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速度不再是护城河,顺丰全球化亦难逃内卷

本文系深潜atom第848篇原创作品

"

“通达”化的顺丰,

能在海外找到新大陆吗

"

孟烦了丨作者

深潜atom工作室丨编辑

2024年上半年,顺丰营收1344.1亿元,同比增长8.08%,扭转了2023年的下滑趋势。不过,并未改变顺丰向港交所的冲击决心,哪怕这一动作看上去急迫感满满。2024年6月,顺丰在去年递交招股书失效后,第2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截至2024年6月30日,顺丰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325.2亿元;顺丰散单件个人会员数量规模达6.99亿,较2024年末新增约3600万,增长5.4%。顺丰并不缺钱,用户在稳步增长,顺丰的着急去港交所的原因何在呢?

“快”的唯一优势不在,顺丰“通达”化

曾几何时,中国民营快递分两种,一种顺丰,一种其他。

在快递行业,有两种重要的产品,一种叫时效件,一种叫电商件。时效件往往会涉及航空运力,对于快递公司的资产要求更高,正因如此在早期时效件玩家基本上只有邮政EMS和顺丰,这也确保了顺丰的下限

伴随着电商的发展,电商件成为了快递公司厮杀的主要战场,价格战也随之而来,派送费从最初的70到20,再到18,再到个位数。伴随着价格的下探,三通一达等传统快递公司的毛利率直线下滑,时间久了导致了其很难再进入到时效快递领域,分顺丰的蛋糕。

正因如此,顺丰能够以更小的市占率获得更高的利润率。比如2020年,顺丰以不足10%的市占率贡献了73亿的利润,三通一达市占率高达60%,却也仅仅76亿利润。凭借时效的优势,顺丰与三通一达的竞争可以说是降维打击,能够让三通一达还能够守住基本盘的原因,更多的还是顺丰高昂的价格。

顺丰能够实现时效的优势,核心在于自营。将收件、分拣、运输、配送等环节抓在手里,虽然会造成成本上涨和资产比例过重,但同样可以确保服务质量和利润。不过,随着另外一个自营巨头的入局,顺丰的速度优势也不再是不可抵抗。

早在2007年就开始自建物流的京东,在2017年成立了京东物流集团。凭借京东电商的资源,具备数字化、广泛和灵活特点的京东物流,服务范围覆盖了中国几乎所有地区、城镇和人口,全面改变了快递行业的格局。最为关键的是,京东物流让顺丰一直无人触碰的时效快递,不再具备唯一性

2019年到2024年上半年,顺丰时效快递的营收占比分别为50.38%、43.09%、46.41%、39.51%、44.68%和44.03%;再往前的2017年和2018年,时效快递占比分别为65.66%和58.67%,可见京东物流的出现,对于顺丰核心业务冲击是十分明显的。不再具备“快”的唯一性,顺丰正在转向通达化。

丰巢的口碑下滑,正在反噬顺丰的品牌

在京东物流冲击顺丰后花园的时候,其他快递甚至是电商公司,对于顺丰的冲击同样巨大。

2020年,在东南亚搅风搅雨的J&T“借壳”龙邦快递杀进国内市场,更名为“极兔”。凭借拼多多的渠道优势,快速将业务遍及全国各地,仅仅10个月的时间就实现了日均2000万单的神迹。极兔农村包围城市的打法,虽然和顺丰的城市包围农村并不相同,但在“城乡结合部”的竞争并不少。

进入到2024年,拼多多实现了偏远地区包邮,如果能够承接好这一部分业务,对于顺丰的品牌冲击同样巨大。反观这一边的顺丰,却在丰巢业务上,逐渐失去用户的信任

最近,顺丰旗下的丰巢科技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招股书。招股书上,很多丰巢的亮眼业绩,都是用户和快递小哥内心中满满的恨。比如,因超时收取的滞留费的包裹件数,高达2.08亿件。按照最低的0.5元罚金计算,仅这一项收入就远超1亿元。

不久之前,丰巢还因为“3年半收8亿元包裹滞留金”这一话题登上热搜。很多快递进入到快递柜,用户都收不到电话,等到用户想到快递,早就已经在丰巢超标。

哪怕有些用户想到了丰巢里面的快递,但反应时间根本来不及。有用户接受财经天下采访时表示,虽说设置了18小时免存期,但快递员有时候都是晚上9点多放的件,等我第二天下班后再去取就已经超时了,根本躲不掉。

各地监管部门、中消协、国家邮政局等部门都对丰巢事件作出回应,表示丰巢这次的收费决定不合适。人民日报都下场评论,丰巢似乎也不为所动。甚至有些蜂巢快递柜存在安全隐患,屡教不改。2024年5月深圳新闻网消息,深圳光明街道针对光明社区丰巢快递柜存在安全隐患问题,需要多次约见丰巢快递柜负责人后,才最终协调成功。

