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夕指北
卫夕指北
暂无个人介绍
IP属地:未知
0关注
63粉丝
0主题
0勋章

AIGC如何提升广告创意的效率和效果?

毫无疑问,大模型已经成为互联网广告行业过去一年多的最大变量。AI对数字广告的渗透率在快速提高,这个行业在多个维度上被AI重新洗牌,而这其中交织着底层技术和上层应用的迭代、上演着平台和广告主在参与上的进化。一、创意是AI渗透广告的最后一块拼图前几天看到一个段子——“我想要的AI是可以帮我做饭、做家务,然后我就可以去写作、画画、搞艺术;而今天的AI恰恰相反,它去写作、画画、搞艺术,而留下我去做饭、做家务。”的确,即便是资深的互联网广告人,在两年前可能也认为AI、大数据对广告的影响更多的是在广告和用户的匹配层面发挥作用,而创意是人类独有的创造性活动,是广告人最后的尊严。然而,大模型彻底改变了这一切,Big idea开始让渡于Big data,AIGC的狂潮已经不可避免地永远改变了广告业,从洞察到创意再到投放,互联网广告的全部链条都将被逐步重构。“一切稳固的东西都将烟消云散,一切圣神的东西都会被亵渎。”马克思这句形容资本主义的名言用在今天的AI革命上同样毫无违和感。的确,这让互联网广告从业者必须严肃思考如何直面AI的冲击,无论你是广告主、优化师、广告文案,还是广告销售、广告产品经理和广告工程师,AI在这个行业已经成为一个绕不过去的词。在过去一年多,我们看到了各大广告平台都在积极在不同链路上推进AI化,不同的产品也在快速迭代。这背后的核心在于他们深刻理解AI可以在“匹配效率”和“创意效果”两个维度上大幅提升广告表现,而过去一年的效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广告是一个极其讲究ROI的行业,效果就是一切,在大模型诞生前的几年,整个行业内卷程度已相当之高,各种投入的边际效应在降低。AI的到来让行业看到了对抗内卷的机会,从业者也的确从不同的产品迭代中收获到了很多显性和隐性的红利。今天我们就通过AIGC营销创意平台擎舵来看一看AI如何深刻改变互联网广告的创意生产环节——二、从擎舵看AI营销创意平台如何
AIGC如何提升广告创意的效率和效果?

618大促:品牌如何用组合拳实现声量与销量的双重爆发?

618、双十一大促向来既是消费者的购物狂欢节,也是品牌商家营销比拼的竞技场。如何在激烈的注意力争夺战中使品牌在声量和销量上脱颖而出,成为各大品牌大促节点的首要任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盘一盘,这个618抖音上那些亮眼的品牌是如何运用组合拳实现营销增长的——一、618大促:品牌的注意力争夺战到底在争什么?对于品牌而言,节点大促是一场无法缺席的硬仗,它既关乎品牌的声量和心智,也关乎实际的销售转化。而在真实的营销过程,每个品牌在大促期间的目标和痛点是不一样的,新锐品牌和成熟品牌不同,头部品牌和腰部品牌不同。不同细分行业、不同消费决策周期、不同发展阶段的品牌在大促期间的具体决策和诉求会产生很大的差异,因此会存在多元的营销目标。然而,无论什么品牌,如何用效率最高的方式获取属于自己的心智份额和销量份额都是他们在大促期间的第一需求。和平时慢节奏、低烈度的营销比拼不同,618大促的特殊之处在于不同品牌都在用极高的优先级参与营销竞争,即品牌面对的是一个Buff拉满的、时间集中、高强度博弈的营销环境。因此,品牌想要脱颖而出,必须制定科学的策略、协同先进的工具、运用各种组合拳来实现自己的品牌营销目标。下面,我们就以抖音平台为例,看看今年618期间,哪些品牌在抖音上实现了营销增长,以及哪些策略值得借鉴——二、大促营销新解法:聪明的品牌都在这样玩品牌营销,消费者视角非常重要,任何不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的营销本质上都是自嗨。具体而言,不同平台,消费者的核心行为差异是非常大的,要想营销真正深入人心、取得效果,一定要结合平台的禀赋,围绕消费者的核心行为进行针对性的营销动作。对于国民内容消费平台抖音而言,“看、刷、搜、购”就是连接用户和品牌的核心触点。在618大促这场营销的盛宴中,聪明的品牌围绕“看、刷、搜、购”四大链路针对性地制定创新的营销策略,最终实现了品牌的多维增长——1.吸睛地“看”:品牌如何用电商开机位
618大促:品牌如何用组合拳实现声量与销量的双重爆发?

