有全面拥抱AIGC,但一直在关注其进展。就在昨天下午,我还用可灵生成了一段猫咪在纸箱里玩耍的视频,并与自家猫咪的真实视频进行了对比。对我而言,目前可灵最大的缺憾是单次只能生成10秒视频,当然,对于分镜拆分已经非常专业的那部分作者来说,单次10S长度已经可以满足需求;但对现阶段的我来说,如果可灵未来的升级可以支持单次生成更长的视频,想必届时我会非常乐
AI落地在快手正在加速——快手二季报读后感

关于AI算力的若干神话与现实

本文摘自互联网怪盗团新书《巨浪:生成式AI的史诗与现实》一书的第五章,有删节。原书第五章题为《算力战争》,全面描述了英伟达、台积电等芯片产业链巨头在算力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全球AI算力紧缺的原因和发展态势。 算力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这一点已经得到了专业人士和资本市场的普遍认可。正因为算力实在太重要,与算力相关的产业链又太长太复杂,所以围绕着算力总是会产生许多“神话”。各种各样的人都在发表与这个话题有关的言论,有些纯粹是出于兴趣,有些则是出于利益(最典型的例子是炒股票)。无论在中文互联网还是英文互联网上,英伟达每天都在被颠覆,台积电则每周或每个月都在被颠覆,甚至连GPU这个概念也经常被颠覆。 有人说,华为升腾芯片的算力已经超过了英伟达的“大卡”,而且证据确凿。还有人说,新兴芯片设计公司Groq的自研芯片的推理效率远远高于英伟达的同类产品,至少可以在推理端实现对英伟达的替代。上述两个神话的共同点是:都有一定的基础论据,不是完全的空想,但都与事实相去甚远。就好比盲人摸象,有人只摸到了大象身上的一根毛发,就激动地自称抓住了大象的本质——这就是关于算力的“神话”层出不穷的根本原因。 此时此刻,关于AI算力有三个最引人注目、也最富争议的“神话”: 英伟达的护城河没有多宽,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攻破; 只要攻破了英伟达的护城河,我们就能解决AI算力的紧缺问题; AI算力很快将从数据中心下放到端侧,从而为“AI手机”等消费级产品带来机遇。 对于第一个“神话”,只有做过AI研发的人最能理解其荒谬性。外人往往认为,衡量硬件算力的唯一标准是技术指标,只要在关键技术指标上超越了英伟达,就可以取而代之——如果真的这么简单就好了!英伟达的L40“中卡”,在某些技术指标上甚至超过了自家的H100“大卡”,更不要说与上一代“大卡”A100相比了。AMD的数据中心GPU产品线,也不乏在
关于AI算力的若干神话与现实

全国都是夏天,海南旅游却是寒冬

整个北半球都是炎夏,可海南旅游却到了按惯例要“抱团过冬”的时候。别以为这只是海南旅游偶尔患上了疟疾,而是海南旅游与生俱来的痼疾。“热时热在蒸笼里坐,冷时冷在冰凌上卧”,多少年来,海南旅游一直就这么过着半年辛苦半年闲的日子,半年不开张,开张吃半年,犹如冰天雪地猫冬的熊瞎子,就是闭着眼睛,也能熬到来年春天。 一般到了这时候,海南机票打折,不少高星级酒店就开始萧条起来,有时候还会出现可怕的“零入住”,即一天内无人入住,个别酒店甚至一周也就开出两三间房。据悉,三亚拥有的星级酒店近300家,四星级标准以上的近100家。三亚已超越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其所拥有的星级及高星级酒店的密度高居全国之首。这些酒店,是财富也是包袱。 别看海南是旅游大省,可这些年来,海南旅游一直是在卖季节。等到北半球的冬天来了,大雁往南飞了,海南旅游的好日子也就开始了!众多的游客,戴着统一的帽子,跟着一面小旗,听着导游在电喇叭里早就背得滚瓜烂熟的解说,从这个景点到那个景点,走一圈完事。尽管海南一直都在叫唤用“休闲游”代替“观光游”,可海南一直很喜欢也很习惯做的就是这种能短平快来钱的“观光游”。毕竟,“休闲游”旅行社不好做,也许,没有门票回扣,没了餐饮折扣,即使做了也没成绩。 曾经,三亚似乎也一直在吆喝“清凉一夏,三亚度假”,夏日里的三亚,也确实清凉,可这种吆喝,反响不大。很多在冬季来过三亚的人,都对海南的阳光心有余悸。冬季尚且如此,夏日岂能清凉?况且,海口的城市名片曾经打的还是“阳光海口”,谁不知道海南的阳光有牙齿?冬天的阳光尚可,夏天的阳光谁来?  久住海南的人,感觉海南的夏天还是很适宜的。海洋性气候,热过头了就会有一场大雨,雨过天晴,就是纯天然降温了;夕阳入海,海南最美的时间从黄昏开始,无论是椰子树下散步,还是海水浴场游泳,无论是在酒店包厢里享受空调,还是在大排档里用ipad点菜,海南都比大陆任何一座城市
全国都是夏天,海南旅游却是寒冬

