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支付“无感化”:支付宝和微信都干了哪些事?

最近,微信支付针对香港用户在内地全年消费上限上调至40万港元,单笔交易限额提升至3.8万港元,期望WeChat Pay HK成为港人北上消费的首选支付工具。目前,市场观察到一种“反向代购”现象,越来越多的港人到深圳Costco、山姆会员店采购,除现金和信用卡外,港版支付宝和港版微信也可使用。

$腾讯控股(00700)$

$阿里巴巴(BABA)$ $阿里巴巴-SW(09988)$  

另一边,蚂蚁集团Alipay+跨境支付服务当前已支持10个境外电子钱包(如Alipay HK、韩国Kakao Pay等)直接在内地扫码消费,所谓“外包内用”。支付宝也针对境外用户提额,单笔交易上限从原来的1000美元提高到5000美元,年度限额从一万美元提升至五万美元。

 

数年前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布局国人出境游场景,把各自的二维码贴到境外商户的柜台前,现在反过来了,这两家正在争相解决外国人在华使用电子钱包的问题。

 

出入境回温,催促难题解决

 

数据显示出入境正快速回温。2023全年出入境人员4.24亿人次,同比上升266.5%;其中内地居民2.06亿人次、港澳台居民1.83亿人次、外国人3547.8万人次,同比分别上升218.7%、292.8%、693.1%。仅3月30日当天,有超过100万人次经香港各口岸出入境。令据《新闻晨报》,最近浦东机场进一步提升了上海至美国的航班密度。

 

一切都从需求出发。头条上一条外国旅游博主的Vlog视频中,一对欧洲中年夫妇在上海南京路步行街闲逛,拐进一家面包店点咖啡,丈夫熟练地使用手机支付宝扫码付款,并给他本国网友介绍。他使用的应该是支付宝国际版绑定外卡的方式,可用于消费,但不支持红包、个人转账、理财。这所谓第二套方案“外卡内绑”。

 

多年来持续的商户端费率优惠,以及消费者端各种“薅羊毛”补贴,使手机支付已成为内地消费的首选。十年前银行工作人员在街面上支个摊位推销信用卡送礼品的火热场景,如今鲜见,POS机数量减少。现金消费也“退居二线”,很多商户没有备付找零意识,给一些中老年用户造成不便。

 

根据光明网消息,北京市政府近日印发相关通知,要求在今年4月底前,集中攻坚推动一批支付便利化项目落地,全面提升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支付受理环境;在6月底前进一步扩大境外银行卡受理覆盖面;在12月底前,基本解决老年人、外籍来京人员等群体支付痛点问题,提升该群体使用银行卡的便利性。

 

其中第九条针对的是现金收付,“坚持现金兜底定位,各行业管理部门要督促经营主体依法依规保障现金支付,做好零钱备付,保证各类场景现金支付畅通,特别是引导购物、餐饮、住宿、旅游等民生、涉外领域经营主体公开承诺可收取现金。

 

第十二条涉及绑卡和扫码付,“组织支付机构开展移动支付聚合码布放工作,持续优化境内电子钱包绑定境外银行卡支付(外卡内绑)、境外电子钱包在境内商户支付(外包内用)和云闪付旅行通卡等移动支付产品。

 

实际上,不管是北京市的文件,还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近期举动,都源于今年3月初关于优化支付服务的顶层设计,主要针对老年人和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支付便利性,给出一系列指导方案,其中强调了“消费者支付选择权”的问题。

 

就好比前一阵因快递送货上门引发的舆论热点,不同群体的需求差异很大,有人喜欢自取、有人依赖送上楼。那么,买家是否能在下单前享有上门与否的选择权?相应的快递费是否该微调区别定价?

