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EV
HiEV认证媒体
老虎认证: HiEV大蒜粒车研所
IP属地:未知
0关注
84粉丝
0主题
0勋章
avatarHiEV
05-30

何小鹏:未来一年半智驾迎30倍提升,大模型时代难有Tier 1

作者 |张马也 编辑 |德新 2024年进入第二季度,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已经超过了50%。 但何小鹏认为,真正高阶智能的汽车现在还没有到来,现在的汽车都是介于「功能机和智能机之间」。 小鹏汽车在内部认为,大模型是一个重要的变量。大模型将会加速高阶智能汽车到来,并且「以一个合适的价格」。 上周,在小鹏的新一季财报发布前一天,小鹏汽车在北京举办了「开启AI智驾时代」的AI Day。小鹏汽车在这次发布会上发布了将AI与大模型全面融入到座舱和智驾的新一代操作系统「AI天玑」。 更为重磅的是,在这代系统上,基于端到端大模型对智驾系统进行了重构。何小鹏甚至略有歉意地表示,「因为架构重写,这次升级花了比较长的时间」。 大模型,尤其是端到端的智驾架构,在今年影响了小鹏多项内部的预判: 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大模型对于自动驾驶,是颠覆性的变革,而不是比例上的优化。」 在当前硬件性能不变的情况下,「未来的12 - 18个月,要有10 - 30倍体验上的提高。」 甚至对无人驾驶的看法,「今年以前我觉得中国的全无人驾驶还要好多年。但今年端到端大模型开始上车测试,我们看到数据后,觉得机会就在不远的将来,也许在数年内就会看到更强力的无人驾驶的到来。」 作为整个国内在智能化领域,尤其在智能驾驶上投入最早、最坚决的车企,连雷军都在前不久的直播中提到十分佩服小鹏。 小鹏今年总计将投入70亿的研发费用,仅算力采买就将投入了1亿多美金。 基于端到端的新一代自动驾驶,何小鹏认为「基本上会跟所有的友商拉开一个非常大的差距,它会有数十倍的提高。」 这次发布会恰逢小鹏的财报会前夕,它向外界吐露其端到端智驾的研发初具成效,是小鹏对于其长期技术战略的肯定和强化梳理。 这次发布会距离其MONA系列车型发布还有一个月左右,今年小鹏在产品组合、商业模式上都在发生重要的变化。 小鹏也谈到了外界关注的销量,他认为今年纯电市场
何小鹏:未来一年半智驾迎30倍提升,大模型时代难有Tier 1
avatarHiEV
05-29

百公里2.9L油背后的超级技术:比亚迪第五代DM,最强插混绞杀合资家轿

作者 |老缅 编辑 |德新 5月28日,比亚迪举办第五代DM技术暨秦L DM-i、海豹06 DM-i上市发布会。 比亚迪宣布,第五代DM技术,具有46.06%发动机热效率,2.9L百公里亏电油耗,2100公里综合续航。 比亚迪秦L DM-i、海豹06 DM-i车型将首发搭载第五代DM技术,售价区间均为9.98万元 - 13.98万元。 本次,比亚迪再次延续了「上市即交付」的风格,现场向两组家庭交付了新车。 发布会上,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表示,2023年国内市场插电混动汽车销量同比增长了85%,已经成为新能源市场最火爆的赛场。 「现在全球每卖出4台插混车型,就有3台是中国品牌。世界上最先进的插混技术在中国。」 那么,中国最先进的插混技术,在哪呢? 一、向燃油车的绝杀:第五代DM技术 2008年,比亚迪首次推出了DM混动技术,此后经历2013、2018年的两度升级。 2021年,第四代DM混动技术正式发布,一改先前的多速DCT架构,换用高效发动机+EHS电混系统+大容量电池的架构,以电驱为主,发动机为辅的驱动逻辑,主打超低油耗。 第四代DM混动技术的推出成功助力比亚迪迅速崛起,率先在新能源领域尤其是插混市场取得巨大突破。 比亚迪规划院院长、DM技术总设计师杨冬生在发布会上透露,第四代DM装车销量超过360万台,在PHEV市场中占有率达到了恐怖的60%以上。 2021年,比亚迪内部立项了第五代DM的研发,其中核心的研发方向是,更加节油。第五代DM的核心性能指标: 亏电油耗表现:2.9L/100km; 综合续航表现:2100km; 发动机热效率:46.06%。 可以说,这一次,比亚迪依然走的是拳打燃油车,脚踩新势力的全无敌路线。 亏电油耗方面,在本就暴打燃油车的优势之余,让一众混动的新品牌也无地自容,综合续航也打破了燃油车的续航神话。 另外,其发动机热效率也达到了惊人的
百公里2.9L油背后的超级技术:比亚迪第五代DM,最强插混绞杀合资家轿
avatarHiEV
05-23

