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不错,转发给大家看看

理想汽车第一产品线总裁汤靖内部信全文

@新能源Bot
各位理想汽车的伙伴, 大家好,我是理想汽车第一产品线负责人汤靖。 今天,我们正式达成了第80万台的交付,成为中国新势力首个达成这一里程碑的品牌。 时间过得飞快,两年前的今天,刚好是我们发布理想L9的日子,一切仿佛就在昨天。还记得当时,李想说:“这就是我自己真正想要的一辆旗舰级全尺寸SUV。过去,无论我花多少钱,都买不到这样满足家庭需求的智能旗舰产品。” 既然买不到,那我们就自己造一台! 坦率地说,在理想ONE上,我们是留有一些遗憾的,但这些遗憾,我们都在理想L9上逐一弥补了回来。二胎家庭、SUV、6座,这些都是我们在理想ONE时期从0到1积累下来的优势,在理想L9身上,我们将它们逐一放大,并且不断去反问自己,一家人在移动的家里,到底需要什么,追求什么?于是,最终交付给用户的理想L9,各类旗舰级配置全部配齐,各种行业顶尖的工艺全部上车,真正成为了一款定义时代、引领家庭用车未来发展的现象级产品,不仅引领了后续理想L系列的发展,也引发了家用车市场各大品牌的争先效仿。 现在回过来看,打造理想L9,对我们而言,实际上带来了三方面的价值。 首先,是品牌的价值。理想ONE作为一款30万级别的产品,如果我们第二款产品,是它的平替或者更便宜,我们的品牌价值很可能也就暂时止步于此。但我们却推出了比理想ONE明显更高一个级别的产品,让我们的品牌价值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其次,是平台化价值。过去,主机厂造车很大程度依赖一级供应商,但想要把产品造好、造到极致,就必须像苹果一样,拥有平台化的能力。同时,我们也认为最新的平台,必须有一个更高的旗舰产品来支撑。因此,无论是我们的增程平台、基于 NVIDIA 双 Orin-X芯片的智能驾驶平台都自理想L9起,开启了全栈自研。同时,我们也构建起了以高通骁龙8155芯片为核心的智能座舱平台。正是基于平台化的实力,我们才在理想L9成功后,快速推出了理想L8、理想L7、理想L6等系列产品,满足不同家庭的细分需求。 最后,是“跨圈”的用户价值。当时,很多人问我们,为何理想要打造全尺寸SUV,进军这样一个“小众”的市场。但在我们眼里,我们从不认为全尺寸 SUV没有需求,而是它们卖的太贵。全尺寸 SUV在海外的定价一般7-8万美金,销量也很大,但在国内动辄上百万的售价让它们很难成为主流。随着理想L9将它的价格区间,从百万级拉回到了40万级,市场快速出现了“跨圈效应”,既有揽胜、库里南、奔驰S、宝马7系、埃尔法车主来选择理想L9,也有宝马3系、宝马X3车主升级成为理想L9车主,这就是它的用户“跨圈效应”所带来的。 作为当时理想L9的研发项目平台总监,今天的第一产品线负责人,我看着它从一张张草图、一个个零部件逐步成长起来,在一次次的技术突破下越变越好。理想L9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我对它的感情非常之深。 那几年里,团队里的每个人都跟随着理想L9而快速成长,大家都践行着“超越用户的需求,创造让自己自豪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理念。我们每个人,都在拼尽十二分的努力,去打造一台自己也想买、也会买的车。 在理想L9研发过程中的细节思考,其实非常多。 总有人跟我说,“老汤,虽然行业目前都没能解决,但我们想再试试,因为我们坚信这样对用户会更好。”每次最后,也还是他们,兴奋地像个孩子一样,“成了!我们搞出来了!” 在理想汽车,从来不是我们能做到什么就给用户什么,也不仅仅是用户需要什么我们就做到什么,我们要不断去超越用户的需求。有时,我提出来的需求也好,其他管理层提出来的需求也罢,甚至是李想提出的需求,团队里的伙伴经常会表示这些都还不够,要想真正超越用户需要,我们必须要设定更高的目标,做到更好。 正是在这样的信念和努力下,我们成功让理想L9实现了无数个“第一次”。