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之心
汽车之心
探索智能汽车的万象与新知。
IP属地:上海
0关注
180粉丝
0主题
0勋章

专访苏峻:除了水桶车,还能造什么?

iCAR 的第二款车 V23,创造了一种自传播力。 在 B 站上,总能看到网友原创的 iCAR V23 改装视频,视频留言有看车体验,有夸赞也有建议,比如女生做美甲后如何优雅的打开车门、希望仪表精品早日上线等,甚至还有博主把 V23 每一个部分都单独拆成视频,一条专门介绍座椅、另一条专门介绍灯光。 V23 的这种自传播力在于:用户真的负担得起,他们也真的关心一台大玩具能够带来的新体验。 12 月 16 日,iCAR 品牌全新车型 V23 在正式上市,新车提供了三款不同配置,售价 9.98 万元-13.98 万元。 与此同时,所有小订用户原本享有的行李架和车衣权益,将转换为 5 万积分,并且每位用户还将额外获得 5 万积分,总计可达 10 万积分。这些积分不仅可用于 0 元换购科技舒适包,还能在商城中任意兑换精品商品,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灵活性。 针对用户关心的交付问题,苏峻也给出了明确的承诺。如果因交付延迟导致用户无法享受国家补贴,iCAR 将为大定用户办理全额退款,确保用户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失。 某种程度上,V23 的上市,也意味着历史上开放程度最高的奇瑞。 奇瑞的新能源之路迈了三步: 首先,自研倾尽资源将星纪元打造成奇瑞 BBA。 其次,与苏峻所带领的团队融合造车,借用小米生态链方法论来打造爆品。 最后,又与华为深度合作,打造智界。 在 2024 年苏峻带着团队融入奇瑞,共同打造 iCAR 品牌,是奇瑞迈过最大的步子。 尹同跃对这个新团队的态度就像洒脱的大家长:「放手做,即便失败了你也很安全。」 这是由苏峻主导设计的第一辆车,同样地,操刀 V23,也是苏峻本人最大的一次冒险——凭借着对 Dream Car 的追求他从大学设计系主任出走,创业造车。 两个大胆的人,彼此接纳。于是年轻人的选择更多了:可以是辆实用的城市越野车,也可以是一辆有情绪价值的风格车。 01、只懂设计
专访苏峻:除了水桶车,还能造什么?

自动驾驶重卡穿越无人区,技术主义的胜利

「载人」的 Robotaxi 破圈了,「载物」的无人物流还有多远? 以技术落地难易而论,无人物流有四大场景:港口物流、矿山物流、末端物流、干线物流。 其中,港口物流、干线物流均通过卡车实现。 而干线物流以技术难度最高、商业化难度最大,站上金字塔尖。干线物流领域的融资金额,一度远高于其他赛道。 以 2021 年为例,自动驾驶领域涉及干线物流融资共计 9 起,融资总额度为 134.4 亿元。 同年,Robotaxi 融资主要有 6 起,涉及 4 家企业,融资总额为 71.2 亿元。 要攻下自动驾驶重卡落地的「关隘」,并不容易。 除了相对封闭的高速道路外,干线物流难点在于「从仓库到上高速口」、「下高速口到仓库」的路段,交通状况复杂。 此前,亚马逊投资的 Embark 计划在高速附近设立「转运中心」。从「转运中心」到仓库的路段,由人类驾驶的车辆完成。 然而试图人为缩短不可控路段的技术难度,Embark 并没有走通,这家公司已经在 2023 年宣布破产倒闭。 以此来看,如果不能打通技术闭环、跑完仓库到仓库的全程,那么,干线物流只能称得上是「行至半途」。 就在今年的 12 月,智加科技宣布成功完成行业首个仓到仓全无人驾驶运营测试。 这是自动驾驶重卡技术的里程碑事件: 自动驾驶重卡行业正式通关「干线物流高速公路、收费站到收费站、仓到仓」全无人重卡运营测试「三级跳」。 这意味着,干线物流的无人化驶入新征程。中国公司实现了干线物流自动驾驶重卡技术的新突破,是商业化更上一层楼的序曲。 或许,沉寂良久的自动驾驶重卡,已经接近迎来历史性拐点时刻。 01、「首个仓到仓全无人驾驶运营测试」,技术含金量能否经受考验? 跑通「高速公路-收费站-仓库」全链路,这是干线物流自动驾驶重卡从出现之日起便确立的愿景。 按照战略目标分解的理论,干线物流自动驾驶重卡技术落地分为「三步走」,难易程度依次是: 干线物流高速
自动驾驶重卡穿越无人区,技术主义的胜利