跨域计算芯片,一把被忽视的汽车降本尖刀

作者 |王博 编辑 |德新 2019年前后,「中央运算单元+区域控制」的架构被提出。基于这一趋势,从板级的多芯片,到板级的单芯片,集成度越来越高,跨域计算芯片随之来到聚光灯下。 跨域计算芯片的特点是,与专为智能座舱、智驾而准备的芯片不同,由于融合了座舱和智驾等功能,从而带来整体开发成本的下探。 这一赛道上,先是出现了一些支持跨域计算的芯片,如英伟达Thor、高通8775。后来,擅长性价比的本土芯片公司,以更极致的跨域计算架构设计,将性能、成本再次向前推进。 其中,黑芝麻智能的武当C1200家族等产品,正是向英伟达、高通发起挑战。 C1200家族针对智驾、座舱、数据交换等不同需求组合,可提供芯片级软硬件兼容的解决方案。相比于原本多独立域控的形态,不仅节省了SoC芯片及周边配套元器件,还可以降低PCB总体面积,外壳/散热设计以及域间通信等成本。 本土芯片玩家在跨域计算领域发起的挑战,始于三年前,仰仗的是数百人的团队几百个日夜的攻坚。 一、跨域计算芯片:一次性流片成功 芯片公司的试错成本很高,黑芝麻智能创始人兼CEO单记章曾感叹,「一家芯片公司,错一次可能很难受,错两次可能就死了。」 2021年,这家公司在进行市场分析后,决定立项C1200家族芯片的研发。 彼时,做一款跨域计算芯片的挑战在于,面向这一行业创新的应用方向,如何定位准确,如何引入新技术新架构,并高质量地完成既定开发节点,需要慎重决策。 C1200要考虑的是如何迎战英伟达和高通。 以舱驾一体的融合应用为例,黑芝麻智能认为,多域融合带来了降本增效,应该针对规模化的量产,针对中端主流车型的强需求,而不是仅仅是高端车型的新需求。 高端车型,恰恰是英伟达Thor、高通8775P的火力密集区,一些主机厂甚至在极力争夺这些明星芯片的首发权。 基于此,C1200家族的定位是面向中端主流应用,面向客户需求和市场份额最大,同时也是能
跨域计算芯片,一把被忽视的汽车降本尖刀
avatarHiEV
05-23

单季出货超12万台,激光雷达开始挣钱养家

作者 |老缅 编辑 |德新 5月20日,速腾聚创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业绩。 财报显示,速腾聚创第一季度总收入约3.6亿元,同比增长149.1%。 其中,激光雷达产品总销量约120400台,同比增长457.4%,应用于ADAS领域的激光雷达产品销量约为116200台,同比增长542.0%。 得益于ADAS应用的激光雷达产品产量规模的持续增长,2024年第一季度速腾聚创实现毛利4450万元。其中用于ADAS应用的产品毛利为3250万元,2023年同期毛损为4190万元,该产品类别的毛利率从2023年同期的毛损率58.5%,显著提高至本季度的毛利率10.6%。 一季度,速腾聚创毛利率提升至12.3%,较2023年第一季度4.1%的毛损率改善了16.4百分点;经调整后净亏损约0.8亿元,同比收窄11.5%。 研发方面,一季度速腾聚创研发费用约1.5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约0.8亿元增长97.4%。 值得一提的是,在速腾聚创财报发布之前,即5月20日港股开盘后,速腾聚创便一路高走,盘中一度拉升近90%。截至发稿,速腾聚创总市值超过310亿港币。 一、关键里程碑:全球最大整车厂定点 财报透露,截至2024年5月17日,速腾聚创已获得全球22家汽车整车厂及Tier 1的71款车型的量产定点订单。 其中较为引人瞩目的是,包含一家2021 - 2022年全球销量最大的整车厂,速腾聚创表示,这也成为公司业务全球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如果查阅近年的整车销量排行,不难发现这家未公开的整车厂,正是丰田。 2021年,丰田集团全球销量达到1050万辆,领先于其最大的竞争对手——大众。2022年,丰田集团全球销量仍然保持在1048.3万辆,继续保持全球第一的位置。 此前,据太平洋汽车统计,在2024第十八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上,搭载激光雷达的展车数量达72款,中国激光雷达品牌占据其
单季出货超12万台,激光雷达开始挣钱养家
avatarHiEV
05-22

乐道的家庭市场,蔚来的荣誉之战

作者 |苗岭 编辑 |德新 3年前,初到蔚来的两三个月里,艾铁成面试了200个来自全球各地的设计师。 「都是全球最顶级的设计师,欧洲的、南美的、北美的、亚洲的。」作为一个刚刚跨行进入汽车行业的管理者,艾铁成对这些设计师希望加入一家中国公司的热情感到吃惊。这年艾铁成刚刚加入蔚来汽车,负责筹建乐道汽车品牌。 此后3年多,艾铁成跑遍了中国一线到五线城市,每个月都在做家庭用户的分析,期间调研了553户家庭。蔚来公司需要提振销量,寻求主流家庭用户为它的车型买单,艾铁成的团队需要为此找到解法。 到今年5月15日,蔚来公司的第二品牌终于发布,名为ONVO乐道,寓意美好的旅途(On Voyage),聚焦家庭用车市场。 乐道在上海黄浦江畔召开了新品牌的第一场发布会。当晚,乐道的首款车型L60亮相,定位为中型SUV,旗帜鲜明地宣告对标中国市场上卖得最好的纯电SUV,特斯拉Model Y。 这场发布会邀请了很多家庭参与了,李斌和他的妻子王屹芝也在现场。 蔚来的产品团队也集体收看了乐道发布会。李斌感叹,引入「同胞竞争」后,乐道的这场发布会是他最轻松的一次发布会,「以前家里只有一个孩子的时候不好弄。」 而乐道发布之后,蔚来团队不少人半夜给他发灵魂思考,称好多地方要向乐道学习。 「我自己家里面真的是有三个小孩。」这位创始人也透露了柔情一面。陪1岁8个月的女儿一起滑滑板,是他最近特别开心的时刻。 巧合的是,蔚来也会有三个品牌。蔚来的第三品牌,是代号为「萤火虫」的品牌。三个品牌定位不同的市场,但不同团队之间的执行力和效率可以PK,「兄弟之间竞争,感觉特别好。」 按照蔚来的规划,NIO蔚来品牌主打商务行政用车市场、兼顾家庭和个人用车市场。 ONVO乐道品牌聚焦家庭用车市场。 至于第三品牌,李斌称,可以理解成mini之于宝马的意义,Smart之于奔驰的意义。它将帮助蔚来开拓更广阔的10万元市场。蔚来总裁秦力
乐道的家庭市场,蔚来的荣誉之战
avatarHiEV
05-18

