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还会继续下跌吗?原油的涨跌和美元有什么关系呢?
@交易员Owen:
今天简单聊聊一个诡异的情况:有人突然押注了美元的持续下跌。 是的,你没有看错, 尽管美元指数已经在106上下的点位企稳反弹,但大量的交易者已经认为美元的跌幅很可能并不止于此处,他们似乎在押注着这样一个剧本:一轮更大的美元抛盘将随时展开,美元指数的走势上,将出现头肩顶的典型形态,从而反转向下。 从最新的CFTC持仓数据上看,资管盘在美元空头上的加码出现了罕见的跳涨,这让截止上周的资管盘空头头寸来到了近两年来的新高 而从历史走势上看,每到这样一个空头押注出现的时候,美元要么是直接向下探底,要么是大幅反弹后再掉头向下,很少有持续上行的情况。 如果你认为资管盘上的空头可能是对冲策略的需要,那么来看看非商业头寸和投机盘的押注: 截止上周11月15日,非商业和投机盘的头寸已经从之前几个月的大幅看多,突然转变为中性,对美元的看多头寸削减到了0轴附近。 这绝对不是巧合,但如果还有人认为CFTC的数据有着延迟效应而并不足以反应事实真相的话,那么看看这个: 就在本周一开盘,冷僻的隔夜利率期货期权市场上,美国银行系统内,国债抵押隔夜回购利率sofr的2023年的9月期货上,有人突然大笔押注sofr的利率将回到2%. 根据一家美国本土券商Bollingbroke公布的数据,这笔押注的保费约为 450 万美元,目标是期权到期前的保单利率约为 2%;但离奇是,同期的美国掉期市场上预示出的利率却在4.9%,两者相差了近300个基点。这让整个利率期货市场对未来的美联储加息路径的价格结构发生了诡异的变化: 从图上的预测可以看出,到明年9月份,美联储在加息到5%以上后,甚至有可能突然降息? 如果说CFTC的数据还有可能因为滞后而出现时效性的参照误差,那么结合利率期货期权的大笔押注,这个看空意义就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了。 而且从CFTC的最新数据上看,资管盘除了增加了美元空头头寸外,还削减了日元和英镑的净空头,增加了对欧元的看涨押注。 一家管理着约 4,400 亿美元的机构M&G在近期公布的持仓数据中也将美国长期债券添加到投资组合中,他们表示,美债的收益率很可能将从此下行,美债价格跌幅已经足够多了。 很明显,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交易者在押注美元的反转下跌和美债收益率的崩溃。 为什么? 准备好衰退的提前撞击 如果没有一场大衰退的提前冲击,这样的押注是不可能出现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衰退预期的突然升温呢? 有两大原因: 一个是美国经济在债务扩张的支撑下,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但基本面的裂痕已经越来越大,衰退的结果已经非常明显了,冲击只是时间问题。 第二,美债的流动性出现了大问题,经过近两周的持续发酵,美债的再度崩盘的启动键就在美联储手里握着,而如果美联储想要通过衰退来彻底消灭通胀,同时引发全球市场的二度地震的话,其实非常简单,而且从全球比惨模式来看,这样做的结局,美国一定不是最糟糕的。 我们先来聊第一个原因。 我们都知道最近三个季度的美国GDP虽然在衰退边缘徘徊了两下,但最新的三季度GDP还是意外爆出了2.6%的好成绩的。但结果美股竟然在加息预期升温的背景下不跌反涨,这其实早就说明了,市场对美联储持续加息的怀疑,同时对外强中干的三季度经济基本面并不相信。 根据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数据,2022年第三季度家庭债务出现了自2008年第一季度,也就是那次次贷危机以来的最快速度的增长! 这个数据就在本周刚刚公布,上个季度,家庭债务增加了3510亿美元,总额达到了16.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了8.3%,这个数据的可怕之处在于,这意味着人们的借贷行为并没有因为加息数据而出现应有的降温,同样也预示出未来通胀的更大粘性。 但相反的,美国房价已经出现了2008年大危机爆发前的崩盘迹象。 10 月的美国成屋销售环比暴跌了5.9%。这是销售额连续第 9 个月下降。而现房的销售同比下跌了28.4%,这已经是200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就在刚刚过去的一周,抵押贷款利率暴跌了近 0.5%,创下自 1981 年 11 月以来的最大单周跌幅。 在加息的周期下逆势降低房贷利率,可以说,美国的地产开发商和银行正在做着殊死一搏,就是为了提高现房销售而再度压低自身盈利空间,美国地产业的窘境比中国更为恐怖。 和2008年有着相同迹象的,还有裁员,上次我们已经提到,美国科技巨头公司已经大量裁撤员工,包括亚马逊,推特,meta等在内的,几乎所有知名美国科技企业都在大幅裁员,粗略统计下,已经有6.7万人被裁撤,而这还仅仅只是开始。 CNN的一篇社论里预测,如果美联储继续保持高利率更长时间的话,我们将在2023年看到裁员海啸的出现,上百万人将失去工作。 我们看下在前几次危机中,标普500企业的EPS年化回落幅度的比较: 这个回落幅度似乎仍然不够,而从摩根士丹利的统计来看,假定衰退真的要来,那么美企的盈利结果肯定还有起码10%左右的下跌空间,时间上,也刚刚走完了不到4分之一。 