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的高管在流浪

有房企媒体调查,在2021年和2020年,房地产企业高管发生职务变动的数据分别是222人、286人。

但到了2022年,这个数据有了明显降幅,截止到8月仅发生了173次高管职务变动。

但这并非意味着房地产人员变动趋于稳定,传统楼盘生意依然深陷泥沼中,2022年的高管之所以迟迟没有新的变动,是因为2020年和2021年跳出去的500多名高管大多数都还没能找到新的落脚点。

房地产在转型,高管在流浪。

1

2014年6月,《人民日报》转载了时任万科总裁郁亮的文章《楼市进入白银时代》,上面写道:

“房地产行业已经度过了最黄金的岁月,人人弯腰就可以捡到黄金的时代结束了,房地产行业进入了白银时代。”

在黄金年代,房地产行业被视为同金融、互联网一样,是财富神话制造者的行业。在郁亮喊出“白银年代”的口号后,第二年由于“330政策”整个行业陷入更加疯狂的高歌猛进。

速度要快,拿地要猛。

追求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的地产企业纷纷喊出千亿级别的目标高速扩张,人才成为了稀缺品。碧桂园启动“未来领袖计划”,给入职的博士开出年薪超40万。

行业红利释放时,聪明的打工人成为了直接受益者。大批“80后”总裁如过江之鲫,在短短几年内,赚到了其他有些不赚钱行业一辈子的钱。

2016年,碧桂园的刘森峰迎来了他人生的高光时刻,江苏区域全年销售签约高达367亿,平均1天卖出1亿。受益于跟投制度,当年刘森峰所分到的奖金多达上亿,让他成为了打工者的传奇。

“上亿年终奖”、“87年千亿房企总裁”、“200万挖不到一个副总裁”无数财富神话汇聚于这个行业,然而也就仅仅过去了4年,当年喊出“白银年代”的郁亮成为了万科的董事长,在深圳大梅沙的会议上放出了新的PPT:

“(万科)要居安思危,活下去。”

白银年代后,没有角力的青铜年代,也跳过了追光的英雄年代,整个行业来到了最莽荒黑暗的时刻。

三道红线袭来,市场环境巨变,房地产一夜间钱包收紧。降本增效成为了头等大事,增效先不提,降本两件事:降薪、裁员。

克而瑞数据显示,80家典型上市房企薪酬总量增速已经连续三年收窄,2020年人均薪酬首次出现下降,50分位值为18.3万元/年,高管薪酬同比下降5%。

整体地产行业裁员率高达30%。从财务报告数据看,几家头部房企,危机中的恒大2020年年末与年中相比,仅半年人员优化约8300人;想要“活下来”的万科21年年中去比去年同期人员优化接近3万;债务暴雷的泰禾,去年员工数量只剩下6000多人,同比减少31.5%。

但是各家房企也逐渐发现一个问题,普通员工裁员降薪都做了,但成本控制仍旧有限。在利润型、精细化转型的当下,还有哪些成本是不必要的。房企的目光逐渐瞄上了那些千万年薪挖过来的明星经理人。

龙湖的总裁吴亚军曾意味深长说过:“别把行情当能力。”

保守的年代,最容易被反复拿出来思考的问题是:房企的崛起来自于多方面因素共同助推,明星职业经理人推动了这一过程,但他们的作用是否真就值得这个价格。特别是不再需要扩张的当下。

危机下的恒大率先提出了高管降薪50%,后续高管降薪成为了标准。伟略达联合创始人王钺表示:“从全行业看,固薪普遍降低了20%到50%,越高端的职位,浮动薪酬占比越大,受经营情况冲击越大。

高管们损失惨重。不仅仅是工资的缩水,也包含其所持有的股权的下降。

2017年11月,加入阳光城集团,任执行董事长朱荣斌曾两度减持阳光城股票,减持股价相比买入时跌去一半,算上实质亏损加剩余持股浮亏,朱荣斌投资阳光城合计亏损达到7000余万元。而他在阳光城拿到的应得工资收入税前也才2750万元,相当于朱荣斌倒贴四千多万白干四年。

