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研究

记录中国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价值时刻。

IP属地:未知
    • 一味研究一味研究
      ·05-08

      母爱益生菌有机米粉焕新上市,秋田满满为新母婴家庭提供专业辅食解决方案

      新生代宝妈,什么都要精细化。 最近趋势来看,新生代宝妈对婴幼儿的零辅食,提出了三点新要求: 第一,要有机。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当前零辅食品类消费主力人群为90后、95后的职场宝妈,其中65.3%的95后宝妈愿意为有机产品支付20%的溢价。主要原因是认为有机辅食有着更为严格的产品标准,不含或含极少量的人工合成化学物质,更符合无添加的概念。 第二,要营养。 “大部分宝妈对辅食产品的最大需求是干净、无添加,除此之外,就是认为普通辅食产品食材太过单一,带有营养成分的产品,会更受欢迎。”一位母婴渠道表示。 随着国内婴幼儿辅食市场进入成熟发展阶段,新生代爸妈更倾向于尝试多样的辅食组合搭配,注重提升辅食的多元化营养性。 第三,要亲和。  据相关数据显示,84.2%的母婴家庭都遇到过宝宝出现肠道问题,其中近30%的宝宝经常遭受腹泻、便秘消化不良等肠道问题。 所以,大部分家长更愿意选择添加有益成分产品。而在家长最为关心的成分中,微量元素、膳食纤维、益生菌、益生元等成分占比最高。  一直以来,米粉作为宝宝第一口辅食,家长购买时会考虑安全、营养等多重因素。渠道商为满足新生代消费者精细化育儿诉求,在品牌选择上也很慎重。 秋田满满认为,米粉仍存在很大的配方创新机会,可以让宝宝有更好的辅食体验。营养配方的革新升级,能解决中国宝宝在成长过程中切实面临的营养缺口问题。为解决辅食喂养中的痛点问题,秋田满满推出有机婴幼儿益生菌胚芽米粉,亲和人体,安全放心,帮助宝宝顺利过渡到辅食。  “更”优势,构建米粉新高度 作为婴童零辅食市场中具备引领性的品牌,秋田满满的这一次创新,新在哪些地方呢? 更亲和 针对婴幼儿常见的肠道问题,秋田满满有机婴幼儿益生菌胚芽米粉产品中特别添加的CECT5716母爱益⽣菌,源自健康乳汁的发酵黏液乳杆菌CECT5716。 这种从健康母乳中提取的益生菌株,亲和人
      653评论
      举报
      母爱益生菌有机米粉焕新上市,秋田满满为新母婴家庭提供专业辅食解决方案
    • 一味研究一味研究
      ·2022-06-06

      "燕麦奶第一股"市值暴跌,Oatly的盈利之路不好走

      进入中国燕麦奶市场的第四个年头,一路高速前进的瑞典燕麦奶公司Oatly$Oatly Group AB(OTLY)$ 遇上了难题。据Oatly于5月初发布的2022年第一季报显示,其当季收入为1.662 亿美元(约人民币11.05亿元),同比增长18.6%,但其归母综合亏损达1.1亿美元(约7.31亿元),同比扩大258.37%;毛利润则同比去年减少了约63%。表面来看,亏损是因为疫情封控。Oatly在上海拥有超过一半的业务分量,其供应商、仓库、物流服务商、公司总部和员工等核心组成也都在上海,这使得该公司相当一部分业务受到了影响。对此,Oatly首席执行官Toni Petersson在今年一季度财报会议上表示:“在Oatly进驻的中国零售和餐饮服务店中,今年第一季度因封控需要关店的数量超过1.7万家。”不过,抛开疫情影响,Oatly的经营情况也并不如意。自上市以来,公司一直处于亏损之中,且距离盈利渐行渐远,承受着巨大经营压力。不仅如此,前有雀巢、达能、伊利、蒙牛等国内外巨头加速布局燕麦奶市场,后有植物标签、奥买星球等新品牌背靠融资紧追不舍,燕麦奶这条赛道也变得日益拥挤。Oatly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持续亏损,股价跌超八成Oatly成立于1994年,在创立到之后近20年时间里,Oatly都只是瑞典燕麦奶产品货架上默默无名的品牌之一。据第三方数据公司Statista统计,Oatly在2012年的销售额仅有2.69 亿瑞典克朗(约计2800万美元左右)。到2013、2014年,Oatly开始重塑品牌,围绕“健康、低碳、环保”等概念大打营销牌,同时与多个知名连锁咖啡店联手,通过咖啡包围超市的路径,快速打响了Oatly燕麦奶知名度。2018年,借着华润集团的投资,Oatl
      3,468评论
      举报
      "燕麦奶第一股"市值暴跌,Oatly的盈利之路不好走
    • 一味研究一味研究
      ·2022-05-31

