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夕指北
卫夕指北
暂无个人介绍
IP属地:未知
0关注
64粉丝
0主题
0勋章
avatar卫夕指北
2023-08-22

从Q2财报看B站的三个值得讨论的逻辑

B站一直是一家颇具话题度的公司。这背后既源于不同观察角度所产生的“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特征,也源于它在争议中从行业边缘走向舞台中央的狂奔速度。今天,无论是从哪一个角度,行业的从业者有些人认可它、肯定它,也有些人质疑它、不喜欢它,但唯一很难让人做到的就是——忽视它。随着B站Q2财报的发布,我们从一些具体的数据出发,来冷静看一看这家当年的小破站如今在财务和业务的角度到底发展到哪一步了——一、B站离盈亏平衡还有多远?从财务的角度,B站是中国互联网公司里非常独特的存在,毕竟它是中国互联网中大型公司中为数不多还没有实现盈利的公司。这背后的核心原因我们可以从多年前B站董事长陈睿的一句话中找出端倪——“小国寡民是开心,但你是世外桃源也会被坚船利炮干掉”。没错,B站管理层的判断逻辑是——只有真正成长为一个规模足够大的平台型公司才有可能构建足够深的护城河.因此,在前些年,B站对增长的追求优先级高于对盈利的追求。于是我们看到了曾经的小破站过去这些年在增长优先的策略下数据一路狂奔。然而,当规模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盈利就必须成为优先事项。在2021年Q4的财报电话会议上,我们看到陈睿已经悄然在修改工作重点——“过去我们在用户增长跟收入增长之间我们分配精力的一个平衡是七三开,就是用户增长占七成,收入增长占三成。在今年工作的规划里,我们会调整分配比例,我们会五五开,就是用户增长花五成的精力,收入增长花五成的精力。”但作为一个刚刚出圈不久的年轻视频社区,B站的商业化提速过程走的并不容易。2022年对于B站而言是非常艰难的一年,在疫情等多重因素的叠加下,B站甚至在去年Q1交出了亏损扩大153.8%的财报。彼时的B站的确在经历低谷。然而,今年以来,B站已经开始走出去年的不利局面,从财务的角度连续交出了持续改善的成绩单——据刚刚发布的Q2财报,B站营收53.0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毛利同比增长66%,调整
从Q2财报看B站的三个值得讨论的逻辑
avatar卫夕指北
2022-08-24

从腾讯、分众的财报看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的寒意

今年是互联网广告市场最困难的一年。根据CTR的数据,2022年上半年中国广告市场规模同比减少11.8%。当然,CTR的数据是整个广告市场,既包括互联网广告也包含传统广告。具体到互联网广告,根据QuestMobile的数据,2022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为2903.6亿,同比下降2.3%,这是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同比下降。互联网广告市场的寒意我们可以从腾讯和分众两份Q2财报中略窥一二——一、腾讯:广告业务在凛冬中瑟瑟发抖。根据前不久发布的Q2财报,腾讯网络广告收入 186亿,同比下降18%。其中社交广告161 亿,同比下降17%,媒体广告25 亿,同比下降25%,下降幅度为历史最大。这是腾讯的广告收入连续第三个季度同比下降。从去年Q4的下降4%,今年Q1的-16%,再到Q2的-18%,腾讯的广告业务在凛冬中瑟瑟发抖。从数据的角度,除了腾讯新闻和腾讯视频本身业务收缩外(占比较小),腾讯整体的用户数据还是很稳健的。因此广告业务的低迷最大的原因并非来自广告的供给端的收缩而是需求端的疲软。今年Q2的宏观形势的确不够乐观,GDP增速下降到了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4.6%。整体的低迷影响了广告主信心与预期,于是腾讯们的广告就集体拉跨了。那么问题来了,公众其实最关心的是——接下来腾讯的广告业务会如何?是接着继续扩大持续降幅,还是会有所改善?我这几天专门研究了一下整体广告市场的走势和腾讯的具体数据以及应对策略,初步认为,接下来随着宏观短期改善和视频号商业化的推进,腾讯广告接下来的数据其实有望得到改善。这主要基于以下几个逻辑——1.国内接下来出现上海Q2那样严重疫情的概率是相对较小的,即Q3、Q4的整体经济形势从数据上会优于Q2的低点,企业的正常推广预算从比例上相对于Q2会回暖,整体广告行业因此会收益。QuestMobile预估下半年整体广告市场预计可以实现
从腾讯、分众的财报看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的寒意
avatar卫夕指北
2022-05-06

