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龙谈
树龙谈
对话100位CEO,写点自己感兴趣的。
IP属地:未知
0关注
1粉丝
0主题
0勋章
avatar树龙谈
07-31 23:03

微软是怎么硬气起来的?

01 今天,微软公司发布了2024财年(截至6月30日)业绩。 这个财年,微软的营收是2451亿美元,同比增长16%;净利润是881亿美元,同比增长22%。 微软2024财年财报 业绩不错,微软宣布向员工发放一次性绩效奖金。 2020年以来,微软的股价不断走高,目前市值高达3.14万亿美元。 微软股价节节走高 微软常年和苹果争夺“全球最值钱公司”的宝座。 目前,美股科技股市值排名,苹果第一(3.36万亿美元)、微软第二、英伟达第三(2.55万亿美元)。 微软公司成立于1975年,苹果公司成立于1976年,他们都从个人电脑硬件/软件起家。 接近50年后,微软和苹果仍是科技行业的霸主。 这期间,互联网浪潮、移动互联网浪潮、AI浪潮来势汹汹,波涛汹涌,但是都没能打倒这两家公司。 当然,唱衰的声音从来没有停止。 和老对手苹果相比,微软一直以来面临的挑战、受到的质疑要更多。 但似乎每一次都能化险为夷、继续增长。 02 微软现在靠什么赚钱? 微软把自己的业务分成三块:生产力和商业业务、智能云业务、个人计算业务。 我们简单罗列下这三块业务旗下包含的产品和服务。 生产力和商业业务:主要包括Office、领英、Dynamics,主要面向企业/个人提供软件服务。智能云业务:主要包括Azure和其他云服务、解决方案,主要面向企业提供云服务。个人计算业务:主要包括Windows、硬件(Surface、HoloLens等)、游戏(Xbox、暴雪等)、搜索和新闻(Bing、Microsoft News、Microsoft Edge等)。 简单粗暴点理解,就是:Office、云、Windows。 这三块业务的营收增速排名是:云20%、Windows13%、Office12%。云业务势头最好。 营收贡献占比分别是:云43%、Office32%、Windows25%。 微软三大业务收入构成 你以为
微软是怎么硬气起来的?
avatar树龙谈
07-30 21:07

有钱豪横的宁德时代,连奥运会都不放过

有钱的人都去巴黎看奥运会了,有钱的公司都去奥运会打广告了。 阿里巴巴、蒙牛、海尔、特步,这些品牌参与奥运会我们能理解,毕竟都是面向消费者卖货的公司。 但是卖电池的宁德时代也来凑奥运会直播的热闹,就让有的网友不理解了。 您不是toB(面向企业)企业吗?怎么也来做toC(面向个人)广告? 另外一个网友给完美解释了,toC广告多打打,你买车的时候不就会问销售——你家电池用的是不是宁德时代? 这是用toC广告反向拉动toB销售啊!高,实在是高。 是不是让你想起了卖电脑芯片的英特尔? 英特尔利用广告返点策略,成功把自己的logo打在了每一台搭载英特尔芯片的电脑上,这使得英特尔芯片的高端形象深入人心,从而称霸芯片市场很多年。 当然有人会问,这么打广告不计算ROI(投资回报率)吗?不考虑广告能带来多少实际的销售吗? 小了,格局小了。你要知道,宁德时代和顶峰时期的英特尔一样,有钱、豪横,世界杯、奥运会,这样的大节目,绝对不能放过。 至于打广告要花多少钱、能收到什么样的效果,根本不是最先考虑的问题。 宁德时代有多豪横,我给你展开讲讲。 宁德时代实际上是跟着电动汽车的步伐,和特斯拉、比亚迪一同起飞的,你看它的股价,从2019年底开始飞速上升,2021年底达到顶峰,随后起起伏伏,现在市值仍然高达8000多亿人民币。 去年,宁德时代营收4009亿元,净利润441亿元,平均每天净赚1.2亿,简直是印钞机。 现在电动汽车卖得很火爆,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车销量是494万辆,渗透率不断走高,估计很快将会保持在50%以上。 什么意思呢?以后每卖出2辆汽车,就有1辆是新能源汽车。这是宁德时代业绩增长的大背景。 大家都知道,宁德时代是卖电池的,连续7年动力电池(也就是给电动汽车用的电池)使用量全球第一,今年前5个月,全球市场占有率是37.5%。 除了动力电池,宁德时代还卖储能电池(面向发电场
有钱豪横的宁德时代,连奥运会都不放过