      从「水饺大王」到「烫手山芋」 大娘水饺前路难卜

      时隔5年,大娘水饺再度易主。5月16日,酒店管理集团格林豪泰宣布已签署最终协议,向集团控股股东格林豪泰酒店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收购中国两家餐饮连锁企业“大娘水饺”和“鹿港小镇”,收购价约3.998亿元人民币,预计将在 2022 年下半年发生。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大娘水饺8年内第三次易主。作为昔日的“水饺大王”,大娘水饺巅峰时期年入15亿元,全国门店一度接近500家。然而,遭遇多次卖身及战略决策失误后,大娘水饺门店大幅下滑至297家(官方数据,截至2021年12月31日),营收与口碑更是遭遇“双杀”。对大娘水饺来说,这次易主是福还是祸,新东家格林酒店又能否带领大娘水饺走出发展困境?一路高歌大娘水饺的故事始于1996年。这一年,多次创业失败的吴国强决定最后再拼一次,特意请来一位东北大娘做厨师,在常州开了一家饺子店,定名为“大娘水饺”。在最初的时段里,因味道与口感不佳,门店每个月都要亏损1万多元。压力之下,吴国强遍访名师,多番尝试,摸索出“北方的皮+南方馄饨的馅”这一组合,同时主打“现包现煮”,终获消费者认可。1998年,将门店开到苏州的大娘水饺有了一整套从面胚重量、面皮大小到一斤面粉兑多少水的标准,并制定了抽检制度:饺子要先上秤,不合格的,由包饺工自己掏钱买。在近乎严苛的规范下,大娘水饺逐渐打开了名气。官方信息显示,1999年大娘水饺的第14家连锁店开到了上海,与肯德基、麦当劳做邻居,有60多种饺子供顾客挑选。相比于那时麦肯70~80元的客单价,大娘水饺的客单价只在10~20元。如此高性价比的大娘水饺,一度成为上海的现象级餐饮品牌。▲图源:大娘水饺官微此后,大娘水饺一路高歌猛进。官方披露,2005年,大娘水饺年营收达到3.5亿元,纯利润达千万规模,并陆续在全国各地开设分店;2013年,大娘水饺在国内开出了超过450家门店,年营收高达15亿元,员工超7000人,成为了当时名副其实的“水
      1,887评论
      举报
      从「水饺大王」到「烫手山芋」 大娘水饺前路难卜
    • 一味研究一味研究
      ·2022-05-27

      20年来现首亏,维他奶真要凉了?

