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京东,和隐藏起来的200个上升密码
拥抱变化,就是拥抱进化。在数字化大势下,一切产业都面临被重做的机会和挑战,主角是身置其中的人,更是决定模式的供应链。
撰文|皮爷
出品|产业家
红绿色相交的“钟表”,尖锐集中的按键声,夹杂着时不时传出来的叫好,共同构成着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中心下午3点后的常态。
在这里,平均每3、4秒就会有一个大单成交,最终这些鲜花“乘着”飞机被送往北上广深以及诸多中小城市。
但如今,这种模式不再是鲜花“走出来”的唯一项。
与鲜花同样处在聚光灯下的还有身处广东顺德生产线上的保鲜冰箱,它正在独立的C2M生产线上成型。今年双11,它和美的低糖电饭煲、大流量净水机等一批家电产业的C2M(反向定制)产品首次“登台亮相”。
更新的数据是,今年11.11,$京东(JD)$平台上共计售出超过1500万支鲜花,成交额同比去年增长1倍;以C2M命名的商品单品破亿的商品达50余款,仅在11月1—2日,C2M产品的销量就同比增长超2倍,大量C2M商品成为预售和开门红中“最明亮的星”。
像鲜花、家电这样的产业带并不在少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类似的产业带有200多个。而在此之中,京喜的布局超过180个产业带和源产地。
今年双11(11月1日0点—11月11日23点59分),京东总下单金额超2715亿元,再次打破了去年的纪录。
拥抱变化,就是拥抱进化。在数字化大势下,一切产业都面临被重做的机会和挑战,主角是身置其中的人,更是决定模式的供应链。
京东正在产业上讲出新的电商故事。
一
物流“温度”
上百万,这是2月10日的一组数据。只不过,这个数字在往年是玫瑰销售数据中的一部分,而今年却是销毁数据。这是个“黑色”情人节。
根据斗南花卉产业集团运营总监董瑞介绍,今年情人节期间,斗南的鲜花交易量、供应量只有去年同期的30%-40%,批发价格仅去年的1/3,而物流成本上涨超过2倍。正常情况下,斗南市场每天只有5%左右的鲜花因拍卖不出而销毁,但今年比例高达30%以上。
问题出在了物流环节。受疫情影响,全国花市基本都处于关闭状态,大部分物流无法发货,这就导致了鲜花很难走出斗南,甚至是走出花田。
迫在眉睫的一个问题是:怎么把鲜花送出去?最后谁来买单?
显然,这其中的难点不仅在物流,更在下游的消费群。在线下堵塞的境况下,线上是鲜花销售的唯一渠道。
紧急驰援的是京东。一瞬间,京东鲜花、京东直播、京东旗下社交电商平台京喜等所有业务线紧急联动起来,“连夜开会,紧急成立了专项小组,同时联合行业源头、终端的KOL进行义务直播卖花。”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京东鲜花园艺部总监宁兆堃仍记忆犹新。
两条线路被迅速铺开,一边京东物流迅速部署供应链和冷链配置,解决鲜花从地里“走出来、运出去”的难题;另一边,开辟绿色通道,让鲜花基地极速入驻京东、京喜两个平台开店,扩大线上渠道。
“我们把2019年底注册的京喜店铺——鲜花猫拼购店重新拾了起来。”云南斗色花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谭家田表示,“从初期不知道怎么运营、主要靠京喜的人带着我们做,到现在会运营线上花店了,可以自主丰富产品线。”
结果是可喜的。具体数据是,驰援期间,京东、京喜平台总共带动云南超过20家大型鲜花种植基地、超过100家花农种植户入驻电商平台开辟线上销售通路。
在今年11.11期间,京东鲜花成交额同比增长100%;京喜在下沉新兴市场的鲜花销量也同比增长近100%。整体来看,从年初至今,京东、京喜共计为云南鲜花产业带售出超过5500万支鲜花。
当下很难感知到彼时的争分夺秒。但如果从现在复盘这个鲜花产业的“黑色情人节”,或许能得出一个更为准确的结论:危中有机,危机并存。
在千钧之力的承压下,互联网电商给鲜花产业传统模式的围墙,打进了一道“光”。
二
京东的“电商增量”
率先把“光”打进围墙的是京东。
客观来看,不难理解京东和鲜花产业的强互补性。对前者而言,云南的鲜花原产地优势是其电商边界延展的一个优选项;而对后者而言,京东的物流和供应链能力是其基本功,流量更是毋庸置疑。
合作延伸到了疫情之后。一个亮眼举动是,今年8月,京东面向2000万京东PLUS会员提供补贴优惠,推出9.9元起包邮的月度定制鲜花、以及多款PLUS专享价鲜花。在至今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就带来超过上千万支销量。另一组数据显示,今年11.11,PLUS会员在十一天里共计买走了超过300万支鲜花。