互联网大厂的“紧缩式增长”时代——写在腾讯财报发布之后

腾讯刚刚发布了2024年第二季度财报:在收入同比增长8%的情况下,Non-GAAP(扣非)净利润竟然增长了27%,Non-GAAP归母净利润更是增长了53%之多,令人啧啧称奇!导致利润增速远超收入增速的原因,是对成本费用的严格控制:与去年同期相比,腾讯的整体毛利率提升了6个百分点,经营利润率则提升了5个百分点。腾讯旗下的所有主营业务,包括增值服务、广告、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毛利率均出现了同比的显著提升。 那么问题来了:腾讯具体是怎么节约成本的呢?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严格控制人力成本。根据本期财报披露(详见港交所公告文件第46页),本季度腾讯的雇员总数同比仅增长了约1000人(比例不足1%),总薪酬开支则几乎同比不变。对于腾讯而言,以薪酬开支为主体的人力成本是最大的成本费用项目之一(仅次于交易成本),而且是弹性最大、最可控的项目。其实,对于其他大型互联网公司何尝不是如此?只要控制住了人头、控制住了平均薪酬,节约成本的任务就完成了一半。 如果你一直关注互联网公司的财报,就应该注意到:过去几个季度,绝大部分互联网公司(尤其是大厂)都在采取所谓“紧缩式增长”的战略。这一战略是由一系列组合拳构成的: 严控人头、节约人力成本。 对不赚钱的业务控制发展,把资源转移到赚钱的业务上。 对于成熟业务提高货币化率,比以前更加积极地催化出利润。 严控乃至暂停对外投资,只保留对出海及AI等新兴战略方向的投资。 上面四点在腾讯身上体现的都十分明显。第一条上面已经讨论过了。需要补充的是,腾讯以前在互联网大厂当中被视为“不太卷”、“组织冗余程度较高”的一家,所以在理论上具有较大的优化空间。当然,这种优化不一定要体现为激烈的裁员。 第二条则体现为对企业互联网等To B业务的收缩战线,把大量资源投入视频号广告及电商方面。从表面上看,企业服务业务实现了百分之十几的增长(详见港交所公告第7页),但是主要推动力
互联网大厂的“紧缩式增长”时代——写在腾讯财报发布之后

海外研究是A股券商跳大神最厉害的领域,没有之一

注:本文原作于2022年初,现在稍作修改再次发布。因为两年多过去了,许多事情发生了变化,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变化。所以当初写的文章现在应该还有指导意义。你觉得是这样吗? 差不多两年半以前,即2022年2月22日,某A股券商的“策略资产配置首席分析师”(我一直没搞清楚这个头衔的关键词是“策略”还是“资产配置”),邀请复旦大学著名国际政治研究专家——沈逸教授,召开了一场题为《一场打不起来的战争:美欧俄大国博弈视角下的乌克兰问题》的专家电话会议。 后来的事实证明,弗拉基米尔·普京大帝还是给了点面子的,没有在2月22日当天开战,居然活生生地忍到了2月24日。但是,这并没有妨碍那位“策略资产配置首席分析师”和沈逸教授一起,沦为社交媒体的超级笑柄。在那个星期,我起码看到这个截图在朋友圈被转发了20多次,在微博被转发了2000多次。有人问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沈逸老师的专家费需要退还吗?” 别误会,我认为沈逸老师是一位很有学术水平的国际政治学家——B站的199万粉丝,以及观视频工作室“四大台柱”的身份,已经足以证明其水平。问题在于,乌克兰局势显然不在他的研究范围之内。根据我对沈逸老师的观察,他擅长的研究课题包括:美国政府如何失败,美国人民如何痛苦,美国经济如何即将崩溃,以及美国军队如何不堪一击。十年前就是这样,今天还是这样。只要美国有幸不崩溃,沈逸老师的学术研究就可以进行下去,直到地老天荒。 当然,在漫长的研究历程中,沈逸老师也发表过一些有争议的言论,经常被微博和知乎网友挂出来批判。例如,他一度把阿里云托管的网站,误认为阿里巴巴主办的网站,并且为此与微博网友唇枪舌剑。总体看来,沈逸老师的学术水平还是值得认可的,但我不会建议任何严肃的投资者参考他的学术研究。假设你从十年前开始相信他关于“美国经济分分钟崩溃、美国霸主地位日薄西山”的言论,那你就会错过美股历史上最壮观的大牛市,从而少赚一大笔钱。
海外研究是A股券商跳大神最厉害的领域,没有之一

