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金戈铁马
日本楼市崩盘回忆录:当年高位接盘的平民,都怎么样了?
@话题虎:
栏目说明:小话不定期给大家分享有趣的故事,内容来源于网络,希望给您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 转自今日头条 作者:倾城之殇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在石油危机严重打击全球经济的背景下,只有日本一枝独秀地进入一段高速增长期。 日本的产品从这个时期开始畅销世界,所谓的日本式的企业管理备受追捧,欧美学者纷纷惊叹。 认为日本成为世界大国的日子终于到了,而这里头最有名的就是美国学者傅高义的那一本《日本第一》。 从数据上来看,这个时期日本市场的确是空前繁荣,不管是GDP、股票、地价、薪资、房价各种指标的形势都一片大好,日本人的生活水平同样来到了有史以来的巅峰。 然而,支撑着这种繁荣的却是无底线的投机活动,最终幻梦惊醒,留给日本人的只有无穷的债务陷阱。 “卖掉东京,买下美国” 日本的房地产价格开始猛涨是从1983年的东京开始,因为经济的强势表现,很多日本人都相信“东京将会成为亚洲的金融中心”。 既然是中心,那么世界各地的企业就都得在东京建立总部,土地的价格自然也就会随之高涨了。 在这样的心理预期下,全日本都兴起了买地热。 一片片的低矮老建筑被夷平,但买主并不急于开发,而是将土地转手倒卖,或者用土地作为抵押,轻松地从银行获得贷款,然后再去购买下一块土地。 如此反复,几乎是一毛钱都不用出就可以进行土地的倒买倒卖,这种一本万利的生意自然是吸引了很多公司蜂拥而至。 日本的银行也对这种明显的炒作行为默许甚至鼓励,因为银行的竞争非常激烈,而房地产贷款算是优质投资,所以为了争夺业绩,他们对地产炒作更是推波助澜。 在这种社会一致看涨的氛围里,日本地价不断攀高,1986年东京地价上涨了23.8%,到第二年更是上涨了65.3%。 而政府也被繁荣景象冲昏了头脑,1988年距离泡沫破灭已经是近在咫尺了,但日本政府依然无动于衷,甚至还发布《国土利用白皮书》说: “以东京附近为中心的土地价格上涨是由实际需求所引起的。” 这有了政府背书,民间的投机行为更加肆无忌惮了。 地价同样推高了房价,到了1990年,东京房价平均翻了3倍多,公寓价格已经超出人均年薪的10倍,市中心更是超过将近20倍,那就更不要说独栋别墅了。 在这个时期也诞生了很多疯狂的构想,像是很多中国人都听过的一个故事:在日本泡沫经济的顶峰,一个东京的地价总值就相当于整个美国的地价。 真实情况可能比这个还要夸张。 在1989年,日本土地资产总额已经是美国的整整4倍,而这还不是日本房地产的顶点,1990年日本地价指数来到了270点的历史高位,总土地资产总额更高达2452万亿日元。 这时候也难怪有日本人会半开玩笑的说:“我们不如卖掉东京,买下美国,然后再收租吧。” 买、买、买! 泡沫经济时代的资金炒作很快也蔓延到了国外,1988年日本公司光是在美国不动产的投资就高达165亿美元。 这里头包括:纽约的蒂芙尼大厦,纽约市中心洛克菲勒中心14栋大楼,加利福尼亚著名避暑胜地圆石滩的高尔夫球场和豪华酒店,以及夏威夷和加利福尼亚的各种饭店、写字楼和购物中心。 收藏品和奢侈品的价格也因为日本人的参与而暴涨: 梵高的一幅《向日葵》,58亿日元; 毕加索的《皮耶瑞特的婚礼》,74亿日元; 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的雷诺阿《煎饼磨坊的舞会》,119亿日元。 据统计,在短短5年的时间里,日本人就花了1万亿日元在国外各地来买美术作品。 日本人的大手笔甚至让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感到了害怕,他在回忆录里这么写道:“在苏联卫星第一次上天后,我们比其他任何时候都强烈地感受到外国的威胁。” 这种爆买还不只限于大公司大富翁,整个日本民间都可以说是进入了纸醉金迷的时代。 因为普遍的资金炒作,日本企业在这个时期效益奇好,所以可以大笔大笔地给员工派发奖金,甚至直接送车都所在多有。 手里有钱了,消费以至于浪费的欲望就大大提升了。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各种西方的节日,比如什么圣诞节、情人节统统被包装成了消费狂欢日,商铺、酒店、歌厅日夜不息地迎来一批又一批的客人。 那时候的日本职工白天上完班,晚上就聚集在一起喝酒,本地产的普通日本酒都上不了台面,只有进口的高价洋酒才能符合日本人那种造作的心态。 在吃的上面,日本人更是别出心裁,我们都说吃营养、吃健康、吃美味,日本人却纯粹在吃一种“格调”。 