萝卜快跑的对手,要上市了

前两天(美东时间7月26日),自动驾驶科技公司“文远知行”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了招股书,也就是要准备上市了。 文远知行这个公司,你没听过不要紧,萝卜快跑总知道吧? 文远知行和萝卜快跑都是做自动驾驶的,文远知行的创始人韩旭以前还是百度自动驾驶事业部的首席科学家。2017年,韩旭离开百度创立文远知行(最初叫景驰科技),和老东家正式成为对手。 如今,文远知行有2227名员工,在7个国家30个城市开展自动驾驶业务。具体有五大块:自动驾驶出租车(类似萝卜快跑)、自动驾驶小巴、自动驾驶货车、自动驾驶环卫车和高级辅助驾驶。 之前萝卜快跑在武汉引起了不小的风波,很多人担心自动驾驶出租车会抢网约车司机的饭碗。其实啊,整个自动驾驶行业还处在技术发展和商业化的早期阶段,自己的饭碗还没端稳呢,抢别人饭碗就更说不上了。 不信你看看文远知行的财务情况。 2021到2023这3年,文远知行的营收分别是1.3亿元、5.2亿元和4亿元,净亏损分别是10亿元、12.9亿元、19.4亿元。什么概念?每年要烧掉十几个亿。赚的钱和花的钱比,简直是九牛一毛。 那么钱都花在哪了呢?主要花在了研发费用和管理费用上,其实就是给这2227人发工资,你要知道,研发自动驾驶需要最尖端的人才,哪怕每个人每年的成本是50万,2000多个人光工资一年就得10多个亿。 烧钱这么快,那么文远知行账上还有多少钱呢?招股书显示,目前其持有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约18.3亿元。也就是说,还够烧一年,所以融资还不能停。 哎,不得不感叹一句,这哪是自动驾驶啊,这是自动烧钱。 现实很骨感,但理想很丰满。文远知行预计,到2030年,全球自动驾驶市场规模高达1.7万亿美元,中国的自动驾驶市场也会有6390亿美元,其中最有钱景的就是自动驾驶出租车和自动驾驶货运车。 自动驾驶如果真的实现了,其实有很多好处。 比如说安全,现在全世界每年有4
萝卜快跑的对手,要上市了