我觉得,阅文的IP开发,“灵”起来了

阅文集团的2024年上半年财报可谓令人印象深刻: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7%,净利润增长33.9%,Non-GAAP净利润则增长了16.4%。业绩增长的火车头是版权运营业务,收入同比巨增52.6%,而且在总收入当中的占比已经超过了一半。过去半年多,只要你关注国产影视剧,就一定会注意到一系列的、几乎不间断的来自阅文的爆款影视作品:电影《热辣滚烫》,电视剧《与凤行》《庆余年第二季》《玫瑰的故事》,等等;如果算上《斗破苍穹》等动画番剧,这个名单还可以进一步拉长。今年的国产影视行业总体上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而阅文毫无疑问是这个热闹舞台上的重要主角。 那么,这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我可以想象,很多分析师和投资者会不屑一顾地说:“影视剧开发无非是碰运气,今年阅文那几部爆款也只是运气不错罢了,对未来没有指导意义!”说实话,自从阅文于六年前上市以来,资本市场一直期待它成为“中国的漫威”,对其网文IP进行深入持续的开发,从而释放出巨大的商业价值。然而,实际情况则是:IP开发有时候灵、有时候不灵,与整个中国影视行业一样,呈现高度的不确定性。尤其是阅文最宝贵的财富——起点男频的经典网文,其IP价值只得到了非常有限的开发。这一次有什么不一样吗? 我的答案是:不一样,确实不一样!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侯晓楠过去一年多的举措,尤其是《庆余年第二季》这个重大成功案例,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阅文可能终于找到了IP开发的正确“密码”,形成了长期的方法论,并且有能力将其执行下去。让我们首先回答一个问题:像阅文这样的互联网平台公司,做IP开发的难点何在? 首先是平台业务和内容业务的天然矛盾属性。互联网平台是“快业务”,讲究以快打慢、跑马圈地、大力出奇迹,产品和功能必须维持高速迭代,只有先把位置占住了,才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内容则往往是“慢业务”,从上游策划到下游执行,该花时间的环节就需要花时间;随着用户口味越来越刁钻,内
我觉得,阅文的IP开发,“灵”起来了

《巨浪:生成式AI的史诗与现实》序言

本文是我刚刚出版的《巨浪:生成式AI的史诗与现实》一书的序言,原名《生成式AI的突然降临》。序言除了大致描述生成式AI对国内科技圈和投资圈的影响之外,还集中解释了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以及本书读者可能获得的价值是什么。 2022年下半年,我与多位科技投资圈内的朋友喝过咖啡或下午茶,探讨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当前的科技行业,还有什么特别值得关注、值得投资的新东西吗?”这些朋友,有的就职于互联网大厂的投资或并购部门,有的就职于风险投资基金,也有些从事二级市场的股票投资。他们的资历和背景各异,但是对上面那个问题的看法很一致:“没有什么特别引人注目的新东西了,现在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结束后的沉寂期。”移动互联网时代百舸争流、人人争先的创业热潮已经划上了句号,现在的沉寂期可能维持相当长的时间。 如果一定要找什么新东西,还是找得到的,例如Web3。2022年,新加坡已经成为亚洲乃至全球Web3投资和创业的中心;当年10月,香港特区也发表声明,鼓励基于Web3的虚拟资产业态发展。在以中心化、平台化为特色的Web2.0发展到极致之后,以去中心化为特色的Web3似乎注定要接过探索下一阶段的火炬。关于Web3的话题,在我的上一本书《大势:站在十字路口的互联网行业》当中,讨论的比较详细,有兴趣的读者不妨找来一读。 问题在于,Web3在监管合规上存在太多灰色地带,太容易被野心家开发成庞氏骗局。很多Web3应用从一开始就不是基于“实用”目的,而是基于“金融炒作”的目的。自从2008年“中本聪”(此人的真实身份迄今还是一个谜)发表《比特币白皮书》以来,Web3产业链与金融投机一直密不可分,许多Web3圈子的大佬都带有不清不楚、黑白两道通吃的“原罪”;他们奔赴新加坡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逃避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在2022年下半年跟我喝过下午茶的一位互联网公司投资负责人,曾对我毫不讳言:“不要参与任何W
《巨浪:生成式AI的史诗与现实》序言

知乎,中年上班族的“爽文平台”

说来惭愧,我平时经常刷知乎,有时候一天能刷三小时。知乎是我经常观看但是从不发言的唯一的内容平台。很多人至今还觉得,知乎是一个用来学习的地方(就像他们觉得B站也是用来学习的地方);但是我觉得,知乎其实是中国最大的“爽文平台”之一。就以我最近几天刷到的内容为例:在知乎,打工人遇事不决就应该劳动仲裁。跟上级关系不好?正面硬怼,引诱他开掉你,然后劳动仲裁。跟同事关系不好?激化矛盾,闹得越大越好,然后劳动仲裁。工作环境不开心(例如食堂不好、没有健身房)?公开大声吐槽,搞得全公司瞩目,然后劳动仲裁。至于加班、考勤打卡、下班之后被夺命连环CALL……这些事情当然更要果断申请劳动仲裁。至于劳动仲裁成功率到底有多高,会不会导致本行业HR集体拉黑你,导致你接下来一年内找不到工作,知乎大神是不管的。爽就够了!在知乎,只要考上了公务员或事业编,你就可以躺平。领导交代事情可以不干或者磨洋工,领导要求转岗可以不听,甚至可以天天在家睡懒觉不去上班。别问,问就是“体制内不能随便开除人”,只要你死猪不怕开水烫,领导只会绕开你,绝对不会跟你作对。实在惹烦你了,还可以实名举报领导,把本单位闹得鸡犬不宁,走的人只会是领导而不是你。至于领导有一万种方法让你生不如死,体制内大部分单位做不到让人躺平,以及组织纪律绝对不是摆设,知乎大神是不管的。爽就够了!在知乎,继承了亿万财产的富二代被视为穷人,因为通货膨胀会吞噬他们的财富;月薪一万的打工人则被视为富人,因为他们可以通过理财赚大钱。别问,问就是“富不过三代”,如果你爸爸就是富人,那你已经用完你家致富名额的三分之二了;而月薪一万的人则还有三代致富名额可用!至于月薪一万的人根本没什么像样的理财方法可用,而富人的抗通胀能力其实也远远强于穷人,知乎大神是不管的。爽就够了!在知乎,25万以上的车全是智商税,BBA是被嘲讽最多的三大品牌。别问,问就是传统车企日薄西山,“哪个脑子进水
知乎,中年上班族的“爽文平台”

