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误区不应该让教育市场独自承担
最近大家对教育市场落地的双减政策非常关注,政策的调整使得新东方、好未来等龙头教培机构基本面发送巨大变化,周末一直没时间,今天正好抽空梳理一下自己对一些主流解读观点的思考和看法,如果对双减政策不了解的同学可以自行搜索,这里就不再赘述。
常见的商业游戏推动力主要源于以下三方面:
- 政府政策改变游戏规则:土改、分税制、双减等;
- 领导企业对未来的判断:Apple M1、AWS等;
- 大众消费习惯的改变:现在结婚不流行买永久自行车等;
第一类属于国家层面的自上而下,市场影响指数最高且市场反应最直接,该类规则更多在于宏观层面的资源引导和再分配。
第二类属于企业层面的自上而下,市场影响指数较高,市场反应有延迟性,更多在于企业生产效率或商业效率的提升。
第三类属于纯市场行为的自下而上,市场影响和市场反应是一个共识达成的过程,有延迟性,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驱动着大家做出对自己更有利的选择,驱动市场达尔文主义发展。
双减政策无疑属于第一类,自上而下的政策相继出台对教育市场的冲击是巨大的,过去几天我们已经从教育类公司个股股价变化有了深刻的认识。治大国如烹小鲜,治大病当下猛药,对于国家为什么要制定双减政策以及为何如此闪电般落地,我的智商是不足以解答的,至少目前还不够,双减政策对我们普通老百姓的实际影响可能需要数年后我们才能窥得一隅。
今天我们讨论的重点在于,在双减政策出台后很多公众号文章中专家们错误的解读很容易给大众造成误导,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我们很有必要拨乱反正:
误区1.教培机构影响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最近几天各类新媒体文章解读占比较高的观点,自己很难苟同。所谓的公平本身是一件很难量化的事情,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多角色多环节同时参与的过程,不同孩子秉赋不同,不同家庭购买力不同,即使是双胞胎在同样的学习环境和教授方法下,学习水平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绝对的教育公平只存在于想象中,人们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追求相对的教育公平,比如我是偏远农村的家长,由于当地外教资源匮乏,孩子可以通过网络可以和北上广的孩子一起学习,这就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择。最后,通过追求教育公平来打压教培机构最终的结果将可能会产生更多的“不公平”,对于中国大多数人而言,高考考上好大学,依然是衡量教育过程是否成功的主要衡量指标,当高考制度未发生相应变化前,考出好成绩依然是芊芊学子的终极目标,另外一方面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依然在继续,这意味着对于大多数农村孩子而言,高考依然是进入城市最佳的途径,对教培的“一刀切”势必会使得教育资源欠发达地区的孩子面对更严苛的挑战,时代洪流滚滚向前,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竞争并不会因为教育市场化的停止而终止,社会只有在有了个人主义之后才能从利己演变为利他,通过非市场化的手段治理反而会促使教育往不公平的方向发展。
误区2. 教育内卷影响生育率?
教育投入的增多使得大家负担不起,不想生,不愿意生。持有这个观点的文章也很多,我们把这个观点前的教育二字更换为房地产投入、养老投入、医疗投入、生活消费支出等是不是也都能说得通?自己身边很多人连婚都不愿意结,不愿意结婚这个难题也需要教育背锅吗? 生育率的降低是一个综合且复杂的长周期社会问题,如果将原因简单的归咎于教育投入增多导致生育率降低未免有失偏颇。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医疗、教育水平的提高等),加上之前计划生育政策推行的优生优育只生一胎好理念的多年浸染,生的多自此逐渐失去了民心,养的好站上了历史舞台,伴随着职场高度专业化和高度精细化分工,一个人能做的事情也逐渐变多了,劳动生产不再是点人头,更要看真功夫,我们除了个人的努力奋斗外也要看历史的进程,自改革开发以来中国创造的各种奇迹都离不开人口红利,但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的提升、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各行各业正在从劳动密集型往精益求精型转变,10年前抓拉登的特种小分队人数早已不过百人,而且这个趋势正在往无人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随着生产效率的提升,人口下降将会成为一个不可逆的趋势,而我们自身的发展也不能一直只依赖于人口红利,警惕拜登打人口牌,即使没有教育的内卷生育率下降这个趋势依然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持续下去,生育率降低非教育内卷所致。
误区3.教育加剧了贫富差距?