50 万高阶 NOA 破纪录,轻舟智航的全力炮火

高阶智驾平权比想象中到来的更早一些。 一面是高阶智驾起量:今年理想、小鹏等头部玩家年交付量高达数十万。 一面是高阶智驾起势:高阶 NOA 从今年早期的全国可开,到端到端模型加速竞争,再到年底车位到车位,竞争逐级加码,智驾实用性越来越高。 高阶智驾的两面性指向了智能汽车行业的马太效应,头部玩家已经起量起势,尾部玩家仍然还徘徊在基础 L2 级别的功能上,与头部阵营的差距日益拉大。 在马太效应加剧的背景下,对大多数玩家来讲「越级」就会成为关键词。 首先是最基础的定位「越级」,让低阶车型也能用上中高阶智驾方案,抢占市场占有率,吸引更多消费者; 其次是体验「越级」,快速赶上「端到端」这波技术浪潮,赢得更多用户口碑。 同时,还要考虑供应链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越级」需要推举力,轻舟智航在高阶智驾上的炮火全开,已经验证了帮助车企越级高阶智驾的能力。 目前,轻舟智航基于征程 6M 的中高阶智驾解决方案已获得头部新势力车企量产项目定点,另外轻舟智航的中高阶智驾解决方案量产交付上车突破 50 万套,成为业内首个基于征程 6M 获量产定点,并第一个达到 50 万级量产交付规模的中高阶智驾解决方案商。 这家被外界认为是把地平线 J5 和 J6 用得最好的智驾方案商,正在面向车企释放它的「越级」推举力。 01、从高速「越级」城区,轻舟智航求出 J6M 量产最优解 受到众所周知的因素影响,地平线几乎成为国内车企在智驾计算方案领域最具性价比,也最稳妥的选择。 搭载地平线征程 5 的理想 L 系列车型的成功,已经充分证明了在地平线平台上可以实现出色的智驾体验。 特别是 AD Pro 升级 3.0 之后,复杂道路通行能力大幅提升,还能主动躲避大车,带来的安全感不止于主动安全,赢得了很多用户的青睐。 今年 4 月,地平线发布征程 6 时,随即公布了一众生态合作伙伴。很多智驾企业也都发布了相关的解决方案,但如
50 万高阶 NOA 破纪录,轻舟智航的全力炮火

只问“活多久”,很难懂蔚来

2024 年的蔚来 NIO DAY 结束了。 至此,蔚来集结了蔚来、乐道、萤火虫三大品牌。 在国内,蔚来一直都和理想、小鹏在比较: 理想保持着全年新势力销量榜榜单第一,总销量突破 100 万辆。 小鹏也在下半年迅速突围,11 月订单首破 3 万辆。 对比来看,蔚来似乎落单了。 单从短期的销量竞争来看,蔚来连续 7 个月超过 2 万辆以上的成绩不算特别突出。 从长期竞争思维来看,蔚来的终局思维是最突出的,更善于大胆谋划,蔚来成立十年,有三个大胆。 第一个大胆:新势力中唯一十年间造出三品牌,价格上至 81.8 万下至 14.88 万,最高差价 66 万,某种意义上蔚来已成蔚来集团。 第二个大胆:全品牌坚持换电,解决了充电等待时间的问题。目前蔚来是全球唯一采用换电的车企,也是唯一在推动换电合作的车企。 第三个大胆:敢把 80 万的行政纯电轿车做得豪而不油。行政豪华车型不乏对手,红旗国雅、尊界 S800、仰望 U7,而蔚来 ET9 定位天行驾乘,以类似飞机头等舱的体验,为 30-50 岁的城市高知精英提供了新的选择。 就在 NIO DAY 开始前,何小鹏探班李斌,在新能源竞争加剧的赛况下,两家车企 CEO 的亲密显得更难得。 竞争被提前了,原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提到,原来我国制定的到 2035 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 50% 的目标,已经提前 10 年到来。 李斌也对竞争也保持着极高的警惕性。 在蔚来 10 周年内部信中,他认为未来 2-3 年将会是新能源最激烈的赛段。蔚来至少要在明年实现整体销量翻倍,用户突破 100 万,最终达到 2026 年盈利的目标。 在有些人眼里,蔚来或许已经是最危险的车企,但对比 2019 年的至暗时刻,这才哪到哪?留给蔚来的时间可能不多,但机会很多。 01、蔚来三张牌怎么打? 蔚来的三个品牌只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怎么讲好高端纯电的故事;一个是如何把路走
只问“活多久”,很难懂蔚来

激光雷达大涨,图达通进击百亿 IPO

激光雷达行业再度沸腾起来。 12 月 20 日晚,港股特殊目的收购公司 TechStar Acquisition Corporation 提交公告,将与激光雷达企业图达通进行合并。 合并完成后,图达通将在港交所上市。目前图达通估值高达 117 亿港币,折合人民币约为 110 亿元。 至此,国内激光雷达行业中,从创业跑出来的三家独角兽,全部登上了资本瞩目的舞台。 这种高昂的市场情绪早已有迹可循。 智驾势头大热,无论是向上往 L3 级进阶,还是向下往 15 万级市场下探,激光雷达都成为不可或缺的存在。 另外,禾赛前三季度业绩大涨,或将在今年提前转向盈利,再度给行业注入一针强心剂。 满怀热忱的激光雷达「追光者」们,正在翻越「卖一台亏一台」的高山,现在到了仰望星空的重要时刻。 01、激光雷达老将蓄势待发 全球激光雷达江湖,图达通稳稳占据一席之地。 从 2016 年硅谷诞生,这家企业便一头扎进自动驾驶深海,将「车规级激光雷达」作为主攻方向,并于 2018 年 4 月发布了第一台激光雷达原型机。 彼时自动驾驶行业尚在混沌期,市场热情与冷静并存,燃烧着理想的玩家正迫切寻找通往理想的确定性路径,而激光雷达是一架梯子,在这个硬件上大家看到了打破感知桎梏的可能。 难点在于如何实现技术的可预见性,激光雷达玩家需要确定自身的产品性能、可靠性、成本结构符合车企,或者自动驾驶企业的期待,这往往需要双方不断磨合。 图达通是幸运的。 图达通创始人&CEO 鲍君威在先进半导体技术上有过成功商业化经历,后又在百度研究自动驾驶传感器开发,深刻技术造诣让图达通对激光雷达产品具备严苛要求。 很快,蔚来抛来了橄榄枝。 2018 年 10 月,图达通迎来 3000 万美元的 A 轮融资,由蔚来资本领投,斯道资本和 F-Prime Capital 跟投。 此后的 2021 年,图达通再度经历 6400 万美元的 B 轮及
激光雷达大涨,图达通进击百亿 IPO

