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亿票房背后:股权激励如何助力影视公司跨越寒冬?
谁也没想到,《灌篮高手》最后那句“全国大赛见”,让我们从斜刘海等到了地中海。
4月20日,《灌篮高手》电影版在国内上映,终于续写了27年前的结局。在情怀的加持下,80后、90后身着湘北红色球衣,在电影院与青春再次相会。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长假,超过15亿元人民币的总票房,跻身中国影史“五一档”票房第三位。
中国电影在经历了一系列洗礼之后,终于逐渐迎来曙光。
影视行业股权激励先行者——华策影视
相较于大刀阔斧开展股权激励的互联网企业,影视传媒拥抱股权激励明显要晚得多。 华策影视是影视行业最早进行股权激励的企业之一。
2011年,华策影视发布了首期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计划将以期权作为主要激励工具,授予包括3位高级管理人员在内的61名员工共计403.5万份期权。
2017年,华策影视又再发布了第二期股权激励计划,不同于上期计划,该期计划同时采用了期权及限制性股票作为激励工具。
时隔6年,两种不同的激励方案,体现了影视行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华策影视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不同挑战。
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把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出在积极发展文化事业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确立了影视文化作品具有商业属性的特质。
也就是从十六大开始,一系列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相继出台。
比如2005年的《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以及2009年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
资本的介入快速助推了电影行业的发展,以至于在影业低迷的现在还时常有电影人怀念煤老板和地产商。
华策影视发布首期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2011年,影视行业正发展得如火如荼。而彼时刚刚上市的华策影视股价却一路走低,在行业前景与企业股价出现背离的情况下,华策影视推出了以期权为主要工具的激励计划。
所谓期权,是指公司授予激励对象在未来一定期限内以预先确定的条件购买本公司一定数量股份的权利。
华策影视筛选了包括公司3位高管在内的61名核心骨干作为期权激励对象,实质上也是期冀这些能够影响公司发展的核心人才能够带领企业焕发新机。
而华策影视接下来的股价走势也确实不负所望,2015年最高点估计较2011年最低点涨了11倍。
2018年,被电影市场称为“影视寒冬”,在经历了地产商煤老板、资产重组及资本化以及互联网资本的冲击之后,影视行业开始接受洗礼,面对资本退潮后的一片狼藉。
所以华策影视2017年推出的股权激励计划,在策略上明显转攻为守,更大范围的激励人数,“期权+限制性股票”的组合形式,在保证计划激励作用的同时,也兼顾了企业对人才的绑定。
毕竟对于影视公司而言,有能力、有名气的专业人士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注一心向上微信公众号,免费获取华策影视《2022年年度报告》,及《2022年度科技型初创企业股权激励研究报告》、《外管7号文知识包》等相关报告。
股权激励的后来者——光线传媒
虽然今年的五一档,光线传媒只参档了一部电影,但《这么多年》凭借1.73亿票房的成绩位列票房榜第三名,仍是非常不错的成绩。
《这么多年》由光线传媒负责发行,光线影业及五光十色影业联合出品,其中五光十色影业为光线传媒100%控股子公司,所以《这么多年》本质上由光线传媒全权负责出品及发行。
不同于影视行业股权激励的先行者华策影视,光线传媒直到2020年才发布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第二年又再发布第二期员工持股计划。
从两期员工持股计划可以看出,光线传媒在筛选激励对象上比较慎重,策略上仅针对公司核心员工,且作用上更倾向于绑定核心员工,提升团队稳定性。
众所周知,电影公司十分依赖优秀的影视制作人及专业演员,属于典型的轻资产行业,知名导演、制作人、编剧、演员参与的影视作品,往往在筹备之初就已经先声夺人,为影片的投资回报提供保障。
2020年、2021年,正是影视行业因为疫情受到压制的艰难时期,光线传媒在此期间接连发布两期员工持股计划,也是出于对核心员工的激励及稳定考量。
股权激励——影视行业新助力
不同于科技创新型企业对大量人才的渴求,影视公司的股权激励更倾向于绑定行业优秀人才,毕竟明星只是少数,顶流永远稀缺。
这是影视行业所特有的属性,马太效应在这里被无限放大,一部电影可以全国上映,一个好的制作班底可以生产出全民共赏的现象级作品。经历过重重考验的影视行业,在股权激励的碰撞下,将会焕发出怎样的新生机?
关注一心向上微信公众号,免费获取华策影视《2022年年度报告》,光线传媒《2022年年度报告》《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草案)》《第二期员工持股计划(草案)》及《2022年度科技型初创企业股权激励研究报告》、《外管7号文知识包》等相关报告。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