巨浪:生成式AI的神话还能持续多久?(怪盗团新书首发)

互联网怪盗团的第三本原创著作《巨浪:生成式AI的史诗和现实》业已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并且在各大图书渠道上架了。正好遇到美国科技股连续两天暴跌、生成式AI概念短期可能见顶的时候,算是十分凑巧了。在此我想表达一个自己对生成式AI的基本观点:在长期,它必将彻底改变人类社会的形态,乃至构成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基础;在短期,它可能被高估了,尤其是被资本市场高估。前者与后者互不妨碍,我们都既生活在短期、也生活在长期,所谓长期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短期连续组成的。 半年多以前,当出版社编辑提议我撰写一部关于生成式AI的书时,我一开始不太感冒:市面上这样的文章、著作已经很多了,没有必要再锦上添花。然而,我的态度终究还是改变了,因为通过与几位在互联网大厂从事AI研发的朋友交流,我意识到了下面的事实: 国内对生成式AI产业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割裂的。技术开发者、管理者、投资人和分析师,各自看到了生成式AI的一部分,却缺乏足够的交流。至于圈外人士,要想看清产业链的整个图景,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生成式AI涉及相当复杂的技术细节。市面上大部分关于生成式AI的产业研究和普及读物,要么过度纠缠于技术,导致非技术人员看不懂;要么基本不讨论技术,导致失去立足点。找到平衡点是至关重要的。 生成式AI的技术进步太快了,当人们还沉浸在Sora的震撼中时,GPT-5的公测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更不用说飞速进化的开源大模型了。无论是专业还是非专业人士,都容易沉浸在浩如烟海的新信息当中,找不到焦点。 因此,我决定写一本与众不同的关于生成式AI的书。首先,它应该对AI产业和AI技术过去多年的发展脉络做一个总结,以高屋建瓴的视角分析事物的全貌。其次,它应该深入浅出地讨论AI尤其是生成式AI的关键技术问题,但不应沉溺于这些问题。再次,它应该既涉及欧美最先进的生成式AI产业,也涉及中国在追赶中的生成式AI产业。最后,它应该脱离资本市场
巨浪:生成式AI的神话还能持续多久?(怪盗团新书首发)

在我们的时代,世袭制是没有前途的

最近我在读关于日本明治维新的书,包括三谷博的《明治维新史再考》以及小田部雄次的《华族》。其实,对于日本历史我一直颇感兴趣,包括古代史,也包括近现代史。因为日本是中国的一面镜子,分享着相似却有不同的文化,在历史转折关头往往做出了不同选择,无论是对是错,总归值得借鉴和观赏。我觉得明治维新时代颇具美感,尤其是坂本龙马、高杉晋作、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等一批出身中下级武士的青年才俊,在这个“三千年一遇的大变局”之中发光发热,华丽地登场,壮丽地谢幕。很可惜,明治维新成功后的日本最终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那就一点也不美了。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其实是由一小撮近乎垄断了政治经济资源的世袭小集团控制的,包括拥有爵位、具备与天皇家族联姻资格的“华族”,以及与“华族”地位相差不大的上层士族。解释一下:所谓“华族”,包括德川幕府体制下的武家大名(藩主)阶层,以及京都朝廷的公卿阶层,他们是日本封建时代上流社会的代表;还包括在明治维新时期立下大功的“志士”(其中多半出自下层武士)。所谓“士族”,主要是昔日的中下层武士,他们在维新之后失去了特权和领地,其中一部分人有能力、适应时代的人在新政权中如鱼得水,另一部分人则坠落下去乃至成为社会部稳定因素。上层士族若能立下军功,往往会被授予爵位,升入“华族”行列。我们知道,明治维新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来自日本西南地区的“四雄藩”——萨摩、长州、土佐、肥前(合称“萨长土肥”)主导了这场革命,德川幕府在武力抵抗失败之后很快选择臣服,只有东北地区的极少数大名抵抗到最后。因此,旧大名(藩主)阶层基本完整地保留下来,其领地和俸禄转化成了新政府的公债,摇身一变为大资本家。明治后期,日本收入最高的二十大富豪当中,有一半是出身旧大名的华族。相比之下,旧公家(京都公卿)的经济实力要差很多,因为他们本来就没什么本钱,进入维新之后也不擅长经营,
在我们的时代,世袭制是没有前途的