“剧王”《庆余年2》遇到“剧后”《墨雨云间》,长视频从深水区卷出曙光

2024年第二季度的长视频行业,算是“神仙打架”。大IP《庆余年2》号称年度“剧王”,火爆收官之后,没有大IP和顶流加持的《墨雨云间》接档,可算是“剧后”。6月2日,《墨雨云间》开播即爆,首日灯塔正片播放量超过《庆余年2》首日,登上Top1。往前看,5月6日和7日,精短剧《新生》和《我的阿勒泰》两部风格迥异的精短剧,在共5月上旬榜单上交相辉映。卫夕已经很久没有连续看到长视频行业,如此热闹,各大平台也都进入开始提质减量,制造爆款,提升用户留存的“深水区”。卫夕注意到,今年Q1财报会上,Netflix宣布从明年起不再披露新增付费用户数据。是Netflix认为自己的新增用户涨不动了吗?很显然不是,“睡眠时间才是我们最大竞争对手”的Netflix的用户规模远未达到天花板。这背后折射出Netflix认为流媒体行业还有比新增用户数更重要的北极星指标。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信号,一个代表流媒体进入成熟阶段的信号:即相比于新增用户数,长视频玩家需要综合考虑用户留存率、用户参与度、用户满意度等更能代表价值创造的要素来制定自己的经营战略。今天,卫夕就和大家一起来盘一盘,进入深水区的国内长视频赛道有哪些值得讨论的看点——一、长视频的“长”应该是长期价值的“长”和美国的长视频赛道相比,中国的长视频经历过道路曲折的非理性竞争。在巨头跑马圈地的大扩张时期,长视频曾经被推到了血拼的潮头,在相当长时间内饱受亏损的诟病。随着整个互联网竞争的升维,行业逐渐走向理性,这种理性一方面在于长视频的核心玩家摒弃了过去资本导向的红海博弈思维,另一方面,则在降本增效的大趋势下开始改变竞争策略,关注内功,行业开始回归常识和本质。在我看来,回归理性的长视频行业,从长期看是一个厚雪长坡的赛道,而作为长视频行业的从业者应该成为“理性乐观派”,其核心的逻辑如下——第一、这是一个规模巨大的行业。全球网络长视频产值达千亿美元级别,国内则超
“剧王”《庆余年2》遇到“剧后”《墨雨云间》,长视频从深水区卷出曙光

社交出海,开卷“多模态”?

和制造业出海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逐渐过渡不同。在互联网赛道,中国APP的出海是直接走向了“微笑曲线”的两端——直接从底层的技术到应用层的产品运营,都对海外App实现了一定程度的降维打击。从最早的安卓桌面启动器、清理大师等工具类应用,到后来的TikTok、Shein、原神、MICO等内容、电商、游戏、社交App,再到最新的短剧出海。中国App已经在全球市场成为一种来自东方的特产,在不同的赛道分别趟出了中国特色的出海道路。今天,我们就以社交赛道为例,一起来看一看中国App出海的一些有看点的打法——一、去罗马的路不止一条:移动互联网出海的两种不同模式在我看来,移动互联网的出海其实大致可以分成两种不同的模式——第一种是以TikTok、Shein为代表的“一款产品通吃全球”的打法,它满足的是全球最广泛人群的趋同化需求.我将这种模式称之为“产品全球化、运营本地化”。第二种以赤子城旗下社交App为代表的“多款产品、遍地开花”的打法,它满足的是全球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我将这种模式称之为“原生本地化”,即产品、内容、运营全部倾向于本地化。咱们逐一来看:对于TikTok这样“一款产品吃全球”的模式而言,它能成立需要几个重要的前提——第一,它需要占据的是大赛道,所谓大赛道即DAU的天花板一定要高,这意味着它满足的是最普适的需求,保证该应用能成为全民体验的最大公约数,显然TikTok和Shein、Temu都满足这一前提。其次,它需要其产品模式在效率上具有广泛的优越性,所谓广泛的优越性即它不会随着地域、文化、发展水平而产生很大差异.很显然,TikTok“单列流+算法推荐”和Shein、Temu的极致价格力被证明其在全球都存在广泛的效率优越性。在这种前提下,采取“产品全球化、运营本地化”的出海策略是有效率优势的,事实上,谷歌、Meta的全球性产品在某种意义上都符合以上两个特征。然而,当一个赛道并非属
社交出海,开卷“多模态”?

2024中国互联网广告十大趋势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当一个东西的渗透率超过50%的时候,它的占有率就无法再翻倍了。”谷歌研究院院长彼得·诺威格(Peter Norvig)这个简单的观点被行业称之为“诺威格定律”。它直观而深刻地描述了行业和产品占有率增长存在的天花板效应。毫无疑问,今天的互联网广告已经跨过了“诺威格定律”描述的临界点。根据eMarketer的数据,全球互联网广告占整体广告市场超过50%比例的时间点发生在2019年,而中国超过50%的时间点在2020年。没错,由于对传统广告的“替代效应”在明显减速,互联网广告结束了高增长的狂奔期,进入了常规增长的新常态。根据QuestMobile的数据,去年互联网广告的增长率7.3%,今年预估为10.3%,这是一个不再澎湃的数据。在这个新常态下,巨头与巨头的交锋变得更加激烈,技术的变迁、格局的变化让整个互联网广告赛道变得越发拥挤。作为互联网广告市场的一名老兵,今天卫夕就和大家一起来看一看边际效应递减的大背景下,国内互联网广告市场2024年的十个重要趋势——一、广告生态呈进一步集中的趋势,第三方广告生态公司有望被巨头收购;相比于国外互联网广告生态的百花齐放,国内的生态在客观上更加单一。这背后源于国内大厂与生俱来的“一体化”执念,将围墙花园建得密不透风,其固然有数据安全和利益最大化的考量,但也导致了重复造轮子的问题。同时从现实的角度,大厂每一个环节都自己做,并不意味着每一个环节都能做的足够好。在这样的背景下,合理地引入和收购一些广告生态内专业的第三方公司其实是一个效率更高的选择。事实上,我们可以从海外的广告巨头谷歌的过往历史中略窥一二——2003年,谷歌收购广告技术公司Applied Semantics,并基于该公司的产品推出了Google AdSense;2006年,谷歌收购广播广告公司dMarc;2007年,谷歌收购网络广告服务商DoubleClick、
2024中国互联网广告十大趋势

