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视启动科创板IPO背后:深陷亏损魔咒 屡踩隐私红线

自2019年8月港股上市计划搁浅后,“AI四小龙”之一的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旷视”)上市传闻一直未停止。在昨天,靴子终于落地。

1月12日,北京证监局官网显示,旷视已于2020年9月与中信证券签署关于公开发行存托凭证并在科创板上市之辅导协议。

不出意外,这家2011年成立的AI公司,很快会迎来上市喜讯。作为中国最大的人脸识别身份验证解决方案供应商,旷视9年多来在明星资本追捧下一路高歌猛进,共完成7轮融资,总额超12亿美元,曾离“AI第一股”一步之遥。但如今来看,依图科技、云从科技都已抢先一步。加上旷视仍未摆脱巨额亏损魔咒,过去几年里频繁踩踏个人隐私红线,其上市之路和未来发展都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1

深陷亏损魔咒 盈利主要靠政府买单?

图片

自成立以来,旷视一直备受资本青睐,投资方一度包含蚂蚁金服、富士康、创新工场、启明创投、阿里巴巴中银投资、工银资管、阿布扎比投资局等明星资本。2019年5月,旷视D轮融资后估值已达40亿美元。但与高估值相反的是,旷视的烧钱速度十分惊人。

根据此前的招股书,旷视2016年至2019年上半年收入分别为6700万元、3.13亿元、14.27亿元、9.49亿元,但旷视增收不增利,同期净亏损金额分别为3.428亿元、7.59亿元、33.51亿元及52亿元,也就说,三年半时间里,旷视科技烧掉了百亿元。

彼时,对账面上的巨额亏损数字,旷视称主要是由于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变动及持续的研发投资。经调整后,公司2018年净利润为3220万元,2019年上半年净利润为3270万元。

但问题在于,旷视调整后的盈利并非真正的利润,更多像政府补贴带来的。2017年、2018年和2019年上半年,旷视拿到的政府补贴分为高达6330万元、9200万元和4470万元,远远高于其调整后的净利润。

而在收入结构上,旷视的买单方也主要是政府、事业单位等。招股书显示,旷视科技的收入来源于个人物联网、城市物联网和供应链物联网三大块。其中,城市物联网逐渐成为收入支柱,在2016年、2017年、2018年及2019年上半年分别占比27.5%、53.6%、74%和73%。而城市物联网,主要是安装监控摄像头等安防业务,也是AI企业比较扎堆的领域。

当然,从行业上看,亏损是AI行业的通病,旷视不是个例。拿依图科技来说,在AI领域长跑七年,2017年-2020年上半年净亏损分别高达11.68亿元、11.68亿元、36.47亿元和13.03亿元,三年半累积亏损高达72亿。

更重要的是,AI企业普遍面临研发成本高、商业落地难,长远来看亏损情况难以改变。而在巨额亏损难以逆转的情况下,市场和资本究竟会为这种巨额亏损的企业烧多久的钱,烧的钱又能带来多少实实在在的成果和利润,都要打个问号。

2

屡踩隐私红线 IPO头上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图片

众所周知,人工智能要想发展,离不开海量用户数据的支撑。但与大数据相伴的隐私泄露问题已成为舆论和监管的红线,一旦碰触,后果不堪设想。而作为一家知名的AI企业,旷视却在上市关口在隐私问题上多次栽跟头。

去年9月12日,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在公开演讲时便捅到了“隐私”马蜂窝,称“曾帮助旷视科技寻找合作伙伴,包括美图、蚂蚁金服,让他们拿到了大量人脸数据”。

言论一出,因涉及到旷视、蚂蚁等头部公司,又牵扯到舆论敏感点个人隐私保护问题,立即引发了市场对涉事方的滔天舆论声讨。随后,涉事企业先后做出否认,李开复也对其“口误”进行道歉。

但涉事三方回应之后,未能打消人们对于隐私安全的担忧,更对旷视科技声称的“不收集用户信息”表示质疑。网友称,“不主动收集用户信息,但是不授权就不给用APP”,“不知道动机是什么,但你说不收集用户信息我不信”等等。

