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券商再起风雨,历史事件前后梳理

一个人账户的曲线,既依赖于个人的奋斗,又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甚至于在某些特殊时刻,历史的作用远甚于个人的奋斗。

比如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的互联网券商。

27日,央行官员在外滩金融峰会发表演说,指出部分外部证券经营机构在未取得中国境内牌照,利用互联网为境内用户提供外部投资,属于“跨境支付”范畴,从业务实质上看属非法经营活动。

受此影响,两只大名鼎鼎的十倍股再次盘前暴跌20%

这不是第一次盘前暴跌。对今年的中概而言,政策是最大的黑天鹅。互联网券商和其它的中概不同,多了点金融属性。

而中国带金融属性的业务,具有两个深刻的特点——探索、变数

比如小贷,最开始叫没有,然后叫“银行不改变我们促使它改变”,再后来叫系统风险。

比如p2p,最开始叫非法集资,然后叫金融创新,再后来叫非法集资。

外部投资也是一样,有过探索,有过定性,有过变数。总的来看,变数才是常态,但本次风波明显尚未触底,文件都还没下来,不宜过早乐观预期

外部投资的探索历程

提及外部投资,最早要追溯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尼克松宣布美元和黄金脱钩,时任中国外贸部长的李强抓准时机,扩大外贸并参与期货交易。为国家在72-75年赚到30多亿美元的外汇。

当时的30多亿美元,什么概念?

考虑到当时特殊的大环境,这位曾经轰动苏联的无线电专家再一次垮领域的证明何为天才。

这就是中国外部投资最辉煌闪耀的开端。但彼时只能算探索,谈不上政策。

时间节点来到04-06附近,资本市场迎来了轰轰烈烈的股权分置改革。外部投资的也迎来了密集政策大礼包。

从简化审查,深化改革,到扩大试点,下放审批权限。

这点从当时的报道可以窥探一二,“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外汇储备增加,境内投资者实力增强。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国门到境外投资,在管理,审批等一系列制度上做出改革!”

所以其实可以看到,02-06年的鼓励政策非常密集。尽管在不久之后的08年很多金融资本被锤得灰灰湮灭,但产业资本在08年的抄底却做得非常成功

直接催生了08-09的煤飞色舞行情。对海外资源的抄底,极大的支撑了后来的四万亿基建计划,为后来率先走出泥潭立下汗马功劳。

搞砸了是水平问题,不是态度问题。是菜不菜的问题,不是想不想的问题。尽管06-07推出的首批qdii08年被锤成狗。

但改革的步伐没有停止。2010年,qdii第二批出海启动。2014,沪港通;2016,深港通

15年股灾之后,沪深港通和qfii成了合规外资进入的通道。成为强大的做多力量,我们可以在统计上看到北向资金和大盘走势的正相关性。这对中国资本市场定位“金融服务实体”也是非常利好的。

15年互联网+之后,互联网券商开始雨后春笋冒出来。甚至在外面上市,走出几十倍的超级行情,这些大家都很熟悉了。

2010:中国是否放宽境内机构和个人海外投资?国家外汇局:在考虑之中。

直到今年,太平洋两岸进入深度对抗。披露法案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一大批互联网公司被锤得晕头转向。

211014,人民网:相关互联网券商无牌照展业。

211028,央行人士:非法金融活动。

解读和思考

其实纵观整个历史上的管理模式,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产业投资,走出去,大力支持。

2、金融投资,拥抱开放,态度中性,注重合规。

3、个人金融投资,不鼓励,合规亟待解决。

对监管而言,“投资”是“有所回旋”的,但“外汇”是“必须严肃”的。这就是总体的思路,你去外面买买买,我不知道也难以深究。但干的人多了,那就要出手了。

这也是为啥,央行比证监会发声得更早,更激烈的原因。

毕竟按照传统,垮领域讨论别的部门的展业管理问题,是不合适的。但央行为外汇发声,则是合适的。

反向思考,即使最坏的情况发生。清退的是相关机构,合规展业指的是机构。而不是用户,用户,嗯,算受害者吧。总不能算帮凶吧?回陆会有阻碍,但提出没有阻碍。

这种事情真的很头大,大家一起问候滴滴吧。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7

  • 推荐
  • 最新
  • LING00
    ·2021-10-31
    解套以后不碰中丐股了
    回复
    举报
  • 大队长总结的不错,辛苦了
    回复
    举报
  • 鑫鑫洋
    ·2021-10-30
    [微笑]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