拿黄金打造的金箔,切碎当调料撒到拉面里,或者当海苔片包寿司,乃至于当碎糖放在冰淇淋上头都有。 要知道,人体是根本无法消化金、银、汞这种重金属的,吃黄金完全百害而无一益。 但日本人的奢侈就是到了这种匪夷所思的地步,而这么一顿饭下来花个二三十万日元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情。 酒足饭饱之后,日本人站在街头打车也成了一个绝境。人人都挥舞着一沓沓的钞票来争抢出租车,上车之后也从不在乎司机打不打表、叫多少价格,反正乘客花钱是不在乎找零的。 走一两公里的路程,随随便便丢个几万日元都是家常便饭。 这时候的日本人结婚光是礼服就动辄花费上百万日元,整场婚礼耗资千万也是寻常不过了。 至于新婚旅行,那也是世界各地满天飞,夏威夷、巴厘岛的美丽沙滩上,全是正安逸地晒着太阳的日本人。 这个时期,日本社会尤其推崇物质生活,令人眼花缭乱的广告充斥着每一个电视台和纸面媒体。 人们热衷于讨论各式各样的奢侈品牌,个个都带着劳力士、欧米茄等名表,拿着LV、古驰等名包,而且还不停地更新换代。 按照高盛公司的统计,日本的消费在90年代占全球奢侈品市场将近7成,如果算人均消费额,更高达2200美元,位居世界第一。 然而,沉溺在奢华生活中的日本百姓根本不知道,大厦崩塌的日子已经悄然而至。 当牛顿来到日本 在1989年末,日经平均股价正逼近4万日元大关,如果计算整个日本的企业市值,可以占到全世界的45%,这让部分理性的人开始担忧:日本的股价真的不会往下跌吗? 对这些质疑,日本的证券公司不屑一顾,他们得意地说道:“日本的股票市场不存在万有引力。”没想到这句话一语成谶。 1990年,美国经济学者伯顿·麦基尔就在自己的书里写道:“对投资者来说非常不幸,因为牛顿真的来到了日本。” 这一年开始,日本股市从高点一路下挫,但了1992年3月,日经平均股价跌破2万点,形同腰斩,而5个月后又再跌6000点到1万4000点。 到这个时候,再乐观的人也知道全面性的金融危机已经到来。 股票暴跌戳破了众多日本公司虚假繁荣的泡沫,因为他们除了股价早就是资不抵债,连带着一大片的银行的不良贷款暴增。 从1992年到1995年,日本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从2%上升到了14%,根据日本官方的资料,全国银行的不良债权总额在高达到96万亿日元! 许多银行在账面上已经是彻底破产,一个个金融机构像是多米诺股票一般连续倒闭。 釜石信用金库、东洋信用金库、三一证券、北海道拓殖银行、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等接连宣布破产,而为了挽救这些堆满烂账的金融机构,惊慌失措的日本政府前前后后投入了40万亿日元。 这些钱自然不是日本政府赚来的,而统统是日本民众辛苦工作的纳税钱,但是却都没有经过仔细审查,就轻易地丢到了债务无底洞里。 金融危机爆发也让官商界的阴暗面再也藏不住了,各种丑闻连环曝光,令人叹为观止。 像大藏省的官员被曝光长期接收银行的招待,出入色情场所,以换得在监管上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另外还有富士银行和野村证券的高层被爆出和黑道山口组暗中勾结,通过技术手段大量骗取贷款,然后修改账本掩人耳目。 光是一个富士银行就被这样骗取了1万亿日元的巨额资金。 在人人自危的环境下,企业和银行都必须开始抛售地产收回资金,这又在不动产市场形成了踩踏效应。 所以,土地价格急剧下跌。 在10年时间里,日本地价指数从270跌到70,土地资产总额砍掉一半,日本6大城市的地价更下降了4倍多,而这又进一步使得不良债权急剧增加,造成了恶性循环。 像是1995年大藏省对8家房地产公司进行调查,结果就发现了超过8万亿日元的巨额不良债权。 而房价的泡沫还比地价严重,下跌更是惊人。像在东京市的一栋豪华住宅,在泡沫经济尚有2亿的估值,到了90年代末期就只剩下区区700万。 很多在泡沫破灭前夕贷款买房的家庭更是血本无归,几十万个家庭宣布破产。 比如有人1990年在东京郊区贷款买了一栋别墅,花了几千万日元,结果因为经济危机收入锐减,同时房价暴跌无法脱手房产,只能让妻子去酒馆做陪侍,让读高中的孩子辍学出去打工来偿还贷款。 而这种家庭还算幸运,勉强能保住一份工作,更多的日本人是在惊人的企业倒闭潮中连饭碗都丢掉。 这些在高点背上高额贷款的上班族们,个个都欠上了五六千万的债务,如果不愿意看到房子被银行收走,就只能去找黑道借高利贷来还债。 这样新债还旧债并不是解决之道,而且会越还越多,最后只能在无尽的还债中度过余生。 所以很多人只能选择和妻子离婚,保全一部分财产给子女,然后人间蒸发流浪街头,光是东京的流浪汉就翻了一倍,他们纯粹是靠着政府的基本救济勉强活一条命。 