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新长征路上的难兄难弟 腾讯阿里的四大焦虑

9月5日,淘宝宣布接入微付支付。你死我活地打了10年,两家终于握手言和。也就在同一天,腾讯数字生态大会和蚂蚁主办的外滩大会同时开幕,主题不约而同都是AI。

对于腾讯阿里来说,无论过去有多少恩怨,那个流着奶和蜜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早已远去,眼下最要紧的是,如何全力以赴探索AI的方向,抢先拿到新的船票。这是一次新长征,前路漫漫,但路在哪里,大家都还摸不着北。

阿里云创始人王坚的演讲强烈地透出了这种迷惘感,AI究竟革了什么命,AI时代的创新机制究竟是什么样子,如何用AI创造未来,看得出王坚做了很多终极思考,但显然还没找到答案。

腾讯的数字生态大会看上去很务实,全程都在谈AI技术的落地应用,展示腾讯如何用AI帮助生态企业逆势增长。不过,仔细听完其生态伙伴CEO们的演示,还是忍不住要感慨: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啊!

跟这种迷惘无力感相呼应的是两家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萎靡表现。

9月5日这一天,腾讯市值只有4474亿美元,只有美国社交巨头Meta(1.3万亿美元)的三分之一。阿里巴巴市值1984亿美元,只有亚马逊(1.82万亿美元)的十分之一。

过去的荣景成了遥远的记忆,再回首都有点不敢相信,恍如隔世。

2021年2月,腾讯股价创下历史最高706港元,市值达到6.59万亿港元(相当于8400多亿美元),超过了Meta。同期,Meta股价约270美元,市值只有约6800亿美元。

阿里巴巴的股价是在2020年底、2021年反垄断风暴降临之前冲到了历史最高308美元,市值为7400亿美元,约为亚马逊的一半——同期亚马逊股价约为155美元,市值约1.6万亿美元。

再对比一下四年前后的业绩表现,就更觉悲凉。

2020年,腾讯营收4820亿元(约688亿美元),净利是1600亿元(约228亿美元)。同年,Meta营收859.65亿美元,净利是291.46亿美元。

可见,腾讯当年和Meta差距不大——营收约为Meta的80%,净利是它的78%。

四年后,这两家中美社交巨头之间拉开了巨大的鸿沟。今年二季度,腾讯营收206亿美元,约为Meta(390.7亿美元)的一半;净利约68亿美元,也是meta(134.65亿美元)的一半。每股收益为0.7美元,只有Meta(5.16美元)的13%。

阿里巴巴的情况更是令人嘘唏。

2021财年(2020年4月-2021年3月),阿里营收1094亿美元,净利润219亿美元,每股收益8.49美元。同一年,亚马逊营收3860亿美元,净利213亿美元,每股收益2美元——当时阿里营收规模虽不及亚马逊的30%,盈利能力却超过了亚马逊,多么傲人的业绩!

如今的阿里一落千丈。

2025财年一季度(今年4-6月),阿里营收为334.7亿美元,约为亚马逊(1479亿美元)的23%。净利只有33亿美元,不到亚马逊(134.85亿美元)的四分之一。每股收益只有0.17美元,是亚马逊(1.26美元)的13%。

很多人会说,腾讯阿里这几年经历了太多,你懂的。但其实,环球同此凉热,谷歌等美国巨头这几年日子也不好过,跟腾讯阿里经历了类似的遭遇包括移动互联网发展已经饱和、再无创新空间;疫情、地缘冲突、供应链脱钩、加息等导致全球经济下行;政府重拳出击的反垄断行动(中国的反垄断在2020、2021年密集出手,至今已告一段落;而美国的反垄断始于2019年,现在正当高潮等。

这些因素的叠加,让中美互联网巨头的增速不约而同地从高处跌落。

腾讯的营收增速从2020之前的百分之三四十,下降到2021年的16%,2022年出现了-0.99%的增长。

Meta的营收增速从2021年之前的百分之二三十,到2022年出现了-1.1%的增长。

阿里在2021财年之前每年增速高达百分之四五十,2022财年下降到18.93%,2023财年勉强增长了1.83%。

年营收增速一直稳定在20-30%的亚马逊在2022年也降到了9.4%。

但不同的是,美国巨头很快就从谷底爬起来了。2023年,Meta营收增速迅速回到15.69%,亚马逊的营收增速为11.83%,恢复了两位数的增长。相比之下,腾讯阿里爬起来的速度就慢多了,腾讯2023年的营收增速只有9.82%,阿里同期只有8.34%。

外部因素虽不可否认,但内在原因更不容忽视——腾讯阿里在AI的基础研究、算力部署、应用落地上明显落后于谷歌、Meta这几大美国巨头。

在AI新长征的路上,腾讯阿里至少面临以下几个共同的挑战和焦虑:

第一,如何尽快让投资者看到AI投资的价值?

