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之心
汽车之心
探索智能汽车的万象与新知。
IP属地:上海
0关注
178粉丝
0主题
0勋章
avatar汽车之心
11-18 12:22

年轻人的心思,被智界新 S7 看穿了

关键车型配年度旗舰,鸿蒙智行百试百灵的典型打法。 据华为余承东透露,智界新 S7 和史上最强大的 Mate 在月底一起发布。 字越少,事越大。上次因为一款手机引发了破圈蝴蝶效应的是问界新 M7,最快一周卖一万台,如今年度交付突破 17 万台,实现了自身销量与均价的双重飞跃。 问界新 M7 的案例证明,要增量就必须破圈,用价格和产品去抵达「真正的消费者」,所以无论是升级还是品价比,都是智界新 S7 和鸿蒙智行为必经之战所做的准备。 20-30 万纯电市场,是竞争最激烈的细分市场,也是最体现车企整体实力的细分车型,而这考验了智界新 S7 如何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更明白如何超越用户需求。 这也难怪有用户在社交媒体上惊呼:智界新 S7,这牌只有鸿蒙智行敢打。 所谓「敢打」指的是,智界 S7 本身产品力已经足够完整了,究竟还能玩出什么「新花样」,以及在这个拥挤的细分市场,智界新 S7 为什么还要反复打磨这款产品。 01、谁还在看车标买车? 在新的汽车定义和品牌价值中,新能源和科技早已成为代名词,而这一点恰恰体现在市场的变化上。 10 年前,本田雅阁、丰田凯美瑞是日系最畅销的家用轿车,宝马 3 系、奥迪 A4 和奔驰 C 级是豪华轿车的不二之选。 10 年后市场又经历了新的洗牌、发牌和出牌的阶段,曾经属于合资车的江山正在不断的被本土品牌蚕食。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 1-9 月,国内厂商零售销量排行榜前 5 名中有 4 家都是自主车企,其中有 3 家车企今年前 3 个季度的销量都比去年同期呈现增长,而合资阵营市占率从 2014 年超过 70% 降至如今的 40%。 具体到新能源市场,主流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市占率比例为 5.1%:59.4%,尤其是 20-30 万元各方虎视眈眈的大蛋糕,主流合资品牌已经丢失了超过 20% 的市占率。 说白了,在燃油车大盘下行与新能源汽车逆袭的当下,汽车
年轻人的心思,被智界新 S7 看穿了

智驾玩家,打响「云」上突围赛

今天的自动驾驶,已经到了拼「数字基建」的阶段。 从「BEV+Transformer」成为公认的算法架构开始,算法壁垒其实在被逐渐打破,曾经神秘的端到端范式,也在一点点揭开技术面纱。 以蔚小理为代表的新势力车企躬身入局,华为、博世等供应商们也纷纷亮出了端到端智驾大模型。 可以看到,各家都到了端到端模型的落地阶段,这时比的是谁迭代速度更快,谁上车体验更像「老司机」。 从技术角度出发,这指向了冰山之下数据闭环的建设能力。 英伟达自动驾驶负责人吴新宙认为,数据闭环已经成为实现高阶智驾的「华山一条路」,没有一家车企可以绕开。 所谓数据闭环,它的底层逻辑是: 车端与云端形成闭环,车端将数据反馈给云端,在云端集中进行自动驾驶模型的训练与仿真,再把模型数据发回车端,进行 OTA 部署及更新,两端进行协同互补,由此完成了智驾技术的迭代与进化。 而端到端的技术架构,从感知到规控端串联成一整个 AI 神经网络,要让 AI 像人一样思考、决策,则意味着云端的训练数据足够大且精,算力足够大,算法足够强,否则泛化性、准确率和召回率就难以保障。 这也意味着,在 AI 定义汽车的时代,智能化竞争的重心,集中到了车端到云端的数据闭环上。 往更深层次着眼,数据闭环的落地,又需要强大的工程化能力进行支撑,即数据从采集、传输到存储、训练、优化的全流程环节,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与工具链。 由此,围绕这条自下而上的方法论,智驾玩家们都开始从基础建设着手,与云服务商在「相辅相成」的关系中紧密绑定。 比如,博世近期就宣布与腾讯深化战略合作关系,在自动驾驶公有云、专有云领域开展进一步合作。 01、搭上「云梯」,博世后发而先至 近两年,国内智驾肥沃的土壤,已经生长出不少技术、量产能力过硬的智驾玩家。 后来者想要入局,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差异化成绩。 对于博世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挑战。 一是市场竞争残酷,在国内智能驾驶、智
智驾玩家,打响「云」上突围赛