      5月12日,维他奶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维他奶”)$维他奶国际(00345)$ 发布了盈利警告公告。据公告披露,截至2022年3月31日的2021/2022财年,维他奶预计录得净亏损1.51~1.72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30~1.48亿元),相比去年同期5.48亿港元的净利润,由盈转亏。这是维他奶近20年来的首次亏损,且在过往的10个财年里,维他奶归母净利润一直在2~6亿港元区间浮动。对此,维他奶在公告中称,由盈转亏主要受三大因素影响,其中之一是中国内地销售在夏季旺季显著下跌。这与去年7月维他奶内容不当的集团内部通知有关。去年7月1日,香港一名维他奶员工在香港铜锣湾持刀袭警后自杀身亡,维他奶称该男子“不幸逝世”并对其家人表示深切慰问,引起了大陆网友的争议。此后,尽管维他奶发布声明称“不当言论系员工个人行为”,并将涉事员工开除,但其内地市场业务仍受到巨大冲击:大量内地消费者宣布抵制维他奶,代言人宣布终止合作,多家商超、便利店以及线上渠道也大范围下架维他奶产品。据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4~9月,维他奶收入同比下降18%,净利润同比下降95%,其中内地销售收入为22.30亿港元,同比下降28.89%,亏损达3258万港元。不过,在不当言论之前,维他奶在内地的发展就已显露出疲态。财报显示,2018~2020年,维他奶中国内地市场销售额分别为37亿港元、46.28亿港元、51.37亿港元,同比增速为39%、25%、11%,增速连续两年下滑。不仅如此,毛利率也呈下滑态势:2018年销售毛利率为53.70%,2019年下滑至53.25%,2020年再次下滑至52.59%。究其原因,除了行业竞争加剧,维他奶在内地经营陷入疲软之外,频发的质量安全问题也成为其发展最大的障
      3,388评论
      举报
      20年来现首亏,维他奶真要凉了?
    • 一味研究一味研究
      ·2022-05-24

      糖果大王徐福记:“甜蜜事业”终到头?

      对很多人来说,徐福记曾代表了新年的味道。作为一代糖果大王,徐福记以“新年糖”起家,巅峰时期创下年销售增速超20%,连续17年位居散装年糖和包装年糖市场第一的佳绩。孰料,徐福记后来经营业务每况愈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还多次被传失宠于母公司雀巢,沦为弃子。危机之下,徐福记开始谋变,转向了坚果赛道。这会是一个好选择吗?糖果大王“南有徐福记、北有康师傅”,这一南一北,曾被誉为台商在大陆经营的典型案例,也印证了徐福记昔日的辉煌。1992年,诸多台商加快了在大陆的投资步伐。其中,以糖果和蜜饯起家的徐家四兄弟便是其中一份子,他们在东莞搭建工厂,从事糖果贴牌加工,再将产品出口到其它国家。两年后,在意识到大陆经济的腾飞将显著带动人们对糖果的需求后,徐家四兄弟决定从出口转内销,开始经营自己的品牌。“徐福记”自此走向历史舞台。那个年代,过年是糖果消费量最大的节点,但当时并没有糖果品牌想到与新年捆绑,徐福记敏锐察觉到了这个商机,并于1994年推出“新年糖”系列:涵盖40多种糖果,主打低价策略。多方因素助推之下,徐福记大获成功,1997年销售额便突破1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在此过程中,徐福记还开创性推出了散装统一定价以及专柜模式两大策略,极大简化了用户购糖的流程,同时还强化了用户对于徐福记品牌的认知,为后来的发展进一步奠定了基础。▲图源:徐福记官微2000年,随着沃尔玛、家乐福进入国内,徐福记与这些大型超市建立了供销关系,开始步入发展快车道:不仅于2006年在新加坡上市,此后销量更是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连续多年位居市场第一。官方介绍显示,到2007年,徐福记在中国已经拥有 88 家销售分公司,超过13500个直接管控的终端零售点,成为中国最大型糖果品和糖点企业之一。嫁入雀巢2011年,徐福记迎来转折点。这一年,急于在中国扩张业务的雀巢以1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徐福记60%的股权,徐家四兄弟持有剩余
      2,9625
      举报
      糖果大王徐福记:“甜蜜事业”终到头?
    • 一味研究一味研究
      ·2022-05-19

