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生科的狂欢,与18A的落寞

在全球创新药领域,出现了极为“割裂”的一幕。

美国生科气势如虹,在去年10月份见底之后,持续反攻,至今涨幅已经超过30%;

港股18A虽然也有所回暖,但在美国生科反弹的这段时间,港股创新药ETF却是持续下跌的,跌幅超过10%。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割裂”?个人认为,除了港股创新药ETF因CXO权重受到影响,还有一个核心原因:

美国生科和港股18A的反转驱动因素是不一样的。影响美国生科走势的核心,是利率环境;而决定中国生物科技企业行情的,更多是商业模型的信心。

1)美国生科:利率的反向指标

造成一个行业上涨或者下跌的因素有很多,技术的发展、临床商业层面的变化等,都是关键要素。

不过,真正能够影响整个XBI走势的,是“系统性风险”。毕竟,XBI的仓位极其分散,纳入的接近140个权重个股,每个仓位不高,都在1%-2%左右;

同时,这100多家企业,均属于质量最为突出的企业,并且又都是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发展阶段,因此预期被“团灭”的概率极小。

但利率因素是个例外。毕竟,对于长期资产来说,没有比利率上升更大的敌人了。

背后的核心逻辑在于,资金向来是往高收益的地方流动。

当因为加息导致债券等收益率足够可观时,自然会形成明显的抽水效应;而一旦降息预期形成,则会反向而为之。

可以看到,在过去三年中,生物技术股与利率显著成反比,随着利率上升,XBI下跌;利率预期的转变,又会导致XBI的反弹。

在2021年初达到140美元以上的峰值后,美国生科XBI指数进入了漫漫熊途。回看这轮下跌的节点,非常关键的推动因素有两个:

其一,疫情得到控制,水流开始减少;其二,通胀等因素的推动下,美联储步入漫长的加息周期。两个因素,综合导致了无风险收益的走高。

反过来说,随着这些因素的消除,XBI能够逐步走出熊途。

2)国内生物科技行业:信心问题是关键

虽然美元的利率等因素也是影响国内生物科技行业,尤其是港股18A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最为根本的影响因素,还是信心问题。

造成这轮下跌的核心原因,本质是以下两点:

其一,是2021年7月《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的发布,宣告了整个生物科技行业供给侧改革的开始。不可否认,过去,即便是已经上市的企业,都是follow的产物,监管自上而下的改革,推动了整个市场的转向。

其二,也是最为根本的,是灵魂砍价。当监管的砍价的大刀落下,市场猛然体会到,即便是真正具备源头创新的药物,可能也难以依靠国内的支付体系,达到此前预想的利润模型。这进一步导致,资本市场对于整个生物科技行业信心的崩塌。

现在,这些因素消除了吗?不见得。

从管线质量来说,绝大部分18A企业的管线,想象空间可能并不大;而从现金储备来看,部分18A企业的安全边际并不高。所以,18A必然不会出现整体大反转的现象。

而从支付环境来说,虽然政策端体现了呵护的意愿,但最终能呵护到什么程度,依然是值得继续跟踪观察的。至少,CAR-T疗法等高价药仍然看不到进入医保的希望,而包括DS-8201等药物要想以可观的价格入围也不现实。

当然,少部分优质的企业会是例外。这些企业能够通过出海布局来实现预期的商业模型,但它们也需要经历相当长的信心修复周期,以及持续拿出临床、商业化层面的里程碑,让市场看到希望、恢复信心。

对于国内生物科技行业来说,彻底的反转可能需要等到越来越多“标杆”的出现,而不仅仅只是利率的预期改善。

$礼来(LLY)$ $百济神州(BGNE)$ $恒瑞医药(600276)$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