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立功了
大家好,我是很帅的狐狸
今天稍微聊几句
研报
主要是今天几个群都在传这么张表格——
稍微解释一下,比亚迪最近出了款越野车“仰望U8”。
然后长城汽车有一个越野车系列叫做“坦克”,算是它的竞品。
结果这个研报里头,直接对比了比亚迪的越野车和T-90主战坦克(真·坦克,苏联第三代主战坦克)。
大家猜测是主分析师把一些分析工作丢给了实习生。
而实习生虽然不懂,但是执行力特别强,于是强行进行了对比。
结果这个表格直接出圈了……
越野车比肩真·坦克,这个事件营销可以吊打服务比亚迪的广告公司了。
我以前也在《研报阅读方法论》里头提到过,券商的深度报告里头,有一类很特别的“首次覆盖报告”。
这次这个报告就是“首次覆盖报告”。
“首次覆盖报告”在质量上可能方差会比较大——
如果是研究员刚入行或者刚跳槽到一家新券商,然后很看好某家上市公司,准备写自己在这家券商工作以来针对这只个股的第一篇深度报告。
这种情况下,研究员往往会多下点功夫,做出一点跟市场不一样的东西,来向市场展现自己的研究能力。
但还有一种情况是——
某公司最近大热,但研究员之前没有写过对应的研报,按照合规的要求是没办法推荐这家公司的。
如果研究员很看好、行情上又不允许耽误太长时间(不然就已经涨上去了),有时候就会找实习生赶紧凑一篇出来占坑。
甚至还有不管公司好不好,先写了再说的情况。
这时候质量就不好说了。
我挖了下,报告的署名分析师在2018年就跳槽到了现在的券商研究所。
不过我在数据终端搜了下,她过往的报告主要覆盖的是金融业、食品饮料、国防军工板块,甚至偶尔还会写写医美。
这么看来,分析师检查不出这个bug,似乎也是情有可原。
另一方面,在今年7月份,这个分析师还因为报告中存在研究方法不审慎、部分假设缺乏合理论证、部分结论依据不充分等问题,收到了陕西证监局的警示函。
所以咱平时刷研报还是要有选择性的。
我在上大学时、刚开始做投资研究的时候,有个习惯是,看到自己感兴趣话题的报告就会下一份收藏在硬盘了。
当时总觉得券商投行的分析师们、经济学家们都是高高在上的,会把他们的观点视若珍宝。
而毕业后,发现当年熟悉的同学们都成为了分析师之后,我经历了一个“祛魅”的过程……
而随着A股投资节奏的加快,现在的研报更是超级无敌供过于求。
你要把市面上的研报都看完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因此,掌握好研报的筛选方法还是很重要的。
一方面,我们可以关注荣誉傍身、盛名在外的分析师团队。
因为他们往往有更好的研究资源,通常也更珍惜自己的羽毛,出品质量一般不会太离谱;而且很多时候观点更容易获得投资机构的重视,有着更大的市场影响力。
想找到这样的团队也很简单,看各种评选券商分析师的奖项评选结果就行了,比如新财富、金牛奖、水晶球奖、金麒麟奖等等。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关注公募分仓收入高的团队。
目前国内券商研究所最重要的收入模式,就是靠研究员们给投资机构提供服务,然后投资机构通过支付较高的交易佣金来为研究付费。
交易佣金之前通常在万分之八左右,比散户还高,溢价就是给研究服务的。
而公募就是券商研究所们最大的金主爸爸,也是研究员们最重视的客户。
所以公募分仓收入越高,通常就意味着研究能力越受市场认可。
今年上半年佣金分仓收入排名前五的分别是中信证券、中信建投证券、广发证券、长江证券、招商证券。
当然,这也不代表其他券商的报告就不值得看。
哦最后再提一句:我过往一直也会强调,其实券商研报的结论并不是很重要,逻辑比结论更重要。
毕竟研报的结论都是有前提的,而市场瞬息万变,这些前提也会一直动态变化。
所以我们看研报,关键还是看看报告的分析框架和逻辑推理过程,这些才是我们真正可以学到东西的。
如果对于如何系统阅读研报感兴趣,也可以翻翻我们之前的 研报方法论 。
P.S. 最近我更新得是比较低频,so,也欢迎关注我们团队每个工作日都更新的日报内容——
🤑
“Greed is good.”
“很帅的投资客”的所有内容皆仅以传递知识与金融教育为目的,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一切请以最新文章为准。
📖 相关阅读:《推荐一下我们新推出的研报课》
图文/ 肖璟,@狐狸君raphael,曾供职于麦肯锡金融机构组,也在 Google 和 VC 打过杂。华尔街见闻、36氪、新浪财经、南方周末、Linkedin等媒体专栏作者,著有畅销书《风口上的猪》《无现金时代》。
📚 参考资料/《西部证券及6名责任人收警示函 发布研报内控不健全等》《成本为盾,技术为矛,剑指全球汽车领导者》
觉得对你有用的话,帮我点个在看吧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