俞敏洪,还是不够体面

01 昨天(7月25日),董宇辉终于和东方甄选分手了。 他的老板俞敏洪,为单飞的董宇辉送上了1.4亿元的“分手礼”。而且主动认领“好人牌”,和网友互动的时候说,董宇辉购买“与辉同行”这个公司的钱,是他安排的,等于公司是送给董宇辉的。 这些表态的效果很明显,以前网友不是爱骂俞敏洪“铁公鸡”吗?这回马上改口称老俞是“体面人”、“有格局”。 对于这件事,我好奇的是:俞敏洪是真体面还是假体面?或者说,谁为俞敏洪的体面买单了? 02 我们先科普一下董宇辉和东方甄选之间的关系。 东方甄选这家公司,以前叫新东方在线,主营业务是在线教育。 2021年,“双减”政策出台,新东方在线的业务受到很大影响,只能转型谋生,做起了当时正热的直播带货生意。 到了2022年中,董宇辉因为独特的带货风格,迅速走红,把新东方在线的直播带货业务带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后来,转型成功的新东方在线直接把公司名字改成了东方甄选。 转型前和转型后的反差有多大,看看这几个数字就知道了。 股价涨得厉害,2022年,新东方在线股价最低时只有不到3港元,2023年,新东方在线股价最高时高达75港元。这是25倍啊。 利润也不含糊,2021财年,新东方在线的营收只有14.2亿元,2023财年涨到了45.1亿元;2021财年,新东方在线一年亏了16.6亿元,2023财年一年净赚9.7亿元。 真有点翻身农奴把歌唱的意思。 03 公司是赚翻了,最大功臣董宇辉怎么样呢? 一是没股份,董宇辉在东方甄选一直是没有股份的;二是薪资不高,传言只有1000多万,跟普通人比那肯定不少了,但是跟他做出的贡献比,真的不多;三是地位不高,去年年底的小作文事件里,一个基层小编都敢怼董宇辉。他在公司的地位,你能想象吧? 所以,董宇辉和东方甄选之间的矛盾,总要爆发的,小作文事件就是这个爆发的高潮。 04 俞敏洪怎么处
俞敏洪,还是不够体面

腾讯,复制抖音

补课,跨过地狱模式 今年开始,我感觉身边的朋友几乎都在做视频号。 我媳妇说,这叫“孕妇效应”——如果你怀孕了,就会发现大街上到处都有孕妇。 确实,最近我突破心魔、拉下老脸发了几条口播类的短视频,也有意观察、学习朋友们的作品。但视频号的繁荣印象,应该不仅仅是由我的选择性注意带来的。 现在有多少人经常使用视频号? 腾讯的财报不披露视频号的用户数,但有第三方报告(来自国海证券)估算,视频号2023年的日活跃用户数为4.5亿,也就是平均每天有4.5亿人使用视频号。这份报告还估算,抖音2023年日活跃用户数为7.6亿,比视频号多69%。快手财报则显示,快手2023年的日活跃用户数为3.8亿。 抖音第一,视频号第二,快手第三。 要知道,视频号是2020年才上线的。晚于快手转型短视频社区8年、晚于抖音诞生4年。 实际上,2020年底,我就和两个朋友合作开始耕耘视频号,但那时候的视频号产品太过糟糕。作为用户,你看到的视频基本都是从其他平台搬运来的,而且连刷好多条都不符合你的喜好;作为创作者,你发的视频基本只能被你的亲友、最多再包含他们的亲友看到,每一条视频的播放数据都低得很稳定。所以坚持很久之后,我们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并且觉得这个产品以后也就那样了。 视频号真正开始翻身是在2023年。 并不是说视频号团队在这一年干了啥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只是因为视频号熬过了一个平台型产品最艰难的冷启动阶段。 平台型产品,往往一出场就是地狱模式。马化腾早期为了推广QQ,还得假扮女生跟人聊天。因为在QQ这样的产品里,一个用户的体验取决于其他用户的数量和质量。人少的时候大家的体验都很糟糕,人多之后体验会越来越好。淘宝也是这样,买家越多,卖家就越多、商品也更丰富;卖家越多,买家的体验也就越好。滴滴(双边)、美团外卖(三边)也差不多。 平台型产品,一旦突破规模的临界点——多边用户都较为满意的点,就会形成“飞轮
腾讯,复制抖音

