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反问:既然都说海外有风险,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中国矿企去海外收购矿山?

$中信金属(601061)$ $五矿资源(01208)$ $紫金矿业(601899)$

想起一个问题,谈谈浅薄的一些看法。

一、全球矿业发展史,是一部收购史。

这是“硬币”的一面,也是大家能看到的光鲜一面——多数人,包括我在内,都会基于“家里有矿,心里不愁”这个粗浅和直观的判断拍手叫好。

但“硬币”的另一面,却是“血泪史”,也是大家相对容易忽略的一面——这么多年来,基本能看到4类情况:

1)之前明明都谈好的,但被收购方最终反悔;

2)双方都谈好了,但被所在国的政府或审查机构拒绝;

3)顺利完成收购,并在当地运营了,但因不符合当地各种各样的规范,又被叫停开采、罚款、罢工等;

4)前三者都没问题,但又遇到金属价格大幅下跌等“黑天鹅”,导致资产减计,有的甚至不得不“断臂求生”。

案例不难列举。按顺序:

1)2009年6月,力拓支付1.95亿美元违约金,反悔了与中铝的收购协议;有机会可以详细回顾这场收购案的得失,也是经典案例。

2)就最近,根据媒体的报道,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建议,禁止一家“与中国有关联”的公司收购陷入财务困境的澳大利亚锂矿商阿丽塔资源有限公司。不展开叙述,具体搜索即可知。

3)去年11月初,加拿大政府要求中矿资源、藏格矿业及盛泽锂业剥离资产或撤资。这在其他领域也很多,最近宁德时代和福特汽车在美国的工厂就被传“突遭美国调查”。

4)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亚的磁铁矿项目;必和必拓当年在页岩气上面吃了大亏,财报里做减计,后来卖给了BP;自由港当年一度计提减计200多亿美元的油气资产。

中国铝业近5日A股走势

中信金属近5日A股走势

二、关于矿业收购的“血泪史”,中国矿业企业真比其他国家的矿企遇到得更多?

最近搜索了很多资料,其实并没有准确且权威的数据定论(有知道的补充下?)。只能罗列几个确定的信息:

1)中国矿企遇到的“血泪史”,海外矿企不是没有——也举个例子,看看刚果(金)海外矿企最近的情况,欧亚资源、嘉能可……

2)在中文媒体的语境下,从2000年至今,我们会看到更多与我们自己企业相关的“血泪史”。

3)但同样别忘了,中国矿企成功的案例也很多。

4)我们也要明白:不管有无“血泪史”,无论哪家企业海外”走出去“收购、并购、投资,不可能完全没有任何风险

5)收购、并购、投资,都要结合世界经济的大环境和地缘政治格局,这免不了的。具体到现在就是中美博弈,甚至有人说“新冷战”。

6)回到源头。说易行难,企业不是想“走出去”,就能“走出去”的。结合过去无数的案例,“走出去”需要战略、资金、法律、属地公关、游说公司等的全方位的配套与协同,更需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所以,本身就得给大胆“走出去”,尤其是早年先行先试的企业一个不大不小的赞。

三、回到主题。

那么,既然有对“血泪史”的认知,或者说,既然对“走出去”的风险心中有数,那么,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企业去海外并购找矿?

试着分析下:

1、先看一组2022年年报里的数据,有中国的央企、地方国企、民企:

紫金矿业,境外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为32.07%

洛阳钼业,境外资产占比88.49%

华友钴业,境外资产占比37.16%

江西铜业,境外资产占比18.36%

中国有色矿业,境外资产占比38.9%

五矿资源,境外资产占比如下图——

截图自公开资料中2022年五矿资源年报

2、为什么要走出去?接着说:

1)从企业的视角出发:

A、理论上,有需求。长期看,铜、钴、镍、锂等金属甚至不愁需求。

什么是有需求?

