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买入,每年多赚14%
大家好,我是很帅的狐狸
今天恰逢
万圣夜
稍微聊个跟万圣节有关的策略
华尔街有一个著名效应,叫做——
The Halloween Indicator
“万圣节指标”
说的是每年万圣节(11月1日)前后买入股票,攥一整个冬天。
等到第二年的5月1日卖出,这样子赚到的收益率,要高于5月初买入持有到万圣节卖出。
这也就是大家熟悉的谚语——
Part 1
🎃 这个策略靠谱吗?
这其实是一种择时投资策略(Market-timing Strategy),最早来自《股票操盘手年鉴》创始人Yale Hirsch。
他在1986年发现了这么个交易策略:在前一年的11月到次年4月30日投资道琼斯指数,然后在余下的6个月(5月~10月)改为投资固定收益类资产,通常收益会比在5月~10月持有道琼斯指数更好。
我稍微拉了下数据,发现这策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是挺靠谱的——
我们对比了1971~2023这53年的数据,发现道琼斯工业指数11月~4月的平均年化收益率(15.3%)确实比5月~10月的平均年化收益率(1.3%)高出不少。
那么问题就来了——
Part 2
👻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
有些人猜测:这是因为最开始,那些炒股票的特权阶级,一到夏季就会跑到乡村度假,把他们的股票放在一边、不管不问,所以夏季的收益率低于冬季。
说到人这个变量,有两个心理学效应可以解释这个现象——
首先是“羊群效应”(Herd Behavior)。
简单说就是跟风、随大流,所以这也被称为“从众效应”:很多人看大家一到5月份就抛售股票,以为别人比他们掌握了更多信息(信息不对称),那也跟着卖吧。
别看一只小羊嗲嗲的,人畜无害的样子,羊群聚集起来的力量却是惊人的。
大家要买一起买,市场拉升,收益率就会增加。要卖一块卖,市场恐慌踩踏,收益率自然就下降了。
除了羊群效应,另一个不得不提的原因是“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在经济学里也有人称之为“预期自我实现”。
简单来说就是“心想事成”。
举个栗子🌰:假设我们都认为经济会变差,这种对经济悲观的“预期”会让我们开始存钱、减少消费…
随着消费减少,企业会停止扩大生产,甚至缩减规模…
公司降薪裁员,失业率上升,于是家庭收入变少,进一步减少消费,陷入恶性循环…
明明产能什么的都在,随时可以开工,但是就是因为预期,导致经济真的变差了!
这就像一个优等生,脑子没摔坏,只是因为考试前一直在想——
然后……就真的考砸了…
“预期自我实现”的现象在股市中也存在,比如开头提到的万圣节效应:
当大家都发现了这个策略后,会对“万圣节后股票会涨”形成一个一致预期,他们会一窝蜂地在万圣节买入股票,把股价给推上去。
股价上涨的预期也就自我实现了。
我以前也分享过一些类似的“自证预言”——
比如有个现象叫做“招商证券策略会魔咒”:简单说就是,招商证券一年两次开策略会,几乎每次大盘都会大跌。
一开始可能只是偶然。
之后呢,相信的人逐渐多了,所以每次一到招商证券的策略会…
卖得人一多,股价自然也跌了,于是“预期”就自我实现了…
还有不少类似的迷信说法——
比如老股民很熟悉的“丁蟹效应”。出自当年一部很火的港剧《大时代》,里头有个大Boss叫丁蟹,是郑少秋演的。
而所谓“丁蟹效应”,指的是从郑少秋在1992年在《大时代》中饰演丁蟹开始,凡是播出由郑少秋主演的电视剧、电影等(包括重播),恒生指数或是A股都会跌一跌。
还有就是“王菲结婚效应”,指的是,过去每一次王菲要结婚,或者是传出婚讯,A股就会迎来一轮大牛市。
这些也是由众多的巧合,叠加“预期的自我实现”形成的。
包括前段时间,汪峰和章子怡离婚,也有群友在疯转下面这两张图——
当然,我还挺希望这是真的……
回过头来,我们继续回到万圣节策略上,我们——
Part 3
💀 能靠这个策略获利吗?
我又拉了下数据,发现过去10年,这个万圣节效应正在减弱——
过去十年,这个区间收益差已经变得很小,而且策略的失败率很高——
不过仔细想想,这种情况我们其实并不陌生——
当所有人都知道有这个区间收益差之后,不少人会在5月份之前就提前卖掉股票,拉低11~4月份区间的收益率,也会在11月之前就提前买入股票,从而拉高5~10月份区间的收益率。
最后两个区间的收益率会逐渐平衡。
另一方面,美股市场的量化交易比例也在逐渐提高。
根据Tabb Group的估算,美股有50~60%的交易都是量化交易。
而算法们可是全年无休的,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都不用休假。
所以这个策略目前看来,基本失效了。
还是好好享受万圣夜的狂欢吧~
今天内容比较简单,就不画一张图总结了。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