但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已经过惯了好日子的日本人又哪里能够接受这种一夕回到二战前的感觉,很多人由此想不开,走上了自杀的绝路。 在经济泡沫被戳破的时期,日本的每年自杀人数也从原来的2万出头飙涨到3万4千以上,而且之后连续14年都超过了3万,自杀率奇高也成了日本政府无比头疼的一个难题。 糟糕的经济,普遍的失业,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人对未来的希望,在经济危机以前,人们的理想状态是年入千万日元,但到了后来,一年能有个300万收入就算是不错的了。 至于那些名贵的奢侈品,像手表、皮包、腰带······现在都只能以原来十分之一的价格卖给二手商店。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中国人还喜欢逛日本二手店的原因,因为那里到今天为止都还有很多从泡沫时代留下来的奢侈品,大部分品质都很不错,因为原来的主人根本没怎么穿戴。 同样也是在这个时期,日本的成人影视行业高速发展,这有两个原因,一是许多女性迫于生计只能下海。 二是整个日本社会消费降级,使得这种廉价的感官刺激大受欢迎。而为了迎合观众苦闷的心情,影片的内容也越发露骨了。 日本人也常常自我安慰,想经济的不景气或许是暂时性的调整,早晚有一天繁荣的景象会重新回来,结果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过去了,日本的经济依然了无起色。 七八十年代的奢靡像是透支了日本的整个未来,一代人的疯狂需要好几代人来偿还。 失去的30年 最开始,日本人形容泡沫经济之后的持续低迷为“失去的10年”,然后又成了“失去的20年”,到现在2022年。 日本经济在疫情的打击下依旧没有什么起色,或许已经可以说是“失去的30年”了。 经过了这么长的时间,日本人民的薪资水平依然没有回到上个世纪的水平,而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又预示着这个国家后劲不足。 跟萎靡不振的经济相称的就是社会风气的转变,日本在七八十年代可以说是朝气蓬勃,现在却变得暮气沉沉。 像是“宅”、“草食男”、“低欲望社会”、“下流阶级”等等词语都是在这个时期广泛流行,用来形容这个时期的日本人那种放弃拔尖争先,只想平稳度日的心态。 而这种心态的产生跟经济的低迷是脱不开关系的,如果一个经济增长迅速,各种机会多,社会相对公平,那么民众自然会更积极地去争取机会。 反过来,如果经济增长乏力,社会阶层固化,而且差距越来越大,那民众当然只能无奈地站在一旁,选择当一个局外人。 泡沫经济后的日本恰恰是后一种模式。 比如日本基尼指数为0.32,在发达国家中算是比较高的水平,只有英国美国这类非常推崇自由市场的国家比日本高。 另外日本的贫困现象也是发达国家中比较严重的,像繁荣时期日本没有储蓄的家庭一直在5%上下,可泡沫破灭之后,这个数字便不断飙升,2005年甚至来到了22.8%,而这个时候距离危机都已经过去了十多年。 总的来说,日本泡沫经济的最终破灭成为20世纪的一个经典的例子,尤其值得中国人警醒。 因为它告诉了我们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只涨不跌的。宏大的故事,坚定的信心可以把一个肥皂泡泡吹得又大又亮,但终归是要服从经济规律。 而这种回归价值的过程还会无比痛苦,甚至绵延多年,这就像我们熟知的一句俗语——飞得越高,摔得越惨。 - END -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日本泡沫经济时期的房地产泡沫的考察;夏凡;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年05期; 中国知网;日本泡沫经济的演变及其启示;陈富强;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11期; .. ...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自媒体,本人不发表任何观点和立场。 $特斯拉(TSLA)$$阿里巴巴(BABA)$$中国恒大(03333)$ $融创中国(01918)$ $腾讯控股(00700)$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点赞
举报
登录后可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