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泰2024年中期策略 | 机械:利润弹性的三条主线

华泰睿思06-11

利润弹性主线:周期洗礼后的供给稳定、降本提效、新产品/新区域拓展

机械行业目前核心矛盾,是需求整体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大部分板块产能较为充足,利润弹性不明朗。首先,我们认为,在“逆全球化”大背景下,供应链安全成为主旋律,因此对需求本身不悲观。而从利润弹性而言,我们看好三条主线:1)通过产业周期洗礼,供给稳定甚至紧张;2)通过降本提效,有效压降成本和费率;3)通过新产品/新区域拓展,扩充盈利增长点。

核心观点

工程机械:国内静待需求拐点,海外需求有望向上

1)国内:市场景气指数及开工数据表明当前工程机械需求仍处于低位,但2024年3-5月国内挖掘机销量连续三个月正增长且在加速,我们认为这充分说明国内需求具备韧性;从下游投资端来看,地产投资尚待好转,基建及采矿业投资持续增长,随着行业信心修复带动更新需求,叠加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地产政策“组合拳”等多因素共振,国内工程机械有望开启新一轮上行周期。2)海外:2024年全球GDP占比超40%的经济体将进行大选,在大选年政府推动项目或受压制,海外总需求短期承压,伴随大选逐步落地,海外需求有望在2025年向上。

顺周期:主动补库存进行时,关注新技术/出口/国产替代板块

2023年11月以来,制造业产成品库存同比增速拐头向上,意味着行业进入主动去库存阶段。参考2010年以来的三轮周期,我们建议关注新技术/出口/国产替代板块:1纺服设备:海外服装需求有所回暖,设备需求或进入复苏周期;2)机床:政策支持叠加产业竞争力提升,国产替代有望加速;3)叉车:锂电化和全球化趋势持续,中国叉车企业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提升4)轨交设备:国铁投资+客运量持续向好拉动动车组招标,高级修密集期来临。

船舶海工:供给端底部出清后整体刚性,大周期复苏、需求持续上行

在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推动下,传统周期性行业供给端的弹性发生变化,而“逆全球化”带来的供应链重构与能源安全诉求,催化相关板块需求的持续释放,带来利润弹性空间。1)船舶:产能扩张受限于船坞扩建政策,供给端刚性。本轮周期分船型订单结构温和轮动,更新需求持续上行。新造船价指数接近历史高点,坚定看好周期向上。2)海工:海上油气项目投资额大、开发周期长的属性,决定了产业链的倒序复苏,23年热度已传导至钻井平台环节。而行业供给端底部大幅出清,同时标准化产品范围和下游应用不断扩大,全球油气能源需求持续稳健增长,海上油气投资上行趋势明显,利润弹性可期。

新兴行业:关注应用落地、技术迭代、周期复苏带来的弹性

1)人形机器人:大模型为人形机器人放量带来曙光,海外龙头特斯拉和Figure01迅速迭代,后续催化不断。2)光伏设备:2024年设备商订单承压或是下游出清前奏,关注小技术迭代及海外建厂趋势。3)锂电设备:产业链出海、以及复合集流体/固态电池等新技术,引领行业发展风向。4)氢能:绿氢项目陆续落地,电解槽需求高增,关注绿氢降本以及产量增加后带来的炼油、煤化工、合成氨以及甲醇等行业的化工公司用氢结构变化。53C设备:消费电子产业链景气度已触底回升,24Q1终端需求延续缓慢复苏,关注面板/XR相关设备。

风险提示:工业复苏/产业进步不及预期;原料价格波动;国际贸易关系恶 化;关税缓和相关政策落地进度不及预期;新能源相关产业政策不及预期。

正文

工程机械:国内静待需求拐点,海外需求有望向上

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地产政策“组合拳”,国内多因素共振销量拐点在即。销量端,CME预计2024年5月国内挖掘机销量同比增长近19%,有望连续三个月正增长。需求端,2024年5月中国工程机械市场指数即CMI为100.17,同比增长4.68%,环比降低2.68%;2024年4月中国小松挖掘机开工小时数为97.0小时,仍处于低位,在开工数据同比尚未转正的情况下,国内销量连续三个月正增长且在加速,我们认为这充分说明国内需求具备韧性。从下游投资端来看,地产投资尚待好转,基建及采矿业投资持续增长,在国内需求韧性已经得到充分证明的情况下,随着行业信心修复带动更新需求,叠加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地产政策“组合拳”等多因素共振,国内工程机械有望开启新一轮上行周期。

海外需求有望在2025年释放,海外市场星辰大海。疫情扰动下借助产品力+供需缺口,中国工程机械出口销量大幅增加,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数据,2020-2022年我国挖掘机出口销量CAGR为60.21%,我国工程机械已经完成了从“配套”到“自主”出海的转变。短期看,海外需求降温+海外供应链恢复,2023年以来中国工程机械出海增速有所回落;2024年全球GDP占比超40%的经济体将进行大选,在大选年政府推动项目或受到抑制,海外总需求短期承压,伴随大选逐步落地,海外需求有望在2025年向上。长期看,对比海外龙头,目前国内工程机械品牌海外市场占有率仍然较低,海外市场星辰大海,国产品牌仍有较大成长空间。

国内:销量筑底成功、静待下游需求拐点

国内挖掘机销量筑底成功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数据,2022年挖掘机在工程机械主要品种(除叉车)中销量占比约40%。且挖掘机对应的土方施工在地产施工工序中为前期工序,所以跟踪挖掘机需求来跟踪工程机械行业具有指导意义。从挖掘机销量来看,2021Q2以来我国工程机械行业进入下行区间,CME预计2024年5月国内挖掘机销量同比增长近19%,有望连续三个月正增长,国内挖掘机销量筑底成功。

开工端数据表明当前行业需求有所回暖,但仍处于低位。根据今日工程机械,2024年5月中国工程机械市场指数即CMI为100.17,同比增长4.68%,环比降低2.68%,表明5月之后,国内多数市场延续4月修复态势,继续呈现不同程度的同比改善,但是终端一线市场的新机销售订单量要弱于上月;受2024年上游资金到位情况、突发气候性等因素影响,国内市场的回暖进程仍然承受着一定程度的压力。2024年4月中国小松挖掘机开工小时数为97.0小时,同比微降3.2%,环比提升5.0%,环比有所改善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在开工数据同比尚未转正的情况下,国内销量连续三个月正增长且在加速,我们认为这充分说明国内需求具备韧性。

