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硬件还在扩张期,业绩总是能消化估值泡沫的!
美股复盘:隔夜,周四公布的美国 GDP 数据大幅低于预期,重创了软着陆的希望,降息预期遭打击。美股三大指数本周首次集体收跌,标普和纳指止步三日连涨,道指在四日连涨后连跌两日。 $IBM Corp(IBM.US)$ 跌近 8.3%, $卡特彼勒(CAT.US)$ 收跌 7%, $微软(MSFT.US)$ 跌近 2.5%, $谷歌-C(GOOG.US)$ 跌近 2%, $Meta Platforms(META.US)$ 跌约 10.6%, $苹果(AAPL.US)$ 涨 0.5%。 $特斯拉(TSLA.US)$ 涨近 5% 连涨三日。 $英伟达(NVDA.US)$ 涨逾 3.7%, $博通(AVGO.US)$ 收涨 3%。
昨天是一个重磅宏观与重磅个股交融冲击市场的情况。Meta 和谷歌的一黑一白、微软的稳如磐石,其实说明,在 AI 资本开支加大的背景下,对待顺周期 + 行业竞争的减弱的广告股上,短期给出 below-average 和 above-aeverage 的估值到财报季的时候都会面临检验。
而微软的坚挺一方面是目前 AI 产生的算力需求最后大多都采用的 Azure AI 云服务 + 英伟达的算力,给出了微软额外的成长性;同时传统 CIO 们对传统云计算的投入随着企业利润预期的改善也再增加。这个大的产业周期之内,谁都稳不过微软。
------------
美国第一季度 GDP 年化季率 1.6%,大幅低于预期,录得去年一季度以来最低增速;而美国第一季度核心 PCE 物价指数年化季率初值录得 3.7%,为去年二季度以来新高,较上月大幅反弹。交易员因此将美联储首次降息时间预期推迟至 12 月。
一季度 GDP 初折年同比 1.6%,看起来低于预期——2.4%。但结构表现上其实并不差:
1) 驱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心骨——服务消费加速增长,一季度消费中较弱的主要是耐用品消费(汽车为主)偏弱,拖累整体个人消费季度的折年同比只有 1.7%,比上个季度的 2.2% 有一定滑落,这个幅度也算是预期之内。
2)而私人投资的折年同比因为住宅投资的加速回归,反而折年同比加速增长到了 0.92%,存货仍然是小拖累状态,问题并不大。
3)这次 GDP 增速低于预期的真正原因在出口和政府投资/消费部分,一个是出口的折年同比从上个季度的 +0.22% 变成了-0.96% 拖累较大,而政府消费和投资也从上季度的 0.78% 放缓到了 0.2%。
结构上可以看出:出口弱有一定的外部性因素,而政府投资和消费的转弱,一定程度上也与一季度赤字的收窄有关,表明经济在逐步稳住之后,财政刺激政策有所收减,让经济增长回归内生动力——企业投资 + 居民消费。
如果只看总数的话,是会呈现出 GDP 增速放缓,而物价加速膨胀(核心 PCE 折年同比 3.7%,预期 3.4%)的 “滞涨” 组合景象。
但经济内生结构上的改善,其实对这次的 GDP 更应侧重结构去看,而核心 PCE 物价到底是否能够稳住,其实还是主要看房价,以及人力成本是否能否稳住,目前这两个还都看不到趋势性反弹的势头。
整得来说,昨晚美国那边爆出利空,GDP低于预期,通胀超预期,就业人数也超预期!相比于经济增长,美股现在更为看重通胀数据,简单来说就是“通胀 >就业 >经济增长”。所以数据公布后,美股直接大跳水,原因是通胀这么高,降息希望又破灭了。但英伟达、特斯拉还在逆势爆拉。
其实这就是加息后遗症,通胀也控不住,美国银行体系更是雪上加霜。回头看看,瑞银早早翻脸,降低美股7巨头的评级,是不是显得很应景了,昨天写了美元资本流动,会利好港股,之后再流向A股。美股进一步调整,可能会加速这个流动。
不过也不必过早看空美股,毕竟美股科技巨头的后劲在AI行业的硬件业绩驱动。只要AI硬件还在扩张期,业绩总是能消化估值泡沫的。长期看,我依然看好硬件相关的,但对于软件相关,只能抱着边炒边看的心态,不要当真,也不要长线。
-------------
$微软(MSFT.US)$ 第三财季总收入同比增长 17%,净利润为 219.4 亿美元,EPS 为 2.94 美元,高于上年同期的 183 亿美元和 2.45 美元。智能云部门创造 267.1 亿美元的收入,增幅约 21%,超过了分析师预测的 262.6 亿美元。来自 Azure 和其他云服务的收入增长了 31%,上一季增幅 30%。在 Azure 的增长中,有 7 个百分点与人工智能有关,高于上一季度的 6 个百分点。微软盘后涨超 5%。
微软无愧美股 “定海神针” 的称号,尽管业绩并无巨大的惊喜,但又一次交付了稳健比预期更好一点的确定性。关键指标上总营收比预期高出约 10 亿美元,而成本和费用指出和公司先前指引下限大体一致,最终总经营利润比预期高出约 $14 亿 (+5.2%)。换言之,本次业绩超预期主要是源自实打实的营收 beat。