小红书让我看到了直播的另一种可能性

我第一次注意到小红书电商是一年多以前,在北京国贸附近的一家咖啡馆,一位做投行的朋友告诉我:他夫人(跟他一样是90后)过去几年一直在做小红书博主,从业余一直做到了全职,已经成为该平台比较知名的“家居及设计好物博主”了。我问他:“那怎么变现呢?”毕竟直到那时,大部分人对小红书的刻板印象还是“成名容易赚钱难”,更适合作为一种业余的兴趣爱好。对方告诉我,关键是直播,小红书的直播电商正在迅速起量,尤其是鼓励他夫人那样有丰富生活品味和强大种草能力的博主去做买手直播,“这是一种与其他平台完全不同的直播电商模式”。 当时我并没有太当一回事,毕竟这年头做电商的内容平台太多了,大家都说自己与众不同,其实都是在同一个维度上内卷。直到大约一个月前,我去了一次深圳,跟很多互联网大厂的朋友聊天,有些惊讶的发现:大厂员工非常喜欢做小红书,无论是在职的斜杠青年,还是离职了的数字游民,人人都想做小红书博主;而且其中很多人赚到了钱。其中一位曾就职于两家大厂的女生,经历了从业余穿搭博主直到全职经营自己的女装品牌的完整过程,堪称小红书博主进化的经典成功案例。 我好奇地问他们:小红书究竟哪里与众不同?还有,小红书是怎么摆脱以前的“不容易赚钱”的标签的?大家的回答不外乎如下几个层次: “小红书比其他平台更容易找到同好的人和事物。” “社区氛围真实,博主与粉丝距离近。” “粉丝质量高,消费力能,十分适合非标商品和设计师品牌。” “小红书直播很有意思!可能是唯一一个不需要‘压迫式带货’,主播可以跟着自己节奏走的平台。” 上面前三条已经是市场共识了:小红书“真实”的社区氛围,“基于兴趣”的内容生态,导致了“粉丝质量高”,“消费能力强”,也为各式各样的商品找到顾客(以及顾客找到自己喜爱的商品)提供了条件。第四条则是比较新颖的,也是小红书最近一年一直在强调的。就在上个星期,小红书举行了一场电商大会、一场直播大会,其中直播大
小红书让我看到了直播的另一种可能性

懂王回朝,救得了TikTok吗?

懂王重新上台的概率越来越大了;他很可能成为自从1893年的克利夫兰以来,时隔132年又一次在连任失败之后重返白宫的总统。懂王回朝,当然会推翻前任的一系列政策、代之以自己的新政策,其中国内互联网和投资圈子最关注的,无疑是TikTok。众所周知,当美国众议院第一次通过TikTok相关法案时,懂王口头表达过不同意见。很多人发自内心地相信,懂王会出于各种原因(例如制衡以扎克伯格为代表的硅谷自由派)取消对TikTok的禁令,或者至少想办法予以推迟。最近一个月,我看到过不止一家国内媒体在认真分析这种可能性。对于这个问题,我也做了自己的研究,其中既包括对英文公开信息的研究,也包括对相关当事人的调研。综合目前可以获得的信息,结论大致如下:懂王对TikTok的态度十分暧昧,而且就算他回朝,对这个问题能做的改变也有限。TikTok并没有对此事抱太大希望,目前以防御态势为主,尽量避免在欧盟等其他发达市场遭到类似的限制。出售TikTok在目前不是一个可选项,在懂王回朝之后不排除会有变化(但可能性还是很小)。先说第一条。搜集分析所有懂王发表过的关于TikTok法案的评论,我们不难发现:他从来没有表达过强烈的反对情绪,而且在法案签署生效之后就很少再提此事。他一开始表达的不同意见,主要是出于两个原因:第一是对拜登的习惯性反对(敌人做的一切事情都是错误的);第二是对扎克伯格等硅谷自由派精英的不满,担心TikTok被封会导致Facebook的话语权进一步提升。这两个原因都不够强,不足以让他押下许多政治资本去废除一个已经生效的法案。这次TikTok遭遇的局势比2020年严峻很多:四年前,懂王是以行政命令的形式要求TikTok分拆,遭遇了联邦法官的禁制令(暂缓执行),拜登入主白宫之后就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取消了这道行政命令。现在,国会两院已经分别以压倒多数通过了法案并且由总统签署成法,懂王回朝之后也不可能直接取消
懂王回朝,救得了TikTok吗?

近期热门游戏点评:绝区零、三谋、DNFM、心动小镇、鸣潮,等等

这是本怪盗团于2024年7月18日举行的关于游戏行业的直播回放。已经实时收看过直播的观众不必再付费购买了。本场直播将不再设置免费回放。 在本场直播当中,我们讨论了如下有趣的话题: 《绝区零》真的低于预期吗?这对于米哈游以及整个游戏行业意味着什么? 《DNF手游》的强劲表现能持续多久?对腾讯游戏的全年乃至明年表现有多大促进作用? 《三国谋定天下》会高开低走还是一路高走?它能成为与《三国志战略版》相提并论的常青树吗? 心动今年的第二款自研大作《心动小镇》上线了,能否让心动自研游戏业务彻底打一个翻身仗? 《鸣潮》到底赚钱了还是亏钱了?为何在畅销榜上呈现高开低走的态势? 腾讯、网易、米哈游等游戏大厂接下来的新品排期情况。 游戏行业面临的监管和舆论环境是否有根本性的放松?
近期热门游戏点评:绝区零、三谋、DNFM、心动小镇、鸣潮,等等