2024 年汽车圈的「收官战」,传统豪华开大了

中国人最爱买的豪华车品牌是谁? 据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 11 月宝马销量为 5.45 万辆,再次力压对手奔驰和奥迪,其中两大主力 3 系和 X3 的月销量都超过了 1 万辆。 尽管大家都在争议传统豪华还值不值得买,但最终豪华车的消费者还是用脚投票了宝马。 用户口碑决定了市场潜力。比较好奇的是,宝马为什么是在这个时间点销量大涨?原因有两点。 一是瞄准下手时机,年初买车和年末买车,至少补贴上就差了 1.5 万元。 二是产品为王,始终都是汽车圈的金科定律,作为一家产品具有鲜明特点的豪华品牌,宝马在市场竞争中具备足够的稀缺属性。 很显然,即便汽车行业处于电动化和智能化时代的变革期,技术在变,消费者需求也在变,但豪华品牌安身立命的方法论,并没有改变。 这也意味着,汽车行业存活百年的豪华品牌,无一例外都是在每一次行业革命中,靠设计变革和技术创新,积累品牌价值。 01、一年一次的窗口期 汽车市场上周期性的价格波动一直都有,真正值得下手的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月。 一是赶上国补的末班车。 8 月 16 日,国家商务部、财政部等 7 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汽车以旧换新工作的通知》,个人消费者于 2024 年 4 月 24 日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期间,购车时若报废符合标准的旧车,补贴标准由购买新能源乘用车补 1 万元、购买燃油乘用车补 7000 元,分别提高至 2 万元和 1.5 万元。 这是自 2009 年以旧换新推出至今,补贴力度最高的政策,比起早期的补贴金额提升了 1.2 万~1.4 万元。 二是赶上地方补贴的加码。 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超 24 个省市先后出台了支持汽车置换政策,置换时最多额外享受 1.9 万元的补贴,部分地区还在 12 月推出了 2000-6000 元/辆的消费券补贴。 以合肥入手一辆 30 万元的新能源车为例,在先后叠加国补、地方补贴和消费券之后,
2024 年汽车圈的「收官战」,传统豪华开大了

蔚来用端到端做智驾,ES6 把安全拉满了

蔚小理三家车企,向来被放进同一个竞技场。 三兄弟都敢于烧钱,美股上市、全栈自研,身上贴着新势力卖爆款的标签。 但谈起智驾时,思路不太一致。至少在其余两家为无图、开城、端到端公开叫板时,蔚来显得克制很多。 这并不代表专注换电事业的蔚来落后了。 相反,在智驾这件事上,蔚来似乎一直未被既定评判框架限定住。 7 月,蔚来发布世界模型 NMW,并基于端到端算法实现 AEB(自动紧急制动)上车,这些都是业内「首家」。 下一阶段,蔚来将推送基于端到端大模型架构的「Banyan 3.1.0」智能系统,率先上车旗下王牌车型蔚来 ES6,把比分追平的同时,再度强化主动安全能力。 在行业都在审视蔚来都把人力财力用在哪时,蔚来始终保持了自己的节奏。 蔚来认为,从用户思维出发,在智驾方面守住安全底线,是一条确定性更强的路径。 01、用端到端做主动安全,值得吗? 智驾下半场,主动安全同样是一场重头戏。 以 AEB 为例,这原本是搭载在车辆安全系统上的一项基础功能。 应用场景为,AEB 通过传感器发现车辆即将碰撞时,可以立即发出警报,并在司机尚未反应时,立刻控制刹车系统。 因为关乎安全,在危急关头可以挽救人命,这个功能被用户格外重视。 用户更希望,它可以在更宽速域、更多方向以及更复杂的驾驶环境中生效,具备更广泛的安全边界。 这就使得智能化跑步入场。 于是,在其它玩家用端到端研究人驾驶时,蔚来先将其用到了 AEB 身上。 看似大材小用,但与用户利益贴身相关,蔚来认为很值得。 在端到端技术架构应用下,蔚来 AEB 功能分析并学习了海量人类驾驶的优秀避险数据,能够应对多样化的复杂危险场景,比如前方行车时,非机动车突然大弧度穿越,以及倒车时后方闪现儿童时,系统可以自动完成预警并制动,帮助用户规避更多潜在性风险。 目前,蔚来 AEB 功能前向覆盖速域达到了 4-150km/h,后向覆盖速域为 4-15km/h,可
蔚来用端到端做智驾,ES6 把安全拉满了

