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FATA 是个人人都能把握的机会
很多人终生都在抱怨“没有机会”,可事实却总是充满了讽刺的意味:
事实上,总是有足够多的“大机会”就那么“活生生地近在眼前”,只不过,所谓的“错过”,最终只不过是大多数人对此“视而不见”而已……
这种例子很多很多,但每个拿出来都很可能“咳起来不太像好例子”— 因为举这种例子的难度在于,举例者要做到的是,“让原本视而不见的东西在举例之后显而易见”······ 你可以脑补一下这个难度。
而且,一旦我们在讨论机会的时候,就处处都在涉及“可能性”,每个细节都不是“确定的”,都不是“百分之百”。于是,对那些不熟悉“不确定性推理”的人来说,那举证过程“实在是充满了漏洞”、“实在是可质疑部分太多”,乃至于根本听不进去,看不下去,甚至完全无法跟下去……
可我们无论如何都要认真讨论下去,因为我们早就“上了路”,于是“走下去”是唯一的选择。
我先“硬着头皮”举一个例子,请你耐心读完 ——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产生了怎样的疑惑(怀疑和迷惑),都请先放到一边,仔细读完,然后在反复读几遍,先尽量吸收,然后再分析其中的逻辑,最后再下结论 —— 我的意思是说,你自己的结论。
在我看来,2016年发生了一件实际上很重大,但大多数人可能并没有相应地给予足够重视的事情:
互联网真的已经彻底占领了整个世界。经过二十多年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完成了它最初的使命 —— 连接所有人。
Facebook在2016年6月底,月活用户数量达到了16.5亿 —— 这几乎是全球人口总数的1/5以上。在地球的另外一段,微信,在2016年6月底,月活用户数量达到了8.03亿,这接近是全中国人口总数的3/5。
从另外一个角度,这成了事实:
全球所有有消费能力的人,基本上都在网上了······
在此之前的很长时间里,所谓的“互联网”,只不过是个“小众群体”。1997年,中国上网用户数量仅为62万人 —— 占人口比例多低,你算算?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调查报告,截至2006年6月30日,中国网民数量1.23亿,是不是依然“小众”?
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这些年里,有若干家公司已然成了巨头,我随便给它们杜撰了一个缩写 —— GAFATA(上网搜索了一下,Google竟然有个字体的名字叫做“Gafata”······):
- $Google(GOOG)$
- $亚马逊(AMZN)$
- $Facebook(FB)$
- $苹果(AAPL)$
- $腾讯控股(00700)$
- $阿里巴巴(BABA)$
打个比方,如果,互联网是个“终于建成了的新世界”的话,那么 GAFATA 就是这个“新世界”里的“房地产巨头公司们”,它们提供一切互联网上商业运转的基础设施与服务,包括数据、云、计算、支付、交易、社交…… 所以,它们中的每一个都已经彻底占据了“垄断性优势”,于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它们的赚钱能力就是最强,弄不好越来越强。
最要命的是,它们也在做投资!
凡是互联网上可能出现的新生技术和服务,它们都在“自然而然”地“狮子大张口”——使得众多“早期投资者”们搞来搞去宏观上来看“顶多是分了一杯小羮而已”(哪怕是行业里知名的VC,最终也是同样的命运)。
那,这个事实和“机会”,尤其是“财富机会”,有什么关系呢?
首选,这些公司的股票都已经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交易,也就是说,无论是谁,都可以直接去购买(投资)这些公司的股票;其次,这些公司的股票都是“大盘股”,所以,流动性极强,若是你购买了它们的股票,实际上任何时候都可以“变现”;更重要的是,它们很可能会在未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成长性极强 —— 至于理由么,上面已经尽量完整说明了。
注意上面措辞中的“很可能”这三个字,再怎么“很可能”也不是“一定”,并且,在时间流逝的过程中,这个“很可能”的概率其实也在不断波动,可能振幅还挺大……
在我看来,GAFATA很可能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把握的机会——注意,还只是“很可能”,而不是“一定”。
然而,投资 GAFATA 的相对风险较低也确实是一个清楚的结论——并且,持有周期越长,系统风险可能越低。
但关于上面那句话里的“每个人”我几乎是确定的 —— 只不过,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即便是有人这么告诉他了,它们依然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或者即便是事后想起来自己都不理解的原因,对这个“机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等反应过来的时候,只好慨叹一下:“唉,都是命啊!”
