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关键材料,中企从被西方封锁到称霸全球,只因一瓶茅台?

       文 | 华商韬略 吴苏

      在诸多“卡脖子”领域,并不是中国人完全不能生产,而是关键技术没有掌握,只能受制于人,使得市场被西方垄断。

      这其中,多晶硅是个典型案例。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就开始研究半导体,那时就有一些多晶硅生产企业兴起,到七十年代末,全国已有十五六家多晶硅生产企业。

       但是,对于最难的一步,即把生产过程中的四氯化硅等尾气还原、转化成三氯氢硅再循环利用,从而实现大规模、低成本的多晶硅生产,中企迟迟没法突破。

      这样一来,多晶硅不管是应用到光伏产业,还是半导体产业,都需要从国外巨头大量进口,用媒体的话来说,在中国多晶硅产业化早期,多晶硅“几乎完全依靠进口”。

      中企要突破关键技术,一边得继续研发,一边得加强技术交流。然而,研发需要长期发力,技术交流则被西方技术封锁切断。

      多晶硅从业人士吕锦标对媒体透露,自己所在的多晶硅企业协鑫曾通过商务渠道和多晶硅巨头德国瓦克公司沟通,希望能参观对方的德国工厂,结果遭到直接回绝,“门都没有”。

      为什么瓦克公司断然拒绝?不只是技术本身,更与巨大的商业利益有关。

      要知道,仅仅是2014年,在大中华区,瓦克公司就通过化工等业务赚取12.2亿欧元,约合88亿元人民币。

       巨头攥紧技术和利益岿然不动,吕锦标他们只能从其供应商入手。在德国,找到一家为瓦克提供设备的私营企业,这家企业主要生产还原三氯氢硅的还原炉,换句话说,对解决“最难一步”有直接作用。

       让这家企业的老板“松口”,中国人的策略是投其所好。

       吕锦标回忆,老板年过七十却特别能喝酒,用红酒杯干53度的茅台,干了几杯答应卖还原炉。“清醒”过来,老板却屡屡爽约,经过不断接洽、磨合,最终将还原炉卖给了协鑫。

      有了还原炉,2007年第四季度,协鑫迅速在江苏徐州建成了第一条1500吨/年的多晶硅产线。紧接着,公司对炉子的各种参数进行分析、拆解、优化,第二年第二条1500吨/年产线投产时,已经可以自己生产还原炉。

       不只是协鑫,在多晶硅生产领域,中国掀起了“团战”。

       为了突破“最难一步”,国内化工、半导体、电子、电力等行业的工程师以及化工设计院、装备制造企业等都大力参与。这之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研究虽然没有重大技术突破,却也为研究打下了基础,“积累了部分专业人才”。

       后来,国内精细化工行业的工程师从有机硅制备中得到启发,一举突破“最难一步”,中国真正实现多晶硅生产从四氯化硅到三氯氢硅的循环,随之拉开多晶硅大规模量产的“反攻”序幕。

       也就是从这一刻,中国多晶硅产业渐渐摆脱受制于人,开始奔跑乃至领跑。

       公开数据显示,近些年,我国多晶硅产业迅猛发展,从“几乎完全依靠进口”到目前产量已占全球三分之二,国内产销规模位居全球首位,在太阳能级多晶硅领域,中国更是不折不扣的“霸主”。

       今年以来,硅料行业景气度快速上升,国产硅料巨头也充分享受这股红利,刷新史上最高中报利润纪录。

       据媒体报道,通威股份上半年多晶硅满产满销,产能利用率126.5%,产品平均毛利率高达69.39%,净利润29.66亿元位列首位,保利协鑫以23亿元净利润紧随其后,新特能源、大全能源也分别拿下13.5亿元、21.6亿元净利润。

        另一方面,面对纯度要求更高的电子级多晶硅仍然主要依靠进口的局面,这些国产硅料巨头也已齐齐“动手”。

       上个月初,通威股份旗下公司宣布某个项目启动时称,项目包括1000吨电子级高纯晶硅,而保利协鑫曾发布过电子级多晶硅产品,大全能源IPO时也明确表示,将使用一定的募投资金投资年产1000吨半导体级多晶硅产能。

       国产硅料巨头再度聚首,多晶硅世纪之战进入新阶段。太阳能级多晶硅的产能优势和行业地位都能为中企提供强大推力,这一次,承压的将是西方巨头,不是吗?

      参考资料:

       1.《中国多晶硅生产:从受制于人到领跑世界》,中国能源报

       2.《多晶硅的世纪之争》,锦缎

       3.《硅料巨头中场战事:狭路相逢,谁能获胜?》,21世纪经济报道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 每人分享一个财经故事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1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