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业绩总结:直面万难,砥砺前行
又是成长股选手难受的一年,不敢写总结呀,净值跑输大盘。
过去一年,犯下很多错误,直面这些,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虽千万人吾往矣。
前几年玩票性质较大,也从未写什么年度总结,但去年就不一样了,毕竟开始小额弄组合净值。
先说去年几波错误操作,造成去年的净值亏损:
1、年初3月GPT,买了相关主题股,原本预期到4月份应该清仓,至少减仓,毕竟这是一波主题投资,结果后面什么都没做;
2、7月底,在政策和暑期刺激下,以及长期仓位低于50%的压力下,加仓消费复苏、券商股、化工周期、白酒,部分计划8月交易的股票,由于忙碌(两月没动仓位),没思考持仓,导致后续被套。
3、10月初,宏观数据已显示经济复苏乏力,但没考虑消费降级,及时减仓白酒、运动服饰相关仓位,导致亏损严重。
直至十二月初,降低了运动服饰相关仓位,但也未考虑降低白酒仓位,被补跌中。
5、对中概某标的风险充分暴露缺乏认知,虽然全年下来,经营节奏分析正确,但没能正确理解市场对该公司的风险演绎,轻易对抗,不尊重市场,导致持仓过重,期间交易纪律随意,结果全年贡献净值一半亏损。
6、对于单一逻辑下配置股票,如银行股、必选消费,观察仓过于随意。不太考虑xx叙述逻辑下,业务会如何如何。而是随意配置,范围太广太宽,导致这些所谓的“好公司”、“核心资产”造成一定亏损。
同时,也配置高息水电、高息家电,但胡椒撒面,聊胜于无。
新一年的策略调整:
1、降低覆盖范围,降低投资标的种类。同时,对被投资标的,保持一定追踪频次。
尽量选择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然后看好篮子;而不是什么都投资一点,净值好坏与否,全靠牛市或者超长时间去消化;
毕竟自身是一位创业者,经营着一个小团队,有业务要做,日常工作不少。精力过于分散,导致什么都做好。
同时,成长股对趋势变化/边际动态非常敏感,它的动态追踪需求,天然高于那些价值高息类型投资;
2、想清楚每一笔投资的逻辑,不再因单一逻辑下注,至少有两条逻辑线,保护自己。
这对成长股很重要,比如不能出现因行业很好,渗透率快速提升,所以买入xxx,在渗透率提升的同时,必须考虑商业模式是否够好/在同行中是不是效率最高或同行卷王/估值是否靠谱,不能买贵了。
(前者赚钱,基本靠运气和胆大;后者才能区分水平,毕竟贝塔之下赚钱,最多算一个懂行的人,而不是一个懂投资的人)
换句话说,单一叙事逻辑下,没有容错率,尤其逆风局。行情好,可以无脑买赛道、买成长,但不好呢?
回归当下,不会因美联储降息,所以成长股中xxx迎来边际改善,如何xxx;也不会因产业转暖,所以xxx困境反转,所以买入xxx。
比如很多大佬复盘,年初基于复苏预期,买入相关一揽子标的,其实我也有类似行为,不过是在7月暑期+政策那一波。
3、成长股投资者,必须对经济环境保持一定关注度,比如经济目前在什么位置,那么从中观、微观角度,买入xxx类型,会占据贝塔优势,而不是对此麻木不仁。
比如消费板块,要么白牌化,要么奢侈品,而不是随意配置,过去顺风局的成长标的。
成长股的高收益,需要是要环境/产业贝塔+公司自身阿尔法,而不是负贝塔+正阿尔法,然后零收益组合。
否则,还不如配置价值高息板块、或低估烟蒂板块。
4、不轻易对抗市场,即便对公司经营层面理解准确,但相关信息映射到资本市场,并不会线性呈现。
市场对负面逻辑的演绎,走向何方,需要高度重视,某种程度上给予了投资者以多大折扣买入,尤其是你认可的那些标的。
糟糕的宏观、产业环境下,不能把估值的锚停留在正常市场,尤其对于左侧买入操作,必须回归到当下市场水平。
毕竟重仓买入后,可能还有几**跌,估值向xx看齐,是常见现象。
长期持有的标的,首要考虑因子是商业模式,不能觉得成长较快,有一定保障,就接受合理偏低估值的买入,尤其相对较差的宏观背景。
5、在产业/宏观(景气)趋势、商业模式、估值(价格)中,起码要有占据一个半,才值得下注,而不是“趋势不错,估值合理,商业模式不差,所以上车,大手笔买入”。
这种逻辑,好的市场环境,表现还行,但糟糕的市场环境,经常补跌,因为xx家估值,已经跌至10x了。
上述组合情景,只适合建仓而已。
6、对待投资类型,在每一笔投资作出时候,必须有清晰定义,无论是超级成长、绝对价值还是极度低估,至少买入那一刻,是清楚的。
7、对于投资而言,持有现金并不是一件错误的事,也不要有压力。满仓操作是很多大佬标配,但并不是说持有现金就是错的。一切取决于你做这个事情的约束条件。
回顾过去一年,感谢信任我的朋友,新的一年,希望能龙战天下。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