内卷、降价、出海,博世财报中的中国车市

作者 |苗岭 编辑 |德新 汽车价格战的阴云之下,全球最大汽车零部件厂商博世集团销售额仍在稳步提升。 2023年,博世集团销售额达到916亿欧元,调整汇率影响后增长8%。息税前利润从上一年的38亿欧元增至约48亿欧元,息税前利润率为5.3%,同比去年实现小幅增长(2022年息税前利润率为4.3%)。 博世是当前全球营收最高的汽车零部件公司, 博世集团主营业务由四大板块构成,分别是智能出行业务、能源与建筑技术业务、消费品业务、工业技术业务。其中,汽车零部件相关的智能出行业务是营收贡献最大的业务板块。 2023财年,博世智能出行业务销售额达563亿欧元,占集团总销售额的61.5%,也是博世增长最为强劲的业务领域。智能出行业务2023年的EBIT(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为24亿欧元,相比之下,2022年的EBIT为17亿欧元。 前述的成绩,建立在全球汽车产量在2023年回到了2019年的水平(即Covid-19大流行之前)——大约9300万辆,但仍低于2017年约9800万辆的峰值。 作为全球顶级的汽车零部件公司,几乎每款燃油车和新能源车都搭载了博世的零部件。因此博世的业绩表现,也是全球和中国智能电动车发展的晴雨表。 「2024年经济回暖的迹象尚不明朗。」博世集团董事会成员及首席财务官Markus Forschner博士表示,2024年全球经济增幅预计为2.3%,「我们正努力实现至少7%的目标利润率,即使在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下,我们仍要进行大量的前期投资。」 一、博世智能出行:百年Tier 1有史以来最大重组 今年初,围绕汽车产业向智能化和新能源化的转型,这家老牌零部件厂商,对其核心业务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重组。 这次改革强化了其汽车业务的灵活性,并且强化了其在中国区的决策能力。 博世集团董事会主席史蒂凡·哈通表示,全新重组后的智能交通业务,目标平均每年增长约6%,到20
内卷、降价、出海,博世财报中的中国车市
avatarHiEV
05-16

问界新M5交付,「975」组合站稳中国豪华智电定位

作者 |老缅 编辑 |德新 5月15日,问界新M5已正式开启全国用户交付。从网传图片可以看到,华为余承东以及赛力斯AITO问界BU总裁何利扬亲自出席了首批交车仪式。 4月23日,在不到1个月前,新M5发布。新M5共推出三款车型: 增程 Max版(后驱)售价24.98万; 纯电Max版(后驱)售价26.98万; 增程Max RS版(四驱)售价27.98万。 作为鸿蒙智行问界序列的第一款车,M5承载很多意义。它是开拓者的角色,也是普及者的角色。 余承东在当时的发布会现场回顾M5的发展: 问界M5首发了华为鸿蒙座舱; 2022年5月,问界M5开启规模交付,7个月后交付超7万辆; 2023年4月17日,问界M5首发HUAWEI ADS 2.0华为高阶智能驾驶,正式开启智能汽车新时代。 这次,全新的M5在外观等方面进行了小幅优化,并针对车辆配置与智驾系统进行了升级。最为受到关注的是,问界新M5全系标配激光雷达,即满血版ADS。 根据官方数据,问界新M5上市24小时累计大定 4031台,截至目前,问界并未更新新M5的最新大定数据。 但据鸿蒙智行官方透露,鸿蒙智行全系车型4月份交付量为29,632辆;5月1日 - 4日,全系车型大定突破8600台。 伴随着新M5的交付,鸿蒙智行以及问界系列交付数据预计将在5月迎来新高。 一、新M5,卡位25万元价位段 新款的问界M5,分为三个版本: 增程 Max版(后驱)拥有ADS 高阶智能驾驶,搭载42kWh三元锂电池(宁德时代);CLTC综合续航1440km、纯电续航255km。 纯电Max版(后驱)在此基础上,换装83kWh 宁德时代电池,CLTC综合续航602km。 增程Max RS版(四驱)则拥有专属的20英寸RS黑曜运动轮毂和RS黑曜运动套件,同样搭载42kWh三元锂电池(宁德时代),CLTC综合续航1275km、纯电续航230
问界新M5交付,「975」组合站稳中国豪华智电定位
avatarHiEV
05-15

