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纯电系列是成是败?分析突破点!不一样才是纯电

现在讨论新能源车,纯电似乎成了歪门邪道,混动才是正途,而且这种说法越来越被网民认可。一方面是最成功的品牌比亚迪、理想、华为,主打都是混动。另一方面是,理想纯电Mega第一款车滑铁卢、问界所有车型的纯电系列销量占比很小。比亚迪虽然纯电占比接近50%,但插混增长速度还是超过纯电,而且比亚迪纯电销量里包括了大量网约车。从这个角度看,纯电车型确实不受欢迎,以至于现在很多网友解释某款车卖不好的因素里,纯电成了一个很大的原因。

这个问题困扰最大的厂商,必然是理想。因为理想以混动起家,目前卖的绝大部分车型都是混动。但在接下来的一年,会有4-5款全新纯电车型上市,混动车型最多升级换代。意味着如果纯电产品失败,对理想来说会是战略级别的重大失败。所以纯电这一枪必须打响,产品层面销量必须真正有量。其它车企对于纯电车型,要么顺带卖一卖,像问界一样。要么一开始就只有纯电,已经接受过市场的暴击,比如小鹏、蔚来。唯独理想,即将进入一个多家车企都被暴击过的领域(Mega曲高和寡不算),能否突破非常关键。今天就来讨论一下,理想M系列,有没有可能卖好,以及怎么样才能卖好?

产品层面的问题,已经基本固定了,尽管现在还不知道细节,但应该都已经定型,能改动的部分已经不多。所以本质上今天的讨论,是基于几款确定的产品,来讨论如何卖好的问题。要讨论这个问题,当然要先看看市面上的情况。虽然绝大多数纯电车型销量都不怎么样,但还是有一些突出的产品,销量是非常不错的。

分析好这些产品,我们也就能从部分方面知道,卖得好的纯电都是什么样的。

先来看看销量榜,不加任何定语的总销量榜,有哪些纯电车。

排第1的就是一款纯电车,特斯拉Model Y。然后是排名第2的海鸥和第4的元Plus,再后面是排名第14的秦EV和第十六的埃安Y,排名第21的五菱MiniEV和第24的缤果,后面还有第27的埃安S以及第28的宋EV,第31和32分别是小米SU7和海豚。这些已经是整个中国市场,汽车销量前50名里,卖的最好的纯电车型了。我们简单分个类,一类是品质消费型的,20万以上,只有特斯拉Model Y和小米SU7;第二类是低端和入门实用性,像海鸥、海豚、MiniEV、缤果、元Plus以及宋EV;第三类是网约车类别,包含了秦EV、元Plus、埃安的两款车。当然我不排除有些用户,买了相应的车用途却不是我划分的范围,但大体上是不会有问题的。

我们今天不讨论网约车部分,所剩下的产品就分成了两端,一边叫极端实用性,一边叫情绪满足型,都可以归入这两个类别。我解释一下,极端实用性已经无需多说了,像海鸥海豚、miniEV和缤果,都是因为车型小巧,作为家里第二辆车或者通勤用车,是城市出行的最佳选择。对于这类产品,用户基本不会有太多产品力上的要求,只要外观讨巧、品牌过硬、价格合适就买了,不会有太多的纠结。对于元、宋EV来说,也是这个价位段,想要买一款纯电SUV为数不多的选择,如果要求是品牌有名和销量不差的话,几乎就是唯一选择。本质上这两款车都是满足用户入门需求的。

