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估值:2700点真的是低点吗?
摘要:目前常用的市场估值方法,包括与其他市场比较或与历史数据比较,都有比较大的局限性,在这篇文章里,我改进了估值的方式,来回答2700点的A股到底该不该买。这篇文章虽然不难看懂,但是会需要一点时间慢慢看。
最近,对A股市场是否已经到了底部的争论一直不断。很多同学也在我公众号的后台留言,有说已经见底要赶快跟上这波反弹的,也有说一定会破2638的。
格雷厄姆说,短期来看,股票市场是投票机,长期来看,才是称重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股票市场短期的走势重点看情绪,充满了随机性,只有从长期来看,股票价格才必然会向价值回归。
所以想要判断准确的底部点位,基本是徒劳无功的,因为到底是2600点触底,还是2400点触底,会被情绪带来的随机波动干扰,没人能说得准。有价值的事情,是判断股票价格便宜的区域,在这个区域买进,未来上涨的空间更大,下跌空间更小,安全边际会更高。而判断这样底部区域的方法,就要依靠估值。
目前市场上对股票市场整体进行估值,一般会采用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横向比较法,是用A股的估值指标,如市盈率、市净率,去和港股、美股等其他市场比较。比如上交所7月8日刊发的《沪市公司上半年投资价值凸显 增持回购彰显信心》一文里就说,“上证50指数整体市盈率9.9倍,在全球范围处于偏低水平,明显低于美国市场大盘股指数(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和标普500指数均为近24倍)”,这就是应用了横向比较法。
横向比较法有一定道理,但是同时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直接比较不同市场的估值水平来推断估值高低,其实隐含了两条重要假设:第一,各个市场的环境都是相同的;第二,资本可以自由地在各个市场间流动。只有满足这两个假设,资本才会由于估值差异,从高估值的市场流入低估值的市场,从而填平洼壑。
但是,现实情况与这两条假设完全不同。不同市场之间环境差异巨大,投资者结构、制度完善程度、监管尺度、汇率政策、税务成本等等,都会造成两个市场估值的差别。即便我们先不考虑这些因素,仅仅由于我国的资本管制,就难以满足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因此,A股作为相对隔离独立的市场,直接使用横向估值法比较,意义不大。我们可以认为,仅从估值指标来看,A股估值比美股低,但这并不能成为估值将要回升或者要开始投资A股的理由。
第二种方法是历史比较法,是用A股的估值和自身的历史数据比,通常会得出目前估值水平在历史上的百分位。举例来说,假设A股当前的市盈率是10,从过去10年来看,有20%的时间A股市盈率是低于10的,80%的时间市盈率是高于10的,那么当前A股的市盈率百分位就是20%,表明当前估值水平,在过去10年里是前20%低的。
历史比较法应用也非常广泛,现在很多网站和媒体都提供历史比较法的估值,我自己在公众号里也有使用。上面引述的上交所的文章里,也使用了这种方法,比如上交所说:“从历史比较看,截至7月6日,上证综指的市盈率13.1倍,与2638点时水平基本持平(考虑到盈利增长水平,价格水平已经低于2638时水平),市盈率中位数28.2倍,与2014年7月上一轮牛市初期(上证综指2000点-2200点)时水平基本一致,接近2013年6月时水平(上证综指最低1850点,中位数26倍左右)”。
历史比较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同样具有局限性。这种方法的问题在于,它只着眼于估值的历史变化,而忽略了历史上外部环境的影响。它没有考虑是什么导致估值发生了变化,换句话说,2638点时的外部环境,和现在的外部环境并不一样,那么为什么现在的估值就要参照2638点时的估值呢?