吴新宙带队的英伟达智驾:先追平第一梯队,2026年量产L3

作者 |德新 编辑 |王博 4月下旬,在北京车展开幕前的一天,NVIDIA全球副总裁、汽车业务负责人吴新宙现身NVIDIA位于北京国贸商圈41层的办公室。 在这之前,他已经在国内待了一个多月。同新宙一起会见媒体进行沟通的,还有英伟达负责数据中心业务的全球副总裁Norm Marks以及英伟达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汽车业务负责人刘通。 彼时是新宙到任NVIDIA半年多以后,第一次在国内公开露面。 今年时值NVIDIA下一代车载中央计算平台DRIVE Thor量产前的关键一年。中国是全球市场智能驾驶应用最为活跃的市场,DRIVE Thor平台不少的先锋客户都来自这里。 与此同时,在智能驾驶的软硬件平台之外,AI应用正在向汽车行业全面渗透,包括开发、设计、营销、生产等在内的全流程。 NVIDIA凭借「DRIVE计算平台+数据中心 + Omniverse软件栈」的组合,希望在日新月异的汽车市场中拿下更大的蛋糕。 吴新宙在这次会议上再次重申了「AI定义汽车」的观点,尤其在智能驾驶领域,端到端的架构正在重新定义第三代的智驾技术栈。 在座舱领域,NVIDIA全球副总裁Norm Marks提到今年2月他来国内试驾了理想,理想在座舱大模型MindGPT上的进展和未来构想令人吃惊。 NVIDIA汽车业务的雄心也正从车上,渗透到造车的全流程。 前不久,NVIDIA基于DRIVE Thor和Omniverse与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企比亚迪达成合作,绝大部分人的关注点在于比亚迪发力智驾。 与之相比,Omniverse的合作乍看没有那么性感。但NVIDIA希望从数据中心、智能工厂、机器人等全领域帮助这家庞大的车企降本增效。毕竟仅仅在生产环节,比亚迪每年就雇佣了超过30万人。 一、端到端,定义第三代智驾软件栈 「接下来,AI定义汽车肯定是一个很大的趋势。 」这个观点在新宙最近几个月的公开露面中不断被重复提到。
吴新宙带队的英伟达智驾:先追平第一梯队,2026年量产L3
avatarHiEV
05-14

车载GPT爆红前夜:一场巨头竞逐的游戏

在基于GPT-3.5的ChatGPT问世之前,OpenAI作为深度学习领域并不大为人所看好的技术分支玩家,已经在GPT这个赛道默默耕耘了七八年的时间。 好几年的时间里,GPT始终没有跨越从“不能用”到“能用”的奇点。转折点发生在2020年6月份发布的GPT-3,从这一版本开始,GPT可以做比较出色的文本生成工作了,初步具备了“智慧涌现”能力。 再后来,OpenAI在GPT-3.5里加入了个人机交互界面,做了聊天机器人ChatGPT,迅速席卷全球,在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里,用户数量迅速突破1亿大关。 图片来源:英伟达 海外的谷歌、Meta、特斯拉,国内的百度、华为、阿里、字节这些互联网巨头纷纷加码在GPT大模型上的投入,再后来,本土电动车企形形色色的GPT也陆续问世了。 自2023年第四季度开始,问界M9上的盘古大模型、理想OTA5.0里的Mind GPT,蔚来汽车上的NOMI GPT、小鹏XOS天玑系统里的XGPT陆续上车,不仅帮你写诗,还能帮你做事。 那么,这些车载GPT是如何横空出世的,它们又将为汽车上带来何种变化呢? 一、大模型上车:开源 VS 闭源 早期,没有在大模型方面布局的本土车企是借助国内外开源的基础大模型自研GPT,这应该也算是业内公开的秘密。原因无他,真正自研大模型实在太消耗资源了。 大模型的赛道非常卷。为了缩短训练时间,且提高训练效率,OpenAI、谷歌、Meta这些巨头的基础大模型都是投入大几千张甚至几万张A100、H100显卡训练出来的。 1万张A100大约对应3.12E的训练算力。公开信息显示,国内头部车企里,华为用在汽车业务上的训练算力3.5E,百度为2.2E,蔚小理的算力规模都在1E左右。 在一次访谈中,马斯克透露过xAI的Grok(据说要上特斯拉的车)训练投入了8000张A100。从GPU小时来算,且不说这些闭源的参数量奔着万亿级别而去的大模型
车载GPT爆红前夜:一场巨头竞逐的游戏
avatarHiEV
05-13

极氪速度:70亿市值登陆纽交所,这家纯电豪华品牌开启弹射模式

作者 |老缅 编辑 |德新 北京时间5月10日晚,极氪智能科技在美国纽交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ZK」。 因获超额认购,极氪扩大了IPO规模,以每股21美元的价格累计发行2100万股美国存托股票(每份ADS 对应10份普通股),募资约4.41亿美元。 在此基础上,若承销商行使其超额配售权,则发行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至2415万股ADS,募资额度也将相应提升至5.07亿美元。 首个交易日,极氪收盘股价报28.26美元,较发行价21美元上涨34.57%,市值为68.98亿美元。 创办37个月即完成IPO,吉利控股集团总裁、极氪智能科技CEO安聪慧说: 「极氪刷新了新能源汽车品牌从发布到IPO的最快纪录。 在这背后,是我们的母公司吉利控股集团创业37年的积淀,和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第三赛道的探索。」 一、「最快上市」车企 极氪成功打破了国内车企最快IPO的纪录。 作为对比,小鹏、理想、蔚来分别在成立6年、5年、4年后登陆资本市场。 2021年4月,吉利汽车和吉利控股共同投资成立了极氪汽车,成为吉利旗下全新智能纯电汽车品牌。 作为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子品牌,极氪几乎得到了吉利控股旗下各类资源的加持,其中就包括吉利最引以为傲SEA浩瀚架构,以及三电技术、供应链体系及用户生态等。 其中,吉利花费4年、投资180亿元打造的浩瀚架构,早在2014年规划之初,就前瞻地规划了800V高压系统,这也给了后来极氪汽车在纯电赛道的竞争里提供了保持领先的底气。 而吉利对极氪的偏爱,也能在以下两笔收购中可见一斑: 2021年7月,极氪以10.578亿克朗(约7.99亿元)收购了位于瑞典哥德堡CEVT(吉利中欧技术研发中心)100%股权,后更名为极氪欧洲创新中心。 要知道,CEVT在组织架构上与沃尔沃汽车、吉利汽车并列,母公司同属吉利控股,其涵盖了未来吉利的所有产品开发战略,包括吉利与沃尔沃共平台开发的CMA
极氪速度:70亿市值登陆纽交所,这家纯电豪华品牌开启弹射模式
avatarHiEV
05-11