“雷学”,被小鹏玩明白了

何小鹏是目前为止唯一学到雷学精髓的人。 11 月 7 日小鹏 P7+发布会最后十分钟,何小鹏在公布价格之前,希望能给大家讲一个故事,随后背后大屏幕换上了「穿越风暴」的雷军式 PPT,现场氛围到达高潮。 台下的观众呐喊着等不了,希望何小鹏能直接公布价格。 每个人都有预感,P7+将是小鹏载入史册的一次绝杀。 P7+Max 限定版 21.88 万元,一轮欢呼声涌来。紧接着 590km 和 700km 的 Pro、Max 版本陆续公布:18.68 万元、19.88 万元,所有人的情绪都被点燃了。 发布会后半个小时,媒体们正在焦急等待何小鹏接受采访时,小鹏 APP 锁单入口已经被挤爆。 原本,小鹏内部按照平时 5 倍对 APP 扩容,而这一次随着 P7+涌入的流量是他们想象中的 20 倍。 何小鹏和品牌营销团队会后庆祝 P7+爆单 小鹏 P7+接过了 MONA M03 的爆款定律,发布会不到 24 小时,大定 3.2 万辆创下小鹏历史最高记录。 这一幕在小米 SU7 也上演过,发布 24 小时大定 8.8 万辆。 小鹏 P7+和小米 SU7,在 2024 年一头一尾成为了纯电轿车里的大小王。 从上半年「刮骨疗伤」的小鹏,再到下半年两次创造爆款的小鹏,有些东西已经永远地改变了。 01、爆款小鹏 P7+的三种刀法 找准核心用户的诉求,集中所有资源给到用户超出期待的产品,这是小鹏 P7+爆单的前提,但在此原则之上,还讲究刀法的精准、速度、深度。 比如,刀法找到了,下刀太浅就不行。 往常在各类汽车发布会经常能看到对标 Model Y/3 的参数与指标,这一次小鹏 P7+放弃了对标特斯拉 Model Y。何小鹏解释,所谓对标无非是比某款车型大一点、强一点、快一点、便宜一点,但做不到颠覆性创新。 这就是刀太浅。 何小鹏希望打造的爆款车型要下准刀、狠刀、快刀。 在他看来,小鹏 P7+的诞生最大的不
“雷学”,被小鹏玩明白了

1 年前被质疑“无图”,如今成为大预言家

高阶智驾正在进入资本与技术对齐期。 过去自动驾驶资本与技术互不对齐。资本来临时,技术尚未成熟,资本褪去时却正需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 今年下半年,高阶智驾的资本与技术进入对齐期,迎来 IPO 与融资潮。 仅十月,地平线、文远知行先后成功上市,文远知行一度涨幅超 27%,达到 19.73 美元/股。Momenta、小马智行也正在筹备上市中。 11 月初,元戎启行获得了今年自动驾驶行业最大的一笔融资,C 轮融资超 7 亿人民币,由国内头部车企长城汽车集团独家投资。 这是今年少数能拿到产投融资的自动驾驶企业。有业内人士告诉汽车之心,产投与政府投资有本质区别,对于成长型企业,产投不仅投钱,还可以带来产业链资源。 这也拉出高阶智驾的另一个隐喻:自动驾驶需要的不仅是补血,更是造血能力,要依靠量产订单与敏锐的技术思路,才能支撑自动驾驶下半场。 现在,中国高阶智驾市场正上演一场关于狼人、守卫与预言家的中场战事。 01、华元魔,狼人、守卫与预言家 在游戏的中场,所有玩家最在乎两个字——量产。 与之相对应的是高阶智驾的爆发。 今年上半年理想开通城区高阶智驾,随之而来的是销量爆发。6 月份理想销量增长至 4.7 万台,随后一直保持在 4.5-5 万/月,截止目前理想销量已突围 100 万辆,问鼎新势力第一名。 智驾是理想销量再上一层楼的利器。据国家信息中心统计,当前国内 30 万元以上新能源车高阶智驾配备率已接近 100%。 从高阶智驾量产订单来看,方案商华为、元戎启行、Momenta,已经成为了高阶智驾市场的抢单王。 这三家公司的定位恰与狼人杀中狼人、守卫与预言家相似。 狼人杀里每个角色都有赖以为生的技能,映射到智驾,这些技能也决定了中场得分的能力。 引望智能(前身为华为车 BU)更像狼人,引望智能与华为车 BU 联系紧密,采取了技术与商业销售绑定策略,只有全域采用乾昆智驾、鸿蒙座舱以及销售渠道
1 年前被质疑“无图”,如今成为大预言家

算力超 500TOPS 的智驾芯片,小米先投了

10 月,北京亦庄深秋的季节里,空气格外冷冽。 与此同时,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的展厅内,人潮涌动。 台下坐着的,是亦庄产投、蔚来、小米、经纬恒润等一众投资者角色,他们目光交汇在一颗芯片上。 这颗芯片来自辉羲智能,这家初创企业用两年时间,研发出第一颗数据闭环定义芯片——光至 R1。 造一颗芯片的难度,不亚于造车。 辉羲智能创始人徐宁仪把这项突破比喻为攀登上海拔 7500 米的慕士塔格峰。 登顶慕士塔格峰意味着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的标准,辉羲选择把芯片对标 OrinX,代表其挺进了国际造芯第一梯队。 7nm 制程,拥有 450 亿个晶体管,符合车规级要求; 500TOPS 算力,相当于两颗 Orin; 8 核 SIMT 架构,24 核 CPU,15 核 GPU; 带宽超过 200GB/s; 2025 年,光至 R1 将率先在一家国际车企上量产上车。 辉羲还定下目标,要让这颗芯片成为国内量产上车速度最快、业内最好用的大算力智驾芯片。 芯片市场已经群雄林立,前有英伟达等巨头企业占据大量市场份额,后有黑芝麻、地平线等上市企业分食剩余市场蛋糕,辉羲想要冲出重围,它需要做出更极致的动作。 这个极致包括产品性能、交付速度、降本增效等。 同时,辉羲必须保证,从决定造芯的那一刻开始,迈出的每一步都不容有错。 01、造芯方法论:打造可扩展的数据闭环 1950 年,阿兰·图灵在著作《计算机器与智能》中,描述了通向通用人工智能的两条路径: 基于抽象计算,聚焦抽象任务所需要的人工智能,做针对性算法训练,比如国际象棋; 基于具身学习,给机器配置传感器,像人类幼儿一样与环境互动,培养感知、学习与认知能力。 两种路径的区别是,前者依靠规则,应用范围有限,但上车快;后者强调智能,泛化性、适应能力强,但要求极高的数字基建能力。 图灵认为,这两条路径,都值得探索。 于是,在人工智能 70 年的发展脉络中,两条路径
算力超 500TOPS 的智驾芯片,小米先投了

鸿蒙智行的“第五界”,合创接了?