虚拟人——从游戏中来,走向更大的世界

你有没有想过未来的数字生活到底会是怎样的? 电影《头号玩家》展示了其中的一种图景,人们通过“化身”在虚实结合的世界中探索各种可能。 在电影中,尽管女主角阿尔忒密斯现实中并不完美,但在“绿洲”中却是飒爽英姿的女侠,这其中就离不开一项重要的技术——虚拟人。 今天,卫夕就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虚拟人技术和它所代表的未来。 一、虚实同屏:从一场特别的晚会说起 在这个五一假期里,央视的五四晚会今年显得特别与众不同。 它的一个重要亮点是三位虚拟人和众多青年演员一道登上了表演的舞台,三位虚拟人分别为腾讯互娱的童和光、星瞳和吉莉。 伴随着《New Youth》熟悉的旋律,三位虚拟人与在武汉大学、人民大学的校园与众多青年学子虚实同屏。 这是央视突破性引入虚拟人技术等前沿数字科技的新尝试,开创了国内首个虚拟节目沉浸式互动体验的先河。 事实上,作为国家级传媒平台,为了打造更优质的观看体验,央视在新技术的运用方面从来都不遗余力。 央视的晚会也历来都是众多黑科技的重要展示窗口:AR合成、全息投影、8K直播、VR直播、无人机阵列、四足机器人等众多硬科技都先后通过央视的晚会节目开始向普通人的生活普及。 在某种意义上,央视对于新技术的选择也在不同侧面上代表着文化产业前沿新技术的风向标。 这次晚会三位虚拟人的表演向观众非常直观地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虚拟人作为一项极具潜力的复合技术,可以非常自然和无缝地融入到文化娱乐场景中。 值得注意的一点,这次参与晚会的三位虚拟人全部来自游戏领域。 这在某种意义上并非偶然,其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游戏行业在虚拟人技术和研发上有更深厚的沉淀,可以通过其技术实力制作出自然、逼真、强互动的虚拟人形象。 其次,游戏行业长期致力于数字世界打造和数实融合的探索,对虚拟人在的应用场景、发展趋势也有更深刻更前瞻的理解。 这次五四晚会童和光、星瞳和吉莉的表演是虚拟人技术逐渐走进普通
虚拟人——从游戏中来,走向更大的世界
avatar卫夕指北
2023-08-10

草长莺飞——宏观和微观视角下的微信商业生态

作为微信生态的受益者,卫夕本身也是微信商业生态的近距离观察者。和微信的用户产品一样,微信的商业化产品其实也有着自己的风格,在我看来,这种风格关注体验与效率,着眼于长期可持续,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值得行业从业者们仔细研究。我注意到在刚过去的微信广告生态合作伙伴大会提供了不少观察微信商业生态的信息增量。今天我们就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一起看一看微信广告的商业产品是如何服务好微信生态中的开发者和创作者的——一、草长莺飞:宏观视角下的微信商业生态必须承认,不少人对互联网这个产业在认知上多少是存在一些偏差的。比如在一些人的眼中,互联网产业就是北上广深几个大的互联网公司,几十万以技术为核心的员工,基于他们的产品直接创造出巨大的营收和利润。事实上,互联网这个产业其实涉及到的真实商业链条比我们想象的要更长、更复杂。互联网公司尽管处于枢纽位置,但它也只是这个纷繁复杂的商业体系中的一环,而真实的商业系统的运转需要不同的市场主体无数次的连接和交易。以我们熟悉的微信为例,视频号、小程序、公众号.......它们从形态上看只是微信的一个个子产品,但事实上,这每一个子产品背后都是一个真实运转的庞大商业体系。我们直接来看一些数字——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发布的《2023数字生态青年就业创业发展报告》显示:由微信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微信支付、企业微信等构成的微信数字生态,过去一年共衍生就业收入机会5017.3万个,同比增长8.6%。其中小程序催生就业收入机会1163万个,同比增长38.5%。聚焦到小程序广告商业化上,小程序流量主规模同比去年增长了21%。我们再看关注度很高的视频号,据官方数据,视频号推荐入口的内容播放量提升了400%,同时有发表内容的活跃作者数也提升了100%。我们可以看到微信商业生态中的视频号、小程序、公众号等一系列产品已经成为国内创作者和开发者的重要大本营。如果要用一个词
草长莺飞——宏观和微观视角下的微信商业生态
avatar卫夕指北
2022-01-17

短文:不要通过气场判断一个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通过气场来判断一个人,然而,这种方式在很大情况下都是不准确的。 1 这个想法在我第一次听张小龙的微信公开课的时候表现的很强烈—— 从公开课里,我们看到的这个男人无论如何都算不上有强大气场。 他的确自信,但他语气斯文、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普通话里多少有点湖南口音,感觉刚刚抽完两包烟。 如果忽略内容,我们很难将眼前这个如老迈国企基层技术员的男人和中国最成功的APP掌门人联系在一起。 2 1998年,马化腾刚刚创办腾讯的时候,在五大创始人中,每次谈业务都是电信局出身的曾李青打头阵。 因为曾最有老板派头,而同行青涩而寡言的马化腾经常被人误认为是曾李青的助理。 3 字节跳动B轮融资时,其A轮的投资人SIG董事总经理王琼和金沙江合伙人朱啸虎是上海交大的校友。 在王琼的撮合下,张一鸣和朱啸虎见面了,朱看过头条的项目之后觉得这个创始人太斯文,恐难当大任—— “我一般喜欢气场强大的人,像是饿了么张旭豪、滴滴程维,都是气场足够强大的人,比较斯文的创业者就容易被投资人错过,比如我就错过了张一鸣。” 就这样,朱没有投字节跳动。 后来,他肠子都悔青了。 4 硅谷的领袖们基本上也都并不擅长夸夸奇谈,除了天才般的乔布斯外,最有感染力的微软鲍尔默业绩不佳最终黯然下台。 而其他的大多数如盖茨、佩奇到后来的桑达皮采、纳德拉都很难贴上气场强大的标签。 5 这种现象并不止发生在科技领袖这个领域,日常工作中的普通人也一样。 写公众号后,我见的人越来越多,我越来越发现一个人的成就和他表现出来的谈吐、气场几乎没有关系。 不少夸夸奇谈的人,看架势,感觉他能征服全世界、做几个亿的生意,但客观地看一看他的成绩,非常普通。 6 这背后的原因在本质上是——商业世界是一个理性运行的过程,它本身的运行并不性感。 关键角色的气场在其中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更多的是依靠尊重规律的理性运作,商业的成功源于对一件事
短文:不要通过气场判断一个人
avatar卫夕指北
2023-01-17