聊聊阿里和腾讯财报

阿里和腾讯在同一天发布了一季度财报,摘录一些有趣的点,并且简单分析。 01 阿里主动宣传的亮点有三个——淘宝天猫GMV增长,淘宝天猫订单数增长,88VIP会员数量增长。 腾讯新闻稿里宣传的亮点有两个——游戏总流水增长,视频号带动营收和利润增长。 阿里讲的是“回归电商主业的故事”,腾讯讲的是“游戏+微信(特别是视频号)双引擎的故事”。 02 营收和利润是最基本的财务指标。 阿里Q1营收2219亿人民币,同比增长7%;净利润9亿元,同比下降96%。净利润大跌,阿里解释,主要是因为投资亏损。如果不考虑投资亏损、股权激励等项目,阿里的净利润为244亿,同比仍然下降了11%。 阿里财报,Q1净利润同比下降 财报发布后阿里股价下跌,也就不奇怪了。 腾讯Q1营收1595亿,同比增长6%;净利润427亿,同比增长62%。净利润大涨,净利润率从去年Q1的18%上升到27%。腾讯解释,微信视频号及搜一搜广告、小游戏平台服务费及视频号商家技术服务费,推动了盈利大涨。 腾讯财报,Q1净利润大涨 视频号正在势头上。 03 看看核心业务的情况。 阿里主要是六大业务(按营收贡献排序):淘天、阿里云、阿里国际、菜鸟、本地生活、大文娱。从营收增长趋势看,淘天和阿里云增速相对较低;菜鸟和本地生活增速较快;但最亮眼的还是阿里国际,45%的同比增速;拖后腿的是大文娱,负增长。 阿里财报,阿里国际增速亮眼 蒋凡(带领的阿里国际业务)厉害。 腾讯主要是三大业务:增值服务、网络广告、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增值服务主要是游戏,收入同比是下降的,所以前面只强调了“总流水增长”?网络广告增长迅速,最大引擎应该就是视频号。 腾讯财报,游戏营收下滑、广告营收增长 腾讯开始靠视频号养家了。 04 阿里核心业务的前景如何? 阿里大刀阔斧改革,把重心放在淘宝天猫上,提升用户体验,巩固主阵地,没毛病。上个月我听不止一个朋友
聊聊阿里和腾讯财报

关于生成式AI,硅谷VC张璐的9个观点

2023年,标普500指数的70%增长由The Magnificent Seven(苹果、微软、英伟达、谷歌母公司Alphabet、Meta、特斯拉和亚马逊)推动,而这些公司大部分都在硅谷。 硅谷一向是科技创新的代名词,由OpenAI掀起的生成式AI浪潮,则进一步强化了硅谷的地位。把硅谷再次推向繁荣的,除了巨头公司、创业公司,还有数量众多、非常活跃的VC资本,FusionFund就是其中一家。 FusionFund创始人叫张璐,2010年她被斯坦福大学录取,读研期间凭借自己的专利创办了一家医疗设备公司,后来这家公司被美国一家五百强上市医疗器械公司收购,她转型成为投资人,并在2015年创立了Fusion Fund,专注医疗、人工智能和深科技领域投资。 Fusion有核聚变的意思,她认为,用小的资本去投资早期的伟大的技术,可以创造巨大的市场,从而推动产业的进步。因此,过去近10年,她专注在To B方向,在具有海量高质量数据的行业中,寻找出AI在其中可以发挥作用的投资机会。 FusionFund创始人张璐 最近我跟张璐进行了一次交流,就硅谷的AI生态、投资趋势、产业机会,以及中美AI创业者的偏好和差异,她分享了自己的见解,主要观点整理如下: 生成式AI行业巨变,投资重点从应用转向AI Infra(基础设施) 我们从2017年就开始投资AI,2018年GPT第一代刚刚出现,但大模型还没有现在这么成熟,直到2022年底ChatGPT3.5的出现,才让大家看到了AI技术巨大的优越性以及广泛的商业应用可能性。 Fusion Fund的投资一直是两个维度,一个是应用层面,另外一个是AI Infra层面。去年3月份之前投应用更多,3月份之后,OpenAI的API可以驱动大量应用被生成,现在投AI Infra更多,但两个层面都还在投资。 在应用层面,C端市场非常拥挤,且C端的消费者数据较为杂
关于生成式AI,硅谷VC张璐的9个观点

