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成了最大的“购物中心”

有个朋友,以前在抖音工作,后来出来创业,他告诉我“抖音已经成了最大的购物中心了”。他说的是流量的逻辑,只要你能拿到流量,就能转换成销售额,和传统的线下门店获客,是类似的。

抖音承载了最多的流量的获取和分发,就承载了所有的“门店”,就类似于最大的“购物中心”。

他这么解释,是因为我以前在商业地产行业工作,对这事有理解。这种解释,不仅可以用在抖音身上,以前的天猫,也是这么讲故事的。

但现在,我觉得用在美团身上,也很恰当,甚至更恰当。

电商可以有很多种细分品类,但有一种划分方法,叫“远景电商”和“近景电商”,主要取决于交易场景或者说发货场景,离你多远,或者说时效多块。如果说谁更像“购物中心”,那美团显然更像,美团的交易大多是发生在你所在城市的,就像我在成都生活,去逛购物中心,也不会飞到上海区逛恒隆。这种“近景电商”,也有种叫法,叫“即时零售”。

而且,现代人去购物中心,最大的需求,就是填饱肚子,那哪个平台上的餐饮商家最多呢?

最近我身边的投资圈,都被PDD的炸裂业绩+炸裂业绩会给炸了,但PDD就是有一种魔力,就是即使被管理层爆了金币,投资人还是会抚摸伤口,自我PUA,检验自己的本分程度和投资久期,是不是够跟得上伟大公司的脚步。

被PDD这个中概之王夺去市场目光之后,我被接下来几天发布的美团财报所吸引,但这个财报,从我身边的投资人朋友来看,关注度不高。

主要原因有几个:

1:想象空间不够大--跟Temu的星辰大海比起来,确实不够大,keeta出海也只是在HK站稳脚跟;

2:内卷继续--当全国的增速都在放缓,当餐饮企业遍地哀嚎,他们的增长显然更像是“刀口舔血”;

3:前有追兵后有堵截--饿了吗还没彻底缴械投降,抖音又虎视眈眈;

4:社会舆论风险--被困在算法里的骑手,以及餐饮老板的钱是不是都被美团给榨干了?

我仔细地看了财报,听了业绩会,大致有几个思考:

1:想象空间,其实不小--即时零售的市场空间,现在还远远没到顶。从我们熟悉的外卖,到多数人都用过的“美团买药”(有一天孩子高烧去医院,出来买药,发现药店虽然开门,但都只能通过美团买药下单),到后续的生活食杂和各类物品。电商的“多.快.好.省”,在另外几个维度,淘宝多多京东都在竞争,但在“快”这个维度,无出美团之右者;

2:增长的内生性,而非压榨--从拼好饭的快速增长,以及品牌餐饮卫星店的布局,让我们看到了更多新增的市场空间,这并非和线下餐饮去争利润,而是去帮助增收、提效;

3:竞争对手维度--经过近一年的试水,证明了管理B端、C端、骑手端等这一系列脏活累活,不是有流量就能做到的,有些公司的基因和能力,还真不容易攻破这护城河;

4:舆论风险--这事谁都说不准,你在这片土地做生意,就随时有可能被唾沫星压死。但当一个公司,提供给人们一种最终选项,,“大不了去送外卖~”“实在被裁了,就先送外卖过度一下”。

对了,去美团不仅是很多蓝领的托底选项,对于那些光鲜亮丽的投行金领们,他们也有很多去美团了,美团有个岗位叫“商分”。

你很难再去说,这样一个同时为蓝领和白领提供托底的公司,是没有社会价值的。

投资要选择的最佳点位,是寻求“赔率*胜率”最大值的交叉点。

时间拉回到半年前,当美团新业务巨亏+抖音虎视眈眈切未被证伪的时候,股价暴跌。回头看,那时的赔率很高,但胜率,看不清楚。现在是股价从底部翻了一倍,赔率降低,但是胜率也大大提升。如果算个账,现在看起来,仿佛更清晰。

虽然营商环境和经营难度,愈发增加,但过去的财报季,依旧可以看出很多优秀的企业,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是在逐步增强的。我更愿意相信,这是在经济周期的起伏当中,退潮之后方能见到的“真本领”,毕竟那些裸泳的、虚张声势的,已经被海水卷走了。泡泡玛特,安踏,腾讯,美团,万象生活,等等一些业绩很好的企业,且不论股价走势如何,但从经营层面,称得上“一如既往的优秀”。

从经营的层面来看,对于那些逆流而上的企业来说,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但是股价说不准啊,可能苦日子还在后头呢。

仅作为自己思考和记录,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