投资端来看,地产投资尚待好转基建及采矿业投资持续增长2024年1-4月我国房屋新开工面积累计同比下滑24.6%、基础设施和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分别为7.8%和21.3%,地产投资尚待好转、基建和采矿业投资持续增长。国内需求韧性已经得到充分证明,随着行业信心修复带动更新需求释放,国内工程机械有望开启新一轮上行周期。

2024327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推进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设备更新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针对建筑施工设备,文件强调按照《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检查技术规范》(JGJ 160)等要求,更新淘汰使用超过10年以上、高污染、能耗高、老化磨损严重、技术落后的建筑施工工程机械设备,包括挖掘、起重、装载、混凝土搅拌、升降机、推土机等设备(车辆)。鼓励更新购置新能源、新技术工程机械设备和智能升降机、建筑机器人等智能建造设备。

2024517日推出地产政策组合拳,有望拉动工程机械需求带动行业回暖5月17日上午召开全国切实做好保交房工作视频会议,午间,央行、金融监管总局发布3大地产需求端放松政策,包括降低最低首付比例、取消房贷利率政策下限、以及调降公积金贷款利率等。下午,国务院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宣布设立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支持地产去库存。根据华泰宏观团队《综合评估5.17地产政策“组合拳”》(2024年5月18日)的观点,本轮政策“组合拳”的边际效果有望优于此前数轮。待地产政策效用显现,有望拉动工程机械需求,带动行业回暖。

海外:需求有望在2025年释放

海外需求有望在2025年释放,海外市场星辰大海。疫情扰动下借助产品力+供需缺口,中国工程机械出口销量大幅增加,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数据,2020-2022年我国挖掘机出口销量CAGR为60.21%,我国工程机械已经完成了从“配套”到“自主”出海的转变。短期看,海外需求降温+海外供应链恢复,2023年以来中国工程机械出海增速有所回落;2024年全球GDP占比超40%的经济体将进行大选,在大选年政府推动项目或受到抑制,海外总需求短期承压,伴随大选逐步落地,海外需求有望在2025年向上。长期看,对比海外龙头,目前国内工程机械品牌海外市场占有率仍然较低,海外市场星辰大海,国产品牌仍有较大成长空间。

我国工程机械已经完成了从“配套”到“自主”出海的转变。2017年之前我国工程机械通过对外承包工程的方式“配套”出口,2017年以来,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新签合同额趋于稳定,但我国挖机出口销量及占比持续提升,随着我国工程机械产品竞争力提升,已经开始 “自主”出海抢占海外市场。

受大选年影响,2024年海外需求有所承压。拆解全球总需求,2024年全球GDP占超40%的经济体将进行大选,在大选年政府推动项目或受压制,我们预计全球总需求有一定压力。

视角#1:从全球龙头卡特彼勒指引看北美和中东地区需求较好。根据卡特彼勒2024Q1季报,四大地区(北美/亚太区/欧洲、中东、非洲地区/拉丁美洲)中仅北美和拉丁美洲收入实现正增长,其2024年建筑工程机械板块分地区的具体指引如下:

1) 北美:预计2024年继续保持健康,受益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支持非住房建筑的需求将与2023年接近;住房建筑与2023年相比预计持平或略有下降;

2) 亚太(除中国):经济有所放缓;

3) 欧洲、中东和非洲区:预计中东强劲的建筑需求可以部分平滑欧洲经济不确定性导致的销量下降;

4) 拉丁美洲:喜忧参半,预计总体经济将适度增长。

视角#2:从小松挖掘机开工端数据看,北美需求较高。从海外重点地区来看,4月份,北美、欧洲和日本小松挖掘机开工小时数同比呈现正增长,印尼小松挖掘机开工小时基本持平。具体数据如下:

1) 印尼4月小松挖机开工小时数为170.9小时,同比下降0.4%,环比下降14.0%;

2) 欧洲4月小松挖机开工小时数为74.4小时,同比增长14.4%,环比增长8.5%;

3) 北美4月小松挖机开工小时数为67.4小时,同比增长7.0%,环比增长10.3%;

4) 日本4月小松挖机开工小时数为43.3小时,同比增长3.8%,环比下降3.6%。

对比海外龙头,国内工程机械公司收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海外市场星辰大海

顺周期:主动补库存进行时,关注新技术/出口/国产替代板块

主动补库存进行时,关注新技术/出口/国产替代板块。我们于2023年9月18日发布了《通用设备二十年周期复盘的启示》,对于通用自动化板块的周期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述。2023年11月以来,制造业产成品库存同比增速拐头向上,意味着行业进入了主动去库存阶段。参考2010年以来的三轮周期,我们建议关注新技术/出口/国产替代板块,如机床/纺服设备/激光器/叉车/工控/轨交设备/压缩机。

工控:内需复苏节奏分化,出海布局成为主旋律

整体看,近一年以来工控市场有复苏态势,但仍有持续增长压力根据MIR数据,2023Q2-2024Q1,我国工控市场总规模单季同比增速分别为-3.1%、-2.1%、0.1%、-1.5%,工控行业呈现缓慢复苏态势,但2024Q1增速承压,主要系国内传统行业回暖缓慢,新兴行业需求下滑,叠加上游原料价格上涨,导致工控行业整体复苏趋势较慢,未来行业持续增长仍有一定压力。

细分行业看,项目型行业市场增速高于OEM型行业2024Q1国内工控总体市场规模为783.4亿元,同比-1.5%,其中项目制市场为499.9亿元,同比+2.0%,OEM型市场为283.5亿元,同比-7.0%。从细分行业来看,OEM市场仅纺织、包装、工业机器人、暖通空调等8个行业实现正增长,项目型市场仅石化和电力下滑,分别下降20%和4%,项目型市场在2024Q1增长主要是受到基建相关行业的拉动。

24Q1纺织、塑料、包装等传统OEM市场增速靠前,3C出现明显复苏,新能源需求下降据新华社数据,2024年春运前33天,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超72亿人次,同比2023年增长10.6%。受到旅行出游热影响,纺织、塑料、包装等与旅行出游市场有关联的传统行业景气度较高,2024Q1工控OEM市场中,纺织、塑料、包装同比增速分别为8.0%、8.0%、6.9%。受到来自东南亚、印度等市场的手机等3C产品换机需求提升,以及折叠屏、Vision Pro等新技术和苹果华为等新产品迭代需求,3C电子行业出现较明显复苏,2023Q1-2024Q1工控OEM市场中电子行业市场规模同比增速分别为-18.0%、-11.0%、-11.7%、-8.0%、-1.9%,24Q1虽增速仍在下滑,但复苏趋势明显。而来自光伏、锂电等新能源行业需求受到下游阶段性供过于求影响,需求同比下滑。针对2024年下半年,我们认为3C换机周期仍有望持续,但新能源需求将继续承压,而对于传统OEM市场增速,仍需关注设备更新政策及地产刺激政策等影响。

