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个维度看中国经济的发展潜力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王晨婷
14.1亿人口,接近全球人口比例的20%。超大规模单一市场,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体系,造就了中国市场独一无二的竞争力。
2023是中国经济恢复向好的重要年份,也是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一年。近来,经济回暖迹象渐显,整体呈现出稳中向好的积极发展态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为913027亿元,同比增长5.2%,超出市场预期。
图源:图虫创意
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贸易环境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下,中国经济仍呈现出韧性强、潜力大的特点。
风云变幻之际,不同领域的市场存在哪些挑战和机遇?日前,时代周报记者采访了外贸市场、房地产市场、资本市场、医疗市场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谈论其眼中的中国市场,及未来改革发力的方向。
外贸市场:打造竞争新优势
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研究员白明:我国外贸市场目前存量很大,但增量越来越难。
当下面临的几个挑战在于,欧美市场对我国进行贸易壁垒,自身市场仍处于不景气状态,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竞争日益激烈,高端层面受制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低端层面同样存在较大的压力。
外贸市场改革和发力的方向,核心还是在于提高我国外贸的综合素质。
图源:图虫创意
改变传统的竞争方式,打造外贸竞争新优势,增加技术、服务、品牌、标准等含量,在质量层面提供保证,靠这些才能使外贸市场赢得更多的成长空间。
房地产市场:新一轮“房改”已至
安永大中华区房地产行业主管合伙人汤哲辉: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经历着较大的挑战,房地产市场面临着供给端和需求端均较为低迷、消费者购房意愿低导致房企销售回款慢、房企融资困难导致新资金进入少、到期借款偿还困难等问题。
但是,我们也看到其中蕴含的机遇。一方面,一些企业可能会被迫进行重组或寻求转型发展,转型将会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而更重要的是,市场所预期的新一轮“房改”已如期而至。
房地产行业依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起房地产业对GDP的贡献在6%-8%,虽自2021年起略有下降,仍保持在6%以上。
房地产市场具有流程长、涵盖行业多等特点,带动金融、建材、服务等行业的全面发展;同时,考虑到房地产拉动的上下游行业,对就业带动效应更大。房地产开发和建设是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众多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对于未来如何发力或改革,一方面,着眼于城中村改造,将是助力房地产市场转型发展和平稳着陆的关键窗口期;另一方面,房地产企业需顺应时代大趋势,完成产业转型提升企业竞争力、降低经营风险、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为必由之路。
资本市场:倾向于投资者的政策取向
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我认为,中国资本市场已经迈过门槛,成为相对成熟的市场了。这个转变的门槛在于,从纯融资的市场到为投融资共同服务市场的转变。未来,资本市场将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投资者。
股票市场 图源:图虫创意
我国资本市场超过90万亿的体量,已经愈发接近全国一年GDP的体量,这也意味着资本市场可以给予实体经济力度更大的支持。因此,加快转变为投融资市场也格外重要。
但随着资本市场体量增大,也需要看到,2.1亿的散户投资者和7亿的基金投资者,是我们需要照顾到的群体。
如何保护散户、爱护散户、捍卫散户,同时更加公平地照顾到投融资两端。这也变成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更好地回报投资者、树立起健康的股权文化、真正提振投资者信心,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未来改革发力的方向,即通过更加严格的监管,倾向于投资者的政策取向,让投资者赚钱。
医疗健康市场:在全球产业链扮演重要角色
上海市医学会会长邬惊雷:健康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必需品。随着居民健康意识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以及对健康支付的意愿在提升,健康服务产业方兴未艾。
中国面临老龄化、慢病发病率逐年提升等挑战,这也使得我国医疗健康需要更加个体化、精准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服务,这对医疗健康产业来讲是一个机遇。
目前来看,科技的发展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为中国的医疗健康服务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动力,我们的创新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已经逐步形成和完备;国家政策的优化为医疗健康产业奠定了良好发展基础;中国医疗服务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医疗团队的研究能力和市场转化能力也在逐步提高;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也逐渐完善。
如果放眼国际,中国的医疗健康产业完全能够成为“新的一级”。
据我了解,我国现在药物研发在世界范围内属于比较领先的地位,因此,完全有可能在世界产业链、供应链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从广义来讲,也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做出更大贡献。
此外,对于疾病结构和疾病谱的改变需要我们加速研究和转化融合速度,医保支付政策对产业的引领也亟待加强,健康保险与国民健康体系应更好的融合,这对推动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大宗商品市场:推动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兰格钢铁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大宗商品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其本身不仅具有商品属性,还具有投资属性。因而,大宗商品价格变动、交易规模变动对于经济发展也起到较大的影响,维护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稳定、供需结构的相互匹配是关键。
2023年以来,国际环境更加复杂严峻,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对国内大宗商品市场也形成较大扰动。
以钢铁行业为例,2023年上半年,全球通胀压力有所缓解,但制造业景气度持续低迷,海外经济下行加大,我国外需面临萎缩的局面。从国内来看,供给端高位释放,出口超预期缓解部分供给压力;国内需求端表现弱于预期,需求呈现外强内弱特点,贸易商为降低风险采取低库存操作,生产成本跌幅小于钢价跌幅,从而导致钢铁行业盈利下滑。
2023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稳增长政策的不断出台和落地生效,市场信心有效提振,钢铁价格震荡上移,行业盈利获得一定修复。
对于后期国内经济来说,要进一步扩大国内有效需求,着力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抓好已出台政策落实显效,不断推动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进一步夯实经济回升基础。
数字市场:中国未来经济增量的重要部分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中国数字经济正在量变向质变转化的阶段。过去中国数字经济是规模第二,规模递增很快,尤其是数字经济里面的平台经济,过去20年实现了跳跃式发展。
然而,现阶段中国需要优化产业结构,其中当然也包括数字经济,实现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未来中国数字经济层面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我国数字经济的机遇在于,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商机,近几年平台企业、运营商,都从云计算方面获得了收益;挑战方面,除了技术层面的挑战,数字经济中核心的芯片、操作系统、生态等方面需要自主研发替代,再如数字鸿沟和数字产业发展不均衡,数字经济也面临算力、能源的短板需要解决。
数字经济对中国经济来说,是一种优化存量和缔造增量的有效方式。
过去20年,我们增长最快的领域集中于数字经济领域,尤其是平台经济领域,我们的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也大多数和数字技术相关。所以,中国未来经济增量中很大一部分应该是来自于数字经济的发展,是有数字技术创新脱胎形成的新产业,新产品,新模式,并由此产生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后续发力和改革,我认为需要做好三件事,包括基础设施建设、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以及数字技术和创新。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