 

同样,我们观察到城市里每月一到发退休金的日子,一大早就有老年人排队在银行门口等候取现。看似难以理解,但实际了解发现,一部分老年群体积蓄少,每月就指望着退休金支付基本生活和药品开销,或者有些老年人的传统思维中就认为现金落袋为安。这个群体仅有的现金消费习惯应当予以保护。

 

另外,外国人来华不会或无法用手机支付的现象并非孤例。据上述优化支付服务的吹风会上透露,目前在上海地区外籍来华人员消费中,有接近30%的消费金额比例来自现金,也就是用外币兑换人民币进行消费,而支付大头还是外国人更习惯的刷卡行为。考虑到现金支付一般集中在中小额消费场景,能占比三成,说明持币仍是一个普遍需求。

 

现实情况下,由于链路上有更高的成本消耗,用境外银行卡刷卡费率较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户、特别是中小商户POS机外卡收单的意愿;那些愿意尝试绑卡使用内地电子钱包的老外,以前经常会因习惯差异等各种细节原因被卡在eKYC身份认证环节。eKYC是Know Your Customer的电子化手段,是涉及数字金融安全必不可少的合规步骤。

 

两套方案并行竞争

 

这些难点现在正逐一得以解决,比如简化电子钱包的身份验证程序,试点小额免认证功能;或者针对那些实名制敏感用户,尝试通过对境外银行卡认证、而非持卡人本人认证的方式曲线完成;再比如商户端在面对老外扫码支付时,与本土消费者基本没有感知差别,实际费率由于多了一个中间角色分担,比VISA、MasterCard、JCB等外卡直接刷POS机的商户端费率低了很多;且对于200元以下的小额交易,外卡用户手续费是由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包揽下,相当于补贴。

 

这对于习惯使用信用卡的外国用户是一种利好。据支付宝数据,“外卡内绑”前十大来源国分别是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日本、泰国、德国、澳大利亚、英国、印尼。而对于从那些本土电子钱包“越级发展”的东南亚国家来华消费者,Alipay+这种联盟聚合支付提供了一个更便捷、无感化方案——用自己本国的电子钱包直接到境外扫码,不用下载当地的手机应用,联盟扮演着类似互联网时代“卡组织”角色。

 

这有点像现在各地涌现出的全国通行交通卡,过去的交通卡一般仅限于本城市使用、本地充值。现在后台结算系统联通后,凡是加入这个联盟、卡面上有“交通联合”字样的(比如上海的红卡),异地互相之间都可以刷卡乘车,手机NFC功能就能给实体卡充值,不用再跑窗口。有时候这比使用电子钱包还方便,因为有些城市地铁方绕不过去,只能下载当地地铁App作为通道。

 

我了解到,支付宝在数年前做全球跨境收付网时的一个构想是,让每一个消费者不管走到哪里,尽量以他在本国最习惯的支付方式进行跨境支付,无需考虑换汇问题。当时正值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出境游拓展高峰期,国人可以在日韩等热门目的地合作商户处用手机付款,汇率自动换算;当时也是印度、菲律宾、泰国等东南亚电子钱包陆续兴起、与支付宝建立技术合作的时期。

 

在各国金融监管与合规要求的复杂背景下,搭建这张全球收付网所依赖的就不仅仅是技术与清算层面的合作,还需要大环境的互信保障。目前看,先行者Alipay+除港澳电子钱包外,主要纳入了韩国Kakao Pay、马来西亚Touch 'n Go、泰国TrueMoney等知名度较高的钱包,但此前曾与支付宝紧密合作、“得了真传”快速圈来众多用户的印度钱包Paytm、菲律宾钱包GCash并未加入内地的扫码付范畴。

 

这也反映出跨境支付整合方案的道路上荆棘丛生,设想消费者“一个钱包走天下”的洒脱背后,是各方利益体复杂博弈的过程,况且东南亚市场上的电子钱包庞杂而散乱,不亚于对该地区物流的整合难度。整合方往往是以股权投资为背书趟路新模式,比如蚂蚁集团对东南亚持牌收单平台2C2P的投资,对上市公司Kakao Pay的投资等,工作任重道远。

 

尽管如此,为了将支付的链路缩短、把支付选择权留给终端用户所做的努力,不管发生在境内还是跨境,都很有价值。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