      海洋零食品牌"海狸先生",成于流量,困于供应链

      近年来,零食消费不断转型升级,年轻消费者越来越追求“吃的健康”,本身具备独特营养价值的海鲜零食,更成为中国零食市场迅速崛起的细分品类。巨大的潜力与趋势,让很多品牌看到海洋零食细分领域的机遇。其中,成立于2015年的海狸先生,依靠“高蛋白低脂肪”和“不加防腐剂”的卖点,借助直播电商的流量红利脱颖而出,旗下产品多次登上天猫海味零食类目Top3,其中碳烤鳕鱼片更是持续保持全网第一。在吸引年轻人目光的同时,海狸先生也受到了资本的青睐。天眼查数据显示,海狸先生分别在2017年8月及2021年9月完成数百万元天使轮融资及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朴和长青、齐光资本和启荣创投。只是,起势靠流量,生死却要看供应链。作为年轻新品牌,海狸先生在供应链和渠道上仍有提升空间,当流量红利逐渐消失殆尽,竞争对手又频频发力,海狸先生的海洋零食头部位置又能保持多久?切准赛道,一炮而红海狸先生创始人陆宁有着十几年的互联网和电商从业经验。2014年,陆宁决定做自主品牌,经过多方面的市场考察,最终锁定海洋零食。在他看来,彼时的海洋零食行业仍存在多方面的痛点。一方面,产品的创新度不够。传统的海鲜食品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靠海的先天优势带来了丰富的海产资源,但多是地方企业自产自销的模式,企业就近加工,同时销往周边地区,口味更符合当地人的需求,难以满足大众口味。另一方面,海洋食品因为腥味较重,不少企业在制作时都会制作成重油重盐及辛辣食品,在健康度上也有所缺失。此外,海洋零食品类整体发展比较混乱,缺少龙头企业;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迅速增长的海洋休闲零食市场。英敏特数据显示,2014~2016年,中国零食市场上有25%的新品是肉类或海鲜类零食。图源:海狸先生官微2015年,海狸先生正式成立,将“海味健康零食”作为品牌定位。不得不说,海狸先生拿捏住了新一代消费者追求健康的心态。在产品设计上,海狸先生一共划分出了三
      2,4033
      举报
      海洋零食品牌"海狸先生",成于流量,困于供应链
    • 一味研究一味研究
      ·2022-05-17

      从第一到陪跑,光明乳业半只脚已经伸到了悬崖外

      2022年是光明乳业$光明乳业(600597)$ 上市20周年。过去20年,光明乳业一直依靠低温鲜奶打天下,但时代和市场早就变了。伊利、蒙牛已在细分市场通过多个子品牌打响了名号,拥有数量更多、分布更广泛的奶源和更强的营销优势。反观光明乳业,这个曾经的乳制品行业“大哥”,不仅境内境外双线失利,业绩明显下滑,在低温奶领域的先发优势也难以维系,被伊利、蒙牛不断抢占市场份额。究其原因,多年来的内部问题积攒,供应链的压力,再加上羸弱的产品设计和营销宣传,都是制约光明乳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行业第一到全面落后光明乳业是靠低温奶发展壮大的。低温奶一般指巴氏奶,即通过巴氏杀菌法,以72℃-85℃的低温处理技术加工而成的牛奶。2002年之前,巴氏奶一度占据了我国液态奶市场90%的份额,凭借着一个个送奶箱,光明乳业成为市场上当之无愧的“大哥”。2002年是光明乳业最高光的时刻。这一年,光明乳业营收突破50亿元,超过当时第二名伊利25%,而彼时蒙牛主营收入才16.68亿元,不及光明乳业的一半。也是这一年,光明乳业成功登陆上交所,头顶“中国乳业第一股”光环,一时风光无限。然而仅仅一年时间,昔日的“大哥”,就被“小弟”反超。2003年,伊利和蒙牛发力常温奶市场,并迅速在全国市场大获成功。财报数据显示,2003年,伊利收入62.99亿元,超过光明乳业59.81亿元的收入;2004年,蒙牛又以72.14亿的收入力压光明乳业同年67.86亿元的收入规模。图源:光明乳业官微此后,在全国市场,光明乳业与伊利、蒙牛不断拉大差距。根据Euromonitor数据显示,2020年的乳制品市场,伊利和蒙牛两大巨头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26.4%和21.6%。对比之下,光明、君乐宝、新乳业、三元四家乳企合计占比仅
      3,5641
      举报
      从第一到陪跑,光明乳业半只脚已经伸到了悬崖外
    • 一味研究一味研究
      ·2022-05-17