恰饭的正确姿势——B站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毫无疑问,B站是一家有争议的公司。围绕其公允价值、社区氛围、商业化路径等话题永远可以让公众和投资人吵的不可开交。但有一点不可否认,无论是用户内容还是商业层面,曾经的小破站今天已经成长成为一个不容业界忽视的存在。在B站今年加速商业化的时间点,我们一起来聊一聊B站的社区生态和商业化逻辑——一、从百大名单看B站皮实的内容生态关于B站的内容生态,刚刚结束的B站2022百大UP主名单提供了一个客观的观察视角。作为B站内容生态的重要风向标,百大UP主榜单的变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过去一年B站在内容生产消费上的趋势。2022年百大UP主依然沿用了2021年评选标准——“专业性、影响力和创新性”。从榜单的结果上看,此次的更新力度比去年更大,64%为新晋百大的UP主,何同学等知名UP主并没有在此次的百大名单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到B内容生态的更迭与变迁。我个人的理解是:B站的评选显然不是选出年度数据最漂亮的,也不是评选史上最佳,而是评选过去一年在观感上给普通用户带来最大体验增量的UP主。只有那些最能刷新预期的UP主才是适合的。无论是谁入选,每一年的评选总会伴随着争议,粉丝们会为自己喜欢的UP主鸣不平——“那么牛逼谁谁谁今年居然落选了.......那个谁谁谁根本没有资格......."在我看来,这恰恰反映了B站内容生态没有阶层固化,作为一个内容平台,最怕没有向上攀爬的阶梯和路径,最怕强者恒强、密不透风。显然,B站在经历出圈和泛化的冲击后,依然为有才华的UP主构建了一个能脱颖而出的创作环境,而这是B站能持续输出宝藏UP主的重要前提。今年百大UP主名单在名单上也更加多元和均衡,B站显然需要平衡出圈之后用户增长带来的内容供给问题。比如曾经占比很高的鬼畜区和舞蹈区,今年入选的席位分别为3席和2席,而这两年崛起的知识区和科技区的席位分别达到13席和6席。此外,除了占大头B站传统强势分区(游戏,生活等),
恰饭的正确姿势——B站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剧王”《庆余年2》遇到“剧后”《墨雨云间》,长视频从深水区卷出曙光

2024年第二季度的长视频行业,算是“神仙打架”。大IP《庆余年2》号称年度“剧王”,火爆收官之后,没有大IP和顶流加持的《墨雨云间》接档,可算是“剧后”。6月2日,《墨雨云间》开播即爆,首日灯塔正片播放量超过《庆余年2》首日,登上Top1。往前看,5月6日和7日,精短剧《新生》和《我的阿勒泰》两部风格迥异的精短剧,在共5月上旬榜单上交相辉映。卫夕已经很久没有连续看到长视频行业,如此热闹,各大平台也都进入开始提质减量,制造爆款,提升用户留存的“深水区”。卫夕注意到,今年Q1财报会上,Netflix宣布从明年起不再披露新增付费用户数据。是Netflix认为自己的新增用户涨不动了吗?很显然不是,“睡眠时间才是我们最大竞争对手”的Netflix的用户规模远未达到天花板。这背后折射出Netflix认为流媒体行业还有比新增用户数更重要的北极星指标。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信号,一个代表流媒体进入成熟阶段的信号:即相比于新增用户数,长视频玩家需要综合考虑用户留存率、用户参与度、用户满意度等更能代表价值创造的要素来制定自己的经营战略。今天,卫夕就和大家一起来盘一盘,进入深水区的国内长视频赛道有哪些值得讨论的看点——一、长视频的“长”应该是长期价值的“长”和美国的长视频赛道相比,中国的长视频经历过道路曲折的非理性竞争。在巨头跑马圈地的大扩张时期,长视频曾经被推到了血拼的潮头,在相当长时间内饱受亏损的诟病。随着整个互联网竞争的升维,行业逐渐走向理性,这种理性一方面在于长视频的核心玩家摒弃了过去资本导向的红海博弈思维,另一方面,则在降本增效的大趋势下开始改变竞争策略,关注内功,行业开始回归常识和本质。在我看来,回归理性的长视频行业,从长期看是一个厚雪长坡的赛道,而作为长视频行业的从业者应该成为“理性乐观派”,其核心的逻辑如下——第一、这是一个规模巨大的行业。全球网络长视频产值达千亿美元级别,国内则超
“剧王”《庆余年2》遇到“剧后”《墨雨云间》,长视频从深水区卷出曙光
avatar卫夕指北
2023-07-18

从谷歌看大模型如何深刻改变互联网广告?