最近一年,资本市场密切关注一个问题——AI投资究竟带来了多少回报?毕竟如果没有回报,巨额的AI投资将难以持续。

从美国AI四巨头的情况来看,目前2B业务已经明显受益。

首先,AI拉动了云业务的增长。微软今年二季度Azure和其他云服务的收入同比增长29%,其中AI服务贡献了8个百分点的增长。这一贡献增幅略高于今年一季度的7个百分点和去年四季度的6个百分点。

谷歌今年二季度云业务营收首次突破了100亿美元的大关,达到 103.47 亿美元,同比增长29%。同时首次实现运营利润超过 10 亿美元,达到11.72 亿美元。公司表示,增长主要受AI驱动,AI 基础设施和生成式 AI 解决方案贡献了云业务数十亿美元的收入(年初至今),并被超过 200 万开发人员使用。

其次,AI也在提升广告业务的增长。二季度,谷歌广告收入646.16亿美元,同比增长11%。Meta广告收入383.2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1%。两家公司都表示,它们提供的生成式AI工具帮助广告主生成素材、精准投放,很好地降低了成本、优化了广告的效率。

当然,我认为谷歌Meta的广告增长跟中国企业大举出海有直接关系,尤其拼多多Shein正在海外疯狂营销,在谷歌搜索和meta的应用家族上大把砸钱。

反观国内,目前腾讯阿里均未提及AI对业绩的贡献。

阿里巴巴2025财年Q1(2024年4-6月)云收入为258.91亿元,比2024财年Q1仅仅增加了8亿元,增幅只有可怜的3%。而腾讯云收入在财报中尚未单列,其情况无从得知。

在广告业务方面,腾讯的增长比较突出。今年二季度腾讯网络广告同比增长了19%,整个上半年同比增长了22.65%,但主要靠视频号广告的拉动。

但我关注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微信朋友圈经常能刷到谷歌全球营销的广告,主要是针对中国的出海卖家,提供AI赋能营销服务。谷歌AI为了拓展客户,把广告打到了微信朋友圈,勉强也算腾讯广告业务在AI上的受益吧。

第二,如何向个人用户证明AI有付费价值?

跟企业争先恐后地拥抱AI相比,目前个人对AI的付费意愿没那么强。

过去两年,微软谷歌都在用AI全面改造现有产品。微软推出了copilot,在免费版本之外,还有每月20美元的Copilot收费服务。谷歌也推出了聊天机器人Gemini,包括每月26.9美元的Gemini advanced。

现在究竟有多少用户付费?微软在二季报中仅含糊地表示,Copilot客户数量环比增长了60%以上,谷歌更是对Gemini advanced用户只字不提。基本可以断定,两家的付费用户数还少得不值一提。

腾讯阿里也在用AI改造原有的产品,以腾讯为例,数字生态大会宣布混元大模型已在内部700个业务上落地应用,面向用户的产品包括腾讯文档、腾讯会议、微信读书,但目前尚无任何证据证明AI给这几个产品带来什么贡献。

从用户的角度来评价,坦白说,无论chatGPT\Gemini等美国聊天机器人,还是混元、通义、文心等国内诸多大模型,经历一年多的使用,我认为没有一个值得付费。并不是说这些大模型没用,而是因为它们并不能给我创造真正的价值。

作为一个写深度文章的科技博主,我现在主要用AI取代了搜索,查询和整理资料的确比以前效率更高。但在独立思考和产生有价值的观点上,AI起不了任何作用。

文章写好后需要配图片,AI生成的水平也是聊胜于无,还不如直接搜现成图片,我最近甚至把midjourney的订阅都取消了。

我还尝试让AI将一些数据生成图表,但有的AI完全不能理解我的意思,有的能生成简单的表格但数据从来都不准确,而且还需要放到其它软件中去转换格式,麻烦得很。

总体来说,我认为AI免费使用是不错,但还不值得付费,因为它距离创造价值的生产力工具还有相当的距离。

这是谷歌、微软正面临的问题,更是腾讯阿里的挑战。过去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服务都是免费,快速积累海量用户之后再靠流量变现,但AI服务的每一次使用都要支付昂贵的算力成本,完全免费的策略已经不太现实。

而要找到一个用户愿意持续付费的AI应用场景,无论腾讯还是阿里,恐怕都还需要很长时间的探索。

第三,AI时代的超级应用应该是什么样?