      好利来:好利难再来

      半熟芝士、蒲公英空气巧克力、蜂蜜蛋糕、奶油天堂......这些曾风靡一时的烘培甜品,都出自“蛋糕大王”好利来。曾经,作为国内烘焙龙头,好利来门店遍布全国,直营连锁店多达1000家,推出的多个爆品一度引领了烘焙行业的潮流,引得同行纷纷效仿。然而时过境迁,自从好利来因内部矛盾,导致推行十多年的联合创始人制度土崩瓦解之后,就开始走上了下坡路。内忧之外,外患同样来势汹汹。作为当下热门赛道之一,烘培行业吸引了诸多新的入局者。在后浪们的冲击下,好利来日子愈发难过。内部加盟制埋下的隐患1991年,24岁的罗红因未能给母亲买到一个满意的蛋糕庆生,遂萌生了自己开蛋糕店的想法。第二年,罗红押上所有家当,远赴兰州,开出了首家好利来蛋糕店。凭借时尚的装修、新颖的口味,好利来大获成功,第一年销售额便突破200多万元。要知道,那可是30年前的200万。到1999年,好利来已经在全国十几个城市开设了连锁店,跻身国内烘焙业头把交椅。不过这一年曾发生过一个插曲:当时东北地区是好利来的主要营收区域之一,而当地人迷信 “99”过生日不吉利,鲜少有人购买蛋糕,这为好利来带来了不少亏损。此事之后,罗红推出了内部加盟制度,即罗红本人持有好利来品牌,联合创始人们拥有该品牌的使用权,后者可在全国多片区自主经营,但总部控制产品与服务的统一性,同时每个片区需每年向总部缴纳一定的品牌管理费。内部加盟制度的推出,让负责各地区的联创们由“管理层”转变为“创业者”,片区的独立经营让联创的积极性高涨起来,也让好利来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00年,在蛋糕事业风生水起后,好利来始进军月饼市场。凭借新兴口味、包装,以及扎实的运营功底,好利来的月饼也开始畅销全国市场。图源:好利来官微2002~2004年,好利来蝉联全国月饼、蛋糕销量双冠王,俨然成了“巨无霸”般的存在。随后几年,好利来门店数量不断扩张,一度突破1000家,年销售额则超过20亿元
      4,4492
      举报
      好利来:好利难再来
    • 一味研究一味研究
      ·2022-05-10