“京东PLUS会员有着较高的生活品质追求,也有较高的忠诚度和活跃度,对鲜花的复购率很高。我们希望用半杯咖啡的价格,培养这群有着高消费力的京东核心用户形成鲜花日常消费习惯。”京东PLUS会员会籍权益负责人高启航表示。
双方的联动动作还聚焦到下沉市场。
以京喜、京东秒杀、京东极速版为下沉主线,通过以销定产、定期包园销售等方式,撬动鲜花供给端降本增效,以“好花低价”激发下沉新兴市场的鲜花消费潜能。
可以看作,京东在与鲜花产业合作中的角色意义更等同于“提供增量”。基于渠道的增量,基于价格、消费市场的增量,基于用户消费习惯的增量。
与此同时,京东鲜花和京东安联还专门推出了“买花无忧险”,即消费者在收到花后,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可以第一时间做在线理赔。利好商家,更利好消费者。
同样感知到变化的还有王显国,“我们的工厂覆盖了模具、五金、注塑等全链条,成本掌控能力强,可自行定价,但对消费细分人群并不了解。”王显国说,“工厂的研发较为传统,一般是什么好就卖什么,缺乏分析细分人群的大数据。”
他是惠尔普斯电器厂的厂长,这家位于广东中山家电产业带的制造工厂成立于2009年,最初生产豆浆机,后来涉及商用与家用电器业务。
疫情期间,王显国注意到不少破壁机、料理机等小家电产品在国内市场的销量逆市增加,迅速转变思路——出口转内销,惠尔普斯开始入驻京喜开设拼购店。今年618期间,惠尔普斯的京喜店铺比5月销售额翻倍;7月份,料理机、绞肉机等重点产品比6月再次翻番。
而在8月份,借助京东大数据,惠尔普斯对出口东南亚的一款中高端绞肉机做了精简,推出专门面向国内新兴市场的C2M反向定制绞肉机,这款产品的最终定价为39.9元。
三
“双循环”下的产业新势能
云南玉溪红塔区赵桅村,在探花农业公司的鲜花基地大棚里,装上了一个个白色的传感器。
“以前我们评定大棚温度全靠经验,现在可以根据这些传感器的参数来调整温度、湿度。”霍森告诉我们,这是来自京东智联云的“手笔”。
类似这种“科技属性”的基础设施,正在成为产业带的新标签。
总结来看,这恰是中国产业带正在发生的一种微妙变化,如顺德、中山家电行业的C2M反向定制,如云南鲜花产业的供应链赋能。
“一个企业改变一个产业”的现象正在发生。从上游生产商到中间的渠道商,再到下游的终端消费者,源自互联网企业的科技、供应链模式迅速放大着产业的固有边界,推动产业向国内国际“双循环”模式靠拢。
一个对外信号是,今年双11期间京东通过开放供应链,与超过55%的品牌产生数据协同,并帮超过500万种商品进行销售预测,每天给出超过30万条供应链智能决策。同时通过智能预测、自动调拨和智能履约,京东智能供应链支撑了32个省市自治区、近200个城市的大促预售商品的前置决策。
深耕电商多年的京东,已然具备全端赋能的能力。
这也恰对应着京东的TO B顶层设计。“从一开始京东就不仅仅是一个电商企业,在过去十年内,我们在零售行业做了产业互联网的事。”京东集团首席战略官廖建文认为。
一个更深的基于产业变局的思考是,之前面向C端市场的互联网企业如今已然将其技术和产品逻辑镜像平移到B端战场,迅速且卓有成效。
不妨在TO B市场做个横向对比。如腾讯在2018年成立先锋作战队CSIG(云与智慧事业部),下场产业互联网,通过C2B的能力赋能产业伙伴,搭建TO B生态,两年后的如今其已然打下多个标杆案例,TO B基因俨然已不再是外界的“诟病”。
京东同样如此。基于电商B、C两端的供应链能力和产品逻辑,共同构成着京东的“C2M”模式和产业赋能方案,相较于腾讯的TO B逻辑,京东相较更为垂直、也更为细分。
而从更大的角度看,京东、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对产业的升级助力,恰是加快了“双循环”模式的成型速度,即以互联网逻辑放大上游的产业和供给势能、下游的消费和需求势能,进而提升产业的既有天花板,使置身其中的企业更好地应战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早在年初,疫情刚刚爆发的时候,“玉溪花姐”在朋友圈发布了一条动态,“请永远相信,战胜疫情之后,一定有人拿着一束鲜花等待着你。”
她没想到的是,疫情之后等来不仅是鲜花,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产业电商大时代。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