那么另一个问题出现了: 美国三季度GDP的虚假繁荣,很可能是能源业的盈利和靠借贷续命的消费市场撑起来的,长时间以来,消费占有了GDP贡献在60%以上,但在工资增长乏力,地产销售困境和高企的生活和生产成本下,美国人为什么还能保持旺盛的消费能力呢? 答案可能跟美国超前的消费文化和通胀有关,在物价飞涨的背景下,美国人只能靠增加更多的债务来保持自己的生活水平,这个状况和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前,一摸一样。 当美股还没有走出2008年趋势的时候,美国经济就已经有雷曼危机重现的征兆了。所以,下一站衰退,概率应该在8成以上 我们再来聊聊第二个原因。 回顾美联储以往的加息历史,每次的大幅加息都是以爆发更大的经济而结束,甚至往往是在利率见顶,降息开启后,衰退才会冲击而至。 那么这一次可能也不例外,因为从美债流动性的角度看,崩盘并不是很遥远的事情。 缩表,是市场在年初闻之色变,而现在却不屑一顾的概念,因为和美联储实施了有史以来的最快加息相比,缩表实际上的进程却非常缓慢,因为他们知道,相对市场而言,加息只是经济上的利空,而缩表则会直接引发股市抛盘,导致衰退提前来临,所以一直以来,美联储的缩表都非常小心。 今年即将结束,但之前承诺过的每月900亿的缩表却迟迟未能兑现,从历史数据上看,美联储的资产规模仍接近9万亿的高位 而缩表的速度和之前相比也是较慢的一次。 因为除了美联储要抛售美债之外,日本和中国两大美元持有主体都在持续抛售美债。 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9 月份外国持有的美国国债降至 2021 年 5 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其中以日本和中国为首, 中国的离岸美元资产从 8 月份的 7.509 万亿美元降到了7.296 万亿美元。而去年 5 月的外国持有量为 7.144 万亿美元。全球最大的海外美债持有者日本 9 月份持有的美国国债从上个月的 1.199 万亿美元降至 1.120 万亿美元。 其实何止是中日,美元债的海外央行持有量在今年都在持续下跌。当美国将俄罗斯踢出美元支付系统后,美债作为外汇储备对于各大央行而言就非常危险了,更何况,衰退预期下,美债未来的收益率并不能保证, 来看看美国财政部今年7月发布的国债购买量占比 全球央行购买量达到美债发行量的49.5%,海外主体购买量占21.3%,美联储占28.2%. 而从去年财政部的发文看,美联储的购买量占到了20年2月到21年6月,财政部中短期债券新增量的84%. 你看,美联储几乎虹吸了所有的政府短期债,还怎么敢大动作的抛盘美债呢?特别是在当下,海外央行抛售美债,国内家庭债务负担过重的情况下,缩表注定是很难推进的。 在最新一起的CPI公布后,通胀刚有了见顶的迹象,所以截止11月16日,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迫不及待开始了触底反弹,美股整体市值也跟着企稳回升。 但这并不能说明美联储缩紧的进程已经结束,引发美债二次崩盘的启动按钮时刻都在美联储手里攥着,这似乎是美国经济掌权阶层在无计可施时的最后一个选择 有一种我们无法证伪的可能性是:既然衰退已经无法避免,而通胀如果粘性太大,仍然居高不下的话,美联储会不会按下持续缩表和加息的开关,让经济自由落体呢?这样既彻底消灭了通胀,又能让美元在比惨模式下完成国际资本的最后收割,反正全球经济危机爆发,最惨的不会是美国,美股大不了重回前低,在国际资本回流的加持下,还有可能走出触底反弹的走势。 我们开头说的,有人在大笔押注美联储降息,很可能就是在押注这样两种市场前景:一种是美联储在近两个季度持续缩表加息,引发衰退提前冲击,所以在三季度提前降息。第二种是,美联储会保持目前紧平衡的状态,放慢加息步骤,并在失业率出现大幅上涨的时候开始降息,软着陆得以实现,由于没有更紧缩的加码,美元也会在走出最后一波反弹后,重新开启跌势。 具体怎么走,我们盯紧失业率和通胀数据的变化即可。但有一定需要给各位敲一个警钟:当下标普指数成分股的整体盈利之所以不那么难看,就是因为能源行业的盈利贡献, 而GDP的亮眼和美国财政收入的增加都和高企的原油,天然气有着剪不断的联系,可以说,能源价格是保证了国际资本持续回流美国的一个重要砝码。 试想一下,如果天然气,原油的价格彻底塌陷,亚太,欧洲的输入性通胀则会跟着缓解,非美货币的实际利率会上涨,压制美元指数的走势,到那时,美国拿什么去割韭菜呢? 所以我们判断,相比让通胀回落而言,美国可能更愿意让高位的能源价格存在的时间更久一些。那么这样一来,通过加息引发衰退,完成高位美元的最后狠狠一割。可能性更大一些。 你说呢?更多的量化回测数据,可以持续关注gongzhonghao:第7交易员 $NQ100指数主连 2212(NQmain)$ $SP500指数主连 2212(ESmain)$ $道琼斯指数主连 2212(YMmain)$ $黄金主连 2212(GCmain)$ $WTI原油主连 2301(CLmain)$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点赞
举报
登录后可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