“车位到车位”大战,智驾第一梯队更难进了

继「全国都能开」后,「车位到车位」成为智驾最新的评价标准。 具体分两个维度,「有没有」以及「强不强」,就此区隔强者与恒强者的身份。 放眼全球范围内,特斯拉、华为、理想、小鹏、小米、极氪六名智驾玩家,都进入了「车位到车位」的竞争场域。 一场更严苛的像素级竞争开启后,新旧势力们追赶第一梯队的弦崩得更紧了。 优胜劣汰下,有人离终点更近一步,就意味着有人离淘汰也更近一步。 01、当智驾谈论「车位到车位」时,到底在谈论什么 端到端落地后,比拼关键在于用户体验。 从营销视角着眼,用户体验是一个很笼统的词,车企/供应商需要借助一个强有力的论据,让用户看到击穿痛点的价值。 由此,各玩家盯上了「车位到车位」。 华为率先提出了这个概念,按照字面含义,它指向了从任意车位出发到目的地车位的全程智驾。 如果说此前「全国都能开」是从面上证明开城规模广,现在的「车位到车位」就是从点上明确使用价值强,把「从 A 点开到 B 点」的底层逻辑映射到现实层面。 在华为打出样本之后,小鹏、理想、极氪、小米都心照不宣地将「车位到车位」提上日程。 大洋彼岸的特斯拉,最近也将「车位到车位」功能更新到智驾最新版本 FSD V13.2 中。 我们试图从六名玩家对于这一功能的叙事中,解读其背后的隐含意义,主要有三点。 一是全场景覆盖。 「车位到车位」打通了停车场到公开道路、公开道路到园区、园区地面到地下车库等多种场景,其中,「过闸机」能力成为了表述关键词。 理想强调在端到端大模型应用下,系统可以自主通行 ETC,且不限范围、无需学习,全国超 1 万个收费站均可识别通行。 极氪则表示该功能具备行业首个「四抬杠」能力,能够毫秒级精准捕捉抬杠状态,自动识别并通过地库闸机、高速 ETC 闸机、园区闸机等。 二是应对复杂路况。 此前车企在阐述智驾能力时,往往把应对多个极端场景作为重点论据。但极端场景多样化无法穷尽。 而在「车位到车位」
“车位到车位”大战,智驾第一梯队更难进了

中国无人车历史性一刻:港牌到手,萝卜快跑有望进入右舵车市场

Robotaxi 全球化打响前哨战,比想象中更早。 11 月 29 号,香港运输署向百度萝卜快跑发出首个自动驾驶车辆先导牌照。 获批后,自动驾驶车辆可以在香港特定区域进行测试。 有意思的是,萝卜快跑是内地第一家获得香港先导牌照的 Robotaxi 玩家,接下来可以在香港特定路段展开测试和应用。 布局香港寓意何为?12 月 2 日,萝卜快跑官方回应不仅证实了获得牌照的消息,还透露已经面向全球开启业务拓展,将 AI 和自动驾驶带到更多国家和地区。 信号非常明显。以萝卜快跑为代表的中国 Robotaxi 玩家,将大步迈向全球化,反观以 Waymo、特斯拉海外玩家则相对迟缓,要么深耕本地,要么还在研发当中。 东西方的保守与激进突然调转,一场由中国 Robotaxi 玩家主导的全球化已经开场。 01、香港搭台,萝卜助力 作为亚洲金融与创新的前沿阵地,近两年来,香港正致力构建领先的创科生态。 近年来,香港政府大力支持创科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科技企业提供资金、人才、市场等方面的支持。 同时,香港还积极引进海外高科技企业来港发展,加强与内地的合作,共同推动香港创科产业的发展。 尤其是在全球自动驾驶产业如火如荼的当下,香港对自动驾驶的发展有着迫切的现实需求。 去年香港就专门为自动驾驶车辆制定了规管框架,也是香港引进新技术革命的决心。 特区政府还曾于 2021 年推出 10 亿港元智慧交通基金,以资助本地机构或企业进行与车辆有关创新科技研究和应用,至今共有 12 个获批项目与自动驾驶有关,测试路段涵盖公共道路及不同应用场景。 香港发展自动驾驶的迫切可见一斑,同时,香港发展自动给驾驶的难度也显而易见: 第一个层面,香港道路复杂程度高。 香港是我国高密度山海地形城市典型代表,山海连城、面积不大,道路交通密度全球排名前列。2023 年香港的机动车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约 364 辆机动车。
中国无人车历史性一刻:港牌到手,萝卜快跑有望进入右舵车市场

商汤绝影,一匹AI时代的“千里马”

AI 定义汽车时代,商汤绝影可谓「家里有矿」,赢在了起跑线。 背靠商汤科技这棵大树,可汲取的算力养分高达 20 EFLOPS。 一个直观对比是,目前蔚小理三家新势力公布的算力数据总和,还不到 10 EFLOPS。 充沛的算力资源,让商汤绝影拥有对 AI 的率先领悟力。 2023 年,商汤绝影拿下了 CVPR 论文奖,提出了行业首个感知决策一体化自动驾驶通用模型 UniAD,在端到端浪潮下拿到了首批船票。 目前商汤绝影的智驾方案,上车了 3 家车企,6 款车型。而占领技术高地的端到端方案,明年四季度将迎来落地。 与此同时,为获得更多确定性筹码,商汤绝影把技术创新的步子迈的更大,更深,从数据驱动的底层逻辑出发,把战场从车端扩大到云端——世界模型「开悟」,或将成为商汤绝影的新底牌。 01、AI 叠 buff:纯视觉、端到端、L3 秉持 AI 基因,商汤绝影的智驾之路开局顺利。 2017 年夏天,商汤绝影仅用两颗摄像头的纯视觉方案,就完成了本田的暴雨天气智驾测试,就此开启了方案商的征途。 得益于坚实的算力基础,商汤绝影的智驾方案接连在广汽埃安 LX Plus、哪吒 S、昊铂 GT 等车型上落地。 但行业内卷的「价格战」压力下,方案商还需要在产品力上加大力度。 这次,商汤绝影选择攻坚「性价比」,最新推出了中高阶智驾方案,把性价比做到极致: AD Pro,基于地平线 J6E 芯片,算力最高达 80TOPS,搭载 7 个摄像头、多个雷达,支持高速领航、记忆行车、记忆泊车; AD Max,基于地平线 J6M 芯片,算力最高达 200TOPS,搭载 11 个摄像头、多个雷达,支持高速领航、城区领航、记忆行车、记忆泊车。 据介绍,采用高性价比计算芯片,搭载低成本传感器,让这两套智驾方案在价格上拥有高竞争力,比如 AD Max,成本可以做到 5000 元左右。 一个直接对比是,卓驭智驾的 7V+
商汤绝影,一匹AI时代的“千里马”