教育加剧了贫富差距这种观点最近也层出不穷,这个观点是非常反智的,教育不仅没有加剧贫富差距,恰恰相反,教育是缩小贫富差距的最佳选择,多读书、多学习、多实践、多向有学问的人请教、考上一所好大学即使在今天依然是提升竞争力的有效关键手段。良好的教育环境和优质的教育资源是推动社会进步、科技进步、人文进步的关键动力,如果没有了这些不仅不会缩小贫富差距,反而会使得社会进入群盲时代,铜锣湾陈浩南冲出江湖。
比起讨论教育拉开贫富差距这种反智的观点,另一个更有意义也更现实的问题在于:如果一个孩子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完成高考怎么办?目前高考制度作为社会主流筛选人力资源的关键路径,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以及企业的用工标准依然会根据大学质量水平进行评估考量,基于此,小学生进BAT的概率是远远低于名校毕业的研究生博士生的,农村孩子考上一所好大学、学到一个好专业,在今天依然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命运的改变,而各省高考的本科第一志愿录取率依然整体极低(好像不足20%,知道详细数据的可以评论补充一下),如果当社会上出现大量孩子没有考上好大学怎么办?没有学到一个好专业怎么办?这里推荐大家看一部日本的立志影片《垫底辣妹》,该片讲述了一个几乎要放弃学业的辣妹在自身悔悟以后通过培训机构刻苦复习后完成的高考逆袭的故事。在农村很多孩子高考失败后是不知道还有其它求学道路的,他们中很多因为高考失败就放弃了学业,开始了打工挣钱养家的艰辛道路,班纳吉在《平穷的本质》一书中提到穷人之所陷入的困境主要因为信息的匮乏,信念不坚定和拖延症。对于信念和拖延症这样的问题每个个体差异较大,但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当下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发展。希望未来教育信息化高度发展以后,即使高考失败,孩子们也能不放弃自己,探索出属于自己发展的道路。
4.双减政策的影响
政策的影响主要谈K12,可以从应试、素质和资本市场三个方面进行简单交流:
- 应试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培训机构禁止资本化运作这一条基本就对目前的玩家们宣判了死刑,头部教育机构只能转型另谋出路,对于线下的高度分散的社区型教培机构也将会是一个利空。学科教育服务正式从台上转移至台下,巨大的灰产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 素质教育:STEAM教育(编程、科学、艺术、体育等),将出现高度分散和本地化的趋势,市场空间和市场需求较弱,未来会持维持战国N雄的局面,素质教育类学科更多会选择线上线下互相结合的模式继续探索,未来也不排除被纳入严格监管的行列。
- 资本市场:政策的不确定使得资本避险,相继退出和观望。
最后补充进校:进学校的机会属于头部有政府背景的大玩家,由于各地教育局的领导们也担心自己的乌纱帽,那些说转型进学校的同学就跟互联网公司国内增长遇到瓶颈后嚷嚷这进军海外相似,转移矛盾并不能解决矛盾,最后有多少家本土公司在海外获得了持续的增长?机构进学校将会是比市场化竞争更难的一条路,有教育资源的机构将有很强的排他性竞争优势,校内教育资源的获取在当下会成为一件更高成本和更难落地的选择。
5.未来路在何方?
在海洋中,当一条鲸鱼在海洋中死去的时候,庞大的尸体会缓慢地沉入海底,然后在营养成分稀少的深海里,用自己的死亡,创造出一套完整的、可以维持上百种无脊椎动物生存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生态系统,成为海洋里孤独的绿洲。
新东方于2006年9月7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开盘价为22美元,高出发行价15美元约46.7%,同时新东方也成为中国首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教育科技企业,从此正式开启了中国教育市场化的探索之路,截止至这些文字写完前,新东方盘前股价跌至2美元,15年弹指一挥间,多少英雄故事就像在昨天,俞敏洪已知天命,希望老俞重整旗鼓,因为我相信即使天下人负老俞,老俞也永远不会负天下人!
写完,吃饭去了,以上只是个人观点,如有偏颇欢迎交流,本文完全原创,仅供老虎独家使用,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从此市场上多了一种股票,叫政策股。而且这种趋势会越演越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