丰巢成立的初衷,是以智能快递柜为切入口,解决快递配送最后100米的痛点。最终,丰巢不但没有解决用户的痛点,反而让用户花费了更多的钱,屠龙少年终成恶龙。

有意思的是,王卫认为让顺丰的服务更加有温度,客户更加满意是顺丰内部变革的两个重要目标之一。丰巢作为顺丰的重要子公司,其口碑下滑可能引发公众对顺丰整体品牌形象的质疑。丰巢的行为,不但与顺丰的革新方向相反,严重的话还会反噬顺丰的快递业务

全球化,难以改变竞争格局和减少压力

2023年,是考验顺丰的一年。

首先是营收2584亿元,同比下滑3.39%;上市之初,顺丰的资产负债率43.23%,来到2023年底这一数据已经飙升53.37%;过去几年,顺丰的利息费用不断增加,从2019年的9亿元,到2023年的22.7亿元,增加了近12.7亿元。

伴随着业务的变化,顺丰的股价也一路下滑,从2023年1与26日最高的63.36元/股,截至2023年12月29日收盘,股价下滑至39.81元/股,市值蒸发千亿。在这一年,顺丰的日子并不好过。

进入到2024年,顺丰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加速了从传统的“卖产品”模式向“卖方案”模式的转型。

在技术层面,面对京东、极兔等公司的强势来袭,顺丰开始意识到技术的重要性。2024年9月8日,顺丰发布了物流行业的垂直领域大语言模型——丰语,并展示了大模型在顺丰的市场营销、客服、收派、国际关务等业务板块的二十余个场景中的落地实践应用。希望改善与竞争对手之间的技术不对等关系。

市场层面,一方面布局下沉,另外一方面加速国际化进程。

顺丰同城业务已覆盖全国超过1200个县城,为县域商家和游客提供即时配送服务。与其他物流下沉不同,顺丰的下沉主要以顺丰同城为主,依然在于时效快递,或许顺丰意识到短时间内难以在电商快递有巨大突破。

国际化进程中,最重要的或许就是登陆港交所。2023年8月,顺丰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不过最终超过6个月自动失效。2024年6月28日,顺丰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

顺丰之所以这么执着于在港交所上市,或许主要还是为了更好服务国际业务。顺丰国际业务有过一段辉煌,2021年顺丰物流及货运代理-海外业务贡献129亿元,占总营收的6.23%,相比较2109年的11.23亿元和2020年的14.14亿元呈现了爆炸式增长。甚至在2022年,这一业务持续飙升,贡献了484.7亿元的总营收,占总营收的18.12%。

似乎看上去,海外已经成为顺丰应对京东、极兔和菜鸟等新势力竞争的有力武器。然而事与愿违,进入到2023年,顺丰的海外业务开始直线掉头,这一年海外业务贡献257.6亿元的营收,同比减少227亿元。进入到2024年,海外业务有所回头,但总营收占比也仅为10.34%,海外业务整体下滑的趋势依然未能扭转。

香港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城市,是国内科技公司走向世界的重要跳板,港交所也是香港与世界建立联系的重要纽带。此前,顺丰已在A股市场上市,赴港上市主要是为进一步扩大其业务范围和提升品牌影响力,是其国际化战略的一部分。

顺丰内部对出海战略已经达成共识。2024年上半年,顺丰不断完善国际快递、国际供应链、跨境电商物流、国际货运代理及东南亚本土快递服务能力,并且共建国际物流供应链网络、拓展国际航线网络、提升国际航空货运能力等,已经在亚洲区域成功中标四十多个跨境供应链合作项目。

实则,顺丰并非唯一出海的快递企业。京东、菜鸟、极兔、中通、圆通、EMS等快递公司,都已经开启出海战略。也就是说,出海并没有让顺丰摆脱国内快递公司的困扰,并且还增加了众多国际化的竞争对手,局面并没有比国内好多少

比如,菜鸟网络依托阿里巴巴集团,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其通过建设eHub全球物流枢纽、开通国际航线等方式。菜鸟还推出了多种跨境物流解决方案,为跨境电商提供了全方位的物流服务;京东物流通过与国际快递公司合作,如与英国包裹投递商Evri以及法国邮政旗下国际快递公司Geopost达成战略合作。京东物流还推出了“国际特快送”服务,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快速配送。

顺丰的海外业务的变化,自然是多种因素的叠加,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内友商的入局,让顺丰的国际业务再一次遭遇冲击。在全新的数智化时代,顺丰的海内外优势都已经不再像十年前那般明显,顺丰或许再也无法复制击败三通一达的神迹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