当最终,我们把一款无限趋近完美的产品呈现在用户面前时,用户惊讶地发现,“这才是我想要的产品和服务”。 1.在理想L9发布之前,没有任何混合动力或者增程车能长这个样子。 我们不仅仅为理想L9首创了无瑕的星环大灯,并以此成为理想汽车标志性的造型设计,还第一次取消了中网,给增程车带来了完全电动化的全新设计思路。为了不让这样的造型影响到增程器的散热效果,造型、外饰、热管理、内饰、碰撞、NVH、整车控制等团队的伙伴们一直奋战在一起,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行业难题,才让这样一个划时代的造型成功上车,自此开启了增程车无中网的设计风潮。 我们的这种敢想敢干的勇气,让我们的对手都赞叹,他们想干但不敢干的事儿,理想团队做到了——第一次把增程车的进气口做成了电车的形式。也正是因为我们的成功,越来越多做增程的品牌,至今都在不断“借鉴”我们的方案。 2.在理想L9发布之前,鲜有40多万的车标配百万级豪车才有的空气悬架。 购车预算40余万的用户,当时基本都未曾接触甚至了解过空气悬架和CDC减振器,但我们就是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中国家庭用户享受到百万豪车才有的顶级舒适。 但这样的决定,也意味着巨大的挑战。在理想L9立项之初,国内空簧供应商还不具备量产经验。 因此,我们也优先选择了国际知名供应商来进行合作。但彼时还处于起步阶段的理想汽车,很难让这些海外供应商相信我们提出的1万台/月的预期,产能远远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 要放弃么?答案是否定的。通过大量的筛选,我们找到了国内更具潜力的供应商来联合开发。我清晰地记得,为了能确保空气悬架顺利上车,保证质量和产能爬坡,我们大批研发、采购、质量伙伴,那段时间恨不得吃住都在供应商的产线上,上气室、囊皮、活塞等关键子零件产能建设,也都是伙伴们一次次去走访分供方,去协助供应商实现。供应商也在我们使命必达的带动下,立下了“军令状”,至今都摆在他们总经理办公室的书架上。 所有的心血,换来的是理想L9远超用户想象的优秀底盘体验。媒体在首次试驾时,韩路说,“这不像四五十万的车,像更贵的车。”肉呆大魔王甚至说,“我怀疑你们是不是找了假的BBA来对比试驾”。 3.在理想L9发布之前,从没有人想过冰箱、彩电、大沙发跟车有什么关系。 当时,几乎所有的新能源品牌都还在卷速度、操稳,压根没有人想过“冰箱、彩电、大沙发”这些家庭必备的舒适性配置,跟车有什么关联。但理想L9,我们希望它能成为用户家的延伸,每次出门都想“带上”它,在旅途中舒舒服服,在无聊时看看电视,炎炎夏日随时给孩子拿一瓶冰镇饮料。 这些“家电”听起来简单,但是真的要上到车上,背后的挑战同样巨大。 先说冰箱。当初,李想提出要做冰箱时,我第一感觉是反对的,因为那时候车载冰箱都是放香槟,形式大于意义,与我们的价值理念不符。但当想清楚冷暖冰箱对用户的价值,不管是夏日露营时的冰可乐,还是宝宝出门的温奶器,我们就不再犹豫。当时,除部分进口超豪华品牌会选配压缩机冰箱外,半导体车载冰箱更为常见,但其较差的制冷效率与控温能力,让消费者望而却 步,这让我们在研发之初,就坚决选择制冷温度更低,效率更高的压缩机冰箱,压缩机更是选用此品类全球知名品牌的最新款压缩机,成本也更高。 行业里没什么人这么干过,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尤其是压缩机工作时的噪音让我们一度怀疑让冰箱上车这个想法可能不成立。但最后,我们集合了我们的NVH专家、空调压缩机专家、驱动电机专家等等,和内饰专家共同攻克了冰箱的NVH的问题,让理想L9第一次把压缩机冰箱放到了前后排都能触手可及的扶手箱区域。后来,供应商接到了很多主机厂的电话,诉求都很统一,“我们也要冰箱,就L9那个!” 再来聊聊理想L9上横空出世的“五屏交互”。我们在理想ONE上解决了副驾气囊点爆的难题,首次在行业内实现了副驾三连屏方案,而在理想L9上,为了给用户带来更好的观影体验,我们挑战了更大的15.7寸的副驾屏幕,并且屏幕高度显著高出仪表台,这在行业里又是一个创举。