金山办公——为如何务实地拥抱AI打了一个样

在办公这个历史悠久的行业,过去1年发生的最大变量无疑是这一波生成式AI浪潮。面对这种代际级别的生产力革新,任何行业中的玩家都无法置身事外,必须屏气凝神根据手中的弹药以最快的速度排兵布阵。在这一轮激荡AI赶考中,有一家公司的选择有很多独特的看点。今天,卫夕就和大家一起来盘一盘金山办公这家公司,一起探究它是如何基于用户的真实场景、用AI创造“体验杠杆”并且最终兑现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的。一、从财报看办公软件企业如何焕新先看财报的总体数据——2023年,金山办公营收45.6亿,同比增长17.3%;净利润13.2亿,同比增长17.9%。在全球PC出货量低迷的大背景下,保持这样的增长率很不容易。市场调查机构Gartner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个人电脑出货总量为2.418亿台,同比下降 14.8%,这是连续第二年出现两位数的下滑。没错,大盘复苏尚未到来。根据最新的财报,全球办公软件龙头Office所在的微软“生产力和业务流程”业务在过去一年也就是10%的增长。所以,从这个意义上,金山办公在过去一年交出的这份财务成绩单值得肯定。我们再看一看细分业务——首先看C端业务侧,截至2023年末,金山办公主要产品月活设备数已达5.98亿,同比增长4.4%,累计年度付费个人用户同比增长18.4%至3549万。应该说从C端业务角度,金山办公稳住了基本盘。而读此次财报,你还会发现一个重点,来自2023年新推出的B端产品“WPS 365”,在该产品的带动下,金山国内机构订阅及服务业务收入9.57亿元,同比增长38.36%。这在B端平淡的当下的确是个惊喜。作为一款一体化办公协作产品,WPS 365不仅有WPS Office的全部功能,还集成了IM、在线会议、网盘等和线上办公的一系列功能,覆盖了办公场景下的所有软件需求。截至2023年末,WPS 365已服务17000余家头部政企客户,包括云南、浙江、山东等地
金山办公——为如何务实地拥抱AI打了一个样

腾讯游戏出海:在深水区寻找确定性

全球市场是真正的星辰大海。对于国内不少游戏厂商而言,出海是突破规模瓶颈的重要增长战略,作为业内重量级玩家腾讯,出海自然也是其拓展全球版图的核心策略.在1月19日腾讯年会上,马化腾直言——“游戏出海是腾讯目前国际化的最大希望”。小马哥的发言,背后的核心逻辑在于,海外无论是欧美、日韩等成熟市场,还是东南亚、南美等新兴市场,都可以在用户规模、付费率和ARPU值等多个维度上拓展腾讯现有游戏业务的增长潜力。随着游戏市场整体复苏放缓,海外厂商和国内出海厂商在多个维度上的竞争也在日益加剧,全球游戏市场进入更加复杂的深水区。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腾讯游戏过去一年出海的表现,同时也梳理一下腾讯游戏出海如何在深水区寻找确定性——一、到底应该如何评价过去一年的腾讯游戏出海?根据腾讯最新公布的2023年全年财报,过去一年,腾讯游戏全年收入1799亿元,其中国际市场收入同比增长14%至532亿元;最新的第四季度,国际市场环比增长5%至139亿元,创2023年季度新高。那么,如何评价腾讯游戏过去一年这个出海数据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更细致地来看——首先,这个全年双位数增长是在全球手游市场规模连续两年萎缩的大背景下取得的。根据data.ai发布的《2023 年移动游戏市场报告》,2023 年全球移动游戏用户支出同比下降2%至1073亿美元,连续第二年呈下降趋势,这个数据表明全球手游市场尚未迎来真正的复苏,仍在消化疫情后带来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腾讯这个逆势双位数增长已属不易,也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腾讯游戏出海在大盘疲软下的强劲韧性。其次,最值得关注的数据是腾讯游戏的国际收入占比首次提升至游戏总收入的30%。要知道,仅仅是在腾讯财报首次披露海外游戏收入的2021年Q3,这个比例仅仅只有15%,不到三年占比翻倍,正在稳步地朝腾讯高级副总裁马晓轶定的“国内、国际各占50%”的中长期目标逼近。第三,
腾讯游戏出海:在深水区寻找确定性

美图——非共识下AI商业化的一个独特范本

前些天AI圈在热议月之暗面杨植麟和金沙江创投朱啸虎对于AI的不同判断。 简单地说,杨植麟是坚定的技术理想主义派,而朱啸虎则是坚定的市场现实主义派,前者坚定信仰AGI,后者喊着“不烧钱!马上能变现!”。 二者尽管观点不同,但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当下AI市场多元复杂的非共识状态。 在这场隔空交锋引发行业深思的时候,我们来看一看美图最新发布的2023年全年财报。 过去几年才刚刚走出亏损泥潭的美图这一次用一份不俗的财报探索了在非共识下AI商业化的一种可能路径——总收入27亿元,同比增长29.3%;净利润3.7亿元,同比增长233.2%;AI驱动的影像与设计产品收入13.3亿元,同比增长52.8%。 在我看来,美图是国内AI圈的一个独特样本,它向业界证明了在AI引发非共识过程里中型公司的一种可能性——即基于市场需求、用AI驱动产品并最终实现规模商业化。 一、美图给AI的增长和商业化提供了一个值得参考的范本 在过去一年多的AI浪潮中,尽管业界一致认可AI的潜在巨大的价值和极高的天花板,但有两个问题是非常现实的—— 第一,AI现阶段到底能实现多大的真实用户价值? 对话框的确降低了大部分人的交互门槛,但真正需要提问和对话的场景目前尚未被大规模验证,同时其对输入提示词的要求很高,而图片、视频领域的AIGC要创造价值形成真正的工作流,离成熟应用也存在不小的距离。 从渗透率的角度,即便业界公认领先的ChatGPT、Midjourney其月活用户数据依然难敌移动互联网的主流应用。 第二,如何实现有效的规模化的商业变现? 在目前推理成本高企的大模型赛道,主流的变现手段依然是按Token付费的变现模式,该模式目前在效率层面目前尚没有像移动互联网的广告模式一样被得到广泛证明。 事实上,以上两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美图在过去一年都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并且还真让这家尝试过多次商业模式的公司找到了一条可行的AI驱动产
美图——非共识下AI商业化的一个独特范本