端到端将重塑智驾?获10亿美金融资,解密英国AI独角兽Wayve

作者 |张马也 编辑 |德新 就在前两天,英国AI公司Wayve宣布获得新一轮10.5亿美元融资,投资方为软银、英伟达和现有投资人微软,可以说是顶级豪华阵容。 作为一家英国公司,Wayve这轮融资也创造了英国AI公司有史以来最大的单笔融资。甚至英国首相也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它「巩固了英国作为人工智能超级大国的地位」。 在通用人工智能领域,Open.ai在过去两年成为全球顶级的热门标的;而智能驾驶领域,曾经获得过10亿美金级融资的公司不多,只有Waymo、Argo、Cruise等少数几家。 Wayve的巨额融资也勾起人们对于未来的强烈好奇:它有没有可能成为智能驾驶领域的Open.ai,又或者说,成为端到端这代技术上的Waymo/Cruise? 到目前为止,Wayve已完成三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过13亿美元。除了资本大鳄和商业巨头,有「深度学习三巨头」美誉、现Meta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Yann LeCun,也是Wayve的投资人。 Wayve上一次引发关注是在不久前3月份,原Mobileye中国区的负责人 Erez Dagan加入Wayve担任总裁,主要负责产品、业务和战略。 本轮融资后,Wayve将加速推出首款用于量产车辆的自动驾驶软件,包括L2+智驾软件以及实现完全自动驾驶的软件系统。Erez加入后,其重点关注的方向也是面向OEM的交付。据说,Wayve正在与全球前几大车厂商洽谈合作。 一、自动驾驶2.0:押注端到端 Wayve由Alex Kendall(联创兼现任CEO)和Amar Shah(已离开)于2017年共同创立,两为均来自剑桥大学。 其公司总部英国伦敦,目前约有300名左右的员工。 Wayve称自己是第一个在公共道路上,开发和测试端到端深度学习自动驾驶系统的公司。 2015年,Alex Kendall与Vijay Badrinarayanan(现任AI副总裁
端到端将重塑智驾?获10亿美金融资,解密英国AI独角兽Wayve
avatarHiEV
05-09

零跑C16:大六座满配不到20万,这家新势力的野心已经藏不住

‍作者 |老缅 编辑 |德新 4月25日,零跑汽车在北京车展上举办了首款全场景中大型六座SUV车型C16的预售发布会。 C16提供纯电和增程两种动力,预计满配售价20万元以内。 零跑C16融合了MPV的宽敞空间和SUV的造型风格,零跑甚至将这款车称为MPSUV(Multi-Purpose Sport Utility Vehicle)。 「既有MPV的空间体验,又有SUV的挺拔气场。」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朱江明说。 据零跑官方消息,预售开启24小时,零跑C16订单总数已突破11950台。 一、不到20万的大六座,零跑瞄准了什么? C16是零跑首款中大型六座SUV。 作为LEAP 3.0技术架构的旗舰之作,「MPV的空间设计和舒适体验 + SUV的造型风格和多场景功能」是零跑C16的两个核心定义。 为了满足这两个定义,零跑汽车高级副总裁曹力介绍,C16将空间利用率做到了极致,高达67%;同时采用CTC 2.0底盘电池一体化技术,并且将电池控制模块集成到电池包内,实现全平地板设计,有效增加了车内高度空间。 C16在舱内,采用2+2+2座椅布局。 其中,二排座椅采用独立布局,坐垫纵向深度502mm,靠背可实现145°大仰角,二排脚部空隙高度115mm,让坐姿更自如。同时配备加热、通风功能,还有二排座椅一键前移/后移功能,可迅速切换二/三排模式。 针对SUV产品第三排座椅舒适性欠佳的问题,C16也专门做了优化,包括座椅整体横向宽度、坐垫纵向深度、坐垫厚度、座椅离地台高度、三排脚部空隙高度。 通过这样一种方式,零跑希望开创一个新的细分市场,重点满足一部分在SUV与MPV里难以抉择的消费者,零跑C16希望成为他们的首选。 「既想要SUV的高离地间隙和适应多种地形的行驶性能,也想要舒适性和乘用性,以满足家庭出行需求的用户。」只能说,用户既要又要的心态,零跑拿捏得很准。 不过
零跑C16:大六座满配不到20万,这家新势力的野心已经藏不住
avatarHiEV
05-09

