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子品牌Mona,也许是小鹏的翻身仗,科技平权的意义非常大!

要理解为什么小鹏在代号Mona的新车系身上有机会翻身,就需要了解小鹏汽车为什么现在会拉胯。作为一个曾经最讨厌小鹏的人,也作为一个当下小鹏汽车的车主,我想对这个问题我是有发言权的。今天内容先分析小鹏汽车到底做错了些什么,导致最初的头部新势力到现在销量拉胯,然后再分析为啥这么拉胯了还能活着还能让大众集团重金投资并在电动车上真正深度合作?

今天的视频会非常有价值,因为我不仅仅说Mona的产品与技术,更多的其实是讨论当下汽车消费市场的一块巨大蓝海,以及其中嗷嗷待哺的这部分消费者。详细解释小鹏这个新车系的重要性,以及分析一下为什么小鹏很有可能在这里实现真正的突破。这对于汽车消费市场和汽车消费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技术革命最壮丽的篇章,就是让越来越多的人在技术红利的覆盖下,过上了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是小圈子的自high与满足。

看到本视频的各位观众,不知道你们是否清楚:目前新能源车销量比较头部的三个新势力品牌理想、问界、极氪都明确说过,自己不会造20万以下的车。他们的主要理由,是认为20万以下的产品,在成本上无法满足他们心目中的一辆好车标准。这种想法,我认为多少有点汽车精英主义了。我们今天来聊一聊小鹏汽车即将发布的新系列车型,内部代号Mona,这个系列(或者子品牌)的车也许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平权。从而将真正领先的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电驱电气架构带到入门级电动车身上,这是一件意义非常重大的事。某种程度上,可能也是小鹏汽车逆风翻盘的最大机会。

以前我是最讨厌小鹏的人,曾经说开小鹏的都是**,居然会买这种车,那还是在P7发布没多久的时候。后来自己却成为了车主。不喜欢小鹏,一方面是因为像G3这种车,油改电产品、质量也不太行,拿出来卖实在对不起用户和小鹏品牌自己。第二是因为当年由于P7的外观和车型竞争极少导致的成功,何小鹏吹得像是企业能力多么强。第三是企业内部管理非常混乱,一手好牌打的稀碎。曾经的小鹏、威马、蔚来都是市场和资本市场非常看好的公司,却被理想异军突起超越,前三者中威马已经倒闭了,小鹏和蔚来直到今天活得都非常艰难。G9发布前媒体人无不看好,我个人还专门做了视频预测必失败,后来确实滑铁卢了。真正让我转变看法的是小鹏G6,发布前我就感受到了这款产品的竞争力,以及非常务实的定位,是一台真正拿出态度的好产品。可惜的是由于并不太受欢迎的外观、非常**的产能爬坡过程、以及品控问题,把最高峰时月销接近一万的G6车型,拉到现在只剩两千台的销量,实在非常可惜。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市场竞争太激烈,各品牌新车、升级车型都非常有竞争力。每个车企的产品,基本只有一次出牌的机会。

再一个问题,是小鹏是个非常偏科的选手。小鹏确实在自动驾驶和其它技术领域比较重视,包括铝压铸技术也是投入最多应用最早。但小鹏汽车在产品定义、生产管理、渠道建设、市场营销方面,都非常非常差。一直以来的产品,除了最近的X9和G6,在产品定义上的硬伤都非常多,很多都莫名其妙。生产管理主要是指品控与产能爬坡速度,这两个点几乎是毁掉G6前途的核心原因,造成非常不好的网络口碑,错失了最有力的竞争时点。渠道建设方面,我可以毫不怀疑的说,小鹏的门店建设直到今天,都是头部新势力里最差的。销售的专业性以及服务态度是我见过最**的,我不仅看网上这么说,而且亲自感受完全一致。企业的外在问题,本质都是内在问题的结果,所以我们对小鹏曾经的内部情况,还是可以窥见一斑的。好在近一年也在大刀阔斧的变革,后续我们再看看结果。

