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次热搜冲击,为何Manner的高薪压不住员工的火气?

“你投诉我啊!”一句话喊出店员的崩溃。

从6月20日开始,因“咖啡师情绪失控向顾客泼咖啡粉”、“咖啡师和催单顾客发生肢体冲突”、“咖啡师与顾客互扇耳光”等事件,Manner咖啡短短几天内已经上了40次热搜。

图源:网传视频截图

Manner随后的公开致歉,在稿件几句公关套话的背后,显然是品牌及创始人没有意识到根本的问题,因为旗下的员工均表示不会对公司的改变抱有期待。

图源:Manner官微

我们注意到,从员工薪资来看,Manner的薪水在行业内处于偏高位置。以北京Manner为例,员工的月最低工作时长为167小时,入职薪资是6500元/月,以此推算其时薪约为39元/时,高于北京瑞幸招聘App介绍的30元/时。

一位Manner南京的女咖啡师表示,本地连锁店或私人店的员工工资普遍在4500元-4800元/月,其在Manner入职薪资为5850元/月。对比之下,Manner薪水明显更高。

为何在高薪下,Manner却出现接二连三的恶劣事件呢?

01

Manner第一家门店地处上海市中心,一条街上聚集四五十家咖啡店,当时在咖啡市场已经非常卷的环境里,Manner咖啡选择使用半自动咖啡机,需要咖啡师手工完成制作。而商业咖啡的代表星巴克、瑞幸,大多使用的是全自动咖啡机。

全自动咖啡机和半自动咖啡机的区别在于,半自动咖啡机能制作口感更好的咖啡,但也更考验咖啡师的水平。

也就是说,Manner更强调品质,直接对标独立咖啡馆,但价格又可以和瑞幸竞争,瑞幸的咖啡原来12-15元一杯,而Manner的咖啡价格区间是18-20元,按最低值算,一杯只贵了三块钱。不过Manner的调性要比瑞幸好多了,在上海,你拿杯Manner,人家觉得你是有点咖啡品位的,你拿杯瑞幸,人家觉得你单纯想省钱。

这样的高性价比和品牌差异化很快受到资本青睐,在资本注入后,Manner从2019年开始走上闪电拓店的道路,一年间在上海落地了50家门店。

图源:Manner官微

2023年10月,Manner宣布落地了第1000家门店。千店以上规模的,现在只有Manner还在用半自动咖啡机,非常罕见。除了Manner,目前还在用半自动的知名连锁品牌,只有Costa。

快速的扩张,规模和效率都让Manner“变味”了。最初以精品咖啡的定位Manner自己可能也没想到,从此次曝光的冲突视频看,引发消费者与员工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等候时间过长。但精品咖啡不就是需要长时间等待吗?

02

回看整个咖啡行业在我国的发展,从2008北京奥运会以后开始高速发展。到2012年前后,整个市场开始成型,当时也是星巴克最好的时候,还会谈论星巴克卖得贵,那时星巴克对咖啡也有定价权,一旦宣布涨价,媒体要当作个事儿去报道。

图源:《穿普拉达的女王》剧照

但瑞幸一来,首先它把门店规模缩小了,又大量应用数字化方式来营运和管理,减少门店基层管理人员,虽然总部IT人员增加了,但成本还是降低了,定价自然能降低。瑞幸把价格打到15块左右,一下子整个资本市场开始高度关注咖啡赛道,中国自创品牌开始在资本加持下快速发展。不管是市场表现,还是资本的热情,在咖啡行业都是史无前例的。

“后来者”库迪咖啡开始的价格战则更令人瞠目,一杯咖啡甚至能卖到9块9!用一杯拿铁举例,原料成本在6块,剩下4块是毛利,不去算水电、房租、人工和设备折旧,40%的毛利率也是远远不够的,餐饮行业毛利都要做到60%-70%的毛利,净利才能保本。所以瑞幸和库迪,一定要跑量,要多开店,才能形成规模效应。另外现在都做线上营销,花在投流上的成本,也要有足够多的门店去承接。

图源:Manner官微

在这样的恶性竞争下,其他品牌的生存空间直接被压缩了,为了增加总营收,只能扩大开店的数量,但为了降本增利,又要从人工成本下手。这就说明了为何manner明明是高薪,却压力非常大。

根据“有意思报告”的走访得知,以北京环宇荟门店为例,晚上19:50只有一名店员在岗,一个人要负责点单、收银、制作、打包、出餐等多项工作。虽然晚上点单人数不算多,但同一商场的瑞幸和星巴克,则分别有3位和2位店员。

Manner一般会根据业绩安排门店店员,如果门店日均营业额5500元-7000元(约400杯咖啡),配两名店员上早晚班,每人月工时都会超额。“低于这个营业额的就只配一个人了。”如果一个店的日营业额上限目标是5000元,那么以Manner单杯价格在15元左右计算,该店一个员工一天最多要做333杯咖啡。同时还需要完成上述所有工作,粗略计算一下,在工作中丝毫不停歇的情况下,平均需要2.7分钟制作一杯咖啡的制作。

且在营业时间之外,Manner后台小程序并不会关闭。也就是说一个员工,可能连基本的上厕所时间都没有,这谁能不疯啊?更别说投诉累计三次,直接辞退,这样的考核之下,员工的心理压力瞬间激增。

不难看出,店员顾客之间的恶性事件只是表面,而深层次是国内咖啡连锁的无序竞争。在我们理所当然“薅羊毛”时,背后的“羊毛”未必是你想象的资本,也可能是不堪重负的员工。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