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天,我看有人总会问,为什么美国国债收益上涨,反而会让美国在关税这件事上有点怂了?
简单一句话就是,加关税这件事让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资本对美国资产担忧,从而导致市场抛售美债的行为,抛售导致美债价格下降,在债券利息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下降,收益自然就上升了。
收益上涨,本质上是因为抛售行为导致美债价格下降。
很多人理解的国债,类似于银行定存,就是一笔买入价是固定的,而利息也是固定的。
而实际上金融市场上可以交易的国债,价格是会波动的。就像是房租是稳定在一个价格的,房租/房价的收益率上升,代表房价下降了。
美国为什么会因为国债被卖出,在关税上怂了呢?
国债和美元其实是绑定的,国债和美元是否被追捧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美国的信用。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提到过,特朗普这么玩,就是狼来了的故事,容易失去信用。美股、美债、美元都有可能会因信用引发风险。
美债和美元信用的背后是什么呢?
我认为本质规律是综合的,但是经济因素非常重要。
如果把美国比喻成一个人,那么其实美债和美元就是这个人的信用。
可以理解成,美国过去这些年一直是靠借钱在和其他国家买东西。
比如和中国借钱,和欧洲借钱,和日本借钱,和沙特借钱,然后再用这些钱去买石油、买日用品、买汽车和手表、买电子产品,自己生活得很滋润,还不用干活。
大家借给他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是,美国在过去一百年中,的确实体经济非常辉煌,使他经济体量很大,与美国发生贸易对很多国家是有实质的好处的。所以很多国家都愿意和他们做生意,进口技术、电影,然后卖一些日用品给他们。
在这个过程中,美国成了最大的黄金储备国,美元和黄金挂钩,后来挂不住了,又和石油挂钩,后来就单纯和美国信用挂钩了。
第二是,因为美元有实体经济支撑,虽然没有黄金支撑,但是美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经济是快速发展的,也是较为稳定的,美元和美债也一样,所以大部分国家都愿意持有美元,持有美债,美元和美债其实就成了最大的国际外汇储备和硬通货。
因为经济发达,所以美元美债拥有了地位,本质上其实还是美国产业利润在支撑,产业盈利,产生经济效益,产生财政收入,这些产业收益支撑了美元信用。
而当美元信用较强的时候,美国自然演进成金融、科技、军事之路,即通过发达的金融业,通过借债等方式,投资前沿领先科技,通过军事的方式掌控核心地理位置和资源,从而实现美元持续的信用和全球买入产品的模式。
自然演进的结果就是这样,脏活累活美国自己就不愿意干了,所以各种买买买,自己只掌握自己认为最重要的最核心的产业,比如吃药要农业,科技代表前沿,比如教育、互联网、芯片包括人工智能,这些可以卖给很多国家。
卖给很多国家是卖了好几遍,对民众来说,微软、Google、英伟达进入很多国家可以赚钱盈利,股票可以吸引全球资本去美国投资。对国家来说,这些前沿科技给你用可以作为谈判筹码,让你不断地给他提供他不愿意自己生产的商品,同时还可以让你去买美债。
为什么现在这种玩法转不动了?
这种玩法转不动了的本质,主要还是由奢入俭难了。
奢侈是怎么产生的?是因为美元美债这个逻辑玩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了。最开始是有底层经济的收益支撑的,也就是如果把美国企业看成一个总和,当时美国所有企业的总利润是规模和多元化程度是很健康的。
以前美国的福特、通用汽车也曾经领先过,但是近些年可能建个工厂都费劲,是因为美国人不想干活了,因为不干活也能过好日子,还干活干嘛?
以前美国人自己也能制造衣服,伯克希尔以前干的是纺织业,但是现在美国纺织业应该主要靠越南、马来西亚进口吧,你看看耐克主要在哪里生产?
就连芯片,美国公司也主要是在美国做研发和设计。许多芯片生产也不在美国本土。所以,这两天才会放松这个产业的关税,就是因为加关税加的自己也用不了芯片了。
所以,本质上,美国其实是空心化的, 手里只有产权,和分配权,但是实际的生产能力,或者说这些真正能实现生产的工人,实现盖厂房的能力都不在自己这里。
让美国的失业人口,放弃高福利和救济,重新回到建筑工地上,回到工厂里,去做衣服,做鞋,做汽车,这个难度真的有点大,即使是中国建筑工人和工厂工人的年龄都越来越大了,何况是美国呢?
以前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写过一本书,谈到美国总统为了竞选成功,没人敢削减福利,所以使国民福利持续上升,这将会是美国的长期风险。
用中国的老话说,为什么富不过三代呢?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二代为什么过上了好日子,还要像一代一样倒回去,吃那么多苦?
很多问题,就像是于东来先生提到的思维惯性,不是一个人的原因,你想一个人从出生就拿着高福利,看到别人不干活也能生活的不错,他为什么非要艰苦奋斗呢?
所以,一家企业的创始人就是创始人,不用寄希望于职业经理人能和创始人一样,更不用寄希望于创始人的儿子能和创始人一样。创始人就是创始人,他能创始成功,是因为他走过了后面的人没走过的路。
此篇探讨没有对错,我们通过关税、国债、美元这件事可以看出,许多问题都是美国过去这些年历史发展的一种综合现象和结果,包括过去十几年,很多人觉得钱很好赚,也可能只是美元08年金融危机自救过程中,全球货币泛滥造成的一种梦幻泡影。
昨晚,我看一个在深圳做一级市场投资的朋友说,很多企业为了面子,不愿意合并或者是降低自己的开销,其实就是由奢入俭难。不是过不下去,而是不愿意比以前过得更差。
面子为什么值钱?其实不仅仅是受人尊重那么简单,面子背后的本质,不就是信用么?你有面子的时候,可以跟很多人借钱,可以调用很多资源。
但是,面子什么不如里子?如果没有里子了,只靠面子的时候,那这种维持就迟早会崩塌了。如果一直就没觉得自己是贵族,更没有必要维持这个面子的时候,人反而能作为一个普通人去想事情。
如果非要维持精英、贵族这种身份,却已经没有能力和这种身份匹配的时候,那就很危险了。
于我看来,认为自己是什么身份,非要去维持这种标签,本就是一种执着和分别吧。人不就是一个普通的人么?如果非要说特殊,我觉得每个人其实都很特别,人与人之间更多是差异,闪光点不同,哪有那么多所谓需要维持的某种身份和地位呢?
集中精力把自己能办的事情办好,把里子做好,外面的都是顺其自然的。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