为什么说腾讯22年前的这份神级PPT是立项汇报的天花板?

在我的电脑里一直躺着一份腾讯的神级PPT,最近我无意中又翻到了它,重读之后依然觉得价值极大。它诞生于22年前遥远的2002年8月,没有花哨的排版,没有精美的设计,没有炫酷的动画,它古早而朴素,但从头到尾散发着神奇的说服力。正是因为这份PPT,腾讯推出了最早最成功的商业化产品——QQ秀。这份PPT如同一块化石,将从业者带回那个昂扬向上野蛮生长的古典互联网时代。这份65页PPT的作者许良(Kurt Xu)是腾讯早期仅有的几位产品经理之一,后来成为腾讯投资的副总经理,如今是元生资本创始合伙人。这份PPT极为完美地呈现了一份优秀立项汇报PPT应该有的样子,它结构完整、逻辑严谨、数据详实、论证充分,整个逻辑链条极具说服力。最终它雄辩地说服了老板,支撑了决策并成功推动了腾讯早期最成功的商业产品QQ秀,非常值得职场人特别是互联网打工人学习和研究。这份PPT的名称为《Avatar Business Plan》,“阿凡达商业计划”,即后来QQ秀的网络化身装扮业务,它的由来要追溯到2002年8月左右。当时,腾讯刚入职的不久的新人产品经理许良接到北京销售同学的线报,说韩国有一种叫“小人换衣服”的业务很火,于是商业嗅觉极其敏锐的许良便开始调研。在充分的研究之后,他向腾讯总办提交了切入Avatar业务(即后来的QQ秀)的建议PPT。这份PPT的精彩之处在于它用极为严谨的逻辑和极为周密的计划成功说服腾讯高层拍板投入,并成功带领项目上线。不少互联网圈内人其实看过这份PPT,但我相信很多人依然低估了它的价值。下面卫夕就和大伙一起详细地拆解一下这份PPT,看一看为什么它是一份值得研究的经典——完整版65页我已上传至腾讯文档,在“卫夕指北”公众号回复“QQ秀”可获取下载地址。在一开始,作者先用3页PPT介绍了Avatar(网络化身装扮)的背景信息。这个背景信息之所以非常重要在于,即便是对当时腾讯的高管而言,在
为什么说腾讯22年前的这份神级PPT是立项汇报的天花板?

用好自动化投放,抓住2024开年第一波流量增长机遇

互联网技术让广告这个行业进入“计算广告”的时代,“自动化”成为广告投放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它可以用智能化的方式帮助广告主提高效率与效果。 理解自动化投放技术的最新进展,我们或许可以从以下的三个案例出发,在这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巨量引擎UBMax的推出让自动化投放从单个环节最优的原子级自动化,迈入场景级自动化时代。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这些案例中理解:为什么众多广告开始拥抱自动化投放技术,这背后的核心逻辑在于——它的确能解决广告主的痛点,正在切实帮助广告主提升效率和效果。 一、三个案例带你看懂UBMax好在哪? 广告主从来都是用结果说话的,效率和效果是他们关注的核心,除此之外,任何花哨的东西都没有用。 对于广告系统的新产品和新功能而言,能否让广告主以更高的效率获取更大的收益是衡量其价值的核心标准。 巨量引擎一直致力于用技术提升广告主投放的效率和效果,UBMax自动化投放产品是其近期推出的重要产品,它是场景级的自动化投放解决方案,运用领先的模型理解与决策能力,帮助广告主极致优化投放的效率和效果。 简单地说,UBMax可以针对产品和营销目标,自动学习投放策略,通过智能投放实现更稳成本、更少操作、更多转化。 我们从三个实战案例来全方位认识一下UBMax这个产品。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三个表现突出的广告主,如何使用UBMax产品实现效率和效果双重提升的,通过对他们打法和策略的拆解,我们可以从这些案例中总结出对应的经验与实际投放建议。 1.保险行业“众安”——UBMax如何助力极致产品做极致营销? 作为全国第一家互联网保险企业,众安保险无论是产品层面还是营销层面都在用互联网的思维来寻找最优解。 在产品层面,众安不依赖线下代理人的模式优化了保险产品的成本结构,因此它可以推出品质、服务和价格上都更加极致的产品。 保险行业讲究的是组合拳,在产品打磨好之后,营销效率就成为整个经营链条上
用好自动化投放,抓住2024开年第一波流量增长机遇

品牌如何有效接住小红书的搜索流量?