多亏了总布置、碰撞、内饰、屏幕各个团队工程师们的努力,我们才再一次创造了奇迹。 后排的屏幕到底要布置在车顶,还是椅背上?我们坚持一定要放在车顶上,让全家人一起来看,并且还要占用尽可能少的车顶的空间,让天窗尽可能大。市面上的二排屏布置,有的干脆放弃了平整,直接交出一个大鼓包的答案,有的则是屏幕太小,观看效果不佳,也有的直接需要手动翻折。当时连李想都说,实在不行,也可以接受二排屏幕手动翻折方案,但我们的工程师们坚决不接受,“这对用户而言不够友好,我们再困难也要实现电动折叠。”最终,理想L9的后舱娱乐屏达到了我们心目中最理想的效果,不仅采用了车规级OLED屏幕,尺寸大至15.7英寸,分办率达到了3K级别,屏幕电动折叠起来后,顶棚依旧平整。 再比如,当市场几乎所有车企都在以欧美人的标准来研究人体工学时,理想汽车是第一家采用中国人体模型做为座椅的输入,开发出更适合中国人的舒适性座椅。我们自研开发出适合中国人体的舒适性模型的软件,通过优化参数,达成舒适性座椅的目标;同时,通过对座椅骨架、发泡、面套的不断优化调整,我们让理想L9拥有了业内最符合中国人体工学的舒适性座椅,把基础舒适性拉满。不止于此,加热、通风、SPA级十六点按摩、腿托,座椅上样样我们都要最好的。通过我们对用户需求、产品定义的深度理解,理想汽车拥有最舒服“大沙发”的这个标签,已经刻在了用户的心里。 4.在理想L9发布之前,没有多少人相信我们有能力全面自研智驾、智能空间。 理想L9的算力、传感器再加上激光雷达,在硬件方面我们直接堆满,打造了出业界领先的算力平台。因此,许多在理想ONE上我们很难去施展的智驾想法,都在理想L9上得以实现。在理想L9上,我们取消了角毫米波雷达,用车身周围的几个摄像头来替代角毫米波雷达要做的事情,这在当时,技术难度和风险非常大,但现在来看,我们的选择都非常正确。 当时,伴随理想L9的研发,我们还升级了技术架构。之前采用的架构还是传统的2D、3D视觉感知的方式,当我们标配 NVIDIA 双 Orin-X芯片,有了充足的算力,才引入了当时非常新的BEV+Occupancy的架构。这一架构当时只有特斯拉和小鹏这么做过,国内只有小鹏去这样“冒险”,但我们勇敢去尝试,并做成,奠定了我们智能驾驶步入国内第二梯队的基础。 而在智能座舱方面,我们时刻聚焦用户体验,用创新的技术为车主带来极致而细腻的体验感受。 除了前面提到的五屏交互,我们还创造了三维立体交互,行业首发6颗分布式麦克风,加上3DToF摄像头,座舱听得准,看得清,用户指哪里,控哪里。我们的任务大师,首创了分享码,让用户能几乎无门槛的快捷定义和分享车辆功能,当前任务大师每天执行近2000万次,“软件定义车”走进现实。我们还是全球首个发布车载大模型的车企,我们自研的理想同学 Mind GPT 不仅性能强大,而且和用车场景深度融合,让用户直接享受到大模型带的巨大体验提升。我们还在持续加大投入,深挖用户场景,我们期望有一天AI理想同学能真正成为家庭的一员,陪伴家庭的成长。 同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不止理想L9,理想汽车的每台车,都是我们拼尽全力的结果。 一毫米、一条缝、一丝异响、一点气味、一次用户主观的感受,我们都拼了命地去在意。因为,这是用户们移动的家,是我们为自己家人和身边朋友打造的家,是承载着我们每个人无数心血与期盼的家,我们必须穷尽所有的可能,去扩大幸福的边界。 也正是这样持之以恒的付出,在今天,让我们的产品收获了80万家庭用户的信任与喜爱。接下来,我们还要在一起,继续拼尽全力,为更多用户,创造更大的幸福! 80万台,只是市场给我们的一个小小的“奖励”。我们用46个月达成了第50万台交付,仅过去不到9个月我们就完成了第80万台交付。我相信,第100万台的交付会到来得更快!让我们共同期待 $理想汽车(LI)$ $理想汽车-W(02015)$ 第一产品线:汤靖
理想汽车第一产品线总裁汤靖内部信全文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