·········· 我想,2026年的时候,这段文字一定还在网上存在 —— 这是互联网的好处之一。
例子举完了。
注意,这个例子放在这里,不是作为“铁证”存在的,因为我知道这么个事实 —— 虽然我已经尽力说清楚了,可实际上:
- 有可能我还有说的不准确的地方;
- 有可能我还有说的不完备的地方;
- 即便我说清楚了说完备了,还是会有很多人理解不了或者理解错了;
- 对另外一些价值观与我不同的人来说,上面的例子很可能在他们看来“漏洞百出”,甚至干脆“千疮百孔”······
所以,这个例子,在这里只是用来证明一个道理:
你看,有些(大)机会,就那么明晃晃地站在那里,很多人就是看不见······
但是,别急,因为下面的内容才真正重要。
“看见了”又怎样?你以为“看见了机会,机会就是你的吗?”显然不是的,看见了,只不过是看见了,把握那机会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儿。
机会越大,看到的人群约会展现出一个奇怪的倾向:
面对越大的机会,人们的行动力越差。
关于GAFATA,我跟很多人私下说过,我不觉得这是什么值得“保密”的东西,甚至,它的价值就在于:虽然它价值巨大,但它是那么显而易见,它是典型的那种“看起来太过简单热乃至于总是被忽视、被轻视”的结论。
最为关键的是,这个结论的价值,可以用一下这个公式近似地表达:
收益等于,本金乘以(1+复合年化收益率)的年次方。
也就是说,若是你居然行动了,那你的收益,首先要看那个基数,即,本金金额究竟有多少,其次要看你的投资年限有多长,最后再看复合年化收益率有多高,是百分之十几?还是百分之二十几,还是百分之三十几?严肃的投资者知道,长期复合收益率25%以上,就是特别特别高的了 —— 没经验的投资者想要的都是“至少几倍”的收益率。
在我闲着没事儿告知的人群之中,实际上手动操作的人,据我所知并不多。关于这一点,我并不奇怪,因为之前我遇到过更猛的投资品种,也见过更多“反正就是不行动的人”,当然也见过更大比例的“后来慨叹说当时要是再多想想就好了”的人······
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当我想明白投资GAFATA的逻辑之后(气死就上面那一点点的内容),我就开始行动了,定期持续不断地买入GAFATA,制定自己认为合理的比例和仓位,制定调整仓位的原则,而后对这些原则进行观察、总结与调整 —— 觉得这事儿一点都不枯燥,觉得这事儿有意思透了,乐此不疲。到了2016年最后一季度,我甚至在香港注册了一个基金,准备专门用来帮自己和社群里的朋友共同投资GAFATA。
所以,永远不要抱怨“没机会”,那是另外一群人做的事情,反正不是我们。
问题在于,即便是看到了机会,并不等于可以“自动掌握机会”,还是要加上持续的思考,加上基于自身思考的行动,才有可能真正的把握机会 —— 是“才有可能”,还不一定是“必然”呢,因为总有运气因素存在。
你要做的事情是,用自己的知识,用自己的思考,然后用自己的资本“负责任”地进行投资。负什么责任啊?在浮亏的时候淡定,在浮盈的时候从容,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 因为大多数人并没有合格的知识与判断能力在那资金背后做支撑。
不要向别人问这种问题:
那我人在中国,怎么买美股?(GAFATA里也有只在香港股市的股票)
为什么不要问这种问题呢?因为这种问题都是应该你自己想办法解决的问题,连这种问题都解决不了,你不仅不及格,甚至“负分”,没人有任何理由帮助你。
很多关于投资方面的所谓“问题”,不仅是不值得回答的,甚至是干脆就不应该问别人的 —— 顶多问问Google,自己在琢磨琢磨,这是基本素质。
同时,请记住:
在投资领域,你并不需要急于行动。
投资知识的把我,最难得地方在于他实在是“很违背直觉”,所以,形象地讲,不把自己的操作系统“搞个天翻地覆”,是没办法证券实操的。#李笑来思考与行动#
思考与行动
- 你自己有过什么结论,在你眼里是机会,然后你把握了,而你告诉过的那些人却并没有把握?
- 有没有人告诉你什么机会,时候证明那确实是机会的?你当时为什么错过了?如果有教训的话,是什么?
- 关于文章中的“例子”(GAFATA),你若是有不同意见的话,是什么? #谈谈最成功的投资是# #苹果要发财报啦# #FB财报如何# #备战炒股大赛#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