生成式AI刚兴起不久后,互联网界就意识到,生成式AI颠覆了人机交互的方式,势必颠覆现有的互联网应用。在2023年初,当时的阿里巴巴CEO张勇就提出,所有应用都值得用大模型重做一遍。钉钉总裁叶军也认为,AI带来的一个新趋势是,用户通过自然语言绕过APP的界面直接触达数据,未来很多APP将消失,只剩下一些超级APP。

AI时代的超级应用将是什么样子?超级应用微信和支付宝现在还都按兵不动,看不出有什么变化,或者加入什么AI元素。但据我的观察,腾讯和阿里都在新的应用上探索未来AI应用的产品形态。

腾讯在上半年推出的元宝越来越像个大杂烩,其主体功能是元宝聊天机器人,可用于搜索、文档总结、作图等。同时集合了各种细分领域的智能体,包括可画设计等工具类,长相思这种影视剧人物类,还有跟第三方公司合作的AI助手,看似很丰富,但又没什么用。

蚂蚁这次在外滩大会上也推出了三款AI应用,其中一款叫支小宝的已经上线。我下载试了一下,也是聊天机器人外加各种智能体,包括跟第三方公司合作的。

无论元宝还是支小宝,其产品思路都大同小异,就是将各种基于自己大模型的智能体集合在一起。在变现方向上,都是跟品牌方合作,为它们定制智能体。

比如在元宝上,腾讯和同程旅行合作了一个智能体,比如你问它去重庆两日游怎么安排,它在给你攻略时会把推荐景点的预约页面推给你,你可以直接下单购票。

而支小宝推出了东方航空的智能体,你可以叫它帮你查航班信息,给出的航班信息是可以直接下单支付的。可以理解为,腾讯、蚂蚁为这些公司定制了一个聊天机器人,扮演导购、客服的角色,为用户直接提供服务。

互联网界的担忧是不是已经成真,即未来用户直接通过AI就能完成交易,很多APP将因此消失。在我看来,也许这是趋势,但距离这一步还相当遥远。

从目前的用户体验感来说,无论元宝还是支小宝,都还像早期的实验品,毫无吸引力可言。在我眼中,它们可有可无,若不是为了追踪研究AI,甚至不值得浪费我宝贵的手机内存。

第四,硬件的统治力会越来越强吗?

昨天苹果推出了iPhone16,Apple  Intelligence 能帮你写邮件、生成表情,剪辑视频、归纳邮件内容等,基础的AI功能几乎都有了,而且基于手机本地更加安全。想想看,还有必要下载什么聊天机器人吗?

今年上半年我就提出一个思考,得操作系统者得天下。微软不仅把AI嵌入windows,还在pc上加入了copilot 快捷键;谷歌把Gemini植入了android,一些国产手机品牌在海外的产品也接入了Gemini;苹果推出了Apple  Intelligence,并向开发者开放了各种API接口。未来AI应用的标准是什么,游戏规则是什么样,大概率还是微软、苹果、谷歌这三家公司说了算。

由于苹果要对微信小游戏征收30%的苹果税,腾讯一直在和苹果谈判,至今还没有结果。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大小小的应用公司都生活在苹果、谷歌的阴影下,在AI时代它们的境况会更好还是更差?苹果和谷歌对开发者的政策将继续沿用老规矩,还是将重新建一套新规则?

苹果谷歌植入操作系统的一些AI功能除了在本地使用,也可以在第三方应用中调用,未来开发者是否还要向苹果谷歌交算力税?腾讯阿里这种自己拥有大模型的应用公司又会遇到什么问题?

有人会说,苹果和谷歌的AI肯定进入不了中国,不用担心。但别忘了,腾讯阿里都在出海,都把海外市场作为重要的增长动力。

这里必须提一下华为,华为是中国惟一一家同时拥有操作系统、硬件和大模型的公司,也是腾讯阿里绕不开的。事实上过去几年,腾讯多次与华为应用商店发生冲突,包括抗议华为向游戏抽取高达50%的分成、微信不愿意适配鸿蒙新系统。据了解,微信和华为鸿蒙也还在谈判中。

在我看来,在这个新旧时代交替的关口,腾讯阿里恐怕还有一个焦虑:如何与硬件巨头抗衡博弈,在未来的AI新秩序中争夺更大的话语权和生存空间?

高中生都在买的股票    英伟达不能承受之重

谷歌真的会被分拆吗?谁将从中受益?

马斯克站队特朗普将毁掉特斯拉?

苹果就是人工智能“荡妇”?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