和美国搜索市场谷歌一家独大近乎垄断不同,中国搜索市场在客观上更加分散,产品形态的多样性让搜索这件事被不同的细分产品占据着各自的心智。 小红书经过多年的沉淀,今天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生活决策搜索入口”。 对于品牌和商家而言,"遇事不决小红书"强心智的背后,其实蕴藏着规模巨大的、未被充分挖掘的商业价值和结构化红利。 如何理解小红书搜索的商业价值?如何充分接住小红书的搜索流量?如何抓住小红书搜索营销的关键?今天卫夕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一、到有鱼的地方去钓鱼——小红书搜索是一座待挖掘的富矿 谷歌的数据科学家赛斯曾经写过一本畅销书《人人都在说谎》,该书的核心观点是—— 不要在乎人们表面上说了什么,而要看他在搜索框里搜了什么。 没错,搜索行为无比真实地反映了用户最明确的想法和意图,从商业的角度,这些真实想法背后是用户真正未被满足的需求。 当我们在搜索的时候,我们并不是在搜一个关键词,而是找到一个解决方案,而用户对更鲜活、更直接答案的需求让YouTube的搜索框成为世界上第二大搜索引擎。 这背后的逻辑在于,相比于传统搜索引擎,YouTube上更具体更多元的UGC答案更贴近大众的细分需求。 在中国,小红书丰富多元的UGC内容承担了类似的角色。 无论是找"北京有哪些小众的旅游景点?"还是"三岁乳糖不耐受的宝宝如何做辅食?",无论是"小户型如何用低成本装修出格调?"还是"弹簧桥陆冲板应该如何选?",小红书上都有无数一手的、鲜活的、多样的答案。 小红书搜索的"过来人的视角,普通人的经验"让其有更具用户价值的同时也兼具了极其可观的商业价值。 今天在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争论不休背后,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消费者在决策时更加理性了,理性就意味着他们会做功课、会比较、会再三斟酌,搜索就是他们决策中极为关键的最后一环,谁能影响消费决策,谁就具备了不可忽视的商业价值。 没错,流量和流
品牌如何有效接住小红书的搜索流量?

在腾讯的生态内深耕,每一口井都有水

在国内互联网的格局中,如果只能选一个在基础设施和业务形态上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生态,我想这个答案大概率会是腾讯。 经过多年发展,特别是补齐短视频这一块重要拼图之后,腾讯商业生态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生态繁荣的同时也在客观上释放出规模可观的商业红利。 对于品牌和商家而言,在不确定的环境中需要顺势而为,经历过中国互联网多轮变迁的腾讯曾经多次上演“后发先至”的精彩故事。 在我看来,如今枝繁叶茂的腾讯商业生态将迎来确定的收获期,会将暖气传递给每一个商家和品牌。 基础设施和繁荣生态锻造生意经营的价值之锚 腾讯商业生态复杂而庞大,要快速梳理清楚并不容易。 要理解腾讯数字化商业化基建,今年“腾讯智慧营销峰会”上提的三个点提供了很好的视角——首先是“一个包容性全域经营生态”,然后是“丰富交易能力”、“发展营销科学” 先看“一个包容性全域经营生态”。 今天,腾讯生态已经从兼顾公域和私域、线上与线下进入到兼容并包、枝繁叶茂的新阶段。 在这个生态体系内,边界清晰、产权明确、飞轮加速、草长莺飞,效率、效果、效能上明显提升。 它可以有效满足每一个阶段、每一种体量和每一种需求的全域经营需求。从某种意义上,做经营的商家的确只需要在腾讯这一个生态就能完成整个数字化经营的全部流程。 再来看“丰富交易能力”。 从营销到经营,交易能力非常关键,而腾讯自2018年开始就致力于解决从广告贴近交易的问题。 我们看到,在多元的场景、形态和链路的加持下,腾讯的交易能力在持续加强,具体而言,商家可以用视频号做交易、用小程序做经营、用企微做用户。 交易能力是一个互相协同、互相嵌套的系统,以视频号、小程序、企业微信为核心,腾讯生态构建了三大交易阵地。 我时常在想一个问题——交易能力作为一个基础能力,其他平台也有,甚至比腾讯做的要早很多,那么腾讯在交易能力上的优势到底是什么? 答案是:其他家的交易能力是线段结构,而腾讯的交易能力是网
在腾讯的生态内深耕,每一口井都有水
avatar卫夕指北
2023-12-20