马斯克再怼激光雷达,极越小鹏乐道接棒纯视觉

马斯克和激光雷达又杠上了。 12 月 2 日,面对网友质疑马斯克对激光雷达的错误认知,马斯克又重申了自己的观点:「在复杂的道路驾驶环境中,模拟生物神经网络和眼睛的视觉系统,才是最为有效的方式。」 对于激光雷达的偏见,马斯克从没有动摇过,特斯拉也被视为坚定不移的纯视觉派,探索出了一条不依赖激光雷达的智能驾驶路线。 但马斯克或许不知道的是,特斯拉坚定的纯视觉方案,国内已经有玩家做到了傲视群雄。 01、特小极乐,谁走在最前面? 特斯拉一直都是纯视觉路线的拥趸,认为自动驾驶唯一通用的解决方案,是 AI 神经网络和摄像头。 正因如此,每当纯视觉阵营多一员大将,就有人不由惊呼——马斯克又对了。 在国内新势力阵营中,极越是首个基于「纯视觉+端到端」解决方案实现高阶智驾的汽车品牌。 一个细节是,大多消费者不再认为堆砌硬件就能保证最终体验,而是谁能提供兼顾通行效率、安全和拟人化的智驾体验,就认可谁的技术路线。 某种意义上,这代表着纯视觉路线已经在尝试抬高上限,与激光雷达融合感知派站在同一水平线上。 在国内汽车品牌中,以极越、小鹏和乐道为代表,先后推出了基于纯视觉的高阶智驾方案。 高阶智驾是一个确定性的答案,但如何在有限成本下实现更好功能体验,玩家们有不同的落地姿态。 2023 年,极越首款车上市,彼时市面上的高阶智驾无一例外都搭载了激光雷达,而极越仍顶着质疑、用户教育的压力,通过产品力逐渐演变成为一条主流的路线,小鹏、乐道等陆续加入。 在极越 CEO 夏一平看来,极越 ASD 坚持不分 Pro、Max,不仅是面向激烈行业竞争的主动进击,更是为了智驾平权。 在国内竞争激烈的当下,车企和消费者都会有很强烈的「人无我有」差异化需求,冰箱、沙发和大彩电是最基础的加法,关键的是如何最大化的实现科技平权。 这正是极越选择纯视觉方案的底层逻辑——通过用户规模扩大到数据积累,再到技术的进化,最终提升用户体验
马斯克再怼激光雷达,极越小鹏乐道接棒纯视觉

禾赛点火,激光雷达加速度转向盈利

禾赛业绩大涨,打响了激光雷达盈利第一枪。 美东时间 11 月 25 日,禾赛三季报公布,激光雷达季度总交付量超过 13 万台,同比大幅增长 182.9%,其中,ADAS 激光雷达交付量同比大增 220.0%。 受业绩利好刺激,隔夜公司美股暴涨超 44%。 2024 年前三季度,激光雷达总交付量累计近 28 万台;禾赛预测:今年第四季度的激光雷达的出货量将达 20 万台——预估 2024 年全年 48 万台的销量,禾赛或将成为全球首家实现年度盈利的激光雷达企业。 禾赛达成「全年盈利」的增速远超预期,这让外界对激光雷达板块盈利备受期待。实际上,禾赛、速腾聚创、图达通、华为「四巨头」都在摩拳擦掌。 禾赛、速腾聚创是唯二上市公司。速腾聚创三季报发布在即,二级资本市场反馈乐观。 激光雷达另一家实力玩家——图达通已于 2023 年 8 月 10 日通过中国证监会 IPO 备案,准备赴美 IPO。 据悉,图达通今年进行了为期数月的调整,实现了财务运营的大幅优化。 激光雷达盈利正在「全员加速」,以良好财务状况才能形成持久而稳定的盈利路径。 激光雷达告别「卖一台亏一台」,是时候了。 01、禾赛盈利,比意料之中更早 超预期抵达,禾赛迈过盈亏平衡点,比外界想象来得快。 禾赛科技公布的第三季度财报,实现营收 5.4 亿元人民币,激光雷达季度总交付量超过 13 万台(134,208 台),其中绝大部分来自 ADAS 产品的交付量(129,913 台)。 至此,2024 年前三季度,禾赛已实现了交付量同比三位数增长: 前三季度的累积营收达 13.57 亿元,激光雷达总交付量为 279,835 台,同比增长 108.2%;其中,ADAS 产品总交付量为 263,148 台,同比增长 129.9%。 基于激光雷达交付量已连续两个季度,实现近 50% 的环比激增的高增速,禾赛预测:今年第四季度的激光雷达的出
禾赛点火,激光雷达加速度转向盈利