在这一次波澜壮阔的AIGC大潮中,哪一个垂直细分领域离钱更近?互联网广告绝对是最靠前的答案,甚至没有之一。作为互联网第一大商业模式,广告的整个链路和过程本身都和AI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作为科学与艺术的交叉行业,广告的属性和货币化潜能也驱动着AIGC商业化天平朝广告的方向倾斜。在主流观点中,硅谷科技巨头中在大模型领域走在最前列的是微软和它投资的OpenAI。然而如果看大模型在广告行业中的应用,谷歌绝对称得上是走得最远的探索者。这背后的逻辑也非常简单,广告是谷歌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广告收入占谷歌总收入的77%,在某种意义上,广告定义了谷歌。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AI大模型,其率先在广告业务开花结果自然也顺理成章。这篇文章我们就一起从谷歌不同维度的探索来梳理一下大模型正在和将会如何改变互联网广告的方方面面——一、谷歌:让大模型渗透到广告业务的整个业务链条之所以从谷歌开始聊,原因在于谷歌将大模型渗透到了广告业务的方方面面——1.在对话式AI产品中直接插入广告对谷歌而言,大模型广告最直接的应用就是在大模型产品中加入广告,即在生成是对话产品中加入互联网的广告位。即将大模型产品本身作为广告流量的来源。尽管大模型预计会催生多种不同的商业模式,但对于谷歌而言,在对话产品中插入广告这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这背后的逻辑在于三点——1.对话式AI的产品特点绝对了它可以精准捕捉到用户诉求,方便匹配广告创意;2.谷歌已经有庞大的广告主资源,能极其便利地将原有广告切换至新模式;3.广告本身也是对话式AI的答案之一,能无缝地、原生地融入到产品中。所以,我们看到,谷歌的Bard是最先在对话式AI中插入广告的大模型C端产品了,同样,我们也看到了微软的Bing也在其聊天产品中开始插入广告了。可以预见,在对话式AI产品中插入广告会成为大模型时代最常见、最普遍的互联网商业模式。预言这一点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洞察——核心原
从谷歌看大模型如何深刻改变互联网广告?
avatar卫夕指北
2023-08-27

互联网这个行业,从来就不存在简单粗暴的规律

1 我们先来看一个假设—— 你是一位科技评论员,你从苹果公司诞生那一天起就密切关注着硅谷大公司的竞争与兴衰,你目睹了苹果的Apple II、Macintosh如何在一开始赢得消费者的欢迎。 而更重要的是,你同时也见证了向多家硬件厂商开放授权的Windows如何摧枯拉朽地战胜了封闭的苹果,让设计、体验、品位、口碑都不错的Mac系统一败涂地,苹果这家公司因此也几乎陷入了绝境。 这时候时间来到2010年,彼时iPhone的iOS已经展露头角,风头正劲,口碑、体验都非常好。 此外,坚持封闭不向其他厂商授权的iOS更是复制了原来macOS熟悉的味道,同时坚决不支持Flash插件也让你感叹那个原汁原味的乔布斯回来了。 这时候你一看数据,发现2009年市场份额才1.9%的新兴操作系统Android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奇迹般地占领了17.2%市场,一举超越了iOS14.7%的份额。 其上升速度如火箭般势如破竹,而它向各大手机厂商开放的策略和当年Windows的打法如出一辙。 2010年Q2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份额 一切是那样的熟悉:一边是孤芳自赏的封闭系统,一边是联合天下诸侯的开放系统。 这时候,问题来了:你在彼时有多大的勇气预测——这个封闭的系统不但不会被打败,还会继续高歌猛进、越挫越勇,以至于会赚走比行业内其他各家联合起来的总利润还要多的钱,并且成为一家接近3万美元的公司? 是滴,当时的硅谷许多从业者都认为封闭iOS最终会被开放的Android赶出市场,毕竟当年Windows战胜苹果的那一仗实在是太过经典、太过漂亮。 彼时之前的历史,操作系统唯一的结果就是垄断。 当时评论家普遍的观点 你看,这就是真实商业世界有趣的地方——从来就不存在什么简单粗暴的规律。 没错,一般认为:开放的操作系统会打败封闭的系统,但iOS的繁荣给行业上了一课; 一般认为:有跨边网络效应的公司市场份额会强者愈强,但打车
互联网这个行业,从来就不存在简单粗暴的规律
avatar卫夕指北
2022-03-05

关于B站,三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B站的确是一个有争议的公司。 2021年Q4B站财报发布后,各方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解读,毫无疑问,解读都有意思。 但总离不开三个核心话题——社区变了吗?营收少了吗?扭亏是画饼吗? 这篇文章我不太想罗列枯燥的财报数据,试图用数据的意义来聊一聊B站这三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一、B站在出圈后其用户黏性到底有没有下降? 吐槽说B站已经变味是老掉牙的话题了,社区调性在消失,用户黏性在下降,这样的论调从用户到投资人都有。 但我注意到这些观点通常都只是基于自己的主观感受非常感性地判断,很难拿出证据。 这种论调的基础特点是如果不去细究,它很难证实也很难证伪。 久而久之圈内圈外吐槽B站变味似乎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政治正确。 然而,用户黏性到底有没有下降其实是有一些数据可以验证的,与其靠主观臆断,不如靠真实数据。 我们来认真看几个指标—— 1.用户访问频次。 DAU/MAU,即日活数比月活数,这个数据在某种意义上能反映出用户的访问频次。 这个比例越小,说明用户访问没那么频繁,越大则说明用户的黏性很强。 根据财报,B站Q4日活7220万,月活2.72万,DAU/MAU=26.5%,而2020年Q4,B站DAU/MAU=26.7%。 可以看到,这个指标基本保持,仅极其微小的下降。 2.单用户时长。 这个指标非常简单直接,即每个用户平均花在B站上的时间,如果新加入的用户没有老用户的时长高,单用户时长一定会下降。 根据财报,B站2021年Q4单用户时长为82分钟,而2020年Q4,单用户时长为75分钟。 可以看到,B站的时长在增长,即新加入的用户泡在B站上的时间更多了。 3.单用户互动量。 这个指标反映的是用户在B站上关注、收藏、点赞、投币、发弹幕等互动行为的数据。 在我看来,这个指标最能代表B站的用户黏性和活跃度。 根据财报,B站2021年Q4的月均单用户互动量为139次(月均总互动量/DAU ),
关于B站,三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avatar卫夕指北
2022-04-25

2022年,APP的“钱途”在哪里?

