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不错,转发给大家看

反脆弱:在不确定世界的高阶生存之道

@丫丫港股圈
作者:艾菲 来源:艾菲的理想(ID: xiaoyaolsh) 这世上有三种人: 第一种人,害怕波动和不确定性,他们喜欢平静稳定的环境,认为波动和不确定性会带来伤害。 第二种人,既不害怕也不欢迎不确定性,他们觉得波动并不会对自己的生活带来任何影响。 第三种人,欢迎波动和不确定性,他们认为波动能让自己变得更好。 在这三种人中,究竟哪一种人最脆弱? 显然是第一种人,因为他们害怕的东西正是这个世界的真实常态 - 经常出现的波动和不确定性;而他们喜欢的东西却永远都是水中月镜中花 - 因为平静稳定的外部环境不是由他们说了算的。 所以,能不受伤吗? — — 与第一种人相比: 第二种人是坚韧的,因为波动和不确定性没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任何变化。 第三种人是“反脆弱”的,因为最终他们能从波动和不确定性中获益。 现在就以创伤为例,看看这三种人的不同之处。 因为创伤代表的正是一种不确定性和波动的极端情形。 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创伤过后可能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患上创伤后精神紧张,俗称 PTSD ,是指人们在遭遇重大创伤之后产生的一种精神疾病,具体表现有焦虑、易怒、过度警觉、抑郁等等,严重者还可能自杀。另一种是,恢复到创伤出现前的状态,也就是不再受创伤的困扰和影响,彻底恢复到创伤发生前的正常状态。 但事实上,除了以上两种结果外,还存在着第三种可能,即“创伤后成长”。 “创伤后成长”这个概念最早是由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两位心理学家提出的,经过研究,他们认为创伤会给人带来的具体成长有五个方面: 找到个人的力量 对生命更加感激 形成更稳固的关系 找到更多生命的意义 发现更多可能性 而那些在创伤之后,获得“创伤后成长”的人就是这里所说的第三种人 - 从波动和不确定性中获得成长的人,因此具有“反脆弱”性。 具有 “脆弱”体质的人 在说怎样才能拥有“反脆弱性”前,让我们先来说说什么样的人是“脆弱”的? 类型一:特别害怕犯错的人 中国有句古话:“多说多错”。 我遇到过不少害怕犯错、害怕失败的人。他们常常是这样说的: “我还是不说了吧,省得别人反对。” “能不多做就不多做,省得出错。” 这么一来,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看起来确都很平稳。 但与此同时,他的自我成长与发展也就到头了,之后,他就会长久地停留在那个级别的心智水平上。 可外面的世界却在变得越来越复杂,挑战也与日俱增。 按照真实世界的发展,未来某一天,他肯定还会遇到不得不亲自出面处理的事。这时,他那十分局限、一直没有得到发展的能力和心智水平就会给他带来比以前严重许多的错误、失败、甚至灾难。 因为逃避并不等于不存在;不犯错也不等于你就完美;你不会的东西依然还是不会。 类型二:不愿接受变化的人 在我以前的工作生涯里,遇到过很多次非常大的变化,包括:公司被兼并、产品被卖掉、原本单独运作的产品忽然决定要跨公司合作推广……而五年之内换了五个老板的事,也只算是家常便饭。 如果不能接受这些变化,受不了变化后的工作环境和新老板的风格,内心自然十分痛苦,剩下的选择也就只剩辞职了。 我的确也这样干过,而且不只一次。 但同时,我也发现,有那么一些人,不论公司世事如何变迁,老板如何更迭,他都依然不动,甚至升职加薪。 后来,我逐渐明白了此中道理:既然变化是必然会发生的,那我们要做的就是去思考“如何从变化中获得持续的自我成长?”,而不是每一次都选择回避。 假如,你是因为有了更好的成长机会而离职,或是清楚的知道了自己的天赋愿景与当下工作不匹配而离职,那都算是明智的选择。但是,假如你仅仅是因为忍受不了各种各样的变化而离职,那你就缺少了“反脆弱”的能力。 类型三:企图消灭波动的人 有一类人,比不愿接受变化的更不靠谱,他们就是企图消灭波动的人。 回顾2007年的经济危机,你会发现它的主要来源之一正是: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旨在消除“经济繁荣与衰退的周期”的各项举措,比如长期刺激性的货币政策。 按理说,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它的自然本性,但格林斯潘却做了很多人为控制,企图将经济周期彻底消灭。 