小红书的商业化没有标准答案

毫无疑问,10岁的小红书并不是一家以速度见长的快公司,但的确是过去两年里国内互联网行业中增长曲线最陡峭的移动产品。脚长大了,鞋也必须跟上尺码。今天的小红书在用户增长已经到达可观规模的大前提下,商业化也必须有步骤地协同推进。客观地讲,社区产品的变现和商业化历来就是行业内公认的高难度挑战,过去不少社交产品在商业模式上的曲折探索充分证明了这个结论。事实上,小红书在商业化这件事上做过不同的尝试,过程中也积累和迭代了不同的认知,如今正在以更进取的方式在推进自己的独特的商业化。卫夕最近专门研究了一下小红书在商业化层面的一些动作,也看了小红书COO柯南在极客公园创新大会上和张鹏关于小红书商业化的对谈,尝试梳理一些我认为有价值的点分享给大家——一、独一档的产品需要原生的商业化理解小红书商业化的前提是,理解小红书这个社区的独特性。小红书的独特性一方面在于,无论是在国内、还是硅谷,都找不到相同甚至类似的参照系,另一方面它在长期的慢生长过程中形成了非常独特的社区氛围。前两天我在朋友圈做了一个简单的小调研——“大伙在使用小红书这个产品的过程中,有哪些具体的小例子可以体现这个产品的与众不同?”这个调研结果可以让我们从一些颗粒度更小的点来直观感受一下小红书的独特性——1.“上周提了一辆车,但我没有发朋友圈,反而很详细地在小红书分享了自己选择买它的理由和提车体验,收到19条评论都是温暖的回复,爱死小红书的刘亦菲们。”2.“我一个姐们是一个博主,她跟我说,尽管她的短视频是全网分发,但有些视频是只发小红书的,因为只有小红书几乎很少出现杠精,而且即便有,不少粉丝会自发地抵制杠精。“3.“小红书上可以找到各种奇奇怪怪的店铺,上周我下单了一个用自己照片定制的积木,一个微小版的我,拼了一个下午,忘记了吃晚饭。小红书——我的减肥神器。”4.“孩子今年幼升小,开学前我在小红书上搜同校妈妈分享的新学校情况,也加了她建的家
小红书的商业化没有标准答案
avatar卫夕指北
2023-11-23

视频号和抖音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毫无疑问,视频号作为后起之秀,经过几年的追赶,早已跻身国内短视频赛道的三强。然而,视频号到底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它和抖音的差距到底有多大,业界很难给出一个全面而准确的数据。这背后的直接原因在于微信仅仅是腾讯这家上市公司的一个事业群,而视频号也仅仅是微信的一个子产品,因而没有在财报中公开披露详细数据的义务。此外,不同于独立的App,视频仅仅是微信这个应用的一个功能,这也给第三方数据监测提高了难度。同样,作为短视频行业的龙头老大,抖音目前也是一家非上市公司,因此我们也很难窥见抖音数据的全貌。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视频号和抖音完全是两个数据黑箱,我们依然可以从目前有限的公开数据中来进行合理的推测,进而得出一些有参考意义的结论——一、视频号在体量上和抖音的差异到底有多大?在商业世界,绝对数据很重要,而在另一些时候,相对数据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我们来看一看视频号的两个重要的绝对数据——根据腾讯财报及电话会议,视频号2023年Q2广告收入30亿,同时,视频号目前的广告adsload不到3%。我们再来看抖音的一些数据——根据The Information的报道,字节跳动2023年Q2总收入290亿美元,其中20%收入来自海外。我认为这个数据是相对可信的,一方面The Information之前多次披露过字节的收入,包括去年字节中国营收690亿美元等等,这些数据基本被业内认可和引用。另一方面,如果数据差距较大或不实,字节是会跳出来辟谣或者澄清的。(比如关于2022年电商GMV的数据,字节曾经就专门出来否认过。)OK,我们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其实就已经可以做一些相对合理的测算了——字节Q2收入290亿美元,20%来自海外,即80%来自国内,得出国内收入收入为232亿美元。注意:这232亿美元并不意味着全部都是抖音的广告收入,仅抖音这单一产品还涉及直播收入、电商手续费收入(区别于电商广告收入)此外
视频号和抖音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avatar卫夕指北
2023-10-18

用AI驱动营销——平台和广告主如何拥抱智能化大潮?

“互联网广告系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如今又回归简单的过程。”——王凤阳 一、被AI改变的营销 本世纪短短20多年,营销被两个重要的趋势在推动前进,第一个是在线化,第二个是智能化。 在线化的核心逻辑在于人们的时间和注意力从线下向线上的转移,今天在线广告支出占总体广告收入已经超过50%,在可见的将来这一趋势还将稳步向前。 智能化的核心逻辑在于匹配效率的提升,本质上是在解决“我有一半的广告费被浪费掉了”的问题。 过去的电视广告无法避免让男性消费者看到护舒宝的广告,但在线广告可以通过基于关键词或用户画像的投放系统轻松化解这种尴尬。 这是巨大的体验与效率的提升。 在线营销的智能化给普通广告受众的一个直观感受就是—— “广告更懂我了,我刷露营短视频就给我推帐篷的广告,我关注了穿搭博主就给我推服饰的广告,我搜旅游目的地就给我推机票的广告,的确没有那么让人反感了” 但普通用户同时也会吐槽——广告还是不够精准。 曾经一个流传很广的例子是:一位用户手欠在某电商网站上搜过一次“棺材”,结果接下来一个月,他在一个和该电商平台有数据合作的社交媒体上每天都会看到“骨灰盒”、“寿衣”等相关广告。 没错,尽管在线广告经历了多轮精准化的进化,也在产品和技术层面出现了如Ocpx、DPA、RTA等显著提升广告匹配效率的里程碑。 但它们在某种意义上依然是相对机械的,同时整个业界都进入到了边际效果提升的瓶颈。 今天,无数的广告工程师和产品经理在绞尽脑汁地在不同的环节优化在线广告系统。 但无法忽略的一个事实是——传统基于漏斗的投放模式边际效率在降低,广告系统的熵在不断累加的人工规则中一路持续增加。 时代在呼唤更简洁、高效、智能的广告与营销。 AI底层技术的进步为营销智能化的“质变”提供了动力,大模型为对抗传统广告系统的熵增提供了更多技术层面的可能性。 OpenAI的一声炮响在让科技界重新审视生成式AI的巨大潜力的同时也
用AI驱动营销——平台和广告主如何拥抱智能化大潮?
avatar卫夕指北
2023-09-16

“既要质,也要量”——社交赛道的精益增长到底应该怎么玩?

