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地产大佬牵连,“中年危机”的广发银行深陷不良资产泥潭

出品|拾盐士

作者|多面金融工作组

近期,广发银行接连发布多则不良资产转让公告,引发了业内高度关注。据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登中心)官网信息,涉及本息13.79亿元,其中一笔不良资产涉及一家名为广州名盛置业的公司,背后的关键人物是昔日的地产资本大鳄赖淦锋。

值得注意的是,赖淦锋在业内因擅于“资本腾挪术”而闻名遐迩。而广发银行这笔不良资产被迫转让,赖淦锋难脱干系。而这一切,都源于其多项违规行为被曝出,其资本版图崩塌,留下的一堆巨额债务,也让众多债权人苦不堪言,而广发银行便是其中非常“不幸”的一个。

据观察,商业银行出清不良贷款的力度,较去年明显加大。较为直观的数据是,2024年前三季度在银登中心通过挂牌转让等方式剥离的不良资产规模,是去年同期的两倍。

只是,广发银行正在面临的挑战,还包括其盈利能力下降、高管频繁落马、百万罚单纷至沓来,都成为不可忽视的发展隐患。而作为国内首批组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广发银行曾经头顶的耀眼光环,似乎也逐渐黯然失色。

不良贷款出清大潮下

5.77亿债权成了广发银行的烫手山芋

这段时间以来,广发银行一直处于风口浪尖。

根据银登中心官网信息,近日广东发展银行广州分行计划通过公开招标将公共债权转让给合格的资产管理公司,在涉及的债务人中,一家名字为广州名盛置业的公司引起了外界注意。

据了解,这家房企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但其背后的老板却是昔日资本大鳄赖淦锋。而赖淦锋,是位昔日的资本市场风云人物,曾以“70后海归博士”的身份在业界享有盛誉。尤其是其横跨房地产、教育、信息技术等多个行业,并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可谓商海的“常胜将军”。

不过,资本的兴衰,往往与其背后“操盘手”的命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赖淦锋的商业帝国在一系列违规操作曝光后,逐渐走向瓦解,其曾经创造的辉煌,也如幻影一般随之消散。

近年来,赖淦锋不断遭遇股权冻结和债务违约等困境,信用状况急剧下滑,接踵而至的是债台高筑与接连“失信”。而广发银行作为债权人之一,也未曾预料到,赖淦锋这位风云人物,竟然会为自己挖下一个近6个“小目标”的不良资产陷阱。

由于赖淦峰及其企业在房地产投资中遭遇的资金问题,导致了一笔巨额债务的产生,而当赖淦峰无法按期偿还贷款时,也给广发银行带来了沉重的不良资产压力。

显而易见的是,高达5.77亿元的债务,不仅显示了债务人的巨额负债压力,也暴露了广发银行在房地产贷款业务中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而且,该债权项目所涵盖的贷款类别为经营性物业贷款。

只是,在赖淦峰“崩盘”后,如今广发银行只能通过公开竞价的方式向满足条件的资产管理机构转让对公债权,以对其不良资产进行“出清”。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案例仅仅是广发银行陷入不良贷款困境的冰山一角。公开数据显示,近年以来,广发银行不良贷款规模呈现持续上扬的态势,同时期转让规模较去年同期也实现了翻倍增长。

根据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的数据显示,仅2023年上半年,该行就发布了多达数十项不良资产转让公告,涉及金额庞大。这一系列事件不仅深刻影响了广发银行的资产质量,更进一步加重了其经营业绩的沉重负担。

实际上,不良贷款的处置已成为多家银行的共同行动。据银登中心官网最新数据显示,自11月以来,包括中信银行、建设银行、浙商银行、江苏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纷纷发布了不良贷款转让公告。

整体来看,今年前三季度,不良贷款转让项目数量显著增加,共计598单,同比增长54.9%。而在金额方面,前三季度挂牌转让的不良贷款本息合计达到1627.1亿元,是去年同期的两倍。

该类数据不仅凸显了广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消化不良资产方面的积极努力,也反映了整个银行业在房地产贷款领域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图源:银登中心不良贷款转让业务公告挂牌总体情况

对于以上数据,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指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转让业务成交总金额同比翻倍,背后的因素包括银行机构对不良贷款高效处置的需求提升,前期不良贷款转让试点情况较好,以及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参与机构名单的持续扩容。

对比之下,广发银行因地产大佬受到“牵连”,背上数亿不良资产。虽然赶上了行业不良贷款出清的大潮,但是能否快速出手并减少损失却也尚未可知。据媒体报道,近日广发银行多家分行开始打折转让不良贷款,这也意味着,这些不良资产如同烫手山芋,恐怕很难找到“接盘侠”。