出货300万片后,智舱界「小高通」浮出水面

作者 |张祥威 编辑 |德新 2024年北京车展,本土芯片公司开始截击外企供应商。 很长一段时间内,汽车行业智驾芯片看英伟达,座舱芯片看高通。英伟达Orin系列广受欢迎,高通8155席卷主流智能汽车,8295更是被视为最强配置。 不过,中国汽车产业链不可小觑。 在这届车展上,地平线推出智驾芯片征程6家族截击英伟达,芯驰科技发布座舱芯片X9CC阻击高通。「芯驰类似于是一个小英飞凌+小高通。」芯驰科技副总裁陈蜀杰表示,小高通是指在座舱芯片领域两家公司可以相互对标。 在X9CC之前,芯驰科技的座舱芯片出货量高达300万片。此次推出的X9CC,NPU算力更是比上一代芯片提升三到五倍,与高通8295的参数相当。 今天来拆解中国汽车界的「小高通」,是如何将产品拉升到与座舱芯片王者对抗的高度。 一、300万片上车,布局宽广的座舱产品线 要做中国的「小高通」,芯驰科技并没有采用完全跟随的战略。 高通座舱芯片量产过程中,先后发力三代产品,从最早的820A,到8155,以及8295。产品少而精,越往后越成为座舱芯片的标杆产品。 不过,高通的座舱芯片产品消费电子的属性更多一些,策略更激进,会倾向于驱动客户去用它最新的东西。这个过程对于车厂来讲,赚得了声量,但同时意味着不小的研发成本。 对比之下,芯驰科技在车规芯片领域建立了一条非常宽的产品线,包括座舱、智驾、网关以及车控。 其中,座舱芯片的出货量最多,产品线最广,根据芯驰科技公布的数据显示,其至今出货超过450万片,其中座舱芯片超300万片,车控MCU超150万片。 座舱芯片中,X9系列从10KDMIPS的双核,一直布局到200KDMIPS的X9CC,产品包括X9E、X9M、X9H、X9HP、X9SP。 这些产品覆盖了仪表、IVI、座舱域控、舱泊一体等入门级到旗舰级的座舱应用场景,量产上车的主机厂包括奇瑞、上汽、长安、广汽、北汽、东风日产、东风
出货300万片后,智舱界「小高通」浮出水面
avatarHiEV
05-08

辉羲智能章健勇:数据闭环定义芯片,帮车厂造中国版FSD

‍采访、编辑 |德新 撰文 |苗岭 辉羲智能,智能驾驶芯片行业最新的进入者。 这家公司成立于2022年,今年辉羲即将发布它的首款高阶智驾芯片。而另外两家智驾计算平台的头部公司地平线和黑芝麻已经在前不久分别向港交所提交了IPO申请。 国内的自动驾驶行业蓬勃发展始于2016年,但第一代高阶智驾芯片推出要在2020年之后。在整个智驾的供应链上,作为下游的软件方案供应,从资金、量产项目的角度已经逐渐向少数的几家头部厂商收敛,而作为上游的智驾芯片依然非常活跃。 智驾芯片综合了诸多技术,对研发团队的实力要求极高,它需要聚合算法、工程、电子光学仪器、传感器、车辆、机械等各个学科的专业人才。因为挑战大,芯片因此成为产业链上较晚收敛的环节。 高阶智驾芯片在汽车行业内,今天依然是稀缺的供给。这也是辉羲智能作为较晚的入局者,依然存在的巨大市场机会。 4月,在北京车展前夕,辉羲智能联合创始人章健勇接受HiEV大蒜粒车研所的独家采访,他表示,“三浪叠加”,辉羲创业受益于此。 “三浪”分别是,汽车智能化渗透率逐渐提升、以Transformer架构为基础的AI算法加速、中国汽车产业链自主可控的需求在增加。 尽管较晚走上牌桌,但辉羲创办不久后即受到多家产业资本青睐,如蔚来、小米、经纬恒润等,其最新的一轮融资由亦庄产投等领投。 这与其阵容有关。创始人兼CEO徐宁仪曾任微软亚洲研究院硬件计算组负责人、百度智能芯片部主任架构师、阵量智能CEO。联合创始人章健勇曾任蔚来汽车自动驾驶助理副总裁。联合创始人贺光辉教授是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核心团队成员曾负责芯片累计出货量超10亿片、量产车型逾700个。 晚入局也意味着更要有取舍。辉羲智能瞄准以城区NOA为代表的高阶自动驾驶功能。章健勇认为,随着技术进步、成本降低,高阶技术将渗透到中端甚至入门级车型市场。 2024年对主机厂而言,恰逢城市NOA的竞
辉羲智能章健勇:数据闭环定义芯片,帮车厂造中国版FSD
avatarHiEV
05-08

华为车BU迈入新阶段,新任CEO对智能车的3个预判

作者 |张马也 编辑 |德新 4月24日,北京车展前夕,华为召开了新一年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新品发布会。 这次发布会,也是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简称「车BU」)CEO 靳玉志的公开首秀。 一开场,靳玉志即抛出了3个论断: 汽车电动化的下半场是智能化; 油电同智,油车的智能化也在加速进行; 2024年是智驾规模化商用元年。 基于此,在当天的发布会上,华为公布了全新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品牌——华为乾昆,并一次性发布了10大新产品,覆盖智能驾驶、鸿蒙智能座舱、车控、车云等领域。 此举的目的也很明确:华为乾昆,希望成为车企智能化的第一选择。 用华为的说法是:把智能带入每一辆车,引领全球汽车第二个百年的变革。 一、乾昆ADS 3.0:去掉刚刚开始普及的BEV 发布会上最大最受关注的非ADS 3.0智能驾驶系统莫属。 据统计,在已采用华为方案的各车型中,目前智驾总里程达到6681万公里,占车辆行驶总里程的33%,智能驾驶能力也逐渐成为购车的重要参考因素。 全新的ADS 3.0主要包括以下四大特征: 全新架构升级:GOD网络 + PDP网络的端到端架构 安全再进阶:全向防碰撞系统CAS3.0; 场景升级:车位到车位的智能驾驶; 智能泊车:泊车代驾全场景商用; 具体来说,ADS 3.0去掉了BEV网络,基于GOD(通用障碍物识别)大网,实现从「识别障碍物」到「理解驾驶场景」的进步,从而提升了智能驾驶的安全性与驾乘体验。 BEV架构近两年才逐渐普及,现在华为已然要将其淘汰,这也侧面说明智能驾驶的普及速度,可能会超出我们的预期。 此外,ADS 3.0全新架构采用PDP(预测决策规控)网络,实现预决策和规划一张网,以此实现拟人化的决策和规划,行驶轨迹更类人,实现复杂路口通过率>96%。 硬件配置方面,虽然随着智驾向低端车型渗透,不少公司的方案采用了视觉为主技术,但华为并没有放弃
华为车BU迈入新阶段,新任CEO对智能车的3个预判
avatarHiEV
05-07

谁能取代迈巴赫,征服互联网安全大佬周鸿祎?

