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拼多多,理解拼多多,成为拼多多
$拼多多(PDD)$ 刚刚公布的24年Q1的业绩再次炸裂,营收同比+131%,是21年以来的最高值,比市场一致预期要高出13%,毛利62%比市场预期的高了5%,净利润+200%,比市场一致预期要高出近一倍!
这个体量,这个增速,也就AI龙头英伟达能暂且一比,可谓美股之光英伟达,中概之光拼多多。
为什么会获得这么好的业绩?
从国内部分来说,广告收入猛增,让市场大感意外,在去年基数很高的情况下仍然能获得56%的增速,有两个原因不得不提:
电商的转化效率高
电商很卷
国外的Temu长期霸榜应用商店,增量并不难解释,但难能可贵的是居然毛利率提升了,因此吧整个毛利润基数提得很高,这也说明:
渠道和运营方式的成熟化;
在当下海外通胀的环境中非常有竞争力;
比市场预期更早出现边际效应
加上运营费用的极致控制.
尤其是营销投入方面,没有了极大手笔的支出,那么省下来的都是利润;
市场其实已经领教过PDD前几个季度狂超预期的能力,其实多多少少都调升过预期,但尽管如此,实际利润仍超了一倍,简直优秀得难以令人接受。
从估值上来看,以盘前的158美元的价格,PDD的动态PE在更新成Q1财报之后仍只有18.9倍,放在整个 $纳斯达克100指数(NDX)$ 中也属于相当低估的。即便未来两年的利润增速降回至50%,158的价格也对应只有12倍,便宜得难以想象。
我个人也是拼多多的多头,目前的拼多多仍然是extremely investable。
这么优秀的财报,为何股价波动并不大?
我认为海外投资者仍然处于“质疑、理解、成为”的第二阶段。拼多多的崛起,绝对是一个哲学性的经济议题。
拼多多赚的是什么“意外之财”?
意外指的是大超市场意外,我并不怀疑拼多多业绩作假,说实话完全不需要,灰熊一类的做空纯粹跳梁小丑。
拼多多赚到的“意外钱”,其实就是来自商家。换句话说,拼多多平台商家的利润率可能远比投行分析师预期的低,
一方面商家要互相竞争内卷,另一方面要不断让利给消费者,坐收渔利的拼多多只是长期作为裁判,并且让商家竞价变成“血流成河”,而制造业产能密集的中国商家只能“血流成河”。因此在拼多多上“2个亿流水的净利润只有55万”的案例并非少数。
如何从商家上赚更多钱?
淘宝的思维是制造“精英阶层”,希望消费升级,希望培养忠于平台和忠于商家的消费者,因此,一家多年运营的皇冠店铺先天就有着无可比拟的“阶级优势”,而后来者进入的难度很大;
但拼多多更多是“打破阶层”。用黄铮“把资本主义倒过来”的初衷,大力向买家倾斜,反过来让商家竞价,并且更多聚焦SKU,弱化商家店铺以及品牌。经常能看到,一家有上亿流水的店铺推一个新品类的时候照样要投入大量资源与新入局者同时竞争,赛道较为公平,因此也能“卷”得起来。
这种天然的区别也让淘宝和拼多多的品类优势变得两极分化,像服装等有个性化因素的产品可以一直成为淘宝的优势品类,拼多多打入不了高地。
拼多多的“模式红利”还能持续多久?
国内部分,在宏观环境格局下,“万众短视频、人均做电商”的经济格局很难改变。因为
制造业产能很高,依旧是买方市场;
电商是性价比最高的投资,技术研发和投资的周期太长;
国外部分,Temu的增速表明仍在增长的前中期,甚至还有好多其他国家和地区市场待开发,同时,通胀过后的经济环境带来两级分化,也给Temu的发展带来天然优势。量大补薄利的模式也将重塑商业规则,影响消费者行为;
尽管淘宝和京东都开始低价策略,但仍然存在偏差,因此其他平台能真正的培养出足够的有类似消费习惯的用户,才能真正掀起平台间的竞争。
平台愿意掉头,那些多年经营皇冠店铺的商家未必能接受;
消费者行为习惯,或者对平台的定位认知不同,在用户心里,淘宝未必是干这个活儿的;
最倾向于薄利商品的消费者群体聚焦在拼多多,反而成为先发优势;
可以说,喜欢拼多多模式的消费者/商家,会相当青睐,而不喜欢这样模式的则会非常唾弃。但当物质化的现实问题摆到面前时,无论是消费者摸摸口袋,还是商家权衡利弊,最终又会作何选择呢?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国外的Temu有没有可能单独分拆出来上市?
公司看着确实还可以,不过股票估值不便宜
你这个标题实在说阿里巴巴吗?
段永平悄咪咪的买了阿里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