出海成为国内工控企业当前发展主旋律,新兴国家成为重要开拓点在国内市场整体复苏较慢背景下,我们认为出海有望成为各家工控公司布局重点。根据Precedence Research, 2022年全球(含中国)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为1950亿美元(合计14001亿元),随着工业自动化技术的日趋成熟,下游机床、新能源、消费电子等行业应用规模的不断扩大,预计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2497.6亿美元(合计17833亿元)。根据睿工业统计,2023年我国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为2910.1亿元,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增加至2984.3亿元。以2025年为基准,海外工控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中国市场的5倍。印度、东南亚、中东和俄罗斯等新兴国家和地区,下游制造业增长潜力较大,政策激励显著,且重视产品的性价比,更符合中国厂商在国内的发展经验和路径,有望成为各家工控企业后续出海布局重点。

机床:产品竞争力提升+自主可控强诉求,工业母机国产替代加速

机床作为“工业母机”在国民经济和国家战略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22年我国机床企业已经具备一定竞争力,财务状况健康,机床行业痛点在于“应用-反馈-迭代”正向循环的建立以及重要基础部件的差距,随着我国机床产品竞争力提升以及自主可控诉求下的政策推动,我国工业母机行业有望进入国产替代加速期。

我国机床龙头公司财务状况较为健康,行业痛点在于下游应用机会较少,难以形成“应用-反馈-迭代”的正向循环。国内机床龙头公司财务状况较为健康,净利率普遍在10%-15%之间,资产负债率普遍在50%左右,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基本为正。我国机床产业在与外资品牌竞争中已经具备一定的产品竞争力,行业痛点在于下游应用机会相对较少,国产机床难以得到公平对待,难以形成“应用-反馈-迭代”的正向循环。

政策支持对日本机床产业发展至关重要。日本政府分别在1956年、1971年和1978年推出《机振法》、《机电法》、《机信法》,以此为核心政策框架,予以本土机床产业保护和金融工具支持。一方面,通过外汇限制进口、限制外国资本渗透、引导良性竞争;另一方面,通过研发补贴、低息贷款、专项贷款、折旧法案等金融工具支持本土机床企业发展。另外,日本同样重视机床产业链发展,积极推动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并且在人力成本上升及机床需求柔性化趋势下积极推动数控机床发展,受此影响,在《机电法》和《机信法》实施期间,发那科营业收入快速提升,1973-1984年营收CAGR为27%。

我国重视工业母机产业链,连续出台政策支持国产工业母机发展。2023年8月,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工业母机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的通知,2023年9月,财政部、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关于提高集成电路和工业母机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的公告,通过财政政策支持工业母机产业链。2024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关于印发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的通知,方案强调重点推动工业母机行业更新服役超过10年的机床等。

我国工业母机产业已经初具竞争力,且工业母机的“母机”属性决定了其对国产战略安全举足轻重,政策支持叠加产业竞争力提升,我国工业母机有望进入国产替代加速期。

激光器:价格竞争有望趋缓,龙头份额高将最先受益

价格竞争有望随制造业复苏而趋缓。光纤激光器凭借高效率、低维护运营成本、高性价比等优势,在我国工业获得快速应用。2014-17年,我国光纤激光器市场规模从29亿元增长至71亿元,2015-17年CAGR达36%。但2018年后,由于市场竞争加剧,虽然我国光纤激光器销量保持了快速增长,但在产品价格下降的影响下,市场规模的增速受到一定拖累,全球光纤激光器龙头IPG、我国光纤激光器龙头的毛利率也受到了较大影响。制造业复苏阶段,我们认为激光器行业价格竞争有望趋缓,企业盈利能力有望提升。

市场份额集中,龙头份额高将充分受益。据《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统计,2019-22年,IPG、锐科、创鑫在我国光纤激光器市场的占有率合计分别为78%、76%、74%、73%。在行业价格竞争较为激烈的情况下,龙头企业依旧保持了高份额。行业集中度高,应具有较强的规模效应。

叉车:锂电化和全球化趋势持续,中国叉车企业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提升

2023年中国叉车行业电动大车(1类、2类)增速较高,电动化、锂电化趋势显著。叉车下游涉及制造、零售、物流等多个行业,虽然整体销量增速存在一定周期性,但整体需求较为稳健。2020年后中国叉车全行业销量(含内销和外销)显著提升,一方面受益于疫情催生了对于通用自动化设备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叉车企业具有叉车从零部件、锂电池、整机的供应链优势,中国叉车在全球竞争优势显著。在锂电产品不断推广和叉车技术不断成熟下,电动叉车销量增长显著,2023年电动平衡重叉车(1类车,含锂电、铅酸)增速为29.25%,电动乘驾式仓储叉车(2类车,含锂电、铅酸)增速为36.08%,电动步行式仓储叉车(3类车,含锂电、铅酸)增速为14.63%,4+5类车增速1.07%。

平衡重叉车电动化率和锂电化率持续提升。尽管内燃叉车以其相对低廉的一次性购买价格依然会在叉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但随着环保政策越发严格以及锂电叉车在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势凸显,未来叉车电动化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锂电化率方面,根据工程工业协会数据,2023年平衡重叉车电动化率和锂电化率分别达到31.16%、19.85%,分别同比增加5.02pct、4.53pct。从大锂电叉车量的角度看,根据工程工业协会统计,2023年全行业锂电平衡重叉车108790台,同比增长40.46%,出口36183台,同比增长29.09%;锂电乘驾式仓储车6938台,同比增长77.98%,出口4005台,同比增长148.91%。

受益于海外市场开拓,电动叉车出口景气度向好。2021年全球供应链受到挑战,中国叉车企业凭借坚实的供应链优势,通过快速响应把握绝佳窗口期,交付了质量好、性价比高的产品,并由此快速扩充海外经销商、销售公司、海外中心等多个销售和宣传渠道,持续提升中国叉车在全球的影响力。根据工程工业协会统计,2023年叉车出口40.54万台,同比增长12.13%,其中电动(含1、2、3类)出口30.16万台,同比增长13.18%,内燃(4+5类)出口10.38万台,同比增长9.20%。2024Q1叉车出口10.56万台,同比增长24.87%,其中电动出口9.18万台,同比增长50.99%,内燃出口2.38万台,同比增长0.13%。