于是,那些原本应随经济周期暴露出的风险“消失”了,整个经济形势看起来非常得好。可惜,实际情况却恰好相反,所有那些看似消失了的风险,已经从“显性”变成了“隐形”,藏在地下且不断积聚,直到最终引发2007年的经济危机。 人为压制波动性,不仅会让系统变得极其脆弱,同时,也关闭了系统向我们传递信息的通道。因为波动性就是信息,波动性一直都在向人们传递各种各样的信息。所以,忽视波动性、人为制造稳定表象,都是十分危险的。 真实人生中的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和痛苦。但是,很多父母因为过度保护子女,便主动替孩子把烦恼和痛苦消除掉了,希望孩子能从此过上平稳如意的人生。 可谁知,好心办了坏事,他们正在企图消灭孩子人生中的正常波动。 如果在一个人已经适应了很多年的稳定而刚好放松警惕的时候,毁灭性的灾难往往就会不期而至,而它带来的损失将远远超过正常波动所带来的损失。事实上,灾难爆发前的潜伏期越长,对当事人造成的伤害就越大。 所以,让孩子们经历些本就要有的“摔打”,经历真实人生中的波动,不但能让他们从伤痛中吸取教训、持续成长,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避免在未来遇到更大更可怕风险的几率。(当然,这里必须要注意“度”,作为家长你要忽略那些小的危险和波动,专注于保护你的孩子免受那些严重伤害。) 成为具有“反脆弱”体质的人 那么,到底要怎样做才能具有“反脆弱性”呢? 1、不做“非活物”,而是像真正的生命那样不断进化。 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任何一种有生命的物体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反脆弱性。而那些没有生命的物体,在压力下往往会衰竭,或者折损,鲜有例外。就像玻璃杯,一摔就碎。 可见,非活物都是脆弱的,而生命体则是反脆弱的。所以,人体是反脆弱的,大自然也是反脆弱的。 同样,那些不能接受变化、不愿成长的人,也具有极大的脆弱性。因为从本质来说,他们并未将自己当做是真正的生命体。他们期望和热爱的还是那种机器人似的人生,没有波动,一切安稳。 所以,要想具有“反脆弱性”,你就要像真正的生命那样去进化,不仅仅是你的身体,还有你的心智。 进化心智的方法是:用“成长型思维” 替代“固定型思维”。 关于这两种心智模式的不同,我曾在文章中说过: 拥有成长型心智的人相信,通过练习、坚持和努力,每个人都具有学习与成长的无限潜力。 而固定型心智的人则相信在出生时,每个人都带有固定量的才智与能力。所以,采取固定型心智的人倾向于回避调整与失败,于是也就剥夺了自己过上富于体验与学习的生活的机会。他们喜欢说“我不善于运动”、“我没有学数学的天分”。 可见,如果你能真正拥有“成长型心智”,那每一次你遇到的挫折和混乱,都能成为你从中学习的源泉,成为促使你不断进化的动力,让你越来越强,这就是“反脆弱”性。 2、要有足够的急性压力源。 大学毕业时,同学们通常会分化为两类:一类选择进入父母单位,或政府体系、或高等院校。另一类则选择进入企业,甚至是创业企业。 在这里,我们不谈两种选择孰是孰非,因为选择是与每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人生愿景相联系的,因此也就因人而异。 在这里,我们只谈这两类人的“反脆弱性”,谁会更多一些? 显然是后者。 为什么? 因为,反脆弱性的产生是有条件的。 反脆弱性的产生需要压力源的刺激,而压力源的刺激频率非常重要:人类在急性刺激下会比在慢性刺激下表现得更加出色,尤其是在急性刺激后给予较长时间的恢复期,这就使得这些压力源成为信息的传导渠道。 显然,第二类人面对的急性压力源要比第一类人多很多,因为在他们的工作中,一切都得完全遵从优胜劣汰的机制。要知道,真实世界的优胜劣汰可是非常残酷的。 这个道理,喜欢运动的人都知道。 在刚开始打羽毛球的时候,胳膊会酸痛,在刚开始跑步的时候,腿会酸痛。原因是你的腿和手臂都受到了微创伤。于是,你的身体就会调动你的所有能量和机能去补偿那个受到微创伤的部分。最终你发现,你的右手手臂会比左手更粗一点。这就是过度补偿的结果。 基于这个认识,你该如何增加自己的“反脆弱性”呢? 方法一:允许自己犯错,甚至主动积极的犯错。 如果你总是偏好“肯定正确”的事,你就会变得越来越脆弱。 但其实,就算是迈克尔乔丹,在他成为篮球之神前,也曾有过非常多的错误和失败。但他接受自己的失败。 在他最喜欢的一则耐克广告中,他说:“我有超过9000次投篮没有命中。曾经输掉约300场比赛。有26次,人们相信我会投出决胜的一球,但是我没有。” 错误代表的正是一种波动,而波动会给我们传递非常重要的信息。