另一边我所谓的情绪满足性,且价格20万以上的纯电车,对于理想M系列的参考价值来说,可能更大。这个分类里只有两款车特斯拉Model Y和小米SU7。如果说这两款车有什么共同点的话,首先一个是都拥有极高的品牌知名度。都有一个明星般的创始人,当然这也是品牌知名度的副产品。其次是这两款车都不属于那种大众评价产品力的最佳产品,当然这是相较于像理想L7这样哪哪哪都让人很满意的产品而言。对于特斯拉Model Y来说,虽然最开始的底层技术是领先的,包括三电技术和智驾。但这车经过多年未更新后,已经在这方面偏落后了,而且智驾国内也无法使用。更重要的是,对于这个价位段的竞品来说,座舱内的配置和智能化体验,其实是有很多硬伤的。所以特斯拉Model Y抛开品牌因素,并不是最有竞争力的产品。小米SU7道理相通,虽然配置、技术都不错,但是对于大众普遍认知来说,轿车并不是很好的纯电形态,在空间和舒适性上都有非常大的妥协,所以也算不上是产品力最高的那一类。

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我最想讨论的一点,是特斯拉和小米这两款车,都提供了极高的情绪价值。特斯拉的情绪价值在于,它是新能源品牌里当仁不让的领先者标签,这个不仅仅消费者认,就算不关心车不买车的普通民众,也是高度认可。所以当有人买了一辆特斯拉时,小圈子里就会自动为其贴上一个先锋者的标签。这种标签是非常正面的,特别是在普通人大部分都还在开燃油车的阶段。买车的用户,也能从这种标签中,获得满足感与认同感。我说的是处在中国大地上的普通大众,而不是指生活在一线城市的精致人群。反观小米也是一样的,普遍的品牌认知度以及超强的外观造型,给车主输出了极高的情绪价值。这种情绪价值不仅体现在马路上的回头率,别人知道你买这款车,大概率都会真心多问几句。再叠加两款车虽然谈不上顶级,但也足够多的产品使用价值,共同造就了20万以上领先的纯电车型销量。

还有两款车值得关注,一个是性价比非常高,似乎在放血卖车的极氪001,最近几个月销量都在一万辆。以及拥有换电能力和高端品牌形象的蔚来ES6,7月销量也超过8000辆。这两款车都是他们各自品牌的绝对销量主力,也享受了各自品牌建设的最终好处。但这两个车的成功要素,都是其他品牌没法学的。极氪001的成功核心,就是在30万元左右的中高价位段,打出了绝对的性价比。但这对于一个高端品牌来说是致命的,而且最近的舆论风波,也说明这条路线有严重问题。蔚来的换电以及高价打造的品牌价值,更是其它品牌没法学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学的。至于这两品牌的其他产品,远远谈不上成功。

分析完现况,我们就有必要评估一下理想纯电M系列面临的市场格局。第一是同价位段卖得好的纯电车型并不多,月销5000辆以上的车型,仅有特斯拉Model Y、Model 3、小米SU7、极氪001、蔚来ES6、蔚来ET5系列。如果要严格划分价格,似乎理想M系列整体,都要比这些车型高一个档次。除了L6对等的纯电M6以外,可能M789车型的价格都在30万以上,可参考的标杆就更少了。而且很明显,我前面列出来的这几款车型,除了ES6比较中性,其它产品的用户都是偏年轻、偏个性、偏情绪价值取向的。理想M系列作为家庭用车,显然在群体上区别就很大,更是要去探索市场盲区了。

那有一个问题就很值得分析了,为什么除了相对适合年轻人群的目标产品,中高价位段纯电车型就是不好卖呢?到底是没有好的产品,还是有好的产品而客户不愿意购买呢?那些30多万混动车买得飞起的用户,怎么就不考虑一下同价位的纯电车型呢?首先一个问题是优质产品供给确实有限,要么就是硬伤过多。25万以上纯电产品,在品牌、产品力、定位合理、硬伤少这四个方面同时能做到的产品,屈指可数!随便举几个例子,像小鹏G9,空间小、品牌弱,虽然其他方面几乎完美;像阿维塔,品牌影响力弱、外观过于标新立异;传统品牌如大众、BBA或其他二线传统豪华品牌,产品力太弱;比亚迪高端纯电车型,智能化太弱、品牌也有点难以支撑。