比如,中国“工业立国”,本就需要用到大量的金属资源。或者说,无论是“上天揽月”,还是“五洋捉鳖”,背后都是中国钢铁工业(特种钢)和有色工业(各种合金)在支撑。

比如,中国实施新能源战略,就需要用到大量的铜资源。(此处省略掉具体数据了,有大量的券商研报)

B、理论上,也有的赚,没有谁愿意做亏本的生意。前提是有充分的调查报告和预计报告,且未遇到低迷的金属价格周期。

再拿紫金矿业刚果(金)的卡莫阿-卡库拉铜矿来看,以下截图自紫金矿业官网:

截图自紫金矿业官网

紫金矿业月K线图

以上,指的是理论上。

实际操作另说,比如,中信泰富当年拿澳大利亚的磁铁矿项目,应该也是蹦着赚钱去的,但后来真没这么理想。另外,矿山开采,远不止矿山开采本身,很多时候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和践行ESG相关理念,这个也要算在内。就是俗话说的:要运矿、先修路(公路、铁路、港口…)。

2)从中外资源禀赋的角度出发:

与企业有的赚没的赚同样相关。中国地大物博,资源多,但与很多行业类似,我们是资源大国,但不是资源强国

金属资源领域,有“品位”之说。品位高低,也代表开采成本高低。

举几个例子,按可查的信息:

中国铁矿石的品位是:34.5%。加上开采相对恶劣的条件,成本远不能和三大铁矿石供应商相比,也不能和印度比,其品位均在60%以上。
中国平均的铜品位是:0.87%。这甚至不如南美优质铜矿山矿渣的品位。
中国平均的钴品位是:0.02%。洛阳钼业在刚果(金)买的KFM的钴资源量品位为1.01%。

截图自2022年洛阳钼业年报

洛阳钼业周K线图

3)从国家大战略的角度出发:

确实需要中国矿企走出去,增加明面上属于中国的权益资源。反向看,也能给矿企在所在国提供一份保障。

这背后,除了钼、钨等少数金属之外,又要说到中国很多关键金属的对外依存度。不赘述了,在无数的文件或大家的解读中,都有介绍。

简要引述下公开数据资料——铂族金属的对外依存度达97%;钴的对外依存度达95%;镍的对外依存度达91%;锂的对外依存度达76%

四、总结一下:

对于企业,尤其是上市矿企来说,“走出去”的动力既是来自与自身业绩增厚、提升股价、提振信心,也可能有国家大战略的驱动,当然国内的很多资源,本身也受限于资源禀赋。

五、但如何控制风险,又是另一个话题,至今也都是重要课题。

我们不可能一直期待企业一帆风顺,一直期待单边上涨的金属市场,不可能一直指望无任何地缘政治风险,在各方利益博弈下,也不可能一直指望所在国顺着企业自己想顺心的方向在做扶持行动。

企业怎么运作不太懂,但仅站在外部视角看,我们能看到的确定规律是:

1)就是按矿业发展的规律办事,尽量低的价格拿矿。大家都明白的最理想场景就是,踩准点低吸,但这需要企业有很敏感的市场嗅觉,很深的功力,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2)矿业收购不是“想当然”。专业的人专业的事,且需要一揽子全局行动。国际行动,也要符合国际规范,更要符合当地投资规则、法律政策。这又需要又清晰的组织和管理能力、相关人才作为基础。

3)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看看过往的案例,找经验、找得失。

以上,说易行难,企业们肯定也有自己的方式。

本质上,也轮不到外人来多说。我们股民希望的还是:相关的收购不确定性少少的,未来收益多多的

# 分享我的交易策略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5

  • 推荐
  • 最新
  • 老夫的少女心_
    ·2023-08-02
    精彩

    我还是很看好这个赛道,觉得有搞头

    回复
    举报
    收起
  • 东营天地人和
    ·2023-08-02
    精彩

    洛阳钼业的股票能不能买一点

    回复
    举报
    收起
    • 特兰克斯86
      今年1月1号到现在涨了很多了。但很多券商去年年底到现在还是特别推荐他们家。
      2023-08-03
      回复
      举报
  • 跟着资本的脚步走,肯定不会有错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