曾经,社交是移动互联网一个极其热闹的赛道,核心在于这个赛道用户黏性高,玩法多样,应用可扩展性强。 但近几年我个人观察到的现象就是:真正出圈的社交App越来越少了,这背后的核心逻辑在于—— 一方面超级App满足了普通网民的大部分社交需求,另一方面在于用户增长的成本也在竞争中不断升高。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另一个趋势,那就是细分领域的社交需求开始逐渐显现,在社交大赛道内更垂直细分领域里精耕细作的应用依然大有可为。 这也要求今天社交行业需要用更科学更理性的投放手段去精准地挖掘那些尚未被触达和转化的目标人群。 数据来源:巨量引擎 今天依然还在社交赛道深耕的创业者在某种意义上必然都有着自己的独门秘技,而在他们关心的所有优先事项中,“如何提升增长的效率”必然属于排在前列的选项。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 要真正提升增长效率,可以从更细的维度将目标拆解,事实上,每一门生意都可以拆解成以下这个生意的公式—— 生意收入=用户规模*用户LTV 也就是说一门生意最终能实现多大的变现规模,归根结底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个生意的用户规模,第二是这些用户在全生命周期内贡献的价值。 具体到社交行业,这两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都无法依靠单一的投放策略实现大幅提升,2023的社交增长需要一套组合拳。 9月14日,“2023巨量引擎社交行业年度合作伙伴大会”在西安举行,大会围绕社交行业的增长阐述诸多新策略、新玩法和新思路,我在听完大会后总结了以下三个层面的实战打法供社交行业的同学参考—— 1.提升投放效率——让APP经营三板斧“增长、留存、变现”飞轮转得更快; 2.提升种草效率——通过人和内容从另一个维度突破增长的天花板; 3.扩充流量版图——通过全域获客拓展新流量; 这三个策略是一套“提规模、增价值”的组合拳,每一个打法都可以非常具体非常实际地最终落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这三个打法具体可以如何执行—— 一、
“既要质,也要量”——社交赛道的精益增长到底应该怎么玩?
avatar卫夕指北
2023-09-16

重新理解微博“场”的价值

这几天微博的热搜上演一场连续剧—— 先是李佳琦怼网友登上热搜,接下来便开始上演一连串的戏码——从晚上李佳琦的道歉微博到花西子的价格刺客,从打工人的心理健康到老牌国货热潮。 直到#蜂花 商战#登上热搜开始,彻底引爆了那些默默无名但经济实惠的老牌国货的集体狂欢。 无论是1花西币=79元的计量单位,还是“蜂花捡纸箱发货”的玩梗,还是“郁美净终于通网”的调侃,都引发了无数微博粉丝的讨论热情。 在蜂花澄清自己不是捡箱子发货的微博下方,是无数国货官微的集体声援与欢乐调侃,官微们在微博上真正玩起来了。 在我看来这次李佳琪事件引发国货的集体狂欢是微博自由开放的讨论生态的一个缩影。 事实上,最近还有很多出圈且有独特价值的事件在证明微博这个国民平台的“势能”,比如华为、比亚迪、瑞幸等等。 从这一系列现象中我们其实可以看到长久以来微博一个被低估的差异化价值——场。 要讲清楚微博“场”的价值之前,我们先从《引爆点》这本书开始聊起,在这本书中,作者格拉德威尔提出了三个引爆流行的法则——“关键人物法则”、“内容附着力法则”、“环境威力法则”。 简单地说,作者要引爆流行,以下三个因素是关键中的关键——“人”、“内容”、“场”。 “场”就是环境、就是氛围、就是一个平台的底层气质。 微博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讨论和传播的氛围就是一个独特的“场”,它既是一个国民讨论的广场,也是一个品牌营销的现场。 作为品牌,面对微博这个独特的“场”,我们在要深刻理解其底层逻辑的前提下精进营销思路与方法,让自己的品牌在微博这个平台“上场”、“在场”、“不怯场”。 一、微博的“场”:一个放大声量的“广场” 我们继续来聊最近的热点事件—— 9月9日,#机圈汪峰#上了热搜,这背后的故事在于OPPO旗下的新机两次和华为Mate系列新机在时间上撞车了。 很显然,和有着置于死地而后生这样特殊意义的华为新机相比,OPPO在讨论
重新理解微博“场”的价值
avatar卫夕指北
2023-09-08

大模型将如何改变互联网广告的全链路?