东方甄选失去了2022年6月以后的一切涨幅

截止今天(2024年7月17日),东方甄选已经失去了2022年6月15日之后的一切涨幅。准确的说,这件事情早在6月初就发生了,因为东方甄选(当时还名叫“新东方在线”)股价启动初期的涨势十分凶猛,在短短5个交易日之内从4元涨到了33元。如果有人早在2022年6月初就买入了并且一直拿到现在,那么他还是赚钱的;不过这样的投资者应该非常、非常少。2022年夏天,一夜爆红、咸鱼翻身的上市公司,不仅有东方甄选,还有趣店。它们在资本市场的强劲表现令人目瞪口呆,而且带有强烈的共性:在抖音直播间爆红,吸引大量抖音观众、带货成交和粉丝沉淀;抖音人气溢出到其他社交网络,吸引大量媒体报道,形成新闻热点;相关股价开始飙涨,涨幅远远超出了基本面所能支撑的范围;公司管理层跟上讲故事,宣称公司将围绕直播打造某种新的商业模式。在这场表演中,必然有人赚到了很多钱——就是在初期坚决追高的游资。上市公司重新获得了资本市场关注度,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至于大股东更是稳赚不赔的,相信大家对于腾讯在最高点减持新东方在线还记忆犹新。和趣店的这套玩法,并不仅吸引了游资,也成功引起了机构投资者(尤其是擅长炒热点的机构投资者)的注意。这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彼时彼刻,很多专业投资者还是对于社交媒体流量游戏的本质缺乏清醒认识。今天它们已经聪明多了!东方甄选以及趣店的预制菜业务,均是在抖音平台的直播间爆红的。它们不约而同地选择抖音,除了因为这个平台的用户最多之外,还有如下两个原因:抖音的流量分配机制高度中心化,也就是“头部化”。抖音的创作者买量服务(Dou+)既成熟又高效,足以支撑短期激进买量行为。上述两个特征结合起来,给了上市公司“大力出奇迹”的机会:投入巨额买量预算,为自己的抖音账号和直播间加热,通过抖音的中心化流量机制触达尽可能多的用户,形成“一夜爆红”的压倒性效果。其实,这个玩法一点也不新鲜——只要有几百万、几千万的买量预算
东方甄选失去了2022年6月以后的一切涨幅

“三和大神”:一个有趣而不祥的象征

我第一次听说“三和大神”这个名词是在2018年。有几篇关于“三和大神”生存状态的深度报道,每一篇我都读过。我惊讶地发现,各类媒体和自媒体平台都有关于“三和大神”的话题,哪怕是“人均985,外表吴彦祖”的精英论坛知乎,以及“文艺+约炮”的小众网站豆瓣,此类话题也是满天飞。4元一碗的“挂逼面”,2元一瓶的“大水”,5毛一根的散烟,1.5元一小时的网吧,15元的床位,20元的单间,30元的“修车”……在深入了解上述行情之后,我曾经想去三和人才市场实地调研,不过深圳的朋友告知我:由于被曝光过多,地方政府出手整顿,三和已经不是当年的三和了,没有什么可看的了;那些良心价钱的商品和服务,一部分涨价了,一部分关门了。然而,我还是对“三和大神”特别感兴趣,无论他们是否身处三和。在百度贴吧,在QQ群,乃至在直播平台,我能找到“三和大神”的大批接班人。这些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非常有趣、令人五味杂陈;通过我的肤浅观察,似乎可以总结如下:1.彻底放弃了“勤俭致富、福报论”的人生观,也就是放弃了通过个人努力提高社会地位。“三和大神”们连月结工作都不愿意做,把大部分工厂斥为“黑厂”,完全不相信可以通过勤俭努力实现社会地位飞跃的“毒鸡汤”。不幸的是,他们是正确的——无论二十年前存不存在白手起家的机会,现在基本是不存在了。所谓“福报论”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诱饵,真正能获得“福报”的年轻人寥寥无几。十几年以后,认真给“黑厂”打工、追求上进的年轻人肯定比“三和大神”的财务状况好一点,但好的有限,进入中产阶级的几率极低。既然希望渺茫,还不如不要争取2.欲望极低,只要满足最基本的生存和互联网娱乐即可,而且决策时间轴极短。要维持现代人的生活,三和大神只需要每天两碗“挂逼面”、每三天一瓶“大水”、几根散烟、几个小时上网费、一个床位或者单间即可;上述费用加起来也不超过40元,远远低于任何一线城市的最低工资水平。老牌的“三
“三和大神”:一个有趣而不祥的象征

电影这门生意还有前途吗?