汽车市场格局的动荡走到了风口浪尖。 光是 2024 年,就出现过一系列新闻:「大众中国集团总部裁员」、「东风本田裁员 2000 余人」、「广汽本田大规模裁员」,更有着宝马全球首家 5S 店倒闭、保时捷 Macan 打六折等消息。 一句话总结就是,国际汽车巨头终于撑不住了。 大众将近九十年的历史,从来没有在本土关厂的经历,而面对燃油车市场增长乏力,价格战无限压缩利润空间的现实,大众接连减少车型数量,下调汽车产量,以及在德国至少关闭三家工厂。 大众集团 CEO 奥利弗·布卢姆承认,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和激烈竞争,大众已经无法继续在中国市场保持领先地位。 汽车行业出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意味着将有更多车企从豪情万丈迈向万丈深渊,裁员、下调产量和关闭工厂都会变成一种常态,而这不仅仅是针对传统车企。 有消息人士透露,「合创在今年 2 月份停掉了所有的生产线,整个团队从最高的 1006 人(2022 年)到现在只剩下了几十人,一部分员工跳到了广州的另一家车企。」 公开工商信息显示,合创旗下公司被冻结股权高达 18 次,累计执行数额超过 1 亿元。 不难看出,如今的合创正处于生死边缘,一位合创前员工向汽车之心透露,「合创还在寻找出路,目前已经跟华为接触,希望成为鸿蒙智行的第五界。」 鸿蒙智行是一个华为主导的智能汽车技术生态联盟,深度合作的车企包括赛力斯、奇瑞、北汽和江淮,目前在售的六款合作车型,覆盖 20-60 万元新能源车市场。 在合创按下暂停键的大半年里,国内汽车市场的竞争愈发白热化,而鸿蒙智行或许是合创快速重回市场的关键。 01、三年三次动荡,合创真带不动 比起合创这个名字,或许广汽蔚来的名气来得更大些。 合创的前身由广汽新能源和蔚来在 2018 年合资成立,彼时的广汽作为国有车企股权多元化改革的「急先锋」,找到了刚起步阶段的蔚来联手创立新品牌。 在广汽的主导下,双方基于广汽
鸿蒙智行的“第五界”,合创接了?

数据驱动时代,自动驾驶开发如何造「飞轮」?

随着 L2+自动驾驶逐步渗透,行业向高阶自动驾驶发起新一轮进攻。 整个算法架构也随之不断演进: 从独立模型过渡到多任务学习; 从传感器数据后融合到前融合; 从规则主导转变为深度学习; … 另外,端到端成为各车企、Tier1 绕不开的技术关键词。 比如理想发布「端到端+VLM」的全新模型架构,打出快慢系统的组合拳,能让 AI 做出拟人化的驾驶行为。 而这些模型性能的进阶,是基于底层开发工具链足够强大。 具体要求是,能够向更高效的网络设计与算法优化不断靠拢。 这是 NVIDIA 的优势。 在近期《汽车之心·行家说》NVIDIA 专场中,作为全球领先的 AI 计算助推者,以自动驾驶开发平台和数字孪生仿真平台等推动行业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提供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与同步传输,实现快速感知与准确决策的相机全链路方案; 打造高效并行计算、实时 AI 推理于一体的软件开发平台 NVIDIA DriveOS™; 强算力且算力灵活调配,集成多种智能汽车功能的车载计算平台 NVIDIA DRIVE Thor™; 具备先进渲染技术,提供高逼真虚拟环境进行模型训练、测试与验证的数字孪生平台 NVIDIA Omniverse™; …… 这一整套软硬件耦合的开发体系,贯穿从数据处理到仿真训练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开发者们能够高效进行研发任务,并实现超越预期的高性能表现。 而如何熟悉并快速上车这一系列工具,突破自动驾驶的开发瓶颈,在《汽车之心·行家说》NVIDIA 专场中,NVIDIA 及丽台科技的技术团队对此做出了细致解答。 01、聚焦 Multicast 应用,打造相机全链路方案 NVIDIA 专为自动驾驶打造了一套基础平台 NVIDIA DriveOS,使汽车能够高效处理海量传感器数据,利用深度学习实现对环境的感知与适应,并满足严格的安全标准。 从针对 Drive Thor 打造的软件堆栈示意图上
数据驱动时代,自动驾驶开发如何造「飞轮」?