对话李笛:大模型已退烧,卷参数没意义

提起人工智能,一定绕不开一家老牌AI公司——小冰。提到这轮大模型浪潮,更是绕不开一位经常发表“降温”言论的技术人——小冰公司CEO李笛。 因为同样和微软关联紧密,小冰公司经常被拿来和OpenAI比较。小冰团队从2013年开始做AI,2020年从微软分拆、成立独立公司,代表产品“小冰”是为数不多依然活跃的人工智能助手。OpenAI的大股东是微软,它的ChatGPT则划出了AI时代的分水岭。 两位掌舵人听起来截然不同的观点,更是添了几分博弈的色彩。重掌OpenAI大权的萨姆·奥特曼(Sam Altman)说,GPT-5会更令人惊叹。李笛则因为“大模型会退热”的言论,被贴上了看衰大模型的标签。 “就连我们自己的投资人都说,你是不是反对大模型?”李笛说,自己对大模型真的狂热不起来,“这一波技术创新去年5月就到此为止了,应该考虑怎么把新的技术能力落地,但行业还是在卷大模型,现在一堆大模型都‘烂尾’了”。 小冰公司CEO李笛 日前,小冰公司宣布已成功获得“小冰大模型”国内备案,小冰克隆人、歌手克隆人分支等一系列测试产品转为正式发布。这些都是小冰利用大模型的技术能力升级后的产品。 而小冰公司的商业模式没有变过,一直是“创造人(克隆人),买卖人”,一套人工智能技术框架支撑三种业务,to C的网红克隆人、歌手克隆人和to B的数字员工。 五年前,我们曾和李笛有过一次长谈,那时小冰还没脱离微软,李笛的角色是小冰的全球负责人,五年之后再见,小冰公司已经独立。我和李笛这次对话,他分享了小冰公司在这轮大模型浪潮中的“为”与“不为”。 李笛还聊了一些一度让他头疼的问题:诸如,卖API不挣钱,怎么让AI的价值被认可,把利润做上去;克隆人如何成为人的情感纽带,和人建立长期关系;克隆人在C2C模式下,怎么规避擦边和违规风险;小冰要引入外部投资,一个产品经理出身的CEO怎么和投资人“博弈”……
对话李笛:大模型已退烧,卷参数没意义

对话王晟:AI投资,认知要早

2021年下半年,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王晟开始认真研究大模型,想找一个大模型项目投点钱。 当时美国硅谷出现了一批大模型相关的项目,发展很迅猛。比如年初成立的Jasper,在市场上非常火爆,它只需一个简单提示,就能生成各种风格的营销文案,当年就赚了3000万美元。而Jasper的底层系统,来自于OpenAI在一年前推出的大语言模型GPT-3。 王晟留意到了GPT-3,觉得这个方向或许隐藏着大机会。虽然当时生成式AI的质量还不太理想,但他觉得对于投资而言,或许到了一个合适的时点。 但当时国内做大模型的创业团队不多。2021年底,英诺天使基金在清华大学设立了一个奖学金项目,支持计算机系的学生做研究,2017级博士岂凡超申请了这个项目。王晟意外发现,岂凡超正在做的大模型项目,正好就是他想投的方向。 2022年4月,临近毕业,岂凡超对王晟透露了想创业的想法,王晟果断决定投资,深言科技成立了。 天使轮之后,岂凡超开始为下一轮融资做准备,三个月内谈了四五十家VC,没有一家愿意投资。“大家都看不懂,不知道什么是大模型。”王晟对我回忆。 9月下旬的一个周五,王晟拉着岂凡超跟红杉资本的一个合伙人吃了顿饭,三天后就收到了详谈的邀约,岂凡超聊完拿到了红杉的TS(投资意向)。 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 王晟 行业看起来一切如常,但一些嗅觉敏锐的投资人,已经提前感受到了大模型行业即将到来的波涛汹涌。 2个月后的11月底,OpenAI正式推出ChatGPT,因为效果惊艳,整个科技圈大为震撼。一时间,AI大模型爆火,科技公司纷纷跟进,整个投资圈一蜂窝冲上去看大模型项目。深言科技在随后又拿到了腾讯、好未来、春华资本、三七互娱等机构的投资。 2023年的“百模大战”中,VC对着十来家大模型公司猛投,项目估值一时被拉到很高,很多投资机构陷入迷茫。按照王晟的话说,“大家第一看不懂,第二不敢投,第三投不
对话王晟:AI投资,认知要早

