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广州中概股IPO投资论坛现场爆满

这段时间我们每天不断的外出做尽调和谈项目,也有幸被邀请听了一场2023年中概股投资论坛,还特意去了广州现场,感受一下气氛,主要是讲中国企业赴美纳斯达克上市和路径分析,这对我们做打新美股新股还是有点用的。根据以往的观察,美股指数上扬比较多的一年势必带来下一年IPO个数大幅上扬,二级市场的恢复往往能带动IPO市场的恢复。

图片

那一天来现场的人是真的多,我们也是在签到仪式完成之后刚刚开场才进去的,而这已经都没位置坐了,台下坐的很多都是企业主,也就是所谓的拟上市公司,都想看看是不是能够去纳斯达克敲钟。

图片

纳斯达克中国区首席代表郝毓盛主题演讲中表示“今年会是中企赴美IPO恢复的一年,明年预计可以恢复到以往的正常状态。截止今年年初,纳斯达克中国金融指数大概涨幅为15%-20%,说明市场在慢慢恢复。据悉,2023年至今,已有将近20家公司递表申请美股IPO,其中包括:新瑞鹏宠物医疗、小i机器人等公开递交了IPO上市申请;路特斯科技、车车科技、依生生物制药等公司公开递交了SPAC (SpecialPurposeAcquisitionCompany,即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借壳上市的申请。一小波中企赴美上市潮悄然开启。

图片

2023年至2024年是中企赴美上市比较好的窗口期。自2020年12月美国众议院全票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案》以来,中概股陷入低迷。进入2022年,叠加美股熊市的背景,全年实现赴美上市的中概股数量锐减至只有12家。去年12月,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发布报告,宣称历史首次完成对中概股底稿审查,中概股最大隐患得以暂时消除。2023年至今,已有4家中概股IPO在美国市场发行,包括禾赛科技、量子之歌、理臣中国等。

图片

这里我们也从现场拍了一些照片,就大概看一看中概股赴美上市流程,上市标准以及每个流程需要的时间。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里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中概股去美国上市,美股上市公司需要股东人数,至少是400人以上,这个就像港股国配每个票有超过100多个承配人一样。然后也是因为去年一些中概股小票闹得太疯狂了,一来都是涨好几十倍,直接让监管对中概股上市的严加看管,直接给中概股做了限制:

中概股去美国上市的企业每一个都要审核参与打新的人员名单,而且还做了账户穿透,就是说会看到每一个参与的用户具体信息,基本上每一个美股上市的新股要需要至少有1500多人参与,北美地区打新参与用户人数要80%,其他地区的参与用户人数只能占20%。北美地区打新参与的资金额要50%,其他地区的只能占募资额的50%。 也是因为去年那一波中概股涨的太疯了,监管也发现这些围飞操作的资金以及账户全部都来自于中国和亚洲这边,那就直接给你资金来源做一个限制,结果就是这样的一个规定下来之后。那些物资就一两千万的中概股小票几乎都去不了美股上市,所以从去年到现在可能很多票,天天看他在招股,但是总是会一拖再拖,延迟上市,大概率就是因为这个规定没凑足资金和人头,所以导致无法上市。

这样的限制主要是针对一些募资额比较小的小票,2023年至今,已有4家中概股IPO在美国市场发行,包括禾赛科技、量子之歌、理臣中国等都是这种大票在美股ipo成功了,那种大盘票几千万美元以上的或者过亿的,都是大投行的项目,自身的基本面有过硬,本来就会有北美投资者去投,所以自然不用担心人头数问题和资金归属地的问题,现在美国SEC就盯着这些中概股小票。只有资金归属地和人头归属地都符合要求的中概股小票才可以去美股IPO成功,但是除了中国这边之外,全球其他的地方这种管控就很松了,因为纳斯达克上市的门槛很低,甚至几个人的小公司都可以去上,所以一些中概股要上的话。只能曲线救国。把总部放在其他国家,这里就比较复杂了,需要一些专门的团队去搭建架构和操作了。

换言之,因为这样的限制,海外资金反而变得不可控了,毕竟背后操作的都是国人啊,但现在国人的账户和资金不能用了。所以一些中概股小票新股认购的时候是要尤其注意风险的,因为完全不可控,那中概股大票的话,那就看基本面了,不过是比较好的公司,老美那边的机构投资者还是会有人愿意要的。

图片

其实中概过很多都非常想去纳斯达克上市,众所周知,美股全球流动性第一呀,所以普遍美股的估值都比港股高,所以也让众多公司纷纷都想去美股IPO。对于大部分公司肯定都是首选国内上市,然后就是美国,最次再去香港,部分行业的企业在国内融资越发不易,前段时间政策也明令禁止了一些企业上市。从事学科类培训、白酒、类金、殡萍、宗教等产业政策明确禁止上市的业务; 、从事织行、证券、保险、货、金胎控顾 互联网平台需要审批后才能上。烧钱补贴主业、烦发式加盟扩张,持续盈利或经营能力较难判断这种也不给上。比如蜜雪冰城之前都600亿估值了,结果前段时间政策一出,直接只能调头去港股美股了。国内的韭菜。都不允许这些禁止上市的企业来割了。

反而国内A股注册制到来给了一些科技公司(医药,芯片,半导体)这些公司开了绿灯,国内的韭菜只能留给科技股来割,来支持国家的这些专精特新企业。像上面的那些企业都是开红单不给上的,想割韭菜去割割海外的韭菜,结果后面又发现海外的韭菜好多又还是国内的人。所以最近的政策出来不允许券商境内开展跨境业务,现在真意思,之前有一大批韭菜想跑去国外的都被政策拦下来,还不给你再出去了。

通过这段时间跟一些券商投行以及PE创投圈的线下交流完就发现,如果能同时把握港股券商投行圈+港股打新圈+PE一级股权创投圈三方资源的人,并且还能将此整合起来的,对于新股各个圈层得到的不同信息交叉验证,那港股打新是可以做到降维打击的啊,这种就不是单纯是只看招股书来分析新股了,我们需要的是加入机构,从机构的视角来看待新股,而不是只从小散户视角

图片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