当智驾遇上国庆,头部玩家亮出「真本事」

自步入「金九银十」以来,汽车行业火热非凡。 众车企纷纷发布重磅车型。有数据统计,刚过去的 9 月共有 30 多家车企发布了约 46 款车型,成为今年最多新车发布的月份。 这其中有很多新车,其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卖点,它们都搭载了华为乾昆智驾系统。 而就在国庆前夕,不少人发现华为乾昆新广告牌悄然登陆全国各大机场,打出了全新口号:「乾昆守护,智驾九州」。 8 字广告语,不仅应景了国人十一假期出行的场景,更彰显了华为乾昆的价值主张,让用户安心畅享智驾出行,领略祖国大好河山。 「智驾」二字,尽显当下潮流生活方式新趋势。 据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显示,10 月 1 日至 7 日,预计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累计约为 20.08 亿人次,日均同比增长 4.1%。 公路出行方面,人员流动量累计约为 18.5 亿人次,日均同比增长 3.9%。 其中,自驾出行的占比,更是超过了八成,成了国庆假期出行的绝对主流。 国庆期间复杂的交通场景,成为检视智驾产品真实效果的一次绝好机会。随着智能驾驶产品性能的提升,高阶智驾渗透率也在不断攀升,「智驾出行」正有望成为国民出行的全新标签。 以华为乾昆、理想为代表的头部智驾玩家们,纷纷秀出自家国庆假期智驾出行「成绩单」。 10 月 9 日,华为车 BU 发布的《2024 华为乾昆智驾国庆出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 10 月 1 日 0 点至 7 日 24 点,所有搭载华为乾昆合作车型的使用人数(即智驾里程不为 0 的车辆数)达到 27.8 万人,智驾总里程达 8571.7 万公里。值得注意是,华为乾昆用户的智驾里程占累计行驶总里程比例,已经超过四成(41.1%)。 在「自驾」人群中,「智驾」比例之高,已经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从「自驾」到「智驾」,驾驶新潮流背后的推手们,正是以硬核技术著称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参与者们。 而面对车流量暴涨,目前智驾技术的「高地」城
当智驾遇上国庆,头部玩家亮出「真本事」

特斯拉的野心,不止 Robotaxi

特斯拉的 Cybercab(即 Robotaxi)终于舍得上线了。 从 2016 年在「宏图第二篇章」提及概念开始,到今天已经过去 3000 多天。 马斯克在预热中强调,「这是一场载入史册的发布会」。 但全球 200 多万人等了近 1 小时后,马斯克终于开场,只讲了 20 多分钟便马上离场。 留给观众的,是一种惊喜与失望交织的复杂情绪。 因为马斯克这场发布会,关于无人车的信息量不算少,但饼也不算小。 一款 Cybercab,金属感外观,双门、双座,无方向盘、无脚踏板、无任何控制装置,使用成本未来低至 0.2 美元/英里左右,2026、2027 年之前实现大规模量产; 另一款 Cybervan,高铁车头的炫酷造型,双向座椅,可搭载 20 人或运输货物,使用成本将会在每英里 5-10 美分,量产时间未定。 马斯克的确把赛博朋克搬进现实,他认为未来不会如《银翼杀手》电影中描绘的荒凉一般,而是足够有趣、令人振奋。 但很显然,所有人都知道这种未来遥不可及,至少大概率不会在两三年后。 投资人已经释放了唱衰情绪,发布会结束后,特斯拉股价下跌超 5.5%,市值蒸发超 400 亿美元。 资本明白的很,不把落地这事讲清楚,再前卫的 Robotaxi,都是空谈。 01、没有激光雷达,能无线充电、自动洗车 发布会开场,马斯克把观众期待攒足后,来了个高调亮相。 一辆 Cybercab 停在跟前,蝶翼式车门向上打开,车内没有任何与司机驾驶有关的设施,仅有两个座椅,和一块大显示屏。 只见马斯克从容坐进车内,在夜幕聚光灯交汇下,这辆车开启自动行驶,平稳到达发布会舞台。 不可否认的是,在实车配置上,马斯克没有任何虚话,和此前《马斯克传》作者爆料的完全一致。这是一款双门、双座的紧凑型汽车,类似 Cybertruck 一样,配有棱角分明的边缘和不锈钢饰面。 另外,从发布会信息中还看到了一些意外之处。 一是不装雷
特斯拉的野心,不止 Robotaxi

激光雷达大洗牌:海外大厂败北,中国“卷王”笑到最后

激光雷达又一次陷入舆论漩涡。 这次聚光灯打在了 Mobileye 与 Luminar 身上。 前者是 ADAS 巨头,其决定于 2024 年底解散激光雷达研发部门; 后者曾是全球市值最高的激光雷达企业,最近宣布将裁员 30%,以此完成重组生产部门的计划。 两家企业作为激光雷达的坚定拥趸者,此时选择精简业务,更像是一种无奈之举。 Mobileye 对外公布的原因是,感知能力增强、成像雷达清晰度提高和第三方 ToF 激光雷达降本效果好于预期。 换言之,其投入重金自研的 FMCW 激光雷达路径,在更好的替代方案面前,没有必要了。 而 Luminar 更多的是一种生存压力,公司市值蒸发 96% 后,从最高峰的 120 亿美元直接跌至 4.5 亿美元,在退市边缘如履薄冰,8 月份,还被曝出财务造假的丑闻。 物竞天择的生存法则重塑了激光雷达市场的新面貌,在一众激光雷达厂商倒下、消弭的同时,国内激光雷达厂商中,速腾、禾赛、图达通、华为崛起,吞下了全球超 80% 的市场份额,其中,为首的速腾、禾赛占据的市场份额更是超过了 50%。 这种头部效应很快发酵至盈利层面,禾赛、速腾甚至分别定下了在今年第四季度、明年实现扭亏为盈的目标,这意味着两家企业都将构建出一条正向经营的发展曲线,进而维稳地位。 不出意外,激光雷达行业大格局初现,在强者恒强的情形下,留给其它玩家出线的机率,少之又少了。 01、中外大厂,败北激光雷达市场 激光雷达作为重要的传感器,一度在自动驾驶领域充当「眼睛」。 它的原理是通过激光发射和接收装置,基于 ToF/FMCW 测距方式,获得目标物体位置、速度等特征数据。 相比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它具备精度高、分辨率高、探测范围广、受光线影响小、响应速度灵敏等优点。 这种「开挂」般的武器,让一众企业吃到甜头,得到资本的不断押注。但也让这些企业吃到痛堑,不得已将激光雷达
激光雷达大洗牌:海外大厂败北,中国“卷王”笑到最后