对话司马华鹏:真人直播做不好,数字人也没戏

提到AI数字人,一定绕不开一家公司——硅基智能。 2017年,连续创业者司马华鹏在南京成立硅基智能,主营业务是语音(电话)机器人。次年,硅基智能决定进入数字人领域,并在2019年推出首个AIGC数字人。 那时候的自然语言理解技术尚不成熟,数字人的效果一般,行业里的热度也不高。司马华鹏带公司团队把各行业很多大V联系了一遍,免费送很多人也不愿尝试。 转折发生在2022年。10月,商业大V刘润在年度演讲中重磅推荐硅基智能的数字人,表示自己的短视频口播内容已经“不是本人”;11月底,ChatGPT横空出世,快速点燃了人们对AI大模型的热情。到了2023年初,抖音放开本地生活中的数字人直播,硅基智能的数字人批量“上岗”。 现在,有几万个直播间在用硅基智能的数字人,有的单天销售额已经做到了百万元以上。江南春、刘润、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等50多万名大V,都由硅基智能克隆了其数字人分身。大部分时候,你很难分辨屏幕里的人究竟是真人还是AI。司马华鹏说,希望在2025年为全球造一个亿的硅基劳动力。 “硅基”已成AI行业热词,相比人类这种DNA编码的“碳基”生物,硅基人的可复制性更强,正在很多岗位上替代人类。 司马华鹏早在2007年就提出“硅基”概念,当时他在海外创业,看到《变形金刚》上映、汽车人激战荧幕,大为震撼;后来他做杀毒软件“拯救”电脑,他认为电脑人、机器人、汽车人都是人类的朋友。所以后来再创业时,他将公司取名“硅基智能”。 当然,作为新生事物,难免会有争议。数字人直播运营门槛不低、可能被应用到电信诈骗,以及其背后的伦理和法律风险,都是未来待解决的问题。 硅基智能已进入快车道,司马华鹏则化身数字人产业的布道者。他传递宏大愿景,拆解商业逻辑,输出价值观。 硅基智能创始人、CEO司马华鹏 近日,抱着学习的态度,我和司马华鹏在南京进行了一次长谈。以下是对话要点。 01 “我们做的是知识传递的
对话司马华鹏:真人直播做不好,数字人也没戏