      旺旺中年失意

      “再看我,再看我就把你喝掉!”“三年级六班的李子明同学,你妈妈拿了两罐旺仔牛奶给你”“ 你旺我旺大家旺”..........曾几何时,凭借这些魔性广告,一个喜欢“斜眼笑”的旺旺小人儿火遍大江南北,也让其背后的旺旺集团(以下简称旺旺)$中国旺旺(00151)$ 家喻户晓,成为一代人的童年记忆。然而,这个一度风光无比的品牌,如今正遭遇“中年危机”:不仅在与新贵品牌的竞争中“落败”,且身处快速增长的赛道,业绩早已停滞不前,多年原地踏步。旺旺的浮沉史作为中国第一代零食巨头,旺旺满打满算已经成立近60年。旺旺脱胎于中国台湾的宜兰食品,后者当年主要从事罐头食品的代工和外销生意,与零食没太多关系。1976年,蔡衍明从父亲手中接手了宜兰食品经营权。1979年,蔡衍明发现日本的米果很受欢迎,而中国台湾的稻米资源过剩,价格相对低廉。几经周折后,蔡衍明将日本的米果生产技术带回中国台湾,随后将宜兰食品厂改名为旺旺,并推出第一款产品“旺旺仙贝”。很快,旺旺米果大卖,一度占据了中国台湾90%以上的市场份额。然而蔡衍明并不满足于此。1992年,旺旺成为第一家投资湖南的台商,且首年便创下2.5亿元的收入。旺旺仙贝生意稳定后,旺旺趁胜追击,挥起了“铺渠道、打广告、扩品类”三板斧。渠道端,旺旺在全国各地发展渠道商。值得一提的是,旺旺是中国最早卖到县乡镇一级的零售品牌。营销端,旺旺大手笔铺设广告,并凭借魔性的系列广告,迅速打响知名度。产品端,旺旺先后推出了旺仔牛奶、旺旺小馒头、旺旺碎冰冰、旺仔QQ糖等产品,均成为当时的爆品。尤其是旺仔牛奶,在含乳饮料领域可谓一骑绝尘,当年就连伊利与蒙牛都只能在后面苦苦追赶。图源:旺旺旗舰店随着产品大卖,旺旺成为当之无愧的零食大王。2008年,旺旺在港上市,市值从30
      2,279评论
      举报
      旺旺中年失意
    • 一味研究一味研究
      ·2022-05-06

      要上市的"麻辣烫一哥"杨国福,难过食安关

      “麻辣烫江湖一哥”杨国福麻辣烫最近又出事了。上月,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餐饮食品安全大检查工作,对海淀区19家餐饮门店进行了依法查处,其中杨国福麻辣烫因存在食品经营人员未穿戴清洁工作衣、帽的问题被查处。值得一提的是,在不到两个月时间里,这已经是杨国福麻辣烫第二次被查处。3月2日,杨国福麻辣烫一餐饮门店因存在未保持食品经营场所环境整洁问题,曾被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杨国福麻辣烫的管理能力与加盟模式,是其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关键原因。对于拥有6000多家加盟店的杨国福麻辣烫来说,更多的利润其实不是来自to C 的餐饮生意,而是to B(加盟店)的供应链生意——与其说它是一家麻辣烫公司,不如说是麻辣烫原材料的搬运工。只是,加盟模式虽是杨国福麻辣烫获得快速扩张的“法宝”,但管理与品控短板却时常让其得不偿失:一旦某个加盟店的食品安全出现问题,整个品牌都会受到牵连。如今,离上市只有一步之遥的杨国福麻辣烫,能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吗?一碗麻辣烫,跑出一个IPO杨国福麻辣烫,算得上是“国民麻辣烫”的存在。杨国福麻辣烫的创始人就叫杨国福。2003年,第一家杨国福麻辣烫(当时叫做“杨记麻辣烫”)在哈尔滨永和街开业。与传统重油重盐的麻辣烫汤底不同,杨国福对麻辣烫进行了改良,加入了全脂奶粉和牛骨粉等,制作出了鲜香带有奶味的营养汤底,更符合北方人的口味。第一家店很快爆火。东北地区讲究人情关系,杨国福的很多亲戚朋友见杨国福麻辣烫成本低、回本速度快,纷纷请求加盟。再之后,找上门来想要加盟的人越来越多,杨国福开始按照不同区域收取加盟费,这为公司版图扩张奠定了基础。公开资料显示,两年之内,哈尔滨及其周边的杨国福麻辣烫门店就开到了70多家。2007年,“杨国福”商标注册成功,哈尔滨杨国福麻辣烫餐饮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展开了特许加盟经营业务。2009年,杨国福又对传统麻辣烫的售卖模式进行了一次改革,首创了“论斤
      1.92万7
      举报
      要上市的"麻辣烫一哥"杨国福,难过食安关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