这届纯电 SUV,找到销量密码了

围剿特斯拉 Model Y,似乎成了今年国内一众汽车品牌心照不宣的默契。 从产品定位来看,市面上相继出现了「华系 Model Y」、「换电版 Model Y」和「精装版 Model Y」,几乎每一款 20 万级纯电 SUV 都朝着 Model Y「贴脸开大」。 这非常容易理解。作为 20 万到 30 万价格段的标杆式产品,Model Y 在 2023 年国内销量超过 45 万辆,全球销量超过 120 万辆,也是全球销量最好的新能源 SUV。 那么,车企们围剿 Model Y 决心有多大? 为了上量,智界 R7 号称卖 1 辆亏 3 万多。 蔚来把 460 亿的研发资源复刻到乐道 L60。 极氪铁了心做经典的 SUV,换来同级得房率最大的极氪 7X。 智己 LS6,一辆能漂移的奶爸车。 不可否认,这四款纯电 SUV 的产品力都要比 Model Y 强很多,可以说是当下 20 万级国产纯电 SUV 最前瞻的产品。 一位极氪销售向汽车之心表示,现在轮到 Model Y 第一个被踢出竞选名单,唯一能让用户产生犹豫的,是特斯拉的五年免息政策。 本质上来说,这也代表了 20 万级纯电 SUV 接下来的两个方向:谁最有可能取代 Model Y 的位置;谁能给这个细分市场带来更深的护城河。 01、对标 Model Y 的两种打法 在打造「更好的 Model Y」这件事上,智界 R7、乐道 L60、极氪 7X 和智己 LS6 都有不同的解法。 按照来价格来排序的话,智界 R7 是这四款车型当中最贵的,起售价(25.98 万)比 Model Y 贵了近 1 万元,不过配置还是给到最顶的。 智界 R7 尺寸定位比 Model Y 高一级,全系标配 800V 高压平台、华为途灵智能平台和电动遮阳帘,如果想要城区智驾、副驾零重力座椅等舒享配置,可以再加 4 万上到 Max 版。 一位锁单了智界 R7
这届纯电 SUV,找到销量密码了

端到端自动驾驶落地,需要「对口」的云加速器

新车发布会上,车企公布智驾行驶里程,已经成为了智驾秀肌肉的基本操作。譬如 8 月份,鸿蒙智行公布了智驾里程达到 2 亿公里。 车企之所以把智驾行驶里程拿到台面上讲,原因在于,这些真实的里程数据,构成了车企在智驾训练上的数字资产,帮助车企在模型训练上不断迭代升级。 这个过程发生在云端。 事实上,一个循环的数据流程在车端、云端之间 24 小时不间断运转。即车端将数据反馈给云端,在云端集中进行模型训练与仿真,再把模型数据发回车端形成闭环,完成 OTA 部署及更新。 所以车企总喜欢把「开得越多,越好开」放在嘴边,因为底层逻辑正是这样。这种「端到端」正是自动驾驶大模型固有的训练方式。 不过,这和现在行业热议的端到端自动驾驶并不同,它指代的则是一种技术路径,从输入端到输出端,从前被切分开的感知、预测、规划、控制等任务模块,贯穿成一个巨大的 AI 神经网络,它能像人类大脑一样快速作出决策。 有意思的是,这两种「端到端」正碰撞到了一起,还对模型训练提出了更高要求: 采集、存储百 PB 级别的数据量; 对高质量数据实现高效率处理、训练; 完成从感知到规控一体的仿真测试; 保证数据全流程的合规安全; …… 显然,这需要车企/智驾供应商投入巨大的时间成本与人力成本,构建出一套成熟、合规、稳定的数据工具链,以此支撑 AI 模型高效地迭代升级,模型的迭代效率越高,智驾产品落地速度越快,性能表现得越好。 对于车企/智驾供应商而言,从零搭建地基,挑战很大。 而以百度为代表的智能云服务商都看准了这种为车企赋能的巨大机遇,在汽车云建设上打造了一整套数据工具链,贯穿数据采集、标注、管理、仿真、测试等全流程,支持了业内大批企业自动驾驶服务的落地发展。 在最新一届百度云智大会上,百度汽车云迭代到 3.0 版本,围绕着端到端自动驾驶的特性对工具链做了针对性优化升级,助力自动驾驶玩家们打造高效运转的数据闭环,攻克端到
端到端自动驾驶落地,需要「对口」的云加速器