毫末智行5周年内部信曝光:前进再前进,加速端到端大模型落地应用

成立五年的毫末智行,正在经历一场涅槃重生。 2019 年年末,毫末智行脱胎于长城汽车成立的智能驾驶系统开发部,独立后,毫末智行的初始团队一部分来自于长城,另一部分来自百度 Apollo 团队和华为,这是一支集传统制造业、互联网企业、硬件科技于一身的智驾公司。 5 年后,毫末智行逐渐自力更生,不再与长城锁定强绑定关系,独自行走站立的姿态更自由,可施展的空间也更大。此时,毫末智行开始面临一场场量产交付挑战。 截止目前,毫末智行的用户智能驾驶里程突破 2.5 亿公里。在末端物流领域,通过毫末智驾、无人车运送的快递、商超等物流场景配送了接近 90 万单。 现在,毫末正在集中全部力量保证第二代智驾产品完成量产定点交付,并且继续加大投入到端到端大模型落地应用。 确保交付、持续投入,成为毫末智行的主旋律。 11 月 29 日,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和 CEO 顾维灏发出内部信《前进,再前进!》。 张凯和顾维灏提到,毫末必须咬紧牙关,努力再努力,用比别人付出更多几倍的努力,把毫末的名字牢牢刻在智驾发展的里程碑上。 深蹲起跳,毫末智行似乎已经准备好了。 以下为毫末智行五周年张凯、顾维灏内部信全文: 各位毫末同学: 大家好。今天,毫末智行 5 周岁了! 5 年前的 11 月 29 日,我们在北京注册了毫末智行科技有限公司。那天北京很冷,我们几个去注册的同事,注册完后在寒风中啃着汉堡庆祝。 回来后他们跟我们说,虽然天气很冷,但是无比开心,因为内心充满了希望。对毫末而言,这是意义重大的日子。在将来,也一定会变成对自动驾驶行业不可忽视的一天。 那之后,毫末的同学陆续从保定、从北京集结,一张张桌子、椅子自己动手拼起来,我们有了自己的办公室。 再之后,上海、深圳等更多同学集结在一起。从此,中国的智驾公司里有了毫末智行的名字。 毫末智行这个名字,来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
毫末智行5周年内部信曝光:前进再前进,加速端到端大模型落地应用

2024年了,充电桩还需要科普?他们居然做了100场

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快速发展,电车已然成为家家户户购车的首选,但补能问题仍制约电车的普及,亟需一个加速推广的路径范式。 在充电桩领域,直流充电桩第一品牌能效电气正在以线下科普大讲堂的形式,在国内 100 座城市进行推广,12 月 26 日充电桩科普大讲堂「百城百讲」将即迎来在北京举行的第 100 场收官活动。 「百城百讲」是能效电气针对新能源汽车和充电行业的一场科普行动,从首站山东到浙江、河南,走遍大江南北,最终来到北京进行收官之站,一场又一场精彩的演讲,深入浅出地阐释关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充电系统、充电桩原理及行业发展趋势等知识。 能效电气作为充电桩行业标准牵头起草者和充放电市场领跑者,创造了一系列引领业内风潮的充放电产品,现已成为全球唯一一家提供从直流到交流,从单向到双向,从充电模块到充电桩,从强制风冷到独立风道、液冷,从一体式到分体式, 从国标到欧标、美标,从 1.5kW 到 1200kW 的全栈自研、全场景覆盖的充电桩企业。 能效电气借助最「笨拙」的方式,在 100 座城市,一场一场地进行线下科普讲座,如今百城终点已至,欢迎大家一起关注 12 月 26 日的「百城百讲」北京收官站。 $新能源汽车(BK0014)$
2024年了,充电桩还需要科普?他们居然做了100场

150万的鸿蒙智行版“劳斯莱斯”,有人一口气订了3台

余承东不说遥遥领先了,开始把「强得飞起」挂在嘴上。 在华为发布会上,这次能盖得过华为 Mate70 流量的,有且只有压轴出场的尊界 S800。 刚刚,尊界 S800 公开亮相开启预售,价格 100~150 万元,上市时间未定。 在发布会结束后的现场,前往参观尊界的人群,排起的长队就像朝圣。 余承东表示,发布会刚结束就有朋友直接微信转账 6 万块,要订 3 台尊界 S800。 作为鸿蒙智行四界中的压轴品牌,尊界 S800 除了硬刚迈巴赫、劳斯莱斯的外观,余承东现场还透露了三个信息点。 一是尊界 S800 首发第二代途灵龙行平台; 二是尊界 S800 是为 L3 自动驾驶架构而设计; 三是尊界 S800 轴距超过 3.3 米,比红旗国雅长了 40mm。 尊界的传播从广州车展就开始了。 当时尊界在车展被严加保护,只允许少数媒体参观,但质疑华为的「尊贵式营销」并没有对尊界的传播产生影响。 很快,尊界的造型在江湖上流传,说了不能拍照但没说不让画,于是全网汽车博主拿着看家本领,手绘还原尊界,和粉丝们玩起了你画我猜。 这些都指向了对尊界的三个好奇: 好奇有华为背景的百万豪车是什么样? 好奇国产百万级的价格能适配怎样的产品力? 好奇尊界是否能引领国产车打开超豪市场? 当尊界的造型成为博主手中的一张张「手稿」时,似乎已经成功了一半。 01、车长超 5.4 米,比超豪给的多 尽管鸿蒙智行严防死守,但尊界的已知信息也不算少。 余承东亲自剧透,尊界 S800 车长接近 5.5 米,超越了 99.99% 的轿车。 车长是衡量超豪品牌的重要标准。放眼全球,世界上车长超过 5.5 米的车不多,有且只有集中于超豪华车中。 比如劳斯莱斯幻影车长 5.76 米,宾利慕尚 5.57 米,此外迈巴赫 S 级的车型也通常超过了 5 米左右 尊界 S800 车长接近 5.5 米一方面是为了对标超豪车,另一方面还意味着
150万的鸿蒙智行版“劳斯莱斯”,有人一口气订了3台

