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估值抄底真的对吗?
@价值投资为王:
从年初到年尾,恒生指数一路下跌,在昨日还是创下了阶段新低。 遥想年初,港股核心资产飙涨,南下资金争夺定价权的声音不绝于耳。然而,随着互联网反垄断及行业整顿,腾讯、阿里巴巴、美团等一众核心资产低下昂贵的头颅,估值纷纷逼近历史最低点。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财富毁灭战中,无数投资者踊跃抄底,中概互联一时间成为标配。 抄底途中,芒格加仓阿里巴巴、段永平买入腾讯,大佬的动作犹如定海神针,给了抄底投资者勇气。 如今,一顿抄底猛如虎,套在山腰暗自伤。 看估值抄底真的对吗? 以腾讯为例,在今年5月,其估值已经来到历史低位,如果当时抄底,则目前亏损幅度高达25%。 明明是历史最低估值附近买的,怎么依然会如此大幅度的亏损? 实际上,盲目看估值高低买卖,极容易犯刻舟求剑的错误,投资并不是消费,越便宜越好,真正值得抄底的价格,应该是预估公司的基本面能在未来迎来改善。 如芒格抄底阿里巴巴,现在的亏损幅度极大,即使按照现在的价格思考,阿里值不值得抄底,并不是看估值处于历史区间的百分位,而是研究阿里巴巴的基本面未来会不会改善?其核心电商业务能否在京东、拼多多和抖音直播电商的围剿下重振雄风?阿里能否依靠另外的业务迎来第二增长曲线? 根据市盈率的计算公式:市值/净利润=PE,市值=股价x总股本,总股本一般不变,因此,假设净利润保持稳定,则股价越跌,市盈率(PE)越低。 但是,如果净利润也会下降呢? 此时可能出现股价跌,PE并没有降低的情况,因为利润下降了。 因此,看估值抄底不靠谱,能否买入,最后的落脚点依然是公司业务能否变得更好。 同时,历史估值不代表未来,拿恒生指数为例,我们看一张历年PE估值图: 在图中,恒生指数历史上有几轮高点,分别是2004年的22倍、2007年时的23倍、2010年时的20倍。 自2010年之后,恒生指数的估值再也没有触及过20PE。 因此,当2018年恒生指数33000点高位时,如果按照历史估值,理应在接近20PE时止盈,但现实是恒指未到15PE便开始下跌? 值得耐人寻味的是,为什么恒指自2010年之后,估值水平被大幅压缩,20PE成为回不去的高光时刻? 用两张图来说明恒指的情况。 在2010年时,恒指的成分股中,金融行业市值占比最大,达到了53%,能源行业占比22%,可以说恒生指数代表的是传统行业。 传统行业最后的高光时刻显然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戛然而止,自此一蹶不振,毕竟银行、地产、传统能源的前景越来越差。 对于没有前途的行业,估值水准会越来越低。 而反观当下,恒指成分股中,金融占比下降到31%,可选消费跃升至27%,信息技术达到21%,可以说2021年与2010年相比,恒生指数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消费和信息技术,甚至未来的生物医药将构成恒指的主要成份,这几个行业的前景远胜传统行业,因此,未来恒生指数的高光时刻必然不止20PE。 指数结构发生巨变,此时还按照历史估值高低判断买卖,岂不是刻舟求剑? 如果用来地产股上,看估值抄底更是连死都不知道咋死的。 你觉得呢?评论区留言,说说你对抄底的看法,有机会获得打赏哦!$腾讯控股(00700)$ $阿里巴巴(BABA)$ $哔哩哔哩(BILI)$ $小米集团-W(01810)$ $美团-W(03690)$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1
举报
登录后可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