内控合规压力剧增

数十位高管“落马”,遭多位股东减持

公开资料显示,广发银行成立于1988年,前身为广东发展银行,是国内首批组建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从珠江之畔起步,广发银行开始了其坚定而果敢地创新探索,包括冲击二级资本市场。

不过,在广发银行谋求上市的过程中,却也遭遇了不少挑战。而在资产规模万亿级的全球性股份制商行中,广发银行的上市进程可谓“吊车尾”,长达十年无法顺利上市的广发银行,也成为国内12家中唯二尚未实现IPO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而这背后,是改行内控违规问题频现,业绩表现不稳定,信用卡业务的依赖程度过高等原因,导致其上市之路一波三折。

除了上市不顺以外,广发银行还面临内控合规压力,不仅多位高层管理人员连续违规,还遭到监管机构频繁处罚。据不完全统计,从2019年至今,广发银行共有11位董监高成员因涉及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被查。

而且,这些违规事件不仅涉及分行行长、副行长等关键职位,甚至包括了总行的高级管理人员,这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也是极为罕见的。

例如2024年9月,广发银行北京区域审计中心副总经理(主持工作)邵敏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监察调查,成为近三年来第11位被查的董监高成员。

广发银行高管频繁被查的同时,监管部门对广发银行的处罚也越来越严厉。据公开信息,近年来该行收到的百万级罚单屡见不鲜,涉及违规操作、信贷管理不善、内部机制缺失、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等多个方面。

以2023年为例,当年广发银行收到的罚单累计金额高达882.94万元,其中包括两张百万级别的罚单,涉及贷款“三查”不到位、授信管理不审慎、内部控制管理不严等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来广发银行的股东也开始出现减持行为。2023年,广发银行原第八大股东广东粤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将其所持部分的股份转让至其关联方广东粤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转让股份合计2.1亿股。

与此同时,还有多家股东在北京产权交易所和上海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广发银行股份。而股东的减持行为,往往被外界视为对公司未来发展信心不足的信号。

有业内人士认为,在广发银行业绩承压、内控问题频发的背景下,股东的减持行为也进一步削弱了市场对广发银行的信心。因此,广发银行摆脱当前的困境,或许要重振旗鼓,从根本上加强内控管理,提升合规意识,以重建市场信任。

规模增长放缓资产质量堪忧

内控不严,对银行系统的影响是复杂多样的。近几年,广发银行在业绩与资产质量方面的表现也是高低起伏,同时影响广发银行持续发展的固有问题也尚未得到改善,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首先,在业绩增长方面,广发银行正在经历严峻挑战。据其公开的财务数据显示,继2021年之后,该行的营业收入再次出现下降,盈利能力有所减弱。2023年,广发银行的营业收入为696.78亿元,同比下降了7.29%。

在2023年的收入构成中,该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下降了4.25%,净利息差为1.46%,同比减少了0.22%,而利息净收入则下降了8.52%,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下降了0.99%,贷款增速为0.83%,同比减少了0.84%。

从盈利能力来看,2021年广发银行净利润174.76亿元,同比增长26.53%;2022年净利润155.28亿元,同比下滑11.15%;2023年净利润160.19亿元,同比增长3.16%。对比其他股份行2023年度业绩来看,广发银行业绩排名靠后,营业收入、净利润和总资产均排名倒数第三。

其次,在资产规模方面,其增长速度也明显放缓。截至2023年末,广发银行的资产规模达到了3.5万亿元,比年初增长了2.68%。该数据与2020年末的资产规模为3.03万亿元、比年初增长了15.01%相比,增速明显下降,反映出其业务发展面临的挑战。

再次,广发银行的房地产不良率也成为一个重大风险点。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调整,该行房地产贷款的不良率持续攀升,到了2023年末,广发银行的房地产贷款不良率已经超过了警戒线,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具体来看,广发银行在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建筑业三个行业,不良贷款率最高,分别为6.21%、5.2%和3.73%,均处于业内较高水平。这些行业对应的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1060.74亿元、999.06亿元和717.64亿元。横向对比其他银行,其不良贷款余额的绝对值规模,也不算低。这不仅这对其资产质量构成了严重影响,并让信贷风险管理变得更加复杂。

虽然该行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降低房地产贷款的风险敞口和提升资产质量,但短期内要完全摆脱这一困境,仍然困难重重。

期待在市场竞争加剧和业务模式转型的背景下,广发银行能够在多个领域进行持续创新和优化,以应对当前的挑战,为其未来登陆二级资本市场做足充分的准备。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