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破局之路,在于如何精准平衡成本控制、全球市场深耕与AI新赛道突破。 当 $阳光电源(300274)$ 与 “东南欧新纪录” 一同出现,业内所解读的,不仅仅是一次海外市场的有效突破。 7 月 28 日,阳光电源与欧洲最大光储解决方案商之一 SUNOTEC签下2.4GWh电池储能系统合作协议,借此首次敲开保加利亚等东南欧市场的大门,其落地项目更一举刷新了当地单体储能项目的规模纪录。 开拓东南欧等相对“冷门”的市场背后,是储能“热门”市场早已杀红了眼。 事实上,光储市场竞争早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国内中小厂商为抢份额,频频祭出降价减配策略。另据业内人士透露,在中东这一核心储能市场,更被宁德时代(03750.HK)、比亚迪(002594.SZ)凭借电池端的先天优势加速扩张,抢走不少订单。 从国内市场看,2025年6月江苏逆变器出口金额环比激增59.08%,而这里正是阳光电源老对手固德威 (688390.SH)、上能电气(300827.SZ)的出货地。 内有同行紧逼,外有头部市场竞争,阳光电源正处于多维压力交织的市场环境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阳光电源选择深耕日本、欧洲等高溢价市场,其实是顺势而为的战略选择。这些市场对技术溢价的认可度更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冲其成本端的劣势。 但真正值得探讨的是:阳光电源以“外采电芯+系统集成”的战略,能否在成本博弈、全球区域竞争与新赛道突围中,找到可持续的生存逻辑? 01 被冲击的“软肋” 电芯是储能系统成本的核心变量,占总成本60%左右。这恰恰是阳光电源的软肋。 2020年时,宁德时代还是阳光电源最稳定的电芯供应商;到了2024年,阳光电源与中创新航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由后者为其PowerTitan2.0储能系统配套供芯。 选择“去宁化”,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在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