‍作者 |老缅 编辑 |德新 4月18日,「周鸿祎卖车」登上了微博热搜。这位360创始人、董事长发微博称:自己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将把陪伴9年的迈巴赫600给卖掉。 随后,他解释道:「这是因为我需要体验新一代车的感觉。古人说要破釜沉舟,所以我就把这车卖掉,放弃传统意义的豪华车,换上国产的新能源智能网联车。」 末尾,他补上一句:「当然了,如果国内做车的友商们,谁愿意借这个机会,给我提供一辆体验用车,每天我上下班用,我也来者不拒。」 一时间,整个车圈被搅动,各大新能源车企纷纷送车给周鸿祎。从第二天开始,360大厦楼下就变成了「车展」现场,周鸿祎也由此在车圈一炮而红。 几天后的北京国际车展首日,周鸿祎更是成了当之无愧的顶流,所到之处都有人群簇拥。老周甚至还在众目睽睽之下爬上了一台东风猛士的车顶,被网友调侃是本届车展「最老车模」。 从不开车,也无驾照,还曾自嘲「不咋懂车」的周鸿祎,仅用了7天时间,就成为了车圈最知名的男人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买车征集令」发布后,蔚来、小鹏、极氪、理想、问界、阿维塔等都先后将车「送」给周鸿祎挑选,奔驰甚至还把旗下多款新能源车型搬到了360公司楼下,搭起了一个小型展销平台,以图「挽留」周鸿祎。 周鸿祎如此高调宣称自己要卖掉迈巴赫而改换国产新能源,引发各路车企「闻风而动」背后,也就意味着,如果有一款车最终能被老周选中,就等同于获得了这位互联网大佬「足以媲美甚至取代迈巴赫」的官方认证。对广大车企而言,这是千万预算的广告都难以企及的宣传效果。 那什么样的车最终能取代迈巴赫,打动老周的期许呢? 对一位互联网安全大佬来说,可能最重要的还是,「安全」。 一、周鸿祎选新能源智能车有哪些标准? 不过,面对如此众多的选择,周鸿祎也很难作出决定,他随后也发视频称,「我彻夜难眠,就像老鼠掉到米缸里,不知道该吃哪一个了。弱水三千,我只能取一瓢饮,这么多好车,到底该选哪一个
谁能取代迈巴赫,征服互联网安全大佬周鸿祎?
avatarHiEV
05-06

北京车展大佬流量狂欢背后 自动驾驶已掀起端到端革命

作者 |德新 编辑 |王博 以端到端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栈,可能会对智驾的迭代进程带来革命性的冲击。 自动驾驶中的「端到端」是指系统或者模型,直接从输入数据到输出结果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而不需要传统分模块地处理,这样的结构使得自动驾驶系统更加简洁,模块间信息传递损失少,迭代更加高效。 端到端对「数据+算力+算法」这一黄金三角的要求大幅提高,决定了新一代的智驾技术是高门槛的。智驾的开发模式也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大部分开发工作将从现阶段车端为主,转移到以云端的开发为主。围绕云端的数据回传/数据处理、仿真验证、模型训练成为开发的关键。 端到端的技术迭代逻辑和资源需求,决定了头部公司与腰部公司的差距将加速拉大。马斯克甚至在最近提出,今年在云端训练和AI方面,投入达不到相当水平(100亿美金级)的公司,将无法竞争。 特斯拉是全球市场最早量产端到端的车企。而作为全球智驾应用最活跃的市场,中国的头部车企和供应商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布局端到端技术的量产。 从2023年UniAD(Unified Autonomous Driving)的论文正式提出端到端的构想,到2024年华为、小鹏、长城、极越等车企公布端到端技术栈的量产计划,这一技术趋势的落地推进速度远超人们最初的想象。 目前,即使在大模型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大数据+大算力」驱动的算法增长曲线,依然非常陡峭。一些行业人士判断,在自动驾驶领域,端到端的大模型将带来更加突出的算法能力跃升。 在这代技术栈上,车企在「数据+算力+算法」的黄金三角上,要么成为像特斯拉一样全面强悍的六边形战士,要么需要找到强有力的搭档,组建搭建黄金三角的精英联盟。 如何建立高效的算力基础设施,如何通过大规模仿真加速技术验证过程,如何有效利用数据加速模型训练,成为新时期行业关注的技术焦点。 一、端到端,本届车展最大技术潮 4月28日,北京车展专业观众日的
北京车展大佬流量狂欢背后 自动驾驶已掀起端到端革命
avatarHiEV
04-29

