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快时尚市场上,ZARA无疑是一家非常有名的公司,作为快时尚巨头,ZARA的市场影响力可见一斑,但是就在最近ZARA却被传出2个月连关9家店,更有媒体统计发现ZARA的大陆门店已经关闭过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ZARA的发展我们又该怎么看?
一、ZARA2个月连关9家店?
据新京报的报道,“线下渠道驱动型品牌都会面临关店这一过程,特别是前几年在中国疯狂扩张的快时尚品牌。”#ZARA回应撤出中国传闻#冲上热搜。
相关话题下,有网友评论称,“不要撤,求求了”“我真的不能没有Zara的裤子”。也有不少网友称,“无感,反正也不喜欢这牌子”“在我看来款式太粗糙,面料等质量也差得很”。
对于“ZARA将逐步撤出中国市场”的传闻,品牌方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回应称:“网传ZARA撤出中国为不实消息。两个多月关闭9家店的数字也不准确,ZARA在过去两个多月里共关闭惠州、东莞、上海宝山这三家店铺。”
媒体翻看Inditex历年财报后发现,ZARA在中国市场的店铺数量于2018年前后达到顶峰。彼时(截至2018年1月31日),仅内地市场的门店就多达183家,而如今只剩下87家。ZARA不仅在中国关店,其全球门店数在过去一年也净减少了74家。
据Inditex集团2023财年报告,2023年2月1日至2024年1月31日,其销售额同比增长了10.4%至359亿欧元,净收入同比增长30.3%至54亿欧元。除主品牌ZARA外,其他品牌体量较小,Inditex整体销售额的增幅主要还是由ZARA决定,其贡献了集团超七成的销售额。
二、大陆门店关闭过半咋回事?
近期,国际快时尚巨头ZARA在中国市场连续关闭了多家门店,这一动作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作为全球知名的服装零售商,ZARA的这一举措无疑给业界带来了不小的震动,我们该如何看待ZARA当前的市场表现呢?
首先,对于快时尚品牌而言,门店的开设与关闭往往遵循着市场动态和消费者行为变化的脉络,是一种常态化的商业策略调整。以ZARA为代表的快时尚巨头,其门店网络的布局与优化,不仅是对品牌竞争力的维护,也是对市场环境快速响应的重要体现。优衣库作为同行业的典型代表,以其每年开店与关店数量几乎持平的模式,生动展现了快时尚品牌在零售业态中灵活调整、适应市场的能力。这种“动态平衡”策略,旨在确保品牌能够在最有利的位置吸引目标客群,同时及时淘汰效益不佳或不再符合战略定位的门店,从而保持整体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其次,之前,ZARA的主要套路是以线下驱动为主,通过大规模的门店扩张来占领市场。然而,在当前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这种单一的线下驱动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线上购物,而ZARA在电商领域的布局相对滞后,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此外,中国市场的消费趋势和消费习惯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时尚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和个性化。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款式和价格,而更注重品质、设计和品牌文化。然而,ZARA在产品设计上过于追求快速更新和低成本,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独特性和创新性。这使得ZARA在与其他快时尚品牌以及本土品牌的竞争中难以脱颖而出。
同时,中国本土品牌的崛起也给ZARA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本土品牌开始注重设计和品质,通过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和元素,打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产品。这些本土品牌不仅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还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相比之下,ZARA等快时尚品牌的产品显得过于单调和缺乏文化内涵,难以吸引追求个性和品味的中国消费者。
第三,尽管ZARA否认了将全面撤出中国市场的传闻,但连续关闭多家门店的事实表明,品牌确实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型期。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ZARA必须重新审视其在中国乃至全球市场的定位,寻找适应新时代消费趋势的发展路径。
一方面,ZARA需加速线上线下融合,构建全渠道零售体系。这包括但不限于提升电商平台的用户体验,优化配送服务,实现线上线下库存共享,提供无缝衔接的购物体验;利用数字化工具增强门店互动性,如引入AR试衣、智能推荐系统等,提升实体店的吸引力;并通过社交媒体、KOL合作、内容营销等方式,强化品牌在线上的影响力和与消费者的连接。
另一方面,ZARA需要在产品策略上做出调整,以迎合中国消费者的新需求。这可能包括加大环保材料的应用,推进可持续生产实践,以响应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的期待;增加更具设计感和品质感的产品线,以满足消费者对个性化和差异化的需求;加强与本土设计师的合作,推出符合中国审美和文化背景的限定系列,以增强品牌在本土市场的亲和力和竞争力。
因此,ZARA在中国市场面临的挑战并非个案,而是整个快时尚行业共同面临的问题。在这个变革的时代里,只有不断创新和适应市场变化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对于ZARA而言,转型已刻不容缓,如何做才是最考验ZARA的问题。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