乔布斯和马斯克:改变世界的秘密

01 《埃隆·马斯克传》9月上市后,我第一时间买了一本。这家伙太耀眼了,没有人不想对他了解更多。我感兴趣的是,马斯克一边制造特斯拉汽车、向太空发射火箭,另一边在电视上吸食大麻、炒作虚拟货币,天才和疯子是怎么在同一个灵魂里相处的? 定价90元(实体书真是越来越贵了)的《马斯克传》没让我失望,因为作者确实下功夫了。为了完成这本传记,作者艾萨克森跟访了马斯克两年,采访了他本人几十次,还采访了他的朋友、同事、家人和对手们。基于不同视角的海量采访,能更真实、更立体地呈现故事和人物的本来面貌。这个操作思路和当年火爆一时的《史蒂夫·乔布斯传》如出一辙。《乔布斯传》的推荐语,表述也很相似——“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艾萨克森与乔布斯进行了40多次面对面的倾谈,并对乔布斯100多位家庭成员、朋友、竞争对手和同事进行了不受限的采访。” 没错,是同一个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是美国知名传记作家,能让他著书立传的绝非泛泛之辈。当年,乔布斯第一次提出让艾萨克森给他写一本传记时,就被拒绝了。那是2004年,乔布斯当时能拿得出手的成就也只有Mac电脑、iPod和皮克斯,iPhone、iPad等把苹果公司推到巅峰的产品还远未问世。艾萨克森觉得乔布斯“不配”,告诉他等他退休的时候还差不多。不过在2009年,当艾萨克森得知乔布斯已经身患癌症多年(2004年打电话给艾萨克森时乔布斯正准备接受手术)之后,很快开始了传记的采访工作。 沃尔特·艾萨克森 / 百度百科 那么,今天的马斯克就“配”? 艾萨克森曾经评价马斯克,“在某些方面,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乔布斯。”《马斯克传》的封面又赫然写着——“埃隆·马斯克亲自参与并公开推荐”。极度褒奖+本人盖章,难免会让人担心这本书会不会成为一部近600页的“大软文”。经常与文字打交道的朋友应该知道,作品被写作对象认可不一定是什么好事,因为你很可能没有站在独立的立场。不过,老江湖艾萨克森
乔布斯和马斯克:改变世界的秘密

教7岁小孩搞懂ChatGPT

全世界都在讨论ChatGPT,你却搞不懂? 别慌!搞不懂的大有人在,因为它牵扯的概念太多太复杂。当你提到ChatGPT,就绕不开大语言模型、深度学习、神经网络、人工智能……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想要搞明白这一窝蜂的抽象概念,确实没那么容易。 是否可以用一些通俗的解释,让即使只有7岁的小孩都能搞清楚ChatGPT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前景?我想这件事情是值得去尝试的,毕竟ChatGPT的火爆贯穿了整个2023年(甚至它的每一次更新都会被媒体称为“史诗级更新”),每个人或许都应该更加了解这个很可能在未来彻底改变我们生活的东西,无论它是多么难于理解。 为了更通俗易懂,这篇文章我采用对话体的形式来呈现,假设与我对话的是一个7岁小朋友。需要说明的是:1,该对话内容纯属虚构,并非发生过的真实对话;2,对话中会有很多简化和类比,目的是为了让人更易理解,因此可能不够精确、也可能会有错误,欢迎专业人士指正;3,部分对话内容参考了ChatGPT对相似问题的答案。 好了,让我们开启这场对话吧。 01 大语言模型的第一颗果实 小宝:什么是ChatGPT? 树龙:一个聊天机器人。 小宝:很高兴你没有用很多陌生的词来描述它。那么,这个聊天机器人有什么过人之处? 树龙:它比以往的聊天机器人都要强大无数倍。具体来说,它能理解你的问题,能结合语境给出非常棒的答案——充满创意的答案,而不是机械重复某些台词。有研究认为,ChatGPT的心智水平已经接近人类9岁小孩。 小宝:哈,那它比我聪明。但它毕竟只是个聊天机器人,想不通人们为什么要为它疯狂? 树龙:真正让人们疯狂的是ChatGPT背后的技术——大语言模型。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棵神奇树的树干,而ChatGPT只是它的一根树枝上结出的果实。大语言模型这个树干,是个语言专家,能和人类用自然语言(英语、汉语等人类天然的语言)顺畅交流,还可以胜任很多语言相关的工作。 小宝
教7岁小孩搞懂ChatGPT

对话百度侯震宇:大模型落地,走到哪儿了?