而这已不是旷视科技第一次卷入“隐私”风波。2019年8月,旷视还因其起家的人脸识别业务遭受隐私质疑。当年,其开发的教室人脸识别系统在南京一所高校开始试水,除了人脸识别门禁、刷脸自动考勤打卡等技术之外,学生进入教室后,通过摄像头,系统会自动分析并呈现学生姓名、学号、出勤率等信息。不仅如此,学生在课堂上举手、发呆、听讲、睡觉等数据也会被记录,甚至是学生的面部表情也会被分析。

相关视频曝光后,“涉嫌侵犯学生隐私”立刻成为旷视科技这一新产品的标签,也引发了网友的声讨。彼时,旷视科技方面回应表示,网传课堂行为分析只是概念演示,但旷视科技也给公众留下了“侵犯隐私成性”的负面印象。

更有意思的是,在去年疫情期间,旷视被传申请了1亿元“抗疫专用贷款”,用于开发戴口罩人脸识别相关技术。戴上口罩还能进行人脸识别,再次引发了用户对于人脸数据泄露的不安。尽管后来旷视科技再次回应称,研发的是测温系统,但同样未能平息用户疑虑。

对于旷视科技来说,隐私安全问题就像悬在IPO之路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稍有不慎就会触及雷区。对数据隐私保护不当,不仅会增加IPO的不确定性因素,还将直接增添公众对其产品合规性和发展前景的质疑。

3

创世团队提前套现、多家股东退出 上市前景几何

图片

截止目前,“AI四小龙”中依图、云从、旷视三家均开启了创业板上市之路,依图进展最快,行业似乎迎来“收获期”。

但实际情况是,AI已经进入“挤泡沫”阶段。2019年被公认为人工智能行业的分水岭,风口过后,资本市场已经趋于理性,对存在营收低、风险高、周期长、未来发展不确定性极高的人工智能企业热度降低、估值下降。

同时,这些独角兽们面临的压力也十分巨大。互联网巨头也就开始亲自试水AI行业,势必增加旷视科技们在场景拓展、业务发展上的变数,进而影响营业收入和资本市场估值。

而就在D轮融资后,旷视被曝出多家明星资本集体退出。根据企查查信息,2019年5月16日,北京纳远明志信息技术征询有限公司、天津遐想之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北京贝眉鸿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云鑫投资经管有限公司纷纷退出,涉及到的投资方主要是蚂蚁金服、联想和创新工场。

尽管旷视辟谣称是工商信息正常调整,但根据业内人士爆料,人工智能领域一独角兽公司涉嫌购买营收数据,被投资方们看破,才导致几家公司纷纷退出。该爆料情况与旷视的企业信息变更的表现基本吻合。

无论真相如何,多家明星股东的退出,都增加了市场对人工智能这个行业的疑问。在巨额亏损、隐私旋涡之下,旷视们能否继续讲好人工智能故事,证明这个行业的价值所在?上市后又能否为股东和股民带来增长前景?我们很难判断。

一个鲜明的例子是已经在科创板上市的寒武纪。尽管研发实力强、市场地位有目共睹、市值一度超千亿1100亿元。但如今,寒武纪股价一路下跌,发稿前为150.70元,市值蒸发500亿元仅剩602.95亿元,缩水45%。

但另一边的真相是,投身AI行业多年,旷视的创始人和部分资本在这场“无限游戏”里是不亏的。根据招股书,2018年,旷视融资获得资金34.51亿元,其中7.35亿元用于回购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3.8亿元用于回购普通股。也就是说,其创始团队已经套现3.8亿元,部分资本也已小赚几个亿。

*声明:金融观察团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构成任何建议。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1

  • 推荐
  • 最新
  • 安赛蜜
    ·2021-04-01
    善意的发言带来善意的回音,你是托?
    回复
    举报
  • wh快乐投资
    ·2022-10-17
    [微笑]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