全球家用 SUV 标杆,该换人了

「总之一句话,卖爆了」。这是乐道 L60 上市发布会第二天,李斌的回应。 不过即使是爆单,乐道选择不发战报,李斌只是强调:「那天我特别叮嘱服务器要扩容 5 倍,还是有一点小卡。」 同时,李斌还公开了乐道 L60 的产能排期: 预计今年 10 月生产 5000 台,12 月份生产 1 万台,明年 1 月份产至少 1.6 万台,明年 3 月份能产 2 万台,蔚来在合肥有两大工厂,第二工厂能够支撑每月 1 万辆蔚来、2 万辆乐道。 据第三方数据统计,乐道 L60 上市三天大定破 3 万辆。 这一数据也印证了李斌对市场的洞察,「乐道 L60 是传统合资中型 SUV 油车的重要挑战者。」 过去,丰田 RAV4 凭借优秀的空间、舒适性、燃油经济性和城市驾驶的便捷性,成为了全球销量最高的 SUV。 直到 2023 年,这一战绩才被特斯拉 Model Y 超越。 越级的产品力,这是 20-30 万区间家庭用户出行的核心需求。 相比之下,乐道 L60 最大的差异化在于,一面懂得如何去满足用户,一面有着过硬的技术底座,成为服务主流家庭市场的大众产品。 在李斌看来,如今新一代全球家用车标杆,应该轮到中国品牌了。 01、乐道的阳谋 燃油车时代,一台主流家用车最大的难题是,如何用最低成本解决一家人出行的需求。 基于这一用车需求,丰田推出了城市 SUV 鼻祖车型——RAV4,让城市 SUV 的概念家喻户晓。 而彼时的中国汽车市场,还是桑塔纳、捷达、富康的天下,车型选择单一,车内空间也有限。 丰田 RAV4,就是满足了当时中国消费者的迫切需求——低油耗、大空间。 凭借科学的产品规划和巧妙的市场定位,让丰田 RAV4 天生的产品优势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放大,一跃成为全球最畅销的 SUV 车型。 从 1994 年第一代推出至今,丰田 RAV4 在全球 180 多个国家和地区共计销售 1000 多万辆。 在连续
全球家用 SUV 标杆,该换人了

一周卖一万台,青春版Model 3杀疯了

「当了半年小鹏销售,M03 是最好卖的车型,上市后的第一周店里销售人手 2~3 个订单」,这是在深圳,一位小鹏销售的原话。 M03 上市 48 小时,收获 3 万个大定订单。目前日订单超过 2000 辆,称得上小鹏为数不多的爆款车型,据说不到 1 周(9.9~9.13)锁单量达到了 1 万辆。 如此强劲的订单需求,这给小鹏带来的是从上到下一种「熬出头」的信心。 在市场端,小鹏的销售团队全员积极卖车,试驾车一直都处于排队的状态,除了白天面对涨幅 300% 的进店量,晚上销售们还在加班邀约用户。 在生产端,小鹏调整了生产安排,要求合作的供应商伙伴积极响应,小鹏 MONA 系列研发负责人姜文几乎每天都在社交平台上分享 M03 的生产进展,最近 10 天的时间扩了两次产能。 在这种订单、产能正向循环的情况下,不喝酒王凤英喝下了人生第一杯庆功酒,何小鹏也立下了接下来每个季度,都会推出爆款新车和改款车型的军令状。 打破圈层——这是汽车之心在走访了深圳多家小鹏门店得到的信息,相比小鹏内部聚焦非传统用户群体,不到 12 万的价格吸引了不少传统品牌的潜在客户,甚至是从未考虑过纯电车型的群体。 01、一周卖一万,用户都顾不上试驾了 自小鹏 M03 上市,深圳多家小鹏销售就没有休假过,几乎每个销售都觉得小鹏的车变得好卖了很多。 「原来整个门店的月销量只有 20 辆左右,M03 上市当月(8.27~8.31)门店新增了 30 个订单。」一位小鹏销售表示。 从官方口径来看,在 8 月的最后一周,小鹏累计订单量达到了 3.9 万台,其中 M03 车型占据了 2.9 多万台,刷新了小鹏单月订单最高记录,上一次是 G6 上市 4 天大定 2.5 万台。 在 M03 上市后的首个完整周,意向金订单达到 4.2 万台,转化率超过 80%,分别高于 50% 的理想和 60% 的极氪。 4.2 万个大订单是什么概
一周卖一万台,青春版Model 3杀疯了

纯视觉路线,卷土重来了?

车企、Tier 1 又开始丢包袱了。 上一次组队丢了「高精地图」,这一次「激光雷达」也不想要了。 一个明显趋势是,一众智驾玩家又选择向纯视觉路线倒戈。 华为在问界 M7 PRO 基础版智驾方案中,把激光雷达去掉了; 小鹏就在十周年发布会上,推出了全新一代小鹏 AI 鹰眼视觉方案; 极越发布「纯视觉+端到端大模型」的智驾方案 ASD,售价 4999 元; 蔚来第二品牌乐道,在第一款车型 L60 上搭载纯视觉方案; 宝骏云海在双目纯视觉方案加持下,实现了城市记忆领航与高速领航。 如此密集的动态似乎释放了一个信号: 纯视觉路线,又压过激光雷达,卷土重来了? 01、去掉激光雷达,从全视觉到纯视觉 如果细究纯视觉派的路径,可以看到两条岔路,一派是全视觉,另一派是纯视觉。 所谓全视觉,指去掉激光雷达后,保留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的位置。 毫米波雷达的作用在于,它能够探测到远距离目标的位置、速度,并且不受光照、天气等不良条件影响,抗干扰能力强。 而超声波雷达用于近距离目标检测,精度较高,能够为车辆在低速行驶和泊车场景下提供准确的环境信息。 一远一近,为高清摄像头这一核心感知部件打「辅助」。 因此在乐道、华为、极越的纯视觉方案中,都能看到毫米波雷达,或者超声波雷达继续发挥效用。 乐道 L60 采用了 1 颗赛恩领动 4D 毫米波雷达,最远探测距离能达到 370 米,相较于普通毫米波雷达,在探测精度、主动安全能力、应对恶劣天气方面都拥有更强表现。 华为纯视觉方案的感知硬件配置为,10 个视觉感知高清摄像头,3 个毫米波雷达及 12 个超声波雷达,已在问界 M7 Pro、智界 S7 Pro、深蓝 S07 车型上量产上车。 极越纯视觉方案也类似,包含 11 个高清摄像头、5 个毫米波雷达以及 12 个超声波雷达,极越 01、极越 07 都搭载了这套硬件配置。 值得一提的是,极越的未来思路是,逐渐
纯视觉路线,卷土重来了?