欧美地区经济持续修复,叉车订单有望稳健增长。从下游需求景气度来看,2023年欧洲地区制造业PMI持续承压,24Q1欧元区制造业PMI环比有所修复但仍低于荣枯线;欧元区20国零售销售指数2023-2024Q1整体较为平稳。我们认为在欧洲经济缓慢的修复下叉车需求也有望修复。2023-2024Q1美国制造业PMI环比持续修复,非制造业PMI持续震荡。2024年在美国制造业持续回流下,叉车新订单需求有望修复。

纺服设备:海外服装需求有所回暖,设备需求或进入复苏周期

24Q1越南纺织品出口转正,海外服装代工景气度有所改善。据越南统计局,越南24年1~4月纺织品出口同比分别为+16%、-9%、-2%、+6%,24Q1整体同比+2%,过去6个季度即22Q4以来同比增速首度转正。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18年越南为全球第四大成衣出口国,出口量占到全球总出口量的约6%,主要服务欧美等发达国家消费,一定程度上代表孟加拉、印尼、柬埔寨等出口导向型成衣制造国的景气度情况。

国内4~5月服装出口数据藏锋敛颖,需求修复或正当途。5月,海关总署发布国内4月出口数据,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4月出口117.4亿美元,同比-9%,1~4月出口额累计456亿美元,同比-5%。我们认为服装出口同比增速下滑主要系春节后延及23年3、4月的集中交付导致基数前低后高,如若以21年作为基数,则24年1~2月增速-3%,3、4月同比+13%、+6%,3、4月整体增长向好。若是以22年作为基数,则24年1~2月同比-8%,3、4月同比+2%、+4%,结论类似。

国内工业缝纫机出口已下行20个月,未来受益全球服装需求的好转据中国缝制机械协会,24年1~4月我国工业缝纫机累计出口额达4.4亿美元,同比-6%,其中24Q1出口3.4亿美元,同比-4%,仍处于历年低位。继22年8月工业缝纫机月度出口额达到1.82亿美元的高点后,缝纫机出口持续震荡下行,到24年4月累计下行时间已达到20个月,为一轮完整基钦周期的一半。历史上缝纫机出口增速与服装出口存在较强相关性,未来有望受益全球服装消费的改善。

关注周期价值、受益全球服装需求修复的缝纫机龙头

轨交设备:国铁投资+客运量持续向好拉动动车组招标,高级修密集期来临

国铁集团扭亏为盈,铁路投资有望持续发力。2023年国铁集团总收入完成1.25万亿元,同比增长10.62%,净利润由负转正,摆脱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持续亏损状态,且首次突破30亿元大关,达到33.04亿元。2023年我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7645亿元,同比增长7.5%,迎来增长拐点;2024年1-4月,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49亿元,同比增长10.5%,相较24年M1-M3同比增长数据9.86%继续上行。若全年铁路固定资产投资维持10%同比增长,24年全年投资额将达8410亿元。铁路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有望带动动车组招标放量/动车组高级修放量。

新增量方面,23年客运量恢复+铁总固定投资回升带动动车组招标回暖24350km/h动车组首次招标165组已超23全年轨交装备采购与线路建设和客流量相关,2023年我国铁路客运量从疫情中快速恢复,国家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36.85亿人,同比+128.8%;24年M1-M4全国铁路客运量13.7亿人次,同比增长22.9%。随着客流量回暖及铁总固定投资的提升,国铁集团动车组招标提升。2023年国铁集团共招标350公里动车组164组,同比+78%。2020-2022年,国铁集团各年仅采购350公里动车组83组、29.5组和92组。2024年动车组招标持续复苏,5月10日国铁24年首次动车组招标,招标时速350公里复兴号智能配置动车组165组,已超23年全年。

存量更新替换方面,动车组高级修密集期来临。24年1月,国铁集团发布动车组高级修首次招标公告,共招标361组,招标规模已超23年全年,其中五级修207组,占比高达57%(而23年高级修一共招标290组,其中五级修108组,占比37%)。2010-2015年是高速铁路的高速发展时期,10-15年中国铁路动车拥有量CAGR=32%,根据动车组五级修周期为十二年或480万公里计算,动车组高级修已迎来密集期。2020 年动车组高级修招标项目中第一次出现五级修,但修程修制改革(具体包括推进动车组、机车整车高级修周期延长验证,延长动车组维修里程)等系列举动和疫情期间车辆使用率大幅下降延缓了动车组、机车维保和更新的需求释放。因此2024年后我国动车有望进入高级维修密集期。根据动车组历史新增及采购数据,我们预计2026年动车组五级修可达400组。

压缩机:受益于设备更新政策,关注节能技术升级和进口替代

工业节能设备主要包括工业动设备以及余热利用设备。其中工业动设备的节能以节能电机和压缩机为主,余热利用设备主要包括余热锅炉以及热泵等。工业节能下游应用领域较为广泛,主要包括能耗较大的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制造业等行业。

政策推动下,重点用能设备领域更新改造有望提速。2024年5月23日,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提出化石能源消费减量替代行动与非化石能源消费提升行动,同时开展八大领域的节能降碳行动,包括:钢铁行业、石化化工行业、有色金属行业、建材行业、建筑节能、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用能产品设备。方案提出,加快用能产品设备和设施更新改造。与2021年相比,2025年工业锅炉、电站锅炉平均运行热效率分别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0.5个百分点以上,在运高效节能电机、高效节能变压器占比分别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10个百分点以上,在运工商业制冷设备、家用制冷设备、通用照明设备中的高效节能产品占比分别达到40%、60%、50%。关注高效节能电机及系统(包括风机、泵、压缩机等)的技术升级和进口替代的机会。

船舶海工:供给端底部出清后整体刚性,大周期复苏、需求上行

在全球碳中和时代目标的推动下,传统周期性行业供给端的弹性发生了变化。而“逆全球化”带来的供应链重构与能源安全,催化了相关板块需求的持续释放,带来了利润弹性空间。持续看好供给端偏刚性、需求度景气持续复苏向上的 “海上基建大周期”中蕴藏的船舶海工板块投资机会。

船舶:供给端刚性,航运加速绿色转型带来的新需求推动景气度持续向上

目前产能扩张主要受限于船坞扩建政策,工信部停止批复扩张项目。根据《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6年本)》,对于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项目,要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号),各地方、各部门不得以其他任何名义、任何方式备案新增产能项目,各相关部门和机构不得办理土地(海域、无居民海岛)供应、能评、环评审批和新增授信支持等相关业务,并合力推进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各项工作。

