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 [强]
对海底捞暴跌的2条思考
@价值投资为王:
昨夜,海底捞发布了2021年上半年业绩预告,总结几个要点: 1. 上半年营收约200亿人民币,同比暴增104%,较2019年同期增长71%; 2. 上半年净利润0.8-1亿,同比扭亏为盈,较2019年同期下降90%; 3. 公司自认为上半年业绩不及预期,内部管理、运营还有改善空间,主要是疫情后新开门店较多,相关成本大增,但收入增速不及预期。 增收不增利是资本市场大忌,海底捞去年大肆扩张门店,市场预期未来业绩增速将加快,给予了超高估值。 但没想到,疫情依然肆虐,新开的门店没贡献业绩,反而成本大增,拖累了整个大盘。 海底捞今日大跌17%,底料供应商颐海国际大跌11%,双双创出年内新低,一夜回到疫情前! 此次大跌,我想再审视一下海底捞和颐海国际,聊2方面的思考: 海底捞能否困境反转? 颐海国际错杀! 海底捞在疫情爆发之后,老板张勇错判疫情持续时间,在危机中大肆扩张,去年新开门店530家,是原有门店数量的69%。 如果新冠疫情像非典一样短时间内结束,海底捞逆势扩张可降低租金成本,今年的业绩就将是大爆发。 资本市场开始也认为疫情是可防可控,能在可忍受的时间内结束,因此对海底捞逆势扩张给予估值赞赏,股价一路飙升至近5000亿港币! 过高的期待没能实现,美好想象逐步坍塌,这便是海底捞股价从高位陨落60%的原因。 由此来看,海底捞能否困境反转与疫情结束息息相关,零星爆发的疫情仍然对火锅业态有较大的打击。 至于新开店铺增加的成本,是可以在收入提升之后覆盖。下降之后的翻台率,恰恰是海底捞提升满意度的标志,总不能以牺牲服务来维持高高在上的数据指标。 因此,内部管理最大的问题是不该疫情后大肆开店,展望未来,疫情还将零星爆发,海底捞仍将受到不利影响。 拉长时间看,海底捞净利润下降并不是消费者抛弃海底捞,疫情反复但也终将过去,因此,海底捞会困境反转,只不过时间点不确定。 疫情不可预测,但估值是有下限的,海底捞的暴跌是源于高估值,暴跌之后,估值如果降到合理位置,股价企稳是大概率事件。 从上半年营收200亿来看,推测2021年全年的收入在450亿左右,假设疫情结束后年营收达到600亿。 参照肯德基母公司百胜中国历年净利率在8%左右及海底捞历年净利率在8.8%-9.7%之间,悲观假设疫情后海底捞净利率为7%,中性假设8%,乐观假设9%,则海底捞的净利润在42-54亿之间,当下对应的估值为38-29倍PE。 参考百胜中国34倍PE估值,海底捞迎来合理估值区间。 估值合理并不意味着止跌,毕竟疫情何时结束不可预测,资金耐心有多大也是未知,因此,海底捞也许会继续下跌,但烈度将大幅趋缓。 反看海底捞的餐饮同行百胜中国和九毛九,前者是快餐为主,2020年疫情之下,营收仅下滑5%。九毛九主要是太二酸菜鱼贡献业绩,其SKU、就餐时间大幅少于海底捞,疫情之下,翻台率尚能保持在3.8,净利润下滑幅度远小于海底捞。 因此,海底捞的商业模式天然存在几个弊端: 一是海底捞资产相对较重,员工数量庞大,人力开支在疫情之下侵蚀过多利润; 二是餐饮连锁依赖不断开店,但市场总有饱和,一旦到达临界点,翻台率指标就会大幅下滑,单店盈利能力下降,出现规模不经济。 这些缺点,在颐海国际身上不复存在。 作为张勇控制下的另一家上市公司,颐海国际依靠给海底捞供应底料起家,而后凭借海底捞品牌,实现TO C端覆盖,疫情之后发力筷手小厨品牌,降低对海底捞的依赖,增强抗风险能力。 颐海国际的增长并不依赖增加员工数,因此可以避免海底捞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同时,作为底料供应商,海底捞营收暴增对颐海国际来说是个好消息。 2020年,来自海底捞的营收有14亿,占总营收的比重为26.5%。上半年,海底捞营收同比大增104%,预计对颐海国际产生正向影响。 假设2021年来自海底捞的营收达到28亿,第三方营收不增不减,则颐海国际年营收约70亿,按照18%净利率计算,净利润约12.6亿元,折合当下估值为31PE。 从商业模式及估值上看,颐海国际比海底捞更有前途。$海底捞(06862)$ $颐海国际(01579)$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点赞
举报
登录后可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