一、舒适期的结束与新战斗的开始 中国互联网不只有大厂。 在各家的应用商店中,支撑起用户复杂而多样需求的是一个庞大的App开发者生态。他们中的许多开发者很少见诸于媒体报道,但却服务着成千上万的移动互联网用户。 这些团队在规模上和大厂相比要小得多,但通常效率却非常惊人。 经常一个十几个人、几十个人的团队开发的垂直应用矩阵年收入上千万级别,从人均营收和人均利润的角度,不少小团队是超过甚至远远超大厂的。 他们中的大部分也不融资,因为他们对流量理解得非常透彻,主要采取多品类、多包体的方式尽可能覆盖更多有垂直需求的用户,实现效率的最大化。 他们通常不拿资本的钱去盲目追求规模而是相对稳健地追求利润率,做小而美,不少这样团队能够保持长期且健康的经营状态,他们主要分布在更加务实的南方城市——杭州、广州、成都、长沙等等。 然而,过去两年中国互联网的形势变化,让许多APP团队开始逐渐焦虑起来。 背后的原因也是多重因素所造成的,首先是移动互联网的大盘不再增长了,用户数和时长都进入存量市场; 其次是商业模式的规范化。大多数的垂类APP,其收入模式依靠广告,即IAA(In App Advertising),小部分直接用APP内购买,2021年移动互联网广告经历了三轮调整:广告规范化+隐私政策落地+IDFA政策调整,三板斧之后几乎所有开发者的变现效率都在下降。 如今,大厂都在纷纷减轻运营压力的这个时期,流量见顶和变现效率下降这两件事同时发生,让中小应用开发者就不得不思考新的打法。 任何一个行业都会有舒适的时候,但没有一个行业能一直舒适,因此,困难的时候开始比拼小团队的真正作战能力。 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如何调整自己的策略?如何在逆境下让流量增长?如何在行业内卷的时候让变现效率提高? 这些问题考验着今天的每一个APP的开发者。 二、一个值得深耕的APP应用品类应该具备哪些特征? 在我看来,“低头走路,抬头看
2022年,APP的“钱途”在哪里?
avatar卫夕指北
2022-06-29

人,是一种更高级的算法

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算法所代表的机器智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从语音识别到内容分发、从智能调度到视觉识别,算法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今天互联网不能没有算法,就像西方不能没有耶路撒冷。然而我想说——永远不要忽视了人的作用,人是另一种更高级的算法。1广告行业在经历悄然的变迁。互联网广告诞生以来,并不关注人的效果广告逐渐占据了主流。而今天,事情正在起变化。众多电商把预算倾斜到了以人为中心的直播间。被背后的逻辑除了在直播间直接带货之外,他们会将知名主播直播片段当成素材再反复投效果广告。带货KOL本质上成为了代言人。你以为商家付的是坑位费,其实他付的是代言费。人再次变成广告的核心,从品牌广告到效果广告。算法在广告中依然重要,但算法往往很难解释:为什么同样的广告语,换个人口播的素材点击率下降了10倍。人,在重新定义广告。2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公司今天都在做私域?因为私域连接的是活生生的人。而公域连接的是冷冰冰的内容。什么样的公司私域做的好?把私域真的当做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运营的公司做的最好,而那些天天想着如何弄更多机器人群发广告的公司,私域是做不起来的。大家都不傻,人的温度是可以感知到的。做私域其实没有其他秘诀,就一条——“多一些真诚,少一些套路。”对于私域而言,人是手段,人也是目的;3那些崛起的国潮新消费品牌崛起到底有哪些绝招?其中一个绕不过去的策略就是——它们将足够的预算投放给了人,有价值的人。这些人可能甚至还算不上KOL,于是圈内给他们发明了一个新词——KOC。KOC没有大规模的粉丝,也产生不了太多的链接,但他们懂行、识货,他们对身边人的消费决策不可忽视。他们就是《引爆点》这本书中的专家。完美日记已经将KOC策略运用到了极致,在沿海高校,一位大二的女生说——“我们班的女生,几乎每个人都加了完美日记的群或导购“小完子”,也不知道大家到底是如何加上的,反正都有。“完美日记对人的理解,远超其他
人,是一种更高级的算法
avatar卫夕指北
2022-12-21

为什么短短两周之后就鲜有人继续讨论ChatGPT了?