关于纯电产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很多厂商生产纯电只是混动车型的一个附属产品,在这样一个只是纯电续航多一些、价格贵一些的情况下,凭什么要去花更多的钱买一款差不多的产品?当纯电车型没有体现出任何优势,甚至还有补能劣势,只是价格更贵一些的时候,真的没有理由说服客户放弃混动选择纯电。比如比亚迪的中高端纯电、比如问界的纯电系列,客户到底有啥理由去买一台更贵却没有更好的车?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那些只有纯电产品的品牌,但自家的纯电产品,和别家的混动产品相比,没有任何更多优势的时候,为什么买纯电呢?这就好比阿维塔11的客户,在看车的时候,会不会反问自己,我为什么不考虑理想L6?或者问界M7?所以当我们在说纯电车型不好卖的时候,我们是在说什么,我们自己清楚吗?

所以关于理想纯电M系列的重点就浮现出来了,当用户花了更多的钱后,到底获得了什么?简单来说,获得了大空间与全新的使用体验,甚至是全新使用场景。这个大空间,是由于去除增程器与油箱后,重新完全进行工业设计带来的。这种空间也是增程、纯电同平台车型所无法带来的。全新的空间布局,带来的就是全新的使用体验。全新的空间,也带来了使用场景的全新拓展。这一点我们在理想Mega车型身上是可以初见端倪的。大座椅、大空间、大车窗、大电视、大冰箱,给停车使用带来了非常丰富的想象力。这也是我一直非常强调和重视的,停车使用场景的突破。大的空间可以带来完全不一样的休息体验,或者娱乐体验等,是普通增程车型或者普通纯电车型完全无法比拟的。

如果理想M系列,由于工业设计的重新创造,能够在停车使用场景带来一些新的突破或者说明显差异,是能创造极高使用价值的,这一点同时会产生极高的情绪价值。虽然不知道最终产品形态,但是这一点如果能有所突破,且在营销的卖点打造上大书特书,着重宣传,一定会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本质上这些,才是区别于其它混动车型的核心差异与卖点。正因为如此,在外界看来最奇葩的理想M系列,最有可能创造纯电车型的新突破。因为它可能第一次给用户充足的理由,花更多钱买一款某些方面还略有劣势的产品。

当然以上问题,不是针对所有用户,但是必定适用于大多数用户。就像很多人当下买新能源车,前提条件是有安装充电桩条件,但这其实也不是完全必要的。如果没有安装条件,很多人倾向于混动,想着不会受制于补能,其实反而纯电车更适合,因为可以极大降低充电次数,而不是很多人想的纯用油。这就引出了第二个纯电车型不好卖的原因:观念。

这种观念分为几个层面,首先第一种当然是对于纯电车型的错误认知,比如电池寿命等。总认为电池寿命会小于车辆寿命,导致需要考虑更换电池的问题,于是不考虑纯电车型。这已经被证明是完全错误的,当下的在售纯电汽车,基本上电池寿命都是大于车辆寿命的。当然还有一些关于电动车安全性的担忧,这有一定合理性。第二种观念问题,还是里程焦虑,当然我并不否认某些里程焦虑是真实的,但绝大部分人的里程焦虑是虚无的。因为对于95%以上的人来说,单程驾驶超过400km的里程占比,应该不会高于5%。当然我没有数据证明,每个人的生活形态也有差异,但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去想一想,上一次需要单程驾驶400km以上是什么时候。我不是否认长途出行的需求,我只是想表达长途的需求,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如果不是频繁的有类似需要,偶尔一次途中补能,是完全可以接受的。第三种,就是次一级不合理观念,比如买纯电车必须有车位装充电桩等。现在的超快充,已经可以在买杯咖啡上个厕所的时间把电量充到80%,其实完全不用有这么多焦虑。当然我并不是完全否定这些观念的合理性,只是有时我们夸大了这种合理成分。或者换句话说,纯电车的独特优势,还没有让大部分人放弃他们心目中的担忧,哪怕这些担忧多数是毫无必要的。