纯视觉路线,卷土重来了?

车企、Tier 1 又开始丢包袱了。 上一次组队丢了「高精地图」,这一次「激光雷达」也不想要了。 一个明显趋势是,一众智驾玩家又选择向纯视觉路线倒戈。 华为在问界 M7 PRO 基础版智驾方案中,把激光雷达去掉了; 小鹏就在十周年发布会上,推出了全新一代小鹏 AI 鹰眼视觉方案; 极越发布「纯视觉+端到端大模型」的智驾方案 ASD,售价 4999 元; 蔚来第二品牌乐道,在第一款车型 L60 上搭载纯视觉方案; 宝骏云海在双目纯视觉方案加持下,实现了城市记忆领航与高速领航。 如此密集的动态似乎释放了一个信号: 纯视觉路线,又压过激光雷达,卷土重来了? 01、去掉激光雷达,从全视觉到纯视觉 如果细究纯视觉派的路径,可以看到两条岔路,一派是全视觉,另一派是纯视觉。 所谓全视觉,指去掉激光雷达后,保留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的位置。 毫米波雷达的作用在于,它能够探测到远距离目标的位置、速度,并且不受光照、天气等不良条件影响,抗干扰能力强。 而超声波雷达用于近距离目标检测,精度较高,能够为车辆在低速行驶和泊车场景下提供准确的环境信息。 一远一近,为高清摄像头这一核心感知部件打「辅助」。 因此在乐道、华为、极越的纯视觉方案中,都能看到毫米波雷达,或者超声波雷达继续发挥效用。 乐道 L60 采用了 1 颗赛恩领动 4D 毫米波雷达,最远探测距离能达到 370 米,相较于普通毫米波雷达,在探测精度、主动安全能力、应对恶劣天气方面都拥有更强表现。 华为纯视觉方案的感知硬件配置为,10 个视觉感知高清摄像头,3 个毫米波雷达及 12 个超声波雷达,已在问界 M7 Pro、智界 S7 Pro、深蓝 S07 车型上量产上车。 极越纯视觉方案也类似,包含 11 个高清摄像头、5 个毫米波雷达以及 12 个超声波雷达,极越 01、极越 07 都搭载了这套硬件配置。 值得一提的是,极越的未来思路是,逐渐
纯视觉路线,卷土重来了?

供应链出海,中国汽车业“直面天命”

「到 2030 年,中国自主品牌的国内市占率将达到 60% 左右,全球市场销量份额将多达 20%。」 「全球未来 10 大车企里,可能有 3~5 家来自中国。」 8 月 23 日,在一次汽车行业论坛上,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方寅亮作出如是判断。 在中国车企全球影响力日益上升的今天,活跃在世界舞台中国车企品牌故事已司空见惯。 伴随中国车企地位水涨船高,中国汽车供应链产业却长期潜于水下,未获得足够关注。即便一些领域的「隐形老大」也鲜有对外的高调发声。 实际上,中国汽车出海,正在从「产品出海」过渡到「供应链出海」。 《黑神话》悟空「放马西行」,「直面天命」踏上取经路,迎接「九九八十一难」。 对于中国汽车供应链来说,出海搏击全球市场,拼杀出一条血路,或许也是一种「天命」。 01、本土 Tier 1 正在走向全球,核心驱动力在哪里? 中国汽车产业供应商正在崛起,进入全球行列。 《美国汽车新闻》揭晓的 2024 年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榜上,日本占据 22 席,美国 18 席,德国 16 席,中国 15 席,韩国 10 席。 在细分赛道里,以新能源汽车的成本大头「动力电池」为例,据韩国机构 SNE Research 统计,2023 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排行前十榜单中,中国企业占据六席,宁德时代卫冕冠军。 2021 年至今,德赛西威连续 4 年登榜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当前位列榜单第 74 位,较去年排名上升 15 位,是本年度排名上升幅度最大的企业。 财报显示,2024 年 1-6 月,深耕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域控制器的德赛西威,实现营业收入 116.92 亿元,同比增长 34.0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8.38 亿元,同比增长 38.11%。 在世界范围内,没有一家车企能够完全独立自主实现经营。而中国有最全的汽车产业链,这意味着,汽车产业迎来智能化浪潮和机遇。 德赛西
供应链出海,中国汽车业“直面天命”

跳票的特斯拉Model 2,小鹏造出来了

小鹏 MONA M03 最大的排面,就是让雷军坐着看完两个小时的发布会。 8 月 27 日,小鹏 MONA M03 的价格终于公布了,三个版本最高售价不超过 16 万元。 515 长续航版 11.98 万元 620 超长续航 12.98 万元 580 超长续航 Max 15.58 万元 价格诚意越大,车就卖得越快。 小鹏 MONA M03 上市不到一个小时,大定量突破了 1 万辆,创下了小鹏旗下车型最快破万的记录。 为了避免产能上拖后腿,何小鹏表示,M03 肯定是小鹏历史上准备最好的一次,目前除了 Max 版需要等到 2025 年春节后开始交付,其他两个版本的交付周期都在 1~3 周内。 更有意思的是,雷军不仅录视频远程祝福小鹏 10 周年生日,还亲自捧场 M03 的上市发布会,而何小鹏在台上回应了雷军的支持,搬出了包括遮阳帘、仪表盘等周边配件,致敬小米 SU7「硬件 OTA」的模式。 如果再算上雷军此前拜访小鹏总部,雷军和 M03 的距离就差掏钱支持了,这也正是小鹏频繁与雷军互动的核心原因——作为销量冲高的车型,M03 需要更多的关注度。 毕竟对于现阶段的小鹏来说,没有什么比确保 M03 按时交付、提升品牌销量势能更重要。 01、小鹏版 Model 2,硬磕比亚迪 小鹏 MONA M03 的定价,不亚于比亚迪秦 LDM-i 当初甩出 9.98 万引起的市场反应。 拿尺寸相近的特斯拉 Model 3 来说,最低起售价是 23.19 万元,续航比小鹏 MONA M03 的 620km 版本低,两车还相差了超过 10 万元。 再比如同样是 11.98 万元的比亚迪秦 PLUS EV,两款车型都是搭载比亚迪的电池,但小鹏 MONA M03 不仅续航比秦 PLUS EV 多了近 100 公里,配置上也要比秦 PLUS EV 来得更有诚意。 用何小鹏的话来说,小鹏 MONA M03
跳票的特斯拉Model 2,小鹏造出来了