当一家智驾公司决定争夺NOA三强

作者 |张祥威 编辑 |德新 不再低调行事,智驾公司元戎启行放话要争夺「NOA三强」。 NOA是Navigate on Autopilot的简称,行业通常称为领航辅助驾驶,有高速和城市之分。其中,城市NOA更具挑战性,也是高阶智驾的核心之争。 当前,行业中真正量产城市NOA的公司仍为少数,挤进前三强,便是要与华为、Momenta等头部玩家终极一战。 元戎启行的发力点正是高阶智驾。 今年北京车展期间,元戎启行发布了一套基于「无图」且使用了端到端模型的量产方案「DeepRoute IO」,这套方案可用于解决复杂的城市场景,提供更加拟人化的驾驶策略。 过往技术演进趋势表明,要做高阶智驾,必须去掉高精地图,要拥有更好的体验和效率,则需要基于BEV+Transformer,以及引入端到端大模型。 几乎所有的智驾公司、车企都在围绕上述技术趋势展开布局。 以端到端为例,特斯拉FSD V12展现了端到端的魅力,小鹏、蔚来等也在布局端到端。现在,端到端的智驾方案量产节点由元戎启行提出,意味着行业普及高阶智驾的进程在加速。 元戎启行为何能成为较早推出端到端方案的玩家,又是否真正做好了量产上车准备,北京车展前一天,元戎启行CEO周光与HiEV大蒜粒车研所在内的媒体展开交流,对这些问题做出解答。 一、周光喊话:城市场景「可以和华为PK」 衡量一家公司的智驾方案水平的高低,技术方案是最直接的切入点。 NOA功能兴起后,从高速、城市快速路开始,后来进入城市道路,技术路径其实几经周转。 早期的方案主要基于高精地图,后来由于系统成本、泛化效率和政策法规限制等原因,行业开始转向去高精地图的方案,以「BEV+Transformer」的技术获取感知结果。 稍有不同的是,在「去高精地图」呼声起来后,智驾行业出现分化: 一种是基于「轻地图」,对高精地图的精度进行「阉割」,以达到降低成本的效果,同时满足智驾的感知
当一家智驾公司决定争夺NOA三强
avatarHiEV
04-26

AI大模型,如何拯救车企的降本焦虑?

‍作者 |苗岭 编辑 |德新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价格战愈演愈烈。为抢占市场份额,车企纷纷降价,展开近身肉搏。 据不完全统计,一进入4月,超过10个品牌陆续推出优惠活动。除了降价,车企采取了增配减价、车电分离、置换补贴等多种方式来吸引消费者。 但降价只是竞争的手段之一。如何提升内功,提高产品力、优化企业的成本结构,才是车企谋求强盛更重要的手段。 自动驾驶、智能座舱是车企的必争之地。车企利用AI大模型提升自动驾驶功能、智能座舱体验背后,也将经受数据、算力和成本控制的考验。 本届车展上,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透露,已经开发出L2++级别的城市导航辅助驾驶系统,并在昊铂车型上搭载。预计在今年内,该系统将覆盖全国市场。 极越汽车宣布城区PPA,5月开100城,年内实现全国都能开。 大众汽车亮相概念车ID. CODE概念车,搭载L4级自动驾驶技术,可以在人工驾驶和L4级自动驾驶模式间自由切换。 小鹏汽车发布了小鹏X9 AI智能座舱版,X9搭载XOS天玑系统,而天玑系统正是将 AI 技术应用于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的操作系统。 包括新势力、自主品牌、合资品牌、豪华品牌全部都押注量产高阶智驾与智能座舱技术。 当前除了提高车型本身的智能化水平,AI大时代,车企也纷纷拥抱AI大模型,通过AI能力来改善企业研发与运营的全流程。车企借助AI新应用提升全周期用户服务能力,优化企业研发、运营和协同等机制,作为应对激烈竞争的新思路。 今年1月,中国一汽联合阿里云通义千问打造了大模型BI应用(Business Intelligence商业智能)。 今年3月,比亚迪宣布与英伟达多项合作,其中包括利用开发虚拟工厂规划和零售配置器工具与应用程序的NVIDIA Omniverse平台,推动智能驾驶、智慧生产和定制化营销等领域的发展等。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大厂商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一家顶级国际
AI大模型,如何拯救车企的降本焦虑?
avatarHiEV
04-22

如果马斯克来做激光雷达,可能就是这种思路

‍作者 |苗岭 编辑 |德新 关于激光雷达,业界最激烈的反对意见来自马斯克。早在5年前,马斯克就发表了他那个著名的观点,「Anyone relying on Lidar is doomed(靠LiDAR搞自动驾驶早晚完蛋)。」 5年之后,激光雷达在中国市场率先爆发,2023年中国市场的车载前装ADAS激光雷达出货量达到约80万台。 不过相比于激光雷达快速增长的应用规模,以及它本身不算便宜的成本,激光雷达的作用还没有完全被发挥出来。 一位大疆车载工程师评价,「市面上有不少智驾方案是带激光雷达的。一颗激光雷达至少3千块钱成本,两颗算6千,它有没有发挥出,对应的3千、6千块产品体验的增量。现在大部分其实是并没看出太大的区别。」 这也是大疆车载选择入局这类传感器的原因。 今年3月,大疆车载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发布了「惯导三目及激光雷达总成」技术,简称「激目」。 大疆的「激目」,主要凭借其多年积累的惯导双目技术,以「弱激光+强双目」的思路,让这两类技术充分互补,既降低成本,也提升体验。 大疆车载希望以新一代的「激目」作为基础,下一代面向L3系统的智驾方案在高速路段,能够做到千里级少于一次接管,在城区路段能做到百公里级少于一次接管。 「激目」把前向感知所需要的传感器集成到一起,光学器件、电子元器件、整体驱动做成一体化的设计,形成视觉和激光雷达一体化的系统,并且拿掉了激光雷达内部的计算芯片,从而使传感器整体的体积、重量、噪声等实现最优。也因为这些优化,「激目」可以放到车舱内。 相比于目前市面上普遍的「激光雷达 + 前向摄像头」方案,激目可在成本上降低30% - 40%,大疆车载计划在2025年底/2026年初量产激目。 激目方帮助大疆车载落地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是他们面向更高等级智驾的最新探索。 一、「激目」,怎么比激光雷达更省成本 激目传感器,顾名思义就是激光雷达,再
如果马斯克来做激光雷达,可能就是这种思路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