刚性回补的油船更新支撑需求,LNG船需求使得头部船厂产能具有较强的稀缺性本轮周期船型需求目前重要增量为油船和LNG船。油船主要依靠刚性回补的更新需求支撑,并且对于船厂而言批量接同一种船型的生产效率更高,因此船型切换后的趋势往往具有稳定性,伴随着在23年中旬油船平均运价的回暖,船东在该类型船的盈利得到了保证,这一趋势有望持续两年以上。LNG船全球仅有少数的船厂有接单的能力,满足最新环保要求的大型箱船又只有头部船厂有能力进行对应的接单。这使得头部船厂的产能具有较强的稀缺性。

焊工为代表的技术工人资源稀缺,带来了人力成本比上一轮周期显著高。在造船过程中,传统工人主要是焊工、油漆工、电气工程师和工厂工程师。在整个造船过程中,焊接工作占绝大部分。而电焊工实质广泛应用在建筑、造船、航空、机械设备、管道制作安装等领域,在工业上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与市场需求不同的是,电焊工作业环境较差,长久从事该行业还对身体有损伤,使得年轻人进入行业的越来越少。对应人力资源的稀缺使得人力成本比上一轮周期显著提高。

量:1-5月,全球船舶新接订单4735.17万载重吨,同比+0.01%2024年5月全球船舶月新接订单340.35万载重吨,同比-68.21%,环比-69.10%;新接订单金额达128.9亿美元,同比+0.83%,环比-38.44%。2024年1-5月,全球船舶新接订单4735.17万载重吨,同比+0.01%;新接订单金额达692.5亿美元,同比+29.71%。年初以来全球新接订单月均金额达138亿美元,较去年月均接单量+29.7%。4月全球新接订单上修43.92%,主要系国内部分订单延后披露驱动。

价:新造船价持续上升,环比+1.36%5月新造船价综合指数同比+9.59%,环比+1.36%。其中,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新造船价同比+7.53%/+5.73%/+9.60%,环比+1.49%/+1.33%/+0.55%;年初以来,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新造船价同比+5.56%/ +4.55%/+8.22%。5月,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二手船价同比+13.24%/+19.02%/+4.81%,环比+0.00%/+2.88%/+2.01%。

结构:5月新接订单以油船为主,占比43.47%,1-5月,全球新接订单单载重吨价值量达1462$/DWT,同比-60.84%;5月单月订单结构(以载重吨计)看,主要以油船为主。其中,箱船占比18.51%、LNG船占比2.51%、油船占比43.47%、散货船占比17.92%。5月单月分国家看,中国/韩国/日本分别占比91.42%/5.64%/0%,同比+13.9pp/-6.43pp/-4.74pp,环比+6.07pp/-5.83pp/-2.47pp。1-5月(以载重吨计),箱船/LNG船/油船/散货船分别占比7.36%/12.7%/44.1%/26.6%,较去年同期-8.2pp/+7.0pp/+13.9pp/-12.3pp,绝对值同比增速分别为-52.6%/+121.6%/+45.9%/-31.6%。

新造船价指数迫近历史峰值+累计新接订单量上修,坚定看好船周期向上。本轮周期船价上涨的幅度和时间已远超2013、2017年。历史看,船价是周期复苏领先也是最直接的信号。新造船价上涨持续反映供需缺口及行业需求的向上。2024年5月造船行业景气度上行,新造船价指数距离历史高点仅相差不到3%,同比+9.40%,环比+1.18%。量来看,由于中国部分订单延后披露,此前订单持续上修,上修后1-4月全球新接订单同比增速7.63%。全球新造船市场需求活跃,船企新接订单大增,平均生产保障系数(手持订单量/近3年造船完工量平均值)达到3.5年,部分企业排产到2028年。分国家看,中国新接订单持续跑全球,从23年3月起始终保持市占率第一。考虑航运加速绿色转型带来的新需求正持续体现,且目前船市由出价能力强的综合性船东边际定价,坚定看好船周期进一步向上演绎。

海工:供给侧产能紧缺,需求持续稳健增长,看好行业景气度加速上行

海上油气项目投资额大,开发周期长。海上油气项目开发分为四个阶段:前期开发、开发、生产运营和废弃退役。第一步是前期开发阶段,通过勘探和项目评估来分析海底地下岩层构造从而寻找油气藏。第二步是开发阶段,包括钻井、完井、设备制造、安装。最后是对油气进行生产、储存和外输,直至油井废弃退役。以深水项目为例,据Energy and Industrial Advisory Partners预计整个生命周期的总支出约90亿美元,生命周期长达30年。最高支出水平发生在项目开发期间,耗费超44亿美元,年均成本支出8.8亿美元,远超全流程年均3亿美元的支出水平。尤其在设备建造和钻井过程,分别需要消耗美金约23亿和17亿。在生产运营年份,每年的运营支出估计略低于1.7亿美元。

各类型设备分工明确,多环节逐步配合。海洋油气开发是一个开发难度高、周期长的工程,需要使用多种海工装备和开发技术。在前期开发阶段,主要依靠地震勘探船借助声学探测器和地震仪等设备确定油气储层的位置和性质。开发阶段使用钻井平台在海底进行钻井和完井,并完成水下生产系统的安装。在生产运营过程中,采油树、管道和阀门等设备可以将油气从储层输送到油气生产平台进行加工和处理。中间过程的物资支持、维护修理、平台移动、油气运输等则由海工辅助船承担。

海工行业属性决定产业链倒序复苏,热度已传导至钻井平台环节。海工产业链具有大投资、长周期的特点,所以油公司新项目决策速度较慢。例如对于一个典型的深水项目,全生命周期长达30年,需要耗费90亿美元。因此,2016年油价中枢整体回升后,油公司开始优先利用已处在开发和生产环节的存量库存油田。因此从产业链的复苏顺序看,整个海工产业链复苏的节奏是从后到前,逐次修复的。随着多年产业链复苏的传导,目前整个产业链已复苏至钻井平台环节。截至2023年2月,克拉克森数据显示钻井平台利用率由底部2017年的65%提升20pp至85%。

海油盈亏平衡点持续下降,经济性显现。据睿咨得能源(RystadEnergy)2021年11月的分析指出,得益于开采技术的发展、海上油气开采成本正持续降低。据睿咨得能源(RystadEnergy)统计分析,2021年底深海原油整体盈亏价格为43美元/桶,较2014年的盈亏平衡价格下降了40%。2018-2021年间,近海及深水的盈亏平衡价格下降了30%,浅水领域的开采成本下降了17%。深海油气开发的经济性已持续显现,低于北美页岩油气44美元/桶的盈亏平衡价格。