具体来看,智慧云和个人计算板块分别贡献了约 $5 亿的营收 beat。并且智慧云板块主要归功于最关键的 Azure 收入增速达 31%(波动/恒定汇率下一致),高于上季度增速和公司恒定汇率下 28% 的指引。其中,AI 相关需求贡献收入比重达 7%,较上季再增加 1pct 了。可见 AI 带动的增量云计算已确实带动 Azure 增长再提速。不排除下半年能进一步提速。
而另外 5 亿超预期的收入则来自个人计算板块的游戏和 Windows 业务。虽然重要性相对较低,但最近 “AI PC” 概念的火热,也存在后续个人设备引来新更新周期的机会。
其他关键指标上,本季新确认的企业云订单(Commercial booking)增速大幅拉升至 31%(不变汇率),较过往几个季度增速近乎翻倍。比当期商务云收入 23% 的增速更高。也表明后续云计算需求的增量比可能当期已反映的更加可观。与 Azure 增速展现的趋势一致。
整体上,尽管微软当前 PE 30x 以上的估值是公认的有溢价。但在景气度投资周期内,微软本季财报是确定性的体现了微软(主要是其云计算业务)在本来 AI 浪潮中最为受益,后续 AI 带来的增量营收大概率会加速释放。只要业绩增长依旧向好,偏高的估值并不会成为阻碍。
---------------
$谷歌-C(GOOG.US)$ 财报盘后大涨13%,最核心的原因是新增700亿回购,并且首次派息(0.2美元/股)。另外业绩也比预期好点。收入增长15%(去年一季度低基数,增长2%)。利润增长57%,看起来很高但注意谷歌222301都是持续下滑的,如果看20年的复合增长其实也就是10-15%。
youtube收入同比增速有20%,而市场预期只有15%。
一季度搜索广告同比增长14%,市场预期只有11-12%。
Cloud:是实实在在有AI红利的,一季度增速28%环比加速,从估值来看隐含24/25年 PE分别为24x/22x。
不过核心机构在最近一个月的预期,也是有明显调高的,尤其是对利润端的调整。这也是2月底因为Gemini“种族门”事件砸出一个小坑后,股价强势回归的原因。
而盘后拉涨到市值2.15万亿,也进一步缩小了这种预期差带来的估值修复空间(按照之前的预期,隐含24/25年 PE分别为24x/22x,如果1Q财报后,市场情绪逆转,利润预期顺势上调15%,那么今明两年PE回落到21x/19x左右,和暴跌后的Meta估值差不多)。
而盘后拉涨到市值2.15万亿,也进一步缩小了这种预期差带来的估值修复空间(按照之前的预期,隐含24/25年 PE分别为24x/22x,如果1Q财报后,市场情绪逆转,利润预期顺势上调15%,那么今明两年PE回落到21x/19x左右,和暴跌后的Meta估值差不多)。
虽然云业务在AI+低基数下增速会比较给力,以及裁员提效对盈利还有一些帮助,但今年下半年谷歌广告也有高基数压力,并且对于AI上的Capex投入今年也会显著增加。而相比于Meta,广告业务上谷歌也还是存在搜索入口侵蚀的中期增长隐忧,或许谷歌Gemini与苹果的合作、云业务在AI加持下能够缓解一些忧虑,但长远期视角,苹果也有自研动力,谷歌云业务本身产品竞争力并不领先。
---------------
今日重要事件:
①20:30 美国3月核心PCE物价指数月率
②22:00 美国4月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终值
③22:00 美国4月一年期通胀率预期
④次日01:00 美国至4月26日当周石油钻井总数
---------------
关键指数的技术形态分析:
$纳指100ETF-Invesco QQQ Trust(QQQ.US)$ -15分钟看的是细节,60分钟看的是短期趋势。
-周四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美国最近一个季度的经济增长慢于预期,而通胀则比许多投资者预期的更为顽固。因此纳指QQQ在昨天的盘前交易中出现了大幅低开。不过这种低开并没有持续多久,就被英伟达为首的科技巨头重新拉了回来。并且在夜盘的交易中,受到微软(Microsoft)和 Alphabet 这两家人工智能企业的影响而出现了大幅的高开。
-但我们认为,公司的利好是一方面。经济才算决定底层建筑的基础。这种高开很难持续维持。
-由于宏观条件上并不支持纳指构成反转,日线级别上也达不到反转的标准。所以依然需要注意上方的压力点哈,重点观察上方431.34以及434.29位置的市场阻力。
$iShares罗素2000指数ETF(IWM.US)$ -由于罗素相关的企业并没有直接的利好刺激,所以盘前并没有表露出强势的买盘。决定罗素未来走向的依旧是美国10Y收益率的变化。虽然技术形态上有一定的企稳预期,但宏观上并不具备继续走高的基础。
-我们目前整体依旧是偏空头的看法。观察上方199.4 的市场阻力。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谷歌云业务本身产品竞争力并不领先,成不了龙头
国内什么时候能出一个能大手笔回购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