先行者极目智能,打开商用车「舱驾一体」新魔盒

智驾、座舱好比汽车智能化「双子星」,两者构建的智驾域、座舱域是技术更新迭代最快、域控制器概念最强、对算力、数据、算法要求最高的两域。 由此,把两域融合,舱驾一体的技术概念很快浮出水面,成为趋势。 因为这大概率指向了成本下降,效能提升的可扩展性空间。 车企和 Tier 1 率先点燃了这把火。 蔚来宣布旗下 2024 款第二代平台车型的电子电气架构升级为中央计算平台,将原本座舱、智驾分离的两大域升级为了舱驾融合; 博世推出单芯片的舱驾融合解决方案,集成高速 NOA、家庭区域泊车、AI 大模型等座舱功能,总成本能降低 30%。 与此同时,这把火也烧到了商用车领域。 实际上,商用车由于天然的生产资料属性,对于使用成本与运输效率愈发敏感,它们亟需可行性方案为降本增效解渴,并确保能应对复杂的安全风险。 「舱驾一体」是突破口,这相当于把两个智慧大脑合二为一,硬件、软件、数据等环节做到完全打通,系统做到高度集成化。 但这一定不是简单的 1+1 加法,更像是整体推翻,重新计算得到一个更高阶的 2。 先行者极目智能,率先解出了这道难题。 01、为什么商用车需要「舱驾一体」? 热力学有一条著名的熵增定律,即在一个孤立系统中,熵(衡量系统无序程度的物理量)总是增大或者不变,系统从有序走向无序。 这条定律往往也跳出物理边界,在整个宇宙运行中得到应验,即孤立系统中,如果没有外力做工,混乱程度会不断增大。 所以把它投射到商用车这个个体中,可以看到,它同样包含着诸多无序化色彩。 一方面,由于商用车需要囊括生产资料、法规、安全、效益、娱乐等需求,而每种需求都需要专属设备进行承接,比如前视一体机 ECU、中控显示屏 ECU、AVM 环视/盲区 ECU 等,多种系统共同做工,才能驱动商用车释放多样化性能。 但这注定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一些各系统间的矛盾碰撞问题亟需解决。 每个系统都带一个 SOC 或者 FP
先行者极目智能,打开商用车「舱驾一体」新魔盒

Intel Inside,卷到智能汽车了

当下最火的,莫过于国产 3A 级大作《黑神话悟空》,刚上线,一小时内 Steam 平台同时在线人数就达到 104.5 万。 不过玩家们发现,西天取经第一难,是配置。 普通的 PC 端根本带不动这番庞大的游戏系统。 但让人兴奋的是,未来的智能座舱可以。领克 Z10 已经将其变为现实,在一台测试台架上,《黑神话:悟空》可以在 2K 分辨率全高画质下,以接近 60 帧的显示素质流畅运行。 这意味着,智能座舱变成了移动网吧,而推动这一变化的核心是座舱芯片。 8 月 8 日,宣布进军汽车市场的英特尔,就往座舱芯片领域投掷了一只性能猛兽。 一张算力高达 229TOPS,搭配了 16G 的 DDR6 显存的独立显卡(ARC A760-A),支持 3A 级游戏,4K 显示屏。2025 年实现商用。 英特尔这次「二战」汽车业务,必须要狠一点。 一方面,错失手机市场红利,又遭遇 PC 端份额削减后,汽车市场是其一场不能输的战役; 另一方面,座舱芯片市场竞争残酷,在高通坐稳霸主地位的同时,英伟达、AMD、联发科等实力玩家也在虎视眈眈。 所以当 AI+汽车的浪潮袭来时,英特尔与其它芯片企业一样,看到了新的机会。它遵循了两点方法论。 顺势而为,借着生成式 AI 的技术趋势,实现 AI 定义智能座舱,赋予端侧大模型庞大的可延展性空间; 掷地有声,把芯片算力扩充至 229TOPS,是高通王牌产品 8295 芯片的 7 倍以上。 某种程度上,英特尔选择了一条「大力出奇迹」的路径。 它在赌,座舱芯片市场对于 AI 功耗性能的可扩展性需求,会不会让算力成为获胜关键。 01、踩住 AI 定义座舱的新风口 在收购 Mobieye 进军汽车智驾业务后,英特尔没有忘记另一块市场蛋糕。 于是,当 AI+智能座舱的新趋势来临时,它决定亲自下场,借东风,打一场有准备的仗。 这关乎两方面。 一是时机。 英特尔曾尝试以领先的
Intel Inside,卷到智能汽车了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