在自动驾驶领域重视的非常早,很多功能都是第一做出来并上车。国内车企中最先推出高速领航和城区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包括停车场代客泊车等功能也是第一个推出。当下最火热的端到端大模型智能驾驶,也是小鹏在5月20日第一个全量推送给用户。电子电气架构方面也是很愿意投入的,作为国内最早量产800V架构车型的企业,可以说还是有些追求。包括在铝压铸技术上的应用,小鹏也非常主动和激进。电子架构也就是整车的控制逻辑与结构上,也是持续领先行业,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

一半的小鹏对技术很有追求,另一半的小鹏对产品对市场对企业经营明显用心不足。这是直到今天,小鹏汽车依然没有真正走出困境的原因。无论我说它如何好,无论何小鹏自己再怎么吹嘘,也许大家都不相信。但是有一点是不可忽视的,就是大众集团对于小鹏的战略投资,更重要的是在电动化产品上非常非常深入的合作,甚至直接采用了小鹏的整车平台以及智能化技术来打造新车,这是谁都辩驳不了的全球行业领先者对小鹏汽车的认可。

聊回今天的重点Mona,这本来是小鹏汽车的子品牌,主打20万以内车型,第一款车可能价格就在15万元附近。Mona这第一款车是小鹏与滴滴合作后承接了滴滴造车项目后改造出来的。所以速度非常快,改造投入也不多。今天聊的重点,并不是这款车本身如何,因为目前也没有披露太多信息。我最想聊的,是第一次有一家智能化头部车企,把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的顶级体验(当下),带到15万价位的汽车身上,这个意义是非常重大的。通常我们很容易听到两种观点,一种是基于车企的视角,说20万以下的车没法做到各方面都很好,车子硬件是着重考虑的部分,至于软件智能化能力,差不多就得了。而且生产这个价位产品的企业,没有一家是在智能化上有真正能力的,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一家都没有!第二种视角是基于消费者的,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言论:我不需要什么智能驾驶,给我一辆足够好的车就行了。形成这种观点也很容易理解,因为当下智能化并没有带来质的改变,而且这些功能基本都是在20万以上车型才能得以实现。综上两点,也是华为、理想、极氪宣布不做20万以下车型的原因。

但我们看一看统计数据,2020年经济普查时,得到的数据是全国有车家庭中,81%的车子价格都在20万元以下。换句话说,无论任何功能,如果只能在超过20万元的车子上实现,也依然是小众的玩具,根本无法普惠全社会,也无法真正产生普遍性的影响力。更无法通过充分的规模效应去降低成本,这个成本包括研发端和供应链端两个层面。所以如果Mona能在15万元左右的车子上实现效果良好的城区辅助驾驶,将成为普及科技平权、推动行业进步、改变汽车产品的重大事件。

我不相信只有20万元以上的消费者向往智能化向往高阶辅助驾驶,凭我个人狭隘的经验,那些我个人买不起的高端领域,很多时候研究会更深入、更了解、更向往。真正消费得起的人,并不见得为这么在乎智能化等方面。我的一个观察,有非常多的人提到,自己身边买理想的车主,很大一部分都不使用辅助驾驶。我有理由相信,20万以下车子的消费者,有非常多的人向往高级智驾和智能座舱体验。只要有优秀的产品以及合理的智能化溢价,是非常容易被接受的。我前面说过,目前生产15-20万产品的车企,没有一家是真正有智能化能力的,包括当下如日中天的比亚迪。智能化能力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组织性格或者说是组织基因,很多时候并不是花多少钱的问题。因为不仅涉及到金钱和人才的投入,还涉及到产品的优先级和取舍,是整个企业组织形式相关的问题。所谓合理的智能化溢价,就是体验智能驾驶和座舱付出的成本,要和我的车价成比例而不是高到无法接受,这就有赖于整个智能驾驶硬件及软件成本的下降才能实现。