历史比较法忽略的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市场的利率水平。我们投资是为了赚钱,什么东西在风险更小的时候赚钱更多,我们就会买什么。举个例子,假设现在股票的市盈率是10倍,也就是说我花10元钱买股票,1年能赚1元,相当于每年赚10%。如果市场上同时有国债出售,一年收益率有15%,那么大部分人都不会去选择股票,而会选择无风险的国债,这时候股票就明显估值过高;而如果国债收益率一年只有1%,那么大家又都会想买股票,股票估值就显得很有吸引力。
在这个例子里,股票本身的价格和盈利能力并没有任何改变,历史比较法显示的估值百分位也没有任何改变,仅仅是市场利率水平发生了变化,就带来了估值高低的截然不同。所以可想而知,如果仅仅盯着市盈率本身的变化,而不去观察外部环境,只用历史比较法去判断估值高低,那显然是不合理的。
下面我以历史比较法为基础,提出一个改进的估值方法。
投资的唯一目的是获得回报,而不论是利息带来的回报,还是股息带来的回报,还是资本升值带来的回报,对我们来说并无区别。因此,我们在分析估值的时候,必须要引入市场的无风险利率水平,这个利率水平,是投资者无需承担风险就可以拿到的钱,是判断其他资产估值高低的锚。
我们以市盈率为基础,首先计算市盈率的倒数,即1/PE。市盈率是股票价格与股票收益的比,因此市盈率的倒数就是股票收益比上股票价格,反映出来类似于收益率的概念,我们姑且称之为股票的投资收益率。接下来,我们用股票的投资收益率,减去市场的无风险利率,这里无风险利率我以10年期国债的到期收益率为代表,算出股债收益率差。当差值越大的时候,说明股票相对于无风险利率的收益越好,也就表示股票越低估,而差值越小,甚至小于0的时候,则说明股票收益率太低,甚至低于无风险的收益率,则股票明显高估。
在下面的图里,蓝线是中证全指的走势,用来代表A股的整体涨跌。黄线就是按上述方法计算出的股债收益率差。
从图里很容易可以看出,股债收益率差小于0的股票高估点,分别出现在2007年后、2009年末和2015年中,这三个时间点都代表着一轮牛市的终结,自此A股开启了慢慢熊途。而在2008年和2014年熊市大底的时候,股债收益率差都达到了4%以上,显示股价处于低估状态。
这个估值方法比历史比较法有了巨大的改进,但仍然存在问题,即我们没有考虑经济环境和企业的业绩变化趋势。毕竟影响股票估值的,是对上市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的预期,现在经济增速下降,如果未来企业越来越不赚钱,那么估值水平是不是就应该下降呢?在经济减速的环境下,我们还能够要求股市的估值和过去20年来比较吗?即便估值能够比较,如果未来企业盈利下降,在股价不变的情况下,PE也会变高,那么估值不也就升高了吗?
没错,所以这个方法仍然需要改进,但是在改进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企业盈利能力随经济周期的变化规律。
大部分人会有一个直观的推断,就是以前中国经济增长快,所以中国企业赚钱多,现在经济增长速度逐渐变慢了,企业以后赚钱就越来越难了。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如果我们把时间拉长,去查看历史数据的话,就会发现,企业的盈利能力其实并不会变差,只是会随着经济周期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我们以美国市场为例,查看1964年至2014年之间50年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变化。在这段时期内,美国经历了石油危机,经历了1981-1982年的急速衰退,经历了互联网泡沫破裂和次贷危机,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图形上沿的黑色实线,也就是代表企业盈利能力的市场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基本保持在8%至16%之间波动,仅仅在2001年和2009年的危机中有过两次大幅的恶化,但很快就恢复了常态。
其实很好理解,这正是市场发挥了资源配置作用的正常结果。虽然市场总体的ROE随着经济波动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但是构成市场的企业其实发生了变化。落后的企业被淘汰,从市场上消失,新兴的企业出现,贡献更多的利润,而资本也从老旧的企业中抽出,注入新的企业中去。道琼斯指数设立时候的成份股,与今天的全然不同,那时候的铁路大亨,也完全不能想象如今的互联网巨头,资本永远是追求足够的回报的,而这就要求市场中的企业ROE不断向均值回归
这一点和证券指数的设计很相似,好的有代表性的新兴公司会被不断纳入指数,陈腐的公司会被不断剔除淘汰。所以如果我们去观察整个市场或者一个样本股众多的宽基指数,就可以发现,它的ROE并不会一直走弱,或者一直走强,而总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这个范围正是资本索取的回报范围。
在中国,从1998年至2017年的20年间,上市公司的总体ROE变动范围在5.56%至18.91%之间,波动范围比美国略大,但总体也保持在一致的区间内。
现在我们知道,市场的ROE,也就是盈利能力,会随着经济周期波动,但总体是稳定在一个范围内的,会有向均值回归的趋势。那么,是低ROE值得买,还是高ROE值得买呢?