行业供给端底部大幅出清,部分海工巨头接连退场。2021年1月,世界最大的钻井平台制造商吉宝宣布彻底退出海上钻井平台建造业务。2023年2月,吉宝企业将旗下一家船厂出售给新科工程,逐步剥离海工资产。在此之前,2016年3月现代重工关闭一家位于昆山的海工装备建造船厂。2017年12月中石油旗下的辽河重工也决定退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转向专注陆地石油装备及服务。同一时间,川崎重工撤销了最后一艘在建海工船订单,正式退出海工装备建造市场。2018年8月,上海船厂受4艘钻井船和2艘钻井驳船订单取消的拖累被迫关停造船业务。受国外买方弃船影响,2021年6月大船海工破产重整。海工装备制造是一个高技术门槛、资金需求大、市场竞争激烈的行业,2014年海工市场低迷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退出转而投资其他领域。

全球海工产能趋紧。海工装备制造和船舶制造是两个相互关联的领域,在基础设施和生产设备方面存在一定的重叠。以外高桥为例,公司除了经营民船产品外还承接海工装备。两者都需要焊接切割设备来加工组装部件以及大型船台船坞进行装配和测试,所以钻井平台产能一定程度受到船舶市场的影响。船舶行业十多年周期下行和环保政策压力使得大量中小船厂刚性出局,产能趋紧。中国作为海工装备市场大国,万吨以上船台船坞数量相比2010年周期顶部736座减少36%至2020年的472座,海工产能进一步收缩。

全球油气能源需求持续稳健增长,海上油气投资上行趋势明显。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2023年全年石油需求为1.01亿桶/天,同比+2.4%;天然气需求为3965亿立方英尺/天,同比+0.6%;预计2024年石油需求将会达到1.03亿桶/天,同比+2.4%;天然气需求为4055亿立方英尺/天,同比+2.3%,并且预计在2030年前持续稳健增长。考虑在产油田自然衰退情况和在建油田预计产量,2023年时仅能满足全球原油需求的30%左右,全球油气公司积极投资以维持产能,尤其是海上油气投资上行趋势明显,2023年全球海上油气项目资本支出为1234亿美元,为10年间最高水平。

供给侧产能紧缺+行业标准化提速,行业景气度加速上行,全面看好油服、海工整体链条。对于海工装备产业链来讲,标准化的进程正在提速。从之前的非标准化向标准化提升,并且标准化的产品范围和下游应用范围都在扩大。标准化的本质是产业链对行业此前的过剩产能进行了再梳理。不管是水下采油树环节还是FPSO等领域都在确定核心供应商,这使得头部海工制造业企业在这轮复苏中会更加有优势。叠加供给侧产能紧缺,行业景气度持续向上、油公司开支有望加速。全面看好油服、海工整体链条。

新兴产业:关注应用落地、技术迭代、周期复苏带来的弹性

人形机器人:大模型助力产品放量,海外巨头迅速迭代、后续催化不断

人形机器人是像机器的智能体,而非像人的机器。我们认为人形机器人并非单纯外形类人的机器人,而是形如机器人的智能。人形机器人以智能体为核心,总体架构可分为决策层、感知层和执行层,分别对应人类的大脑、感知器官和骨骼肌肉。感知层主要通过各类型传感器实时感知机器人的状态和环境信息,将信息流传递给决策层后,经过大模型及算法等处理分析后得出决策方案,进而由执行层的执行机构完成对应的动作。

通用性受限是人形机器人长期面临高需求和低供给现象的原因,本质为受限于智能化水平。人形机器人市场广阔,在工业生产、日常生活以及执行危险任务等应用场景面临高需求,但绝大多数人形机器人包括Atlas、Optimus等未能实现商业化落地导致低供给,带来高需求+低供给的商业矛盾,主要原因是通用性受限。通用性受限体现在机器人对用户主体专业要求高和应用场景受限。在用户主体方面,传统人形机器人偏向于是一种可编程的专用设备,需要高级算法工程师进行编码设定才能正常运控;在应用场景方面,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往往局限于训练场景和特定场景,难以在开放式的复杂环境中完成各种任务。

大模型充当大脑实现任务级交互可拓宽通用性,提高机器人智能化水平机器人控制软件可分为任务级、技能级、动作级、基元级和伺服级,其中任务级包括任务定义与描述、任务分解与动作拆分等,为最高层级;技能级负责将拆分后的动作转化为符号指令;动作级、基元级和伺服级属于传统工业机器人的范畴。大模型的能力与任务级交互的要求相匹配,以LLM大语言模型为例,其具备多个领域的基础知识、强大的内容生成能力、良好的上下文理解、自然语言连续对话能力和强大的小样本学习能力,可以与任务级交互中的要求相匹配。因此,大模型为人形机器人理想的“大脑”。

特斯拉:Optimus持续进化,关注6月股东大会

Optimus已能实现电池分拣精准操作,并具备长距离行走能力。2024年5月5日,特斯拉官方账号在X平台上发布视频,展示了Optimus的最新进展。视频中,Optimus基于端到端神经网络进行电池分拣流水线操作,通过FSD实时驱动,依靠2D摄像头、手部触觉传感器、力传感器,由板载电池供电,能精确地对电池进行分类并插入托盘;Optimus还能对插入位置出现偏差的电池进行纠错,具有一定的自主性。目前,Optimus已在特斯拉的一家工厂进行测试。此外,视频还展示了Optimus的运动能力,能够在办公室场景中行走较长距离。

Optimus灵巧将达到22自由度,接近人手的26个自由度灵巧手是人形机器人执行任务的重要末端执行器,其自由度数量会影响灵巧手的灵活性。根据马斯克在X平台上的公开表述,Optimus灵巧手自由度将达到22个,是之前11个自由度的2倍,接近人手的26个自由度。Optimus灵巧手自由度的提高将带来更高的灵活性,从而不断接近人手的功能,能够在未来更多的应用场景中完成精细操作的任务。

特斯拉将于北京时间614日召开股东大会,关注Optimus最新进展。2024年5月20日,特斯拉在社交平台X上发布股东大会宣传视频,将于6月13日召开2024年度股东大会,宣传视频中多次出现人形机器人Optimus。此前马斯克曾在X上发布“Optimus will be amazing”的文字,关注股东大会上发布的Optimus最新进展。

Figure01:OpenAI大模型加持,与人流畅交互

OpenAI大模型加持Figure01响应速度快、动作流畅度高、具有强大的交互能力。2024年3月13日晚,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Figure在X平台上发布了其与OpenAI合作13天后机器人Figure01的最新视频。整个视频是1倍速播放,Figure01利用端到端神经网络快速响应并输出高频高自由度动作,具有极高的动作流畅度。并且视频展现了Figure01的强大交互能力,它可以与人类进行流畅对话,能够识别视觉内看到的物品信息并做出与人类一样的合理推断,例如将杯子和盘子归置好放在沥水架上、响应人类想吃东西的问题并递过去苹果以及一边收拾垃圾一边解释递苹果的原因。