动荡的年代中,不乏有敏锐提前离场。之前创造“一天一亿”神话的刘森峰于2019年末离职,在新公司实地集团出任总裁仅一年后又毅然出走选择自己创业。

他当年离开碧桂园时,属于高位离场。留下的辞职信上,他悠然留下离职的标题。

“此去应多羡,初心尽不违”

2

衰退期开始后,想要活下去的企业和想要活下去的高管分手都不太和平。

2019年地产资金收紧,开始走下坡路。房企开启反腐浪潮,泰禾、中梁等多家企业曝出贪腐。泰禾前南京城市总经理朱兵站则因在南京的两个项目并购中有不当收益而涉案;中梁沪苏区域总裁王卫祥因个人受贿等问题失联。

到三道红线落下,行业转好短期内再无可能。大量高管开始离职。这些被千万年薪挖来的职业经理人,出于急于建功的目的,往往在位时采取激进的策略,为寒冬降临后企业的巨大风险预写了结局。而往往这时却不愿再与企业共进退,抽身撤离留下一地鸡毛。

曾一天面试二十几个高管的泰禾集团董事长黄其森反思:“房地产行业最大的泡沫就是人才的泡沫”。

这是一个互相埋怨的时期。

离职的高管不知道要去哪?疫情下的求职市场,堆积了数万份地产人的简历。在行业扩张期间,跳槽曾是快速提高薪资的不二法宝。而在衰退期,越是高端的职位则越是求职无门。

以岗位职能来划分,从地产行业出来的人力端口的高管转型最为轻松。

2018年世茂集团首席人才官张伟曾加盟摩拜单车,任人力资源行政副总裁。

2020年年末,碧桂园集团副总裁彭志斌告别地产行业,加盟小米出任集团副总裁、首席人才官(CHO)。

互联网企业挖地产人力过去,为增长过于快速,人力体系没能跟上的互联网企业打造人力制度。

巧合的是,裁员后的房地产企业也在招人,招募的对象恰好来自互联网。

在“三条红线”限价限购、房住不炒、人口增速放缓的长期趋势下,数字化是房地产行业可见的唯一自救途径。

在固有高周转模式下,“互联网+房地产”的拓展能为地产行业带来新的想象力。智慧城市、物联网、智能物业,或许地产行业现在也不知道哪条走向正确,但胜在赛道足够多,又迫于没得选,必须要转型。

所以,先把互联网人才招进来试错。

字节跳动视觉技术负责人王长虎入职龙湖,以总经理身份负责AIoT人工智能引擎;阿里副总裁范驰入职金地负责数字化;阿里云智联网首席科学家丁险峰入职万里云,为他们的物联网项目服务。

以专业技能晋升的高管无处可去。想继续在房地产行业其他工作任职,部分位置被数字化的人才所抢占。还有部分位置,在以“活下去”为目的的当下,更多被公司内部培养的管培生所取代。

年轻的管培生取代手腕更厉害的高管,是地产行业下行年代的另一大趋势。

空窗期仍在延续,大幅度降薪去国企成为了大多数高管心仪的选择。攒下的钱够多,只想找一个养老的位置。

仅有少数,自信在行业下行年代,依旧能凭借自己能力开拓新事业的高管,选择了创业,继续扎根房地产。

除“一天一亿”神话的刘森峰外,“白干四年,倒贴四千万”的朱荣斌也在此列。

前者创办了新基业,后者创立了荣宇建设。幸运的,倒霉的,都将投入新一轮比较。

3

8月30日,万科发布2022年上半年业绩报告。

这个2019年率先喊出“活下去”口号的公司,在今年上半年成为了最挣钱的地产公司,净利181亿,比去年多了20亿。

三年间,有些公司死了,有些公司活着。有些公司半死不活,觉得自己可以抢救一下,但又始终找不到方向。戴上氧气管觉得在等死,拔了氧气管又开始心慌,一如那些还在空窗期的经理人。

我还写过:

为什么雪糕的价格越来越不平民化?

为什么情色灰产都瞄上了闲鱼?

在长沙找一份月薪5000的工作有多难?

散户做影视投资为什么一定赚不到钱?

我有个公众号:韭黄阿rich。套路灰产/商业骗局,可以关注一下。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