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母语’一样说英语?最重要一点别忘了
我太太是英语教育专业毕业。大概是我见过中国人中英语说的最好的。她看我笔耕不辍,也一时兴起写了篇长文,谈谈她对英语学习的看法。原本只是私下发发了事,但我觉得说的非常好,放上来让更多人看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前两天有朋友抱怨孩子去的英文机构教学不行,回家还得靠他自己费力讲解一个个语言点。我建议不用多解释,而要增加input输入。但是朋友并不信服。为了能有更令人信服的理论依据,我特地看了一下双语教育和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之泰斗Stephen Krashen的最新研究成果,觉得意义非凡,值得与所有想要孩子学好英语的家长,以及自己想学好外语的朋友们分享。
也许每一个在看这篇文章的人一想到英语课,首先冒出来的是背单词记语法,老师在课堂上就一篇课文逐字逐句翻译解释,极其乏味的画面。这其实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外语教学方法,早已被学术界否定淘汰。Krashen教授提出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首先区分learning “学得”与acquiring “习得”,前者是有意识的学习,像学习物理定理一般;后者是潜意识的获取,是个不知不觉的过程。过去的学者研究认为只有青春期前的儿童具备习得语言的能力,即著名的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成年人只能依靠有意识的学习。但最新的研究基本推翻了这个假说,现在普遍共识是,无论年龄都有习得能力,而外语达到流利水平,主要依靠的是acquisition,发生在潜意识中的习得。是习得的语言使你掌握语法词汇,而不是过去人们相信的“只有掌握了语法词汇你才会这门语言”。
那么我们如何习得语言呢?说起来很简单:we acquire language when we understand it.(当你理解了,你就习得了。) Krashen教授认为最核心的要素是能让学生理解的、内容有趣的、语言丰富的持续输入,他称之为optimal input. 输入包括听和读,只有输入才能提高语言水平,而不是输出,即说和写。因此应该允许学生有一个silent period, 直到本人自愿开口表达。
Krashen教授特别强调阅读的力量,他认为应该提供大量简单易读的文本供学生选择,这个方法叫做Guided Self-Selected Reading 。只有在看过大量简单的读物之后,学生才可能更进一步去读真正的原版外语书籍authentic books,成为这门语言的流利使用者。这方面英语学习者有很大优势,因为分阶段读物已非常发达,比如像下图这样配有大图和简单句子的书,在我家孩子的教室里大概有几百本。
再比如下图的大象小猪系列,故事令人捧腹,语言简单并重复同样的结构,非常适合阅读入门。同样我想教他们中文,就很难找到类似的读物。
我自己的经历和观察也验证了Krashen 教授的研究成果,若要细说又是另一篇长文。总之最新的研究表明,第二语言习得和母语习得的规律是一样的。这里我想到一个国内朋友的有趣实验,他自打儿子出生起就坚持跟他讲英文,如今儿子五岁,没有去过英文机构,也掌握了基本英文会话。显然英文不是他的母语,但他学会说英文的过程与母语无异。
知道这些理论知识对我们有什么实质帮助呢?首先,我们再次确定,想要学好英文,单靠学校英文课是不可能的,因为传统课堂仍然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不提供Optimal Input. 如果说背单词记语法能让你成为英文流利使用者,那么熟练掌握单词语法的英文老师们应当是出色的英文使用者,但是实际上有几个英文老师能够看英文电影脱离字幕,读英文报纸书籍毫无困难呢?十几年前在纽约我曾给本地电影协会与中国英语老师的交流活动当过翻译,老师们来自上海的中学和大学,我相信他们的词汇语法并不比我差(至少不会差很多),但他们并不能真正使用英文。
其次,这些理论知识能帮助我们挑选靠谱的机构,那些一上来就保证迅速会说会写的,不提供大量简单有趣的学习内容的都不用考虑了。当然,即使是能够提供optimal input的机构,除非你每天送娃去上课,不然input的量不够也很难看到进步。此时如果你想帮助孩子,需要做的不是逐字逐句解释语言点,而是在家里也准备足够多的optimal input,保证每天都有持续的输入。
最后必须提一下Krashen教授的另一个研究成果:紧张和焦虑会严重阻碍语言习得。学校的氛围我们没法改变,但我们能尽量营造一个平和积极的语言习得的家庭环境。
全文完。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