光伏/锂电:关注产业出清进程,重视新能源装备出海及技术迭代

光伏设备:2024年设备商订单承压或是下游出清前奏,关注小技术迭代及海外建厂趋势

光伏设备行业2024年订单承压,供给侧限制准入或利于行业出清。受到2022年以来,光伏产业链盈利修复上行,TOPCon等光伏新技术迭代加速等因素影响,光伏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各环节扩产迅速,带动设备商在手订单和收入利润不断提升。随着新产能陆续投产,光伏下游产品价格和企业盈利承压,扩产意愿下降。根据6月3日华泰机械团队《光伏设备Q1总结:重视现金流变化》,从8家光伏设备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可看到,24Q1光伏设备合计经营性现金流净额-11.03亿元,同比-160.67%,合计存货700.80亿元,较23年底增加1.97%,合计合同负债为 480.65亿元,较23年底减少1.85%,显示出光伏设备公司Q1新签订单和预收/发货款回款的压力。根据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要求,“新建多晶硅、锂电池正负极项目能效须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并提出“科学合理确定新能源发展规模,在保证经济性前提下,资源条件较好地区的新能源利用率可降低至90%”,方案意在从供给端收紧光伏上游硅料准入条件,从需求端降低光伏发电利用率释放需求。因此我们认为2024年光伏设备订单整体承压有助于行业收缩新增产能,利于产业出清。

0BB串焊、TOPCon电池提效等细分环节技术迭代活跃,关注银价上涨背景下HJTXBC钙钛矿等技术变化。在下游盈利收紧背景下,硅片、电池、组件企业之间竞争加剧,具备更高转化效率和更低成本的产品有望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在此背景下,产业对于不需要资本开支太多,但能起到明显提效或降本效果的新技术诉求提升。根据CPIA和InfoLink预测,2024年TOPCon渗透率将从2023年23%提升至65%,围绕TOPCon细分环节,如组件0BB串焊、激光、poly finger、半片钝化等技术有望由产业链头部客户逐步导入量产,引发全行业降本增效。同时,在上游银浆上涨背景下,拥有较多降银技术的HJT以及对银耗量更低的XBC、钙钛矿等技术经济性有望提升。

海外贸易保护政策催生海外自建产能需求,光伏设备出海有望加速。2022年6月和8月,美国政府先后授权美国能源部使用《国防安全法》、颁布《通胀削减法案(IRA)》,并在IRA中对美国光伏制造业予以政策支持,补贴也提高了美国本土企业的投资意愿。2023年3月,欧盟宣布《净零工业法案》,要求到2030年,欧盟本土光伏制造能力至少达到30GW,并对风能、电池等制造能力提出相应要求。2024年5月14日,美国政府提高多项中国进口商品301关税,光伏电池和组件2024年后的税率将从原先25%提升至50%,但建议对光伏设备豁免关税。根据SMM数据,2024年5月15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进口自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预计将最晚于2024年6月10日对此案做出产业损害初裁,若裁定涉案产品进口对美国国内产业构成实质性损害或实质性损害威胁,预计在2025Q1做出反补贴最终裁定,2025Q2做出反倾销最终裁定。欧美等国家对本土光伏产能建设的保护,加速了海外光伏产能扩张。据CPIA数据,2022年中国光伏设备占全球市场份额的比例已超90%。考虑欧美等国家在光伏设备产业的欠缺,海外建产趋势有望推动中国光伏设备出海。

锂电设备:出海+新技术引领行业发展风向

锂电设备国内需求短期略有压力,看好全球化发展机会。短期来看,国内需求持续承压,但受益于全球能源转型浪潮海外锂电设备需求可期,中国锂电产业链领跑全球。根据大众汽车官网,2023年4月公司宣布其位于加拿大圣托马斯的电池工厂计划,建成后年产能规划90GWh。2023年8月22日,Northvolt宣布将使用通过可转债获得的12亿美元融资用于在欧洲、北美建设新的电池工厂。2024年1月16日,Northvolt在官网宣布获得高达50亿美元的融资,用以扩建瑞典北部的Northvolt Ett超级工厂。海外厂商锂电布局加速,国内锂电设备企业依托较为完备的产业链和技术优势,有望持续获得海外大客户订单。

复合集流体、固态电池等新技术助力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和安全性,商业化量产进度值得关注,设备有望最先受益根据2024年5月28日上海证券报《复合集流体产业下半年或迎窗口期》,相比传统铜箔铜层6微米的厚度,复合集流体铜层厚度仅为2微米,铜用量降低2/3,降低了成本。采用复合集流体材料的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已装车极氪001和009。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期铜主力合约5月24日收盘价为10125美元/吨,价格较年初已上涨超过20%,在铜价看涨节点,减铜材料复合集流体迎来了发展窗口期。固态电池的研发有利于电动车实现更快充、长续航,也有望开拓电动航空等新兴应用场景。今年上半年,多家电池厂和整车厂先后发布固态电池新产品,实现技术萌芽。如太蓝新能源2024年4月研发出车规级单体容量120Ah、实测能量密度高达720Wh/kg的全固态锂金属电池,上汽2024年4月推出搭载准900V超快充的“光年”固态电池的智己L6车型。在锂电新技术更新迭代过程中,工艺技术和生产设备为核心壁垒,随着未来量产落地和需求提升,设备厂商有望率先受益,实现业绩新突破。

氢能:绿氢项目陆续落地,电解槽需求高增,关注绿氢化工发展

据氢能观察网,2023已有29个电解槽中标项目公布,招标规模达1832.02MW,其中中标1361.52MW重点项目包括:鄂尔多斯乌审旗风光整合绿氢化工示范项目(该项目还在获批阶段,中标企业并未公布);吉林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项目(该项目已经在建设中,预计今年投产);国能宁东可再生氢碳减排示范区项目一期(该项目两座制氢站已经建成);中国能建2023年制氢设备集中采购125套,招标规模超500MW。

碱性电解水制氢(ALK)技术路线较为成熟,设备经济性凸显。据氢能观察网,一台1000标方的碱性电解槽价格大概在800万元左右,但从中标情况来看,各家碱性电解槽中标价格基本在620万—790万之间,经济性凸显。

绿氢项目及多晶硅扩产驱动电解水制氢设备需求高增。随着新能源发电规模扩大以及发电成本降低,电解水制氢成本较往年大幅下降,大量绿氢项目落地,电解槽需求高增,根据睿工业的预测,2024年到2026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70%以上。关注绿氢降本以及产量增加后带来的炼油、煤化工、合成氨以及甲醇等行业的化工公司用氢结构变化。