所以同样站回到理想M系列的角度,想要卖好纯电,我觉得正确的方式一定不是吹嘘自己超充站有多少,也不是吹嘘自己充电速度有多快,更不是对这种担忧避而不谈。而是心平气和的,认认真真的去和客户摆事实讲道理。很多人觉得讲道理是不对的,那是因为在错误的时间以错误的方式讲道理。阶段已经变了,用车环境也变了,很多人已经充分体验了电车的优势、也多少意识到了那些虚无的担忧,已经有条件让潜在用户信服了。

理想M系列想要成功,一定要站在纯电最大的差异化角度,去突出使用优势、去突出重点场景。这不仅能凸显纯电的价值,更能凸显理想纯电产品的独特优势。不要试图去解释为什么能跑长途,而是要告诉用户,你真没有那么多长途需要跑,否则你再解释,能胜过增程的L系列吗?如果偶尔需要,也不用担心,我们还有大量的超充站和超快的充电体验。如果能把这两点讲好,再配合营销商上营造的产品使用向往感,给足想象中的情绪价值,M系列就能成。

理想M系列成功秘诀我总结成两句话:突出纯电车型因空间创新带来的场景想象,主动说服而不是被动解释市场的错误认知。甚至主动解释,我为什么造型如此奇葩,直白的告诉用户除了风阻考量,更重要的是让位于最佳使用空间,以及因此带来的独家独特体验。客户说你好丑!你好贵!你好莫名其妙!对不起,理想M系列,全球独家体验,别无分店,仅此一家,你确定不试试?除此以外,我智驾比人强、我补能比人强、我质量比人强、我安全比人强……而作为消费者的你,仅仅需要改变一点点的审美角度和一点点的错误认知,以上这些通通带走。

说到这里,又让我想起了Mega。理想一直致力于解释Mega能远行,充电不是问题,也在持续请KOC输出长途游记。但我们可以静下心想想,一家人六七个坐满、行李装满,单程超过400km的家庭出游,在整车的生命周期里,能有几次。如果不坐满,L9不是更好的选择吗?不要拿KOC说事,就去想想那些真正买Mega的用户。不用回答,我们内心会有自己的答案。如果解释不清楚这个问题,那用户如何去理解买Mega的独特价值。99.9%的时间都坐不满,为什么要去承受如此庞大的车身和不方便?难道就为了那十年内屈指可数的全家出行?再想想Mega的营销方向,是不是弄错了。

我相信这个社会绝大多数的用户,无论买哪个价位段产品,他们最重要的事情还是日常生活,他们最重要的使用体验还是日常场景。是上班日的半小时午休、是回家前的半小时独处、是咖啡馆很吵闹时的会议空间、是放学接娃的半小时动画时光、是炎炎夏日那一口冰镇可乐。没有人像那些网络KOC一样,没事天天在路上跑。这些才是普通人的用车场景,才是普通人的用车关切。真正的用户,不在网上也不在想象中,而就在每一个车企内部,就是那些每天正常上下班的员工们,去真诚的问问他们,车企大概率就不会定义错产品,也不会选错营销方向。

$理想汽车(LI)$ $理想汽车-W(02015)$

感谢 @小虎交易笔记 邀请。8月29日晚上6点我在《实盘面对面》(点击《实盘面对面》可直接预约直播)直播间和大家一起讨论:

# 理想财报符合预期!股价为何大跌?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5

  • 推荐
  • 最新
  • 木木哦
    ·10-10
    还是没讲清楚购买理想纯电车的理由。同样的钱为什么不买L系的混动呢?这也是我的疑问。
    回复
    举报
  • 混动确实在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但纯电车并不是歪门邪道
    回复
    举报
  • 大佬会加仓理想吗,跌这么多?
    回复
    举报
  • 今晚直播7点见
    回复
    举报
  • 这篇文章不错,转发给大家看看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