怪盗团团长按:本文原作于两年前,当时正好是电影市场最萧条的时候,就连奈飞这种长视频流媒体平台的业绩也出现了严重问题。作为一种商业性内容的电影,是否已经走到了尽头?作为一个电影爱好者,我写了本文作为回答。 转眼间两年过去,全球电影市场出现了强劲复苏,电影的存亡暂时不再成为问题。然而,与高歌猛进的游戏、短视频、VR/AR内容市场相比,电影总体上还是落寞的,越来越多的人将其视为旧时代的影子。电影的黄金时代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吗?我决定再次发布这篇文章,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听到大家的更多有意义的观点。 以下为原文。 我热爱电影。过去五年,让我花时间最多的娱乐形式是电影。我不止一次排队购买电影节、在线影展和经典电影重映的门票。我还是一个马马虎虎的电影制片人,尽管我一直在努力做出更好的东西。没有任何人能否认电影的艺术价值,也没有任何事物能取代电影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电影的诞生、发展和壮大,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 问题在于,今天我们讨论的是“生意”——电影除了是一种艺术,还是一门生意。全世界有数千万人围绕电影产业链吃饭,每时每刻都有数百亿美元的资金在其中周转。电影,尤其是商业导向的电影,对工业标准要求颇高,是一门资本密集型的生意。问题在于,它能为投资人提供满意的回报吗? 我们已经看到,自从2020年全球疫情发作以来,电影行业遭受了惨重损失;在主流内容品类里,电影是增长比较慢、比较不受资本市场待见的一个。无论从收入角度还是市值角度,全球电影行业的规模都已经远远落后于游戏、剧集和短视频,而且差距不太可能在短期内缩小。 外界对电影这门生意的质疑,主要围绕着以下几点: 电影缺乏互动性,从而不断被互动的游戏内容侵蚀市场。 电影太长、缺乏灵活性,从而不断被短小精悍的短视频侵蚀市场。 电影是一种为电影院设计的内容,从而无法与剧集争夺客厅市场。 电影的成本太高、不确定性太强,无法提供满意的投资回
电影这门生意还有前途吗?

金融专业还值得这届年轻人选择吗?——从科技角度的一些解读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填志愿的时候了。今年多了一个热门话题:“优秀考生还应该选择金融专业吗?”其实,这个问题早在两三年前就逐渐付出水面了,只是今年由于一系列财经大V(例如东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付鹏)的参与,以及金融业反腐控薪的持续深入,其热度进一步提升。对金融行业悲观的论据,主要是监管方面的:自从2019年以来,关于“警惕经济过度金融化”的说法就反复见诸官方媒体;2021年以来,“破除金融精英论”的说法也被主管部门和智库反复提及。再加上国内资本市场(除固定收益之外)的景气周期下行,金融从业者遂陷入了多年以来罕见的尴尬局面。没有人能保证这种局面能在四年内结束,所以也很少有人敢建议这届年轻人选择金融专业。我也认为这届年轻人(PS:我也把自己定义为年轻人,只是生理年龄偏大)应该谨慎选择金融专业,不要向十年前、二十年前的前辈那样把金融业当做进入金领行业的捷径。但是我的论据有所不同:如果这个行业面临的仅仅是监管和景气周期的问题,那反倒好说了,因为总归会有宽松的一天;但是这个行业面临的更多是结构性的问题,尤其是来自互联网、AI、Web3等科技创新的冲击。这个过程不会在短期内结束,可能持续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时间。信息科技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所有行业,但是金融业可能是被改变最彻底的一个传统行业。作为从业十多年的前证券分析师,我亲身感受到了这种改变:早在 2008 年,分析师与客户还依靠电子邮件和固定电话交流,信息沟通的时间以“工作日”为单位计算;到了 2012 年,移动互联网的大潮已经席卷资本市场,金融机构都忙着开发自己的移动App和社交媒体账号;2020年以后,国内金融从业者几乎完全依靠微信交流,信息传播的时间单位早已下调到“小时”乃至“分钟”。受到冲击最严重的,是传统金融业务皇冠上的明珠——投资银行和资本市场业务,即所谓“华尔街”业务。传统上,华尔街巨头依靠的无非是信息和资源优势。进入互联网时
金融专业还值得这届年轻人选择吗?——从科技角度的一些解读

我对海花岛还是没看懂

 曾经有人打电话问我,海花岛咋样?当时一下子把我问懵了?脑子里急剧盘点:分界洲岛,蜈支洲岛,万宁大洲岛,陵水猴岛,还有三亚的东岛、西岛,可硬是没查出有个海花岛来。 后来我弄明白了,还在海花岛住过几个晚上,开车在三座人工岛上转悠过,但我无论是走近海花岛还是走进海花岛,始终现在都没看懂海花岛。因为我始终不明白,钱即使是许家印的,但把这么多钱投在海里,种的什么?收获什么?周边都是没开发都荒地,为什么要在大海里填海造岛? 后来,联手制造海花岛掏钱的许家印倒了,让海的张琦也倒了,但海花岛还在,据说还很火。以前火的是房价,后来火的是质量。有权威媒体报道,海花岛有的楼房的地下室的柱子,水泥剥落,钢筋锈蚀,专家吵架,住户担心。有人怀疑盖楼的时候使用了海砂。据说,海砂含盐量较高,不适合盖楼。如果属实,今后如何补救,那就得看专家怎么支招了。 我没看懂海花岛,首先是没看为什么选那个偏僻的海域填海?据我担任过海洋局主官的同学说,填海造岛成本都是差不多的,但填海之后的地价却比照附近的靠海土地,这就是一般人们都是靠近闹市填海,比如香港,比如澳门,还比如大连,海口等。像海花岛那样,仅靠着一座浑浊不堪的白马井填海,种的是琼瑶,能收获木桃吗? 我没看懂海花岛,其次是没看懂海花岛的定位是什么?是工业岛没有产业,是旅游岛没有风景,是休闲岛没有娱乐条件,是养老岛没有生活设施。但我看到一号岛上集中建了那么多奇形怪状的展览馆,就很是担心这座人工岛上如何集中和疏散这么多的人流?连海南岛都一直为人多人少发愁,海花岛如此构架,人少怎么办?人多又怎么办? 我没看懂海花岛,其三是没看懂岛上为什么那么高的容积率?有岛外专家来三座人工岛上转了几圈,看到那些楼挨楼的建筑物感到惊讶,发文说这从香港来这里,时空似乎不用转换。海花岛上容得下这么高密度的人流么?商业怎么布局?医院摆在哪里?污水从哪排走?垃圾如何处理?仅靠一号岛上的
我对海花岛还是没看懂

真的有人能在推理环节替代英伟达吗?

