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策略点评:3大论据支撑港股年内二次配置机会
@小虎周报:
投资要点 一、市场风格评注:三大论据支撑港股调整已近尾声。 二、陆港通观察:两会强调经济向服务和支出方向演变,资金持续流入消费、金融。 正文部分 一、恒指调整料近尾声,中期不宜悲观 $恒生指数(HSI)$ 上周继续盘整(+0.8%),3月份至今微涨,从年初以来看,恒指基本是三连涨(累计+6.5%),如果继续从中期的角度看待港股投资,对于指数环境,我们认为这里不需要过分悲观: 1.1论据一:技术视角下,指数调整空间近尾声 1.恒指自去年Q4探底以来的上升趋势仍然保持相对完整,显示这段时间印花税和美债波动的冲击,目前为止并没有对恒指构成逆转,这是我们短期判断恒指这轮调整或已接近尾声的论据之一; 其实从结构上来讲,反应中国权益资产的另一个指数,上证指数的调整行情也并没有恶化到逆转,反而也在接近尾声,从月线窗口观察,上证指数近期的回调则可以理解为,月线向上破位后的一次回踩(在3300点区域完成撑压互换)。 我们看$上证指数(000001.SH)$ 在去年创下的2600-2700低点区域,本身是一个贯穿近20年(1991年指数发布以来)的上升趋势线的支撑区域。这一区域经受住了A股20年的不同周期、不同危机时期的考验,这是月线窗口提供的启示意义。同样的,我们认为在没有超常规的利空下,眼下3300承压区域也很难向下破位。这是技术性分析角度,在空间上的体现。 1.2论据二:逆周期内,货币政策护航指数,排除超常规的利空 我们从去年Q4初,开始看好港股行情的另一个论据在于于社零、社融等宏观数据将在Q1达到峰值水平。这主要基于去年Q1的低基数,还有Q2大放水后,经济爬升的结果。如今市场也在面临相似的问题,Q2放水后形成的高基数,让国内货币政策拐点问题凸显。这个问题如何影响中国资产呢? 我们认为,一方面货币政策转向克制,本身早有预期,尤其是目前处在逆周期(可以理解为在繁荣阶段,企业增加投资并且成本较高,但之后衰退期中很可能会遭遇损失),货币政策未来虽然易紧难松,但这个收紧本身会往后再拖一下(审慎调控)。因此我们认为国内货币政策边际收紧,对港股更多是偏中性的影响。 市场对货币调控的反应,更多体现在时间上。另一方面,港股作为国际化的市场,本身还是受到海外流动性的影响,在目前美联储资产购买规模至少可以保持在明年的基准预期下,港股也会受益,整体再调整的空间不大。另一个就是,经济结构的转型,内需拉动GDP,本身也有利于指数后续朝着健康牛市的方向演变。 1.3论据三:调整风格,抱团股有业绩支撑,剩下的企业或有业绩,没有泡沫 高估值的新经济、绩优、白马,本身有业绩支撑;二剩下的企业,还包括部分有业绩但没有泡沫的这类,均值回归后,大幅调整的空间有限。 对于中期,基于海外市场流动性中期依然向好的判断。我们延续年初时观点:继续看好恒指Q1整体保持强势表现,同时年内冲击33000点历史最强水平。 二、哔哩哔哩冲刺港交所IPO $汽车之家(ATHM)$ 上周登陆港交所涨幅达9%;$百度(BIDU)$ 即将于周一登陆港交所,252港元的定价较定价日前美股ads折让2%,不过由于美债引发的市场波动因素,这部分折价在上周五美股收盘时已抹平,$哔哩哔哩(BILI)$ 将于下周一挂牌上市(3月29日),$知乎(ZH)$ 开启招股至3月25日。二次上市打新策略参考:《巨头扎堆二次上市,蕴含哪些套利机会?》20210118 三、陆港通观察:资金持续流入消费、金融 陆港通资金几乎延续上周的表现,$小米集团-W(01810)$ 禁投令缓和后,继续获南下资金青睐,资金同时流入思摩尔、飞鹤、安踏等消费企业,陆港通方面,招商银行已连续多周位居北向资金前列,显示资金更青睐聚焦零售业务的企业。 从近期南向资金的表现来看,投资者仍然偏向于消费(比如食品饮料、家电、这类刚需赛道,还有$小米集团-W(01810)$ 、$腾讯控股(00700)$ 这类足够反应中国宏观的巨头)和金融(主要是银行、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券商)领域。我们通过不同行业的变化,分析这里的原因主要有: 1.地产类,年初以来地产行业调控从严(三道红线、核心城市政策轻调控);全国棚改退潮,加上人口迁移本身加大了行业分化;所以我们看到,实际上只有少数龙头脱颖而出,比如3月底纳入恒指的龙湖集团。 2.金融类,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券商都是牛市的标配,但这一轮行情券商股明显的滞后于行情。国内券商行业过去两年大都在发力资管业务,这类业务因为周期性更为明显,同时商业化空间也远不及零售业务,因此估值并不高。 所以我们看这一轮传统券商股的价格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跟随指数行情。相比之下,很多银行股(例如$建设银行(601939)$ )因为估值和股息优势,从去年Q4开始,已经获得了不俗的涨幅。金融类里面,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招商银行、$东方财富(300059)$ 。3.两会强调经济向服务(靠内需拉动GDP)和支出方向演变,也加大了资金持续流入消费、金融的趋势。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点赞
举报
登录后可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