从这些信息中,我们可以学到与之前不一样的东西,对自己产生与之前不一样的认知,从而变得更加强大,这样一来,“反脆弱性”就再一次被提高了。 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一样的。你需要在自己的企业中创建一个可以包容失败并不以失败为耻的组织架构。 比如: 在Facebook,他们鼓励所有的员工都尊奉三个信条: • 动作要快而且还要打破条条框框。 • 如果你没什么可担心的,那么你又会如何去做? • 把人放在事情的核心位置。 前面两条的设计目的是允许员工失败,并给予员工承担风险的自由。而第三条则是整个社交网络的核心。这三条合并在一起构成了Facebook的企业哲学,这一哲学也是Facebook从一个学生宿舍里的项目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强大和最具创造力的企业的背后推动力。 方法二:从“舒适区”走到“学习区”和“恐慌区”,积极主动的制造波动。 武志红老师曾说:“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舒适区在不断扩大的过程。” 最初,当我们是胎儿时,子宫是舒适区;当我们是婴儿时,妈妈的怀抱是舒适区;当我们是幼儿时,家就是舒适区。随着我们年龄增长,舒适区的范围在不断扩大。所以,一直躲在自己固有“舒适区”中不出来的人,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就意味着终其一生,他可能都只想做个婴儿。 在舒适区里,一切得心应手,因为每天都是在熟悉的环境中,做着自己在行的事,和熟悉的人交际,甚至你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但是,这种环境却严重缺乏可变性和随机性,与“反脆弱性”的产生前提背道而驰。 所以,如果想获得“反脆弱性”,你就需要走到“学习区”和“恐慌区”,主动给自己创造波动和震荡。 研究发现,在一个系统中看到的波动越多,它就越不容易遭遇突然发生的极端波动。同理,你在平时生活中经历的波动越多,你也就越不容易遭遇突然发生的极端波动。波动可能来自于你犯下的错误,也可能来自于你一次次从“舒适区”走向“学习区”和“恐慌区”时所带来的震荡。 3、在黑天鹅事件发生前,强化自己的反脆弱性。 对于那些不可预测的极端波动事件,也就是黑天鹅事件,又该如何强化自己的反脆弱性呢? 主要是两种方法: 第一,创造有利的不对称性。 有利的不对称性说的是:当一件事情发生时,它带给你的获益比损失多,带给你的好处比坏处多。 这也是著名学者塔勒布提出的“杠铃策略”背后的底层逻辑。 你可以按照这个逻辑去设置自己的理财计划:把一小部分资金(比如10%),放到那些当黑天鹅事件发生时从中获益比损失大很多的金融产品上,比如期权。假如黑天鹅事件最终没有发生,你的损失就是早已锁定的10%;但如果黑天鹅事件发生了,你的获益就远远超过了10%。 塔勒布就是这样做的: 1987年10月美国爆发股灾,道琼斯指数下跌22%,数百亿美元凭空消失,但塔勒布却因为使用这一策略,通过做空股市狠狠赚了一笔,在27岁时就实现了财务自由。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逐渐加深,黑天鹅事件发生的几率也会越来越高,通过这样一种设置,你就等于是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有利的不对称性”,从而可以从经济发展或金融市场的极端波动中获益匪浅。 第二,确保发生不可接受情况(即毁灭或灾难)的概率为零。 对于正常波动,你应该无比热烈的欢迎它,甚至积极主动的创造它,从而锻炼自己的“反脆弱性”。 但对于极端风险,你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规避。比如,你不能将自己的所有积蓄都投入在股市里,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极端波动就会到来,假如它来了,那个结果就是你不可接受的。 最后的话 人生就是这样一个悖论:当你不断去寻求秩序的时候,你得到的不过是表面的秩序。而当你开始拥抱生命的波动与不确定性的时候,你反而能够把握秩序、掌控局面。 而人生的智慧之一就是:没有波动,就没有稳定。 毕竟,从未经受过考验的人,是很难强大的。 艾菲,《直击本质》作者,全球认证优势教练&个人成长教练,前美国财富五百强公司大中华区市场部负责人。关注微信公众号:艾菲的理想(ID:xiaoyaolsh),夯实“思维跃迁”与“自我认知”两大基石,成为真实且闪闪发光的自己。
反脆弱:在不确定世界的高阶生存之道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