传统的理念可能会认为,当然是ROE越高越好了,说明盈利能力更强嘛。但是,如果我们知道一个市场的ROE总会向均值回归,结论就正好相反了。我们应该在ROE低的时候买入,这个时候PE的估值一般也会比较低,买入之后等待ROE随着经济周期复苏而上升,才能同时赚到盈利和估值的钱。这种时候,也就是巴菲特说的别人恐慌的时候。相反,当ROE处于高位的时候,市场往往很火热,估值也已经很高了,这时候应该卖出股票,也就是巴菲特说的别人贪婪的时候。
你现在可能会想,那我们就应该在ROE开始上涨的时候买入,这样就能丝毫不差的抓住机会了。但实际情况是,宏观和微观经济的运行极其复杂,即使是经济学家,也很难对未来的经济指标做出准确预测。我们无法预测下一季度的ROE会如何变动,唯一能够知道的,是ROE的绝对值处于高位还是低位。
所以,之前提出的问题就有了答案,我们在研究市场估值水平的时候,不应该把预测未来的经济走向作为考虑因素,因为谁也预测不准,也不应该把市场总体的盈利能力作为考虑因素,因为盈利能力总会向均值回归。由此推论出,我们不应该去预测所谓的市场业绩增长率,因为增长率本身的预测就不靠谱,而且高增长也总会回落。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按照市盈率和ROE两个维度,我们可以把市场的状态分为下图的四个象限。PE和ROE双高,意味着经济繁荣带来泡沫,而PE和ROE双低,则意味着经济萧条带来低估机会。至于A和B两个象限,则要具体分析经济状态,在A象限中,可以是估值出现虚高,也可能是市场预先反映出盈利好转,在B象限中,可能是估值很低,也可能是市场预先反映出了经济要进入萧条。
这时候我们发现,由于市净率PB的定义为股价与资产净值之比,所以市净率PB可以表示为市盈率PE与净资产收益率ROE的乘积,也就是PB=PE*ROE。当PE和ROE双低的时候,也就对应着PB低位,当PE和ROE双高的时候,也就对应着PB高位。所以,结论变为,我们应该在市场低PB的时候买入,在高PB的时候卖出。
之所以PB估值法会更有效,是因为ROE会向均值回归,这意味着资产产生利润的能力,在长期来看是稳定的,因此,我们只需要在PB更低,也就是资产本身更便宜的时候买入就好了,并不用去关心资产盈利能力的暂时低迷,给时间以耐心,等着盈利能力复苏就好。
那么,PB估值到达什么程度,才算低呢?这依然要像我们之前做的那样,参考无风险利率。首先,我们以1998-2017年20年的市场总体ROE为样本,取出中位数,代表ROE均值回归的均值。接下来,我们再用PB除以这个均值,得到对应的均值PE,最后取均值PE的倒数,得到均值下的投资收益率。这样,我们就可以依照之前的处理方法,与无风险利率进行比较。经过PB修正的模型图表(数据截至2018年6月末)为:
从历史来看,PB股债收益率差中间值在1.5%左右,当股债收益率差小于0的时候,股票算作高估,而当股债收益率差超过3%的时候,股票算作低估。按照这个估值方法,当上证指数跌破2700点的时候,股债收益率差将突破3%,进入低估区域。
既然知道了股票什么时候算高估,什么时候算低估,我就按照这个方法,提出了一个股债资产配置策略。从2005年起,按照50%:50%的比例配置股票和国债,股票以中证全指净收益指数计算。每隔1年,按照50%:50%的股债比例重新分配资金。当股票出现低估的时候,按照股债75%:25%的比例配置;当股票出现高估的时候,按照股债25%:75%的比例配置;当股票估值恢复到均值的时候,重新调整为50%:50%。
按照这样的配置策略,比简单持有股票,既提高了收益率,同时也降低了风险,控制了最大回撤。相比于简单持有股票,组合收益率由年化12.3%上升至16.2%,而最大回撤由70%减小至不足20%:
估值本身并不是一件精确的事情,我们借助它并不能寻找到一个精确的值,而只能得到一个或许还有些宽泛的范围,但一样能为增强我们的安全边际起到一点作用。
上面讲的估值指标,我认为比传统的横向比较法和历史比较法都更具有合理性,在历史的回测中也有较好的表现。下一步我会把这套估值方法进一步细化,再把估值状态更新到每天夜报的表格中,供大家参考。
今天就聊到这吧,送给大家魏小茄新录的一首歌,《起风了》,祝大家都能乘上属于自己的那道风~
$(TSLA)$,$(IQ)$,$(HUYA)$,$(FB)$,$(BILI)$, $(BABA)$ $(AAPL)$, $(.IXIC)$, $(.DJI)$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 Te·2018-07-16老虎不错,内容很多很专业!2举报
- Rose_child·2018-07-16讲A股能不能换个地方讲,来老虎干什么点赞举报
- waipoin·2018-07-16期待这套估值方法进一步细化!点赞举报
- 我胖虎去抽根烟·2018-07-16干货很多啊点赞举报
- falleno·2018-07-16方法不错点赞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