那为什么之前高高在上,动辄选装两万三的智能驾驶,在Mona快要发布的当下,就有机会实现了呢?这个问题非常关键。构成高阶智驾产品成本最重要的两部分,一部分是硬件成本,包括算力芯片和各种传感器,传感器以激光雷达价格最高,目前性能还行的也得小几千的成本。另一部分是软件成本,也就是研发投入,当下的主流高阶辅助驾驶,需要非常多的程序员写代码,头部车企都是上千人的智驾团队,光工资成本一年就是十个亿起。研发费用的均摊,对于10万销量车企就是1万,20万销量是5000元。

三个原因导致了智驾成本的急速下降,第一是近两年高强度的智驾发展,拉动了硬件成本的快速下降。大规模的量产带来了大规模的收入,从而研发等方面投入得以增加,更好的材料、更好的方式、更先进的技术得以运用,让规模量产成本快速下降。包括芯片、传感器都一样,智驾行业的发展让很多国产企业也进入了芯片领域,不再英伟达一家独大。第二是全新的大模型端到端方法的采用,让自动驾驶不再需要非常多的程序员写代码了,因为高阶智驾的方法不再通过大量的人工规则而是机器智能自主决策。尽管大模型训练算力的需求也带来了大量的资金投入,但这是可控的且均摊后并不算高。第三是纯视觉自动驾驶技术路线的成熟,让抛弃各种昂贵传感器成为可能,让高阶辅助驾驶的成本进一步下降到最低。

而且大模型端到端路线还带来了自动驾驶的跃迁时刻,产品体验的改进会像ChatGPT一样,迎来爆发。这是技术特性决定的,大模型领域不断证明大力飞砖的规模效应非常明显而正确。什么意思呢?就是当模型足够大、数据足够多、算力足够强,我们会发现越过某个节点后,模型效果产生指数级提升,这是不断重复出现的现实。我们也看北京车展以及小鹏汽车AI Day时,何小鹏说了很多特别狂妄的话,什么领先对手几十倍、对自动驾驶的实现预期提前了很多之类的。作为一个行业重要人物,他一定不会是拍脑袋就乱说,一定是在内部看到了某些明显的成果和迹象。另一个证据,就是特斯拉和理想都对智驾部门人员进行了裁撤,作为都认同自动驾驶是行业最重要未来判断的企业,会做出这样的举动,一定是看到了某些趋势和变化。这个变化就是大模型端到端实现后,不再需要大量的程序员来完善代码了。

小鹏由于自动驾驶领域投入早、投入多、工程能力在吴新宙等行业顶尖人才带领的实践中不断成长。我相信有机会成为国内第一个把廉价纯视觉高阶自动驾驶方案带上车的人。而且根据长期观察,小鹏在各个阶段,都非常重视纯视觉在各个技术模块中的应用,这方面是比别的车企都要强的。再配合大模型端到端的落地,新的智驾系统对于算力的需求可能也会弱化,这是Mona真正的机会所在。当高效的端到端智驾大模型应用,又可以采用算力低价格便宜的国产芯片,也只需要装几个摄像头,高阶智驾成本包含研发费用降到小几千元指日可待。

当15万的车子可以使用城区辅助驾驶的时候,将会是一个多么美妙的时刻。是真正推动行业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大事,小鹏汽车也会因此在商业上获得更大的成功。科技平权才能推动世界变得更美好,这一点在手机、互联网等方方面面都表现的淋漓尽致。当然,其它哪些车企能在低价自动驾驶上有能力做跟进,也会影响小鹏汽车这家公司价值的判断,这个有机会我们再聊。

$小鹏汽车(XPEV)$ $小鹏汽车-W(09868)$ $理想汽车(LI)$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2

  • 推荐
  • 最新
  • 小鹏不改名字就别想做成第一第二
    回复
    举报
  • 和小康
    ·06-03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