8月26日,特斯拉CEO马斯克在Twitter上毫无征兆地开启了一场直播。从特斯拉研发中心用搭载着最新自动驾驶软件FSD Beta V12开到了扎克伯格家所在的Palo Alto,整个45分钟过程中吸引了超过1200万人的围观。这次直播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关注,核心逻辑在于——这是特斯拉的FSD首次向公众展示端到端的自动驾驶。所谓端到端的自动驾驶,就是整个过程完全依赖神经网络自主识别并决策,其中不用任何一行基于规则的控制代码。而这种基于纯视觉、完全不依赖人为规则的端到端的自动驾驶在行业内由于难度太大还没有其他量产车型公开展示过。那么用大模型实现端到端的AI技术来解决复杂问题,除了自动驾驶,还有没有其他领域的应用呢?答案是:有。9月7日,百度低调地发布了一个新产品——基于大模型实现端到端投放的营销平台“轻舸”。这个新平台摒弃了传统数字广告投放的繁琐逻辑和复杂结构,从创建到投放,从创意到数据可视化,全部用大模型进行了重构,成为业界首个真正实现了AI Native的营销平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这个AI Native营销平台的特点与背后的逻辑,同时也从“轻舸”这个产品出发,一起剖析和观察大模型将如何继续深刻改变互联网广告。一、大模型正在重塑互联网广告的各个环节和几个月前相比,最近大模型的热度的确有所降低,但并不意味着这个行业趋于沉寂。相反,在整个行业冷静下来的时候,真正行业内的玩家们已经在落地诸多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并重的产品与应用了。在大模型的所有垂直应用领域中,广告无疑是离钱最近的行业,甚至没有之一。作为互联网第一大商业模式,广告的整个链路和过程本身都和AI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作为科学与艺术的交叉行业,广告的属性和货币化潜能也驱动着大模型的商业化天平朝营销的方向倾斜。于是,我们看到了国内外的不同大模型在广告这个领域开启了不同方式的应用。这些应用此前主要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
大模型将如何改变互联网广告的全链路?
avatar卫夕指北
2023-08-30

美图重回确定性

“只做工具也能诞生市值很高的公司。”2021年8月,这是当时的美图CEO吴欣鸿在一次交流时袒露的心声。彼时美图在经历多次业务探索后业绩依然乏善可陈,其在港股的股价也一直在低位徘徊,刚满40岁的他还需要真正的业绩来证明美图的价值。两年后的8月,随着美图2023年中期财报的发布,吴欣鸿终于用一份足够亮眼的财报,向资本市场证明了美图转型之路的方向是正确的——营收12.61亿,同比增长29.8%,利润1.51亿,同比爆增320.4%。在AIGC的加持下,公司订阅业务增长62.2%,订阅会员数720万,创历史新高。财报发布后的第二天,资本市场以一波20%的大涨认可了美图这张漂亮的答卷,与此同时,那些认为美图是蹭AIGC热点的论调也在亮眼的财报数据面前式微.事实证明,目前美图是众多国内互联网行业中为数不多将AIGC产品化并切实提升业绩的公司之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这家曾经的明星公司在历经坎坷之后是如何通过聚焦主业重回确定性的——一、美图的减法与加法美图不算一家年轻的公司,从2008年的“美图大师”PC版(后更名“美图秀秀”)上线起,这家公司已经走过15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过市值接近千亿的高光时刻,也经历过手机业务巨亏被砍的至暗时分。在不断的选择与探索中,这几年的美图既在做减法也在做加法。美图的减法最先是从手机业务开始的,2018年当手机行业进入白热化的残酷竞争时,美图终于下定决心砍掉了规模不占优导致巨亏的手机业务。接着,美图在经过摸索和实践之后也放弃了曾经确立的“美和社交”的战略。这背后的逻辑在于,社交业务是一个赔率很高但胜率很低的业务,即如果做好了的确可以获得巨大的收益,但它的缺点就是对于工具产品而言。转型社交与社区的难度的确太大,它需要一整套从心智到产品运营的全新打法,整个行业从工具转型社交仅存的硕果也仅仅只有快手和Instagram。因此,美图最终也放弃了往社交层面转
美图重回确定性
avatar卫夕指北
2023-08-27

互联网这个行业,从来就不存在简单粗暴的规律

1 我们先来看一个假设—— 你是一位科技评论员,你从苹果公司诞生那一天起就密切关注着硅谷大公司的竞争与兴衰,你目睹了苹果的Apple II、Macintosh如何在一开始赢得消费者的欢迎。 而更重要的是,你同时也见证了向多家硬件厂商开放授权的Windows如何摧枯拉朽地战胜了封闭的苹果,让设计、体验、品位、口碑都不错的Mac系统一败涂地,苹果这家公司因此也几乎陷入了绝境。 这时候时间来到2010年,彼时iPhone的iOS已经展露头角,风头正劲,口碑、体验都非常好。 此外,坚持封闭不向其他厂商授权的iOS更是复制了原来macOS熟悉的味道,同时坚决不支持Flash插件也让你感叹那个原汁原味的乔布斯回来了。 这时候你一看数据,发现2009年市场份额才1.9%的新兴操作系统Android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奇迹般地占领了17.2%市场,一举超越了iOS14.7%的份额。 其上升速度如火箭般势如破竹,而它向各大手机厂商开放的策略和当年Windows的打法如出一辙。 2010年Q2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份额 一切是那样的熟悉:一边是孤芳自赏的封闭系统,一边是联合天下诸侯的开放系统。 这时候,问题来了:你在彼时有多大的勇气预测——这个封闭的系统不但不会被打败,还会继续高歌猛进、越挫越勇,以至于会赚走比行业内其他各家联合起来的总利润还要多的钱,并且成为一家接近3万美元的公司? 是滴,当时的硅谷许多从业者都认为封闭iOS最终会被开放的Android赶出市场,毕竟当年Windows战胜苹果的那一仗实在是太过经典、太过漂亮。 彼时之前的历史,操作系统唯一的结果就是垄断。 当时评论家普遍的观点 你看,这就是真实商业世界有趣的地方——从来就不存在什么简单粗暴的规律。 没错,一般认为:开放的操作系统会打败封闭的系统,但iOS的繁荣给行业上了一课; 一般认为:有跨边网络效应的公司市场份额会强者愈强,但打车
互联网这个行业,从来就不存在简单粗暴的规律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