从0到100万用户,Netflix用了3.5 年,Twitter用了24 个月,Facebook用了10个月,Dropbox用了7个月,Spotify用了5个月,Instagram用了2.5个月。而ChatGPT,只用了5 天。没错,在ChatGPT诞生的头一周,科技界对它的讨论达到了高潮,其CEO也很快宣布ChatGPT的用户超过了100万,其引发的讨论狂潮让沉闷的科技行业再次变得兴奋。然而,短短两周之后,业界对于ChatGPT的讨论明显就下降了,当初泛起的惊涛骇浪已逐渐归于平静。我观察了一圈那些当初极其热烈讨论ChatGPT的意见领袖和媒体,现在几乎鲜有讨论了。我这么说是有数据支撑的,百度指数、微信指数、谷歌趋势三个指数热度断崖式下降证明了这一点:百度指数微信指数谷歌趋势同时,这几天几乎看不到ChatGPT网站反应卡顿,也证明了其流量或许已归于平常。如何解释这个现象?是因为ChatGPT还不够革命吗?是因为它对大陆用户不够友好吗?是因为ChatGPT其实没有什么用吗?今天卫夕就和大家一起认真来聊一下这件事——一、霍桑效应的一种解释:人们总是对短期的变化充满热情首先,我想说:一个新的事物出现,人们在短期内对其热情高涨,但热情过后又归于平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我们从1930年代的一次工厂管理实验开始说起——1924年至1927年,在伊利诺伊州西塞罗的西电的霍桑工厂,管理层为了提高制造继电器的工人的工作效率,决定对工人的光照条件进行改变。结果发现,无论是灯光变的更暗还是变得更亮,工人们的工作效率在短期内都提高了,甚至仅仅是清除地板障碍物或者是重新安置工作站这类改变,都可以在短期内提高生产率。这种因为不同改变导致短期生产力提升的现象后来被称之为“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对于霍桑效应,其中一种解释是:人们会因为改变带来的新鲜感产生了激励效应。没错,人们总是喜欢
为什么短短两周之后就鲜有人继续讨论ChatGPT了?
avatar卫夕指北
2022-06-27

私域的芝麻与西瓜——“不打扰”如何做增长?

在流量成本越来越贵的今天,对于众多企业而言,私域不是做或不做的问题,而是变成“如何做”的问题。 到底如何做私域才是事半功倍? 到底什么是私域的芝麻与西瓜? 到底如何理解私域的本质? 这篇文章卫夕和大伙一起来聊一聊—— 一、破除私域的误区:私域≠骚扰 “姐,加个微信吧!” 每当在线下有服务人员向顾客推荐加微信时,可能有两种反应—— 第一种——“加什么加,加了让你给我发广告吗?” 第二种——“好啊,有问题可以在上面联系你对吧!” 很显然,第一个回答是遭遇过骚扰的,而第二个回答则是私域服务的受益者。 这两种不同的反应其实道出了私域运营截然不同的两端。 很多企业做私域的时候,简单粗暴,认为私域最重要的是群发能力,加了私域就可以群发消息了,殊不知“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要知道,能加你微信的通常都是对企业印象不错的忠实顾客,至少是对企业没有负面印象的顾客。 私域的作用一定是强化这种好的印象,绝不是通过粗暴的群发骚扰他们。 一旦他们被打扰到了,企业损失的不仅仅是已有的忠实客户,还有他们背后可能带来的潜在客户。 如果更进一步,当他们开始和其他人谈论企业的负面印象,那么这种看不见的损失就更加难以衡量了。 因此,私域应该成为资产,而不是通过骚扰让私域变成负债。 企业做私域,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什么是私域的芝麻?什么是私域的西瓜? 通过打扰用户获得的一点短期流量是芝麻,和客户建立长期可持续的信任才是西瓜。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做到在”不打扰“的前提下实现私域的突破呢? 在我看来,关键是要两个转变——心态转变和视角转变。 第一、要实现从“收割心态”到“服务心态”的转变。 不可否认,有少数企业其实是带着“收割心态”去做私域的,他们将私域等同于“私产”。 认为只要用户进入了自己的私域流量池,就变成了自己的收割的对象,总想着从用户身上“捞”一笔,带着这样的心态做私域,越用力死
私域的芝麻与西瓜——“不打扰”如何做增长?
avatar卫夕指北
2022-01-11

微信有一种罕见的细水长流的能力

微信有一种罕见细水长流的能力。 这种能力最直观的外在表现是它经常让从业者高估微信的短期统治力,而低估微信的长期统治力。 在我看来,微信的这种细水长流的能力值得中国互联网每一个认真做业务的人学习。 这篇文章我会以小程序和视频号这两个微信最重要的两个子产品来聊一聊微信的这种细水长流的能力。 先说小程序。 首先我们来看小程序是什么时候诞生的? 答案是已经离我们五年之久的遥远的2017年1月9日。 小程序诞生当初其实就有一个非常强烈反差—— 发布日期1月9日是乔布斯10年前发布iPhone的日子,从这个日子就可以看出微信团队对于小程序的勃勃雄心。 然而与巨大的期望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它发布时的刻意低调:没有发布会、没有新闻稿、没有大佬站台,小程序就这样悄然上线了。 尽管小程序官方发布刻意低调,然而业界的当时的反响却是极其巨大的,我至今依稀还记得当初热闹的场面。 公众和行业对小程序的期望之高、讨论之密集、反响之热烈超出了我印象中的任何非硬件产品,这就是微信在中国互联网圈的地位的明证。 彼时业界对小程序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想象。 从投资人到创业者,从科技媒体到普通用户,一致认为小程序绝对是星辰大海,微信操作系统呼之欲出,甚至出现了“革掉APP的命”这样的论调。 不久之后,支付宝和百度抖音先后宣布跟进,小程序给整个行业注入了最狂野的想象力。 然而在发布之后的前一两年小程序的表现,却远没有达到业界对其的巨大期望。 一个直观的表现就是小程序当初并没有很多非常成功的标杆,很多案例都是一时热闹,但迅速冷却。 比如“X天X百万用户”但留存却很差的过客式Case,无数投资小程序的投资人和创业者当时在某种程度上对小程序表达了失望,这种失望主要基于两点—— 第一,小程序的规则和限制太多太严格;第二,小程序在产品、接口能力上开放动作太慢; 是滴,甚至当时出现了很多唱衰微信小程序的文章,称小程序“雷声大、雨点小
微信有一种罕见的细水长流的能力
avatar卫夕指北
2022-03-17