2023年被称为“大模型元年”,中国涌现出200多个大模型,掀起“百模大战”。行业很热闹,创业者很兴奋,但大模型具体怎么落地,很多人摸不着头脑。 如果按下场的时间顺序,百度是中国互联网大厂中最早的。它在3月16日发布文心一言,直接对标ChatGPT,同步开启内测。在那之后,阿里、华为等公司的产品纷纷面世。 百度的技术落地同样很早。5月9日发布的百度智能云千帆,是百度面向企业客户的大模型平台,提供大模型推理服务和模型精调开发全套工具链,它帮助企业加速将大模型的能力应用到具体的场景中。 落地非常重要,因为大模型本身不产生价值,它是各类AI原生应用的基础底座,只有跟具体业务结合,价值才能得以体现。 行业里对大模型的认知,尤其在落地方向上的理解,一直在加强。按照百度集团副总裁侯震宇的说法:“从拥抱大模型,到评测大模型,到研究如何使用大模型,再到现在基于大模型设计自己的应用架构,更好在实际业务中发挥大模型的能力,这是过去一年比较明显的变化。” 侯震宇是百度老将,曾参与百度早期大规模存储和计算系统的设计,推动了百度统一的基础体系平台建设,2019年带领团队保障春晚红包活动顺畅进行。他现在负责百度智能云事业群组云计算产研团队和基础技术工程团队。 侯震宇 来源 / 公开资料 百度智能云是百度的大模型技术在B端落地的一个抓手,侯震宇在过去一年里接触了大量对大模型感兴趣的企业,推动百度智能云To B业务的发展落地。 最近我跟侯震宇进行了一次一对一深聊,就大模型的产业落地、商业模式,以及“百模大战”的是与非,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从评测大模型,到基于大模型做应用” 问:今年5月的时候,你说文心一言发布后两个多月,企业的反响变化很大,一开始都是CEO来交流,后来变成了业务负责人。现在又半年过去了,企业对大模型的态度有哪些新的变化? 侯震宇:5月份整个产业界对大模型的态度不是很明朗,6、
对话百度侯震宇:大模型落地,走到哪儿了?

和熊伟铭聊AI

学习新事物时,参考投资人的视角会很有帮助。 创业者往往乐观,看到一棵树苗,就会想到它将来成为参天大树的样子,然后想到整片森林,这种乐观是必要的,没有这种乐观精神就不可能踏入创业这场九死一生的游戏;媒体人往往悲观,看到一棵树苗,就会想到干扰它生长的100种因素,以及如果它成为参天大树会不会对周围的小花小草带来破坏,这种悲观背后的怀疑精神也是必要的,它能帮助媒体人提供真实、客观、中立、符合大众利益的信息;投资人呢,往往比较理性,因为他们要作出决定——是否给这棵树苗浇水施肥,前提是他们得确信它长成参天大树、收获丰硕果实的可能性较高,如果判断失误,投资人会功亏一篑。 所以如果你既不想冲昏头脑,又不想忧心忡忡,就应该多结交几位投资人朋友。 最近我在学习AI,拜访了几位投资人。 熊伟铭是其中之一。 他是华创资本的创始合伙人,在投资行业有着近20年经验。加入华创资本之前,熊伟铭曾在美国中经合集团、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担任合伙人。技术领域是熊伟铭主要关注的领域之一,但在今年由ChatGPT带来的这一波AI浪潮里,他却没有出手。 华创资本创始合伙人熊伟铭 在与我的交流中,他表达了一些观点,比如:这波AI的机会是上一波的一万倍;这波AI浪潮里的早期投资人很尴尬;大模型混战的局面明年一季度就会消散;更看好华为这样的公司做大模型;通用大模型之外,垂直模型也有价值;未来AI会取代80%的工作岗位;但不必担心AI会消灭人类……等等。 我把这些观点整理如下,希望能对大家学习AI有所帮助。 01 这一波AI浪潮,早期投资人很尴尬 2023年被称为“大模型元年”,中国涌现出200多个大模型,掀起“百模大战”。很多创业项目的估值也水涨船高,动不动就几十亿美金,这让投资金额相对较小的早期基金十分尴尬——根本投不起。 前几年不是这样,以视觉识别、自动驾驶为代表的上一波AI浪潮里,投资人还得为AI行业辩解和正名,
和熊伟铭聊AI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