这届车企,只打智驾高端局

广州国际车展上,各玩家都把「端到端」当明牌用,基本都在谈大模型上车。 车企把高阶智驾视为技术高地,他们希望在这个最关键的技术尺度上,把产品差异化做出来,快速占领用户心智。 路径有两种,要么下重本自研琢磨产品特点,要么盯着供应商交付定制化方案,既要速度,又要质量。 而在中阶、低阶智驾层面,则是另一番光景。 随着车企「智驾平权」口号越喊越响,车企希望把旗下所有车型都跟智驾挂上钩,中、低阶智驾市场容量越来越大,尤其是低阶智驾产品,在出海背景下,可以与汽车标配划上等号。 与此同时,由于产品技术成熟,车企不会想把精力耗在标准化任务上,基本都让供应商承包了中、低阶市场的产品供给。 不同于高阶市场中,车企与供应商之间紧绷的关系,在中、低阶市场的语境内,供应商似乎还能在车企主动放权下,吃到一波短暂红利。 01、高阶智驾要么自研,要么可控,要么「投华」 高阶智驾,如今成了车企与供应商之间最激烈的博弈场。 这不仅关系到议价权,也决定了在关键技术领域的话语权,所以车企往往抱着强烈的自研态度,投身于高阶智驾的壁垒构建。 典型代表为蔚小理三家新势力企业。 先明确一点,自研并不等于全栈自研,尽管在很多时候,全栈自研是车企宣告技术主权的强势标语。 但全栈自研的实际含义,是指从底层开发工具链到算法架构的软硬件一体全包揽。 这显然不现实,一家车企的能力,还强大不到对抗一整条复杂、繁琐的供应链。 因此,在车企「全栈自研」的语境中,往往先与自研高阶智驾算法方案划等号。 在蔚小理看来,绕过了方案商这一环,自研高阶智驾算法,意味着掌握了 AI 的核心进化能力,能够及时根据用户反馈对系统进行深度优化,并直接获得真实车队数据资产并完成高效利用。 近两年,传统车企也在跟随新势力步伐,加入了高阶智驾的自研矩阵。 奇瑞成立大卓智驾团队,完成了感知大模型加规划大模型的端到端研发布局,计划于 2025 年实现量产上车。 长安组建
这届车企,只打智驾高端局

“车上吃火锅”,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MPV 还有哪些空白需要填补? 过去 MPV 市场呈现出两种形态并行的格局,走家用车多功能路线的课代表是大众 T1 这类的欧式 MPV,走多乘员路线的课代表就是别克 GL8 典型的美式 MPV。 前者主要聚焦 MPV 市场个性化、实用的空间和功能性,停产前累计生产超过 180 万辆;后者则填补国内公、商务用车市场巨大空白,巅峰时期(2021 年)占整个中国 MPV 市场的 15.7%,去年同比下滑 12.60%。 这符合 MPV 进入中国市场后的成长曲线:2010 年以前是萌芽期,2011 年~2016 年是功能导向期,2017 年至今是体验导向期。 市场重心转移的背后,2023 年 MPV 车型的私人占比已经接近 60%,消费者逐渐从纯粹的刚需转向改善性需求。 甚至一位奶爸把自己开了 7 年的奥德赛换成极氪 MIX,图的为了让孩子能有像游乐园的座舱,以前奥德赛只能载孩子上下学,但极氪 MIX 能解锁很多的带娃方式。从好开到好用,再到好玩,今天中国 MPV 市场正在发生巨变。 为了让极氪 MIX 有无数个玩法,极氪产品经理绞尽了脑汁——座椅原地调头后,两个人可以下象棋、三个人斗地主、四个人打掼蛋、吃火锅,这是一个几乎没有任何场景限制的移动空间。 那么问题来了,极氪除了要回答在车上吃火锅是不是一门好生意之外,还得回答为了能为一家人坐在车吃火锅到底有难。 传统 MPV 或许是在商务和家用之间摇摆不定,但极氪 MIX 开始思考,在一辆车上凑齐 MPV 的空间、轿车的舒适性、SUV 的通过性。 01、极氪 MIX 回答三个无解 无论是革传统 MPV 的命,还是在这片新蓝海市场破局、打造爆款,关键看极氪 MIX 对「三个无解」的回答。 一是如何在低于 4.7 米的车长上,实现超过 3 米的轴距和小车的转弯半径。 极氪 MIX 极致的四轮四角造型,拥有 0.64 极高轴长比。 极氪 M
“车上吃火锅”,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年轻人的心思,被智界新 S7 看穿了

关键车型配年度旗舰,鸿蒙智行百试百灵的典型打法。 据华为余承东透露,智界新 S7 和史上最强大的 Mate 在月底一起发布。 字越少,事越大。上次因为一款手机引发了破圈蝴蝶效应的是问界新 M7,最快一周卖一万台,如今年度交付突破 17 万台,实现了自身销量与均价的双重飞跃。 问界新 M7 的案例证明,要增量就必须破圈,用价格和产品去抵达「真正的消费者」,所以无论是升级还是品价比,都是智界新 S7 和鸿蒙智行为必经之战所做的准备。 20-30 万纯电市场,是竞争最激烈的细分市场,也是最体现车企整体实力的细分车型,而这考验了智界新 S7 如何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更明白如何超越用户需求。 这也难怪有用户在社交媒体上惊呼:智界新 S7,这牌只有鸿蒙智行敢打。 所谓「敢打」指的是,智界 S7 本身产品力已经足够完整了,究竟还能玩出什么「新花样」,以及在这个拥挤的细分市场,智界新 S7 为什么还要反复打磨这款产品。 01、谁还在看车标买车? 在新的汽车定义和品牌价值中,新能源和科技早已成为代名词,而这一点恰恰体现在市场的变化上。 10 年前,本田雅阁、丰田凯美瑞是日系最畅销的家用轿车,宝马 3 系、奥迪 A4 和奔驰 C 级是豪华轿车的不二之选。 10 年后市场又经历了新的洗牌、发牌和出牌的阶段,曾经属于合资车的江山正在不断的被本土品牌蚕食。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 1-9 月,国内厂商零售销量排行榜前 5 名中有 4 家都是自主车企,其中有 3 家车企今年前 3 个季度的销量都比去年同期呈现增长,而合资阵营市占率从 2014 年超过 70% 降至如今的 40%。 具体到新能源市场,主流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市占率比例为 5.1%:59.4%,尤其是 20-30 万元各方虎视眈眈的大蛋糕,主流合资品牌已经丢失了超过 20% 的市占率。 说白了,在燃油车大盘下行与新能源汽车逆袭的当下,汽车
年轻人的心思,被智界新 S7 看穿了