在中文互联网上,英伟达每天都在被颠覆。绝大部分自媒体和短视频达人都讨厌英伟达,包括周鸿祎在内。他们千方百计地指出,某种替代品(不管是不是国产)的性能指标已经超过英伟达A100或H100,后者即将沦为资本市场历史上最大的泡沫云云。尤其是在B站、小红书这样的平台,“英伟达将迅速被替代”可以被视为一致观点,反对这个观点的人将遭到群嘲。其实,海外互联网同样如此。昨天还有AI行业的朋友给我分享了一份自称“性能大幅超过英伟达”的美国芯片厂商的自我介绍(是当笑话看的)。几个月前,芯片创业公司Groq发布了自称性能大幅超越英伟达的推理芯片,引发了一定的市场关注度。不同之处在于,海外网友稍微讲一点常识,知道英伟达在训练领域的壁垒实在太高、牢不可破,所以他们主要从推理环节入手:可以针对大模型推理开发某种高度特化的“推理专用卡”,在性能或性价比上超越英伟达,而且已经有人做到了。这些观点经常被翻译为中文,不过翻译者经常有意地把其中的海外芯片创业公司的名字偷换成A股上市公司(或某家非上市公司),从而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遗憾的是,至少在现在,以及可见的未来,英伟达在推理方面的壁垒仍然十分牢固。或许它在推理方面的壁垒不如训练方面那么高,但只要竞争对手攻不破,就没什么区别。对于绝大部分大模型开发商以及云计算厂商而言,AI算力建设只能以英伟达为核心(买不到的情况除外),不论是训练还是推理算力。在展开分析这个问题前,让我们先简明回顾一下训练和推理的区别:训练,就是指创造和升级AI模型(包括但不限于大语言模型)的过程。训练环节涉及海量的数据,耗时极长,对算力的并发性需求极高,往往要一次动用几千张到上万张规模的显卡集群。专门为训练做过优化的显卡俗称“大卡”,其最典型的例子是英伟达A100、H100和B100。推理,就是利用现有大模型解决用户需求的过程。我们每向ChatGPT提一次问题,就启动了一次推理流程。单次推
真的有人能在推理环节替代英伟达吗?

回忆与反思:我在互联网大厂的那些年

互联网怪盗团特邀嘉宾 熊猫也是猫哦怪盗团团长按:我有幸在互联网行业拥有很多朋友,本文作者就是一位——与我认识超过六年,给予了我很大的指点和帮助。在多家互联网大厂之间切换的过程中,他不仅深刻地认识到了大厂之间的组织文化差异,更看到了大厂们的“共性”。这些差异和共性,共同构成了本文的内容框架。如果你是互联网从业者,相信本文能让你会心一笑,找到很多共鸣。如果你是投资人或外部研究者,相信本文能为你提供很多关于互联网大厂的第一手资料。如果你是学生或初入职场的打工人,在本文的结尾,作者已经对你提出了职业建议——至于建议是什么,读完你就知道啦。以下为正文。作为一名互联网老兵,起起伏伏十几年,也算是抱着已成为半老徐娘的互联网大腿,一起风花雪月一起海誓山盟过的人……尤其是在几家大厂的经历里,该吃的红利也吃了,该镀的金也镀了,该有过的体面该见过的世面也享受过了。对于大多数大厂人,起码是我认识或见过的人,在这种光环buff持续加持下会不自觉产生一种沉溺、偏执以及那无法自拔的虚伪感,最重要的是但凡感染过的人,一辈子都戒不掉,美其名曰“厂味儿”。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你(尤其是在北京的牛马们)也许也曾时不时看到过一个极其敬业的群体,在地铁上,在马路上,在餐厅中,脖子上都会戴着各种风格的工卡,以BAT一代(之后B的位置换人了)尤为突出,我是属于在公司没需求也不会时刻挂着工卡的人(会不会是你眼中不能忍受的类型?),所以对此类厂味十足的现象尤为敏感(希望不是纯粹的主观感受)。大厂,在那个时候代表的已不仅是公司本身,还是潜移默化中被戴上了各种又高又厉害的附加值的帽子,这顶帽子似乎有魔力一般,放大了形形色色的人最真实的一面。作为过来人,接下来我来讲讲那些年我在大厂的所见所感,我不励志,拒绝鸡汤,纯粹为个人回忆那段日子的一点感受,想到哪写到哪,所以千万不要较真,权当是互联网老兵的自说自话的一、卷!痛并快乐着回想过去
回忆与反思:我在互联网大厂的那些年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