3C设备:下游消费电子稳步复苏,关注面板/XR相关设备

消费电子产业链景气度已触底回升,24Q1终端需求延续缓慢复苏。手机方面,根据IDC,23Q1~Q3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跌幅持续收窄,23Q4结束连续九个季度的下滑,2024年Q1,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2.95亿部,同比增长9.7%;国内市场方面,2024年4月,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2407.1万部,同比增长28.8%,其中,5G手机2023.2万部,同比增长52.2%。2024年1-4月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累计9148.6万部,同比增长12.3%,其中,5G手机7666.5万部,同比增长18.3%。PC市场同样呈现复苏趋势,根据Canalys,全球个人电脑(PC)市场在2024年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的总出货量在2024年第一季度增长3.2%,达到5720万台。下游复苏有望带动消费电子相关资本开支上行,拉动3C设备需求。

OLED屏幕在手机渗透率与国产化率逐步提升,8.6代线建设稳步推进,有望带动面板相关设备需求。1)OLED量价齐升且国产化率不断提高。根据Cinno Research,2024年Q1全球市场AMOLED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约1.9亿片,同比增长45.0%;AMOLED面板整体需求仍呈现供需偏紧状态,柔性AMOLED面板部分产品价格小幅上涨或将持续到年底。根据DSCC,面板显示行业资本开支逐年减少,2023年达到低点之后预期逐步回升。OLED面板行业持续景气有望拉动蒸镀/贴合Bonding/检测设备需求;2)京东方、维信诺等面板厂商确定投产第8.6代AMOLED线有望带动检测设备新增量。京东方在成都投资630亿元建设的全国首条8.6代AMOLED显示器生产线于24年3月27日已在成都举行奠基仪式。24年5月28日维信诺宣布投资预计550亿元建设8.6代AMOLED生产线项。新投产高世代OLED产线有望拉动面板检测设备需求:如核心参数与检测流程改变需投资新面板检测设备,同时需要高世代线配套蒸镀机及蒸发源等。

苹果Vision Pro雷鸟/XReal为代表的XR设备有望开启新消费电子范式。XR有望开启空间计算时代成为消费电子新范式,各家巨头接连推出新品。VR/MR方面,2024年2月苹果Vision Pro发售,凭借顶级的硬件配置和操作系统,被视为引领空间计算开启的设备,根据Wellsenn XR,苹果Vision Pro一季度取得29万台销量;AR方面,国内厂商加速推出新品,雷鸟预计于24年Q3上市搭载双目全彩Micro-LED+衍射光波导的X2 Lite,XREAL也陆续推出Beam Pro等新品。24年XR销量有望回暖,根据Wellsenn XR,2024年VR市场将扭转过去两年的销量下滑趋势,重回正增长轨道,2024年Q1全球VR销量为172万台,同比下滑9%,但预计2024年全球实现844万台销量规模,同比增长12%;2024年一季度全球AR销量为11.3万台,同比增长16%。预计2024年全球AR销量为65万台,增速为27%,增长来源主要来自于BB观影眼镜和信息提示类眼镜的持续增长。

VRAR相关技术路径及设备仍在不断迭代发展,追求更强的配搭效果和视觉效果:

1)以 Vision Pro 为代表的VR/MR设备硬件部分主要包括芯片、微显示屏、光学模组、传感器等部分,加工过程设备需求多样。分环节来看,微显示屏部分所需设备主要为 Micro-OLED 制备过程中用到的光刻/刻蚀设备、蒸镀设备、贴合绑定设备、检测设备等;光学模组加工设备主要包括 3P Pancake 制备过程中的贴膜设备及检测设备;交互方面,硬件设备主要涉及摄像头标定检测设备以及瞳距调节的机械结构;最后为整机组装环节所需的自动化组装设备。产业链相关公司名单请见研报原文。

2)微显示屏、光学方案、传感器、芯片等是AR眼镜关键零部件。光学方案中,光波导在不断演进过程中成为当前主流,表面浮雕光栅衍射光波导依靠微纳制造,光栅设计/光栅母版加工/纳米压印决定波导性能。显示方案中,Micro LED具有低功耗、亮度高等优势适配光波导方案,有望成为AR眼镜微显示器件的最优选择。

风险提示

工业复苏/产业进步不及预期工业复苏/产业进步不及预期将影响机床/工业机器人板块的复苏。

原料价格波动原材料价格波动将导致相关公司利润承压,不及预期。

国际贸易关系恶化国际贸易关系恶化/不及预期可能导致相关公司出口业务受影响,出口订单不及预期。

关税缓和相关政策落地进度不及预期关税缓和政策落地进度不及预期可能导致出口链相关公司海外营收不及预期。

新能源相关产业政策不及预期:若新能源补贴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预期或政策退补,将导致锂电/光伏/风电等板块增长不及预期。

相关研报

研报:《24年中期策略:利润弹性的三条主线》2024年6月10日

杨任重 分析师 S0570522110003 | BUM664

邵玉豪 分析师 S0570522120002

杨云逍 分析师 S0570523070001

史俊奇 分析师 S0570522110002 | BTM901

张瑶珈 联系人  S0570122090160

王自 联系人 S0570123070064

关注我们

华泰证券研究所国内站(研究Portal)

https://inst.htsc.com/research

访问权限:国内机构客户

华泰证券研究所海外站

https://intl.inst.htsc.com/research 

访问权限:美国及香港金控机构客户

添加权限请联系您的华泰对口客户经理

免责声明

▲向上滑动阅览

本公众号不是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泰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仅供华泰证券中国内地研究服务客户参考使用。其他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公众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且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务必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解读。华泰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者视为华泰证券的客户。

本公众号转发、摘编华泰证券向其客户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内容及观点,完整的投资意见分析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研究报告内容为准。订阅者仅使用本公众号内容,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产生理解上的歧义。如需了解完整内容,请具体参见华泰证券所发布的完整报告。

本公众号内容基于华泰证券认为可靠的信息编制,但华泰证券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效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对证券价格的涨跌或市场走势作确定性判断。本公众号所载的意见、评估及预测仅反映发布当日的观点和判断。在不同时期,华泰证券可能会发出与本公众号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

在任何情况下,本公众号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订阅者不应单独依靠本订阅号中的内容而取代自身独立的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订阅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对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内容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华泰证券及作者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公众号版权仅为华泰证券所有,未经华泰证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众号发布的所有内容的版权。如因侵权行为给华泰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华泰证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华泰证券具有中国证监会核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经营许可证编号为:91320000704041011J。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投资建议,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做出任何保证,亦不对因使用或信赖文章信息引发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