智驾玩家,打响「云」上突围赛

今天的自动驾驶,已经到了拼「数字基建」的阶段。 从「BEV+Transformer」成为公认的算法架构开始,算法壁垒其实在被逐渐打破,曾经神秘的端到端范式,也在一点点揭开技术面纱。 以蔚小理为代表的新势力车企躬身入局,华为、博世等供应商们也纷纷亮出了端到端智驾大模型。 可以看到,各家都到了端到端模型的落地阶段,这时比的是谁迭代速度更快,谁上车体验更像「老司机」。 从技术角度出发,这指向了冰山之下数据闭环的建设能力。 英伟达自动驾驶负责人吴新宙认为,数据闭环已经成为实现高阶智驾的「华山一条路」,没有一家车企可以绕开。 所谓数据闭环,它的底层逻辑是: 车端与云端形成闭环,车端将数据反馈给云端,在云端集中进行自动驾驶模型的训练与仿真,再把模型数据发回车端,进行 OTA 部署及更新,两端进行协同互补,由此完成了智驾技术的迭代与进化。 而端到端的技术架构,从感知到规控端串联成一整个 AI 神经网络,要让 AI 像人一样思考、决策,则意味着云端的训练数据足够大且精,算力足够大,算法足够强,否则泛化性、准确率和召回率就难以保障。 这也意味着,在 AI 定义汽车的时代,智能化竞争的重心,集中到了车端到云端的数据闭环上。 往更深层次着眼,数据闭环的落地,又需要强大的工程化能力进行支撑,即数据从采集、传输到存储、训练、优化的全流程环节,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与工具链。 由此,围绕这条自下而上的方法论,智驾玩家们都开始从基础建设着手,与云服务商在「相辅相成」的关系中紧密绑定。 比如,博世近期就宣布与腾讯深化战略合作关系,在自动驾驶公有云、专有云领域开展进一步合作。 01、搭上「云梯」,博世后发而先至 近两年,国内智驾肥沃的土壤,已经生长出不少技术、量产能力过硬的智驾玩家。 后来者想要入局,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差异化成绩。 对于博世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挑战。 一是市场竞争残酷,在国内智能驾驶、智
智驾玩家,打响「云」上突围赛

“雷学”,被小鹏玩明白了

何小鹏是目前为止唯一学到雷学精髓的人。 11 月 7 日小鹏 P7+发布会最后十分钟,何小鹏在公布价格之前,希望能给大家讲一个故事,随后背后大屏幕换上了「穿越风暴」的雷军式 PPT,现场氛围到达高潮。 台下的观众呐喊着等不了,希望何小鹏能直接公布价格。 每个人都有预感,P7+将是小鹏载入史册的一次绝杀。 P7+Max 限定版 21.88 万元,一轮欢呼声涌来。紧接着 590km 和 700km 的 Pro、Max 版本陆续公布:18.68 万元、19.88 万元,所有人的情绪都被点燃了。 发布会后半个小时,媒体们正在焦急等待何小鹏接受采访时,小鹏 APP 锁单入口已经被挤爆。 原本,小鹏内部按照平时 5 倍对 APP 扩容,而这一次随着 P7+涌入的流量是他们想象中的 20 倍。 何小鹏和品牌营销团队会后庆祝 P7+爆单 小鹏 P7+接过了 MONA M03 的爆款定律,发布会不到 24 小时,大定 3.2 万辆创下小鹏历史最高记录。 这一幕在小米 SU7 也上演过,发布 24 小时大定 8.8 万辆。 小鹏 P7+和小米 SU7,在 2024 年一头一尾成为了纯电轿车里的大小王。 从上半年「刮骨疗伤」的小鹏,再到下半年两次创造爆款的小鹏,有些东西已经永远地改变了。 01、爆款小鹏 P7+的三种刀法 找准核心用户的诉求,集中所有资源给到用户超出期待的产品,这是小鹏 P7+爆单的前提,但在此原则之上,还讲究刀法的精准、速度、深度。 比如,刀法找到了,下刀太浅就不行。 往常在各类汽车发布会经常能看到对标 Model Y/3 的参数与指标,这一次小鹏 P7+放弃了对标特斯拉 Model Y。何小鹏解释,所谓对标无非是比某款车型大一点、强一点、快一点、便宜一点,但做不到颠覆性创新。 这就是刀太浅。 何小鹏希望打造的爆款车型要下准刀、狠刀、快刀。 在他看来,小鹏 P7+的诞生最大的不
“雷学”,被小鹏玩明白了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