到底能不能打?——视频号的铠甲与软肋

作为腾讯在短视频领域唯一的桥头堡产品,视频号最近动作趋于平缓,无论是产品层面还是运营层面。 今天,视频号已经诞生超过2年,它未来到底能不能打? 它在抖音和快手的夹击下能否找到自己的独特位置? 什么是它的铠甲与软肋? 这篇文章卫夕和大家来详细聊一聊。 先来看一看视频号的软肋—— 一、视频号没能扭转腾讯用户时长下滑的趋势; 在短视频领域的缺位是腾讯作为曾经的C端互联网王者错失的一个重要机会,它直接导致了腾讯在用户时长战场上的份额在下降。 十年前,腾讯也面临着一次不大不小的流量危机,彼时它在与新浪在微博战场上厮杀得极其激烈。 但是,在“移动互联网船票”——微信崛起之后,微博之战的落败显得不再重要了。 然而历史很难重演,这一次腾讯没有当年诞生微信那样碾压级的降维打击产品。 这一次,承担用户时长之战是和抖音、快手同维度竞争的产品——视频号。 那么,在诞生两年多之后,视频号的表现如何呢? 我们来看一个数据—— QuestMobile2021大报告中各家时长份额 这是2020年12月和2021年12月中国互联网各公司产品的用户时长占比,可以看到—— 至少在过去一年,腾讯的时间份额依然还在下降。 这个下降自有这个统计的2017年就开始了,彼时腾讯还占据了54.3%的时间份额,而2017正是抖音崛起的一年。 这是2017年的对比 很显然,微信寄予厚望的视频号至少在目前还无法以一己之力扭转腾讯在时间份额层面的下降的趋势。 与之相对,在激烈的存量竞争中,字节和快手的份额还在上升。 从这个意义上,视频号还需要继续努力。 二、产品打通只是打通了功能层面的“形”,更重要的流量逻辑背后的“神”。 视频号作为微信“原子级的内容组件”,在过去两年迭代功能超过40+的小步快跑下,目前已经和微信几乎所有的子功能进行了打通——公众号、朋友圈、小程序、企业微信、微信支付等等。 没错,这一系列动作我们其实可以从出
到底能不能打?——视频号的铠甲与软肋
avatar卫夕指北
2022-04-24

知乎静待价值重估

2017年11月12日,我在知乎上发了我的第一篇文章《细思极恐的YouTube可跳过广告》,五天之后,该文章奇迹般地收获了5000+赞。 要知道,在此之前我在知乎是0回答、0粉丝,两周之后这篇文章被收录进了《知乎日报》,之后该文章继续在其他平台发酵。 没错,这是我在互联网上发的第一篇文章,是知乎让我意识到——或许我还可以写一点东西。 以此为起点,作为产品经理的我开启了自己写商业评论的生涯,一不留神就一直写到了今天。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我对知乎是有感情的,作为知乎的用户和作者,趁着这次知乎双重上市,专门来聊一聊这家公司。 我从用户粘性、增长天花板和商业化三个层面来聊一聊看法,可能和业界很多观点并不一致—— 一、用户增长让知乎的用户粘性下降了吗? 这是知乎被业界诟病最多的一个问题,从投资人到普通用户,很多人都持有这样的论调—— “知乎变了,不再是那个高质量的社区了,人群的泛化必然带来用户粘性的下降。” 没错,知乎早已不是当初那个起初几百万人的精英社区,如今已经是一个MAU超1亿的内容平台了。 从信息密度的角度,知乎内容和其最初阶段相比,在客观上必然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要知道,知乎的早期用户是李开复、徐小平、雷军等以及他们的忠实读者人群。 现在问题的关键在于—— 知乎用户的增长到底有没有带来用户粘性的下降? 这个问题其实是可以找到一些具体指标去验证的,我们来看下面几个指标—— 1.创作者比例 在所有的用户中,有多少用户是愿意为知乎贡献内容的,这个比例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用户的内容贡献意愿。 知乎的财报里并不固定披露这个数据,不过我们可以从其不定期披露的数据中推导,比如2021年Q2财报,知乎月活9430万,累计创作者4950万。 而这次香港双重上市的招股书披露,2021年Q4,知乎月活1.03亿,累计创作者5500万; 对比这两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月活增长率为5.6%,创作者增长
知乎静待价值重估
avatar卫夕指北
2022-01-16

如何像做投资一样挑选工作的公司?

工作是人生的重要意义之一。 同样,选择什么样的公司工作也是人生最重要的选择之一,而人和人之间的巨大差距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几个关键的工作选择所造就的。 因此,选择工作的重要性如何强调都不过分。 其实每个人在选择一份工作的时候,就是对这家公司的投资,只不过投入的是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投资是讲究回报的,选择不同公司导致的回报差异是非常巨大的,因此,每一个人在选择工作的时候都应该像投资人一样思考。 这篇文章就分别从行业、公司、岗位三个角度聊一聊如何像投资人一样挑选自己工作的公司? 一、 投资人里一个重要的流派就是投赛道,而个人找工作而言首先面临的选择就是决定进入哪个行业。 我认为行业的选择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一个人能达到的上限。 选择一个日薄西山的行业,即便有最出色的能力、最优秀的业绩,你也会跑输大盘。 这不是你的错,是行业的错。 人的一生,至少应该享受一次行业带来的“共振”红利。 所谓“个人奋斗很重要,也要考虑到历史进程”。 而选择一个即将起飞的赛道,就是最大的历史进程。 那么,选择行业应该判断哪些因素呢? 答案是行业的成长率。 二、 如何看行业的成长率? 首先要判断行业现在处在什么阶段。 关于行业阶段的判断,可以参考华菁证券分析师白洋提出的一个框架。 他将“技术成熟度曲线”和“创新扩散曲线”这两个分析框架连在一起,组成了一条M型曲线。 一个新的行业,通常会经历萌芽、爆炒、泡沫破裂、再次发展、衰退这几个阶段。 而我们要做的第一个简单决策就是——除非别无选择,不要去那些处在衰退期的行业,比如纸媒; 有人说,我可以去那里学习点技能,学两年再跳出来。 请放弃这种想法,因为即便学技能,其他地方能学到的也比衰落的行业要快。 第二个决策难度就要大一些,如果一个行业在发展期,我们需要进一步确认这个行业是处于泡沫孕育期还是真正的发展期。 我身边不少反面的例子,比如在2016年毅然决定投入到VR行业
如何像做投资一样挑选工作的公司?

在腾讯的生态内深耕,每一口井都有水

在国内互联网的格局中,如果只能选一个在基础设施和业务形态上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生态,我想这个答案大概率会是腾讯。 经过多年发展,特别是补齐短视频这一块重要拼图之后,腾讯商业生态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生态繁荣的同时也在客观上释放出规模可观的商业红利。 对于品牌和商家而言,在不确定的环境中需要顺势而为,经历过中国互联网多轮变迁的腾讯曾经多次上演“后发先至”的精彩故事。 在我看来,如今枝繁叶茂的腾讯商业生态将迎来确定的收获期,会将暖气传递给每一个商家和品牌。 基础设施和繁荣生态锻造生意经营的价值之锚 腾讯商业生态复杂而庞大,要快速梳理清楚并不容易。 要理解腾讯数字化商业化基建,今年“腾讯智慧营销峰会”上提的三个点提供了很好的视角——首先是“一个包容性全域经营生态”,然后是“丰富交易能力”、“发展营销科学” 先看“一个包容性全域经营生态”。 今天,腾讯生态已经从兼顾公域和私域、线上与线下进入到兼容并包、枝繁叶茂的新阶段。 在这个生态体系内,边界清晰、产权明确、飞轮加速、草长莺飞,效率、效果、效能上明显提升。 它可以有效满足每一个阶段、每一种体量和每一种需求的全域经营需求。从某种意义上,做经营的商家的确只需要在腾讯这一个生态就能完成整个数字化经营的全部流程。 再来看“丰富交易能力”。 从营销到经营,交易能力非常关键,而腾讯自2018年开始就致力于解决从广告贴近交易的问题。 我们看到,在多元的场景、形态和链路的加持下,腾讯的交易能力在持续加强,具体而言,商家可以用视频号做交易、用小程序做经营、用企微做用户。 交易能力是一个互相协同、互相嵌套的系统,以视频号、小程序、企业微信为核心,腾讯生态构建了三大交易阵地。 我时常在想一个问题——交易能力作为一个基础能力,其他平台也有,甚至比腾讯做的要早很多,那么腾讯在交易能力上的优势到底是什么? 答案是:其他家的交易能力是线段结构,而腾讯的交易能力是网
在腾讯的生态内深耕,每一口井都有水
avatar卫夕指北
2023-08-30

美图重回确定性

“只做工具也能诞生市值很高的公司。”2021年8月,这是当时的美图CEO吴欣鸿在一次交流时袒露的心声。彼时美图在经历多次业务探索后业绩依然乏善可陈,其在港股的股价也一直在低位徘徊,刚满40岁的他还需要真正的业绩来证明美图的价值。两年后的8月,随着美图2023年中期财报的发布,吴欣鸿终于用一份足够亮眼的财报,向资本市场证明了美图转型之路的方向是正确的——营收12.61亿,同比增长29.8%,利润1.51亿,同比爆增320.4%。在AIGC的加持下,公司订阅业务增长62.2%,订阅会员数720万,创历史新高。财报发布后的第二天,资本市场以一波20%的大涨认可了美图这张漂亮的答卷,与此同时,那些认为美图是蹭AIGC热点的论调也在亮眼的财报数据面前式微.事实证明,目前美图是众多国内互联网行业中为数不多将AIGC产品化并切实提升业绩的公司之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这家曾经的明星公司在历经坎坷之后是如何通过聚焦主业重回确定性的——一、美图的减法与加法美图不算一家年轻的公司,从2008年的“美图大师”PC版(后更名“美图秀秀”)上线起,这家公司已经走过15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过市值接近千亿的高光时刻,也经历过手机业务巨亏被砍的至暗时分。在不断的选择与探索中,这几年的美图既在做减法也在做加法。美图的减法最先是从手机业务开始的,2018年当手机行业进入白热化的残酷竞争时,美图终于下定决心砍掉了规模不占优导致巨亏的手机业务。接着,美图在经过摸索和实践之后也放弃了曾经确立的“美和社交”的战略。这背后的逻辑在于,社交业务是一个赔率很高但胜率很低的业务,即如果做好了的确可以获得巨大的收益,但它的缺点就是对于工具产品而言。转型社交与社区的难度的确太大,它需要一整套从心智到产品运营的全新打法,整个行业从工具转型社交仅存的硕